2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早在20世纪70年代,南亚小国不丹已开始把实现大众幸福作为政府的首要目标 。它是世界上唯一用 GN H(国民幸福总值)代替 GDP(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发展成效的国家。
2002年,英国首相布莱尔邀请了伦敦经济学院教授莱亚德给战略智囊作“幸福政治”讲座,并尝试建立一种与GDP 数据类似的统计体系。与此同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卡内曼和经济学教授艾伦·克鲁格也致力提出建“国民幸福指数”。他们希望多年之后这个指数可以同GDP一样重要 。
2005年12月,美国密西根大学社会研究所调查了全球各国国民快乐水平,并显示东亚国家幸福指数普遍低于西欧及美洲国家。
最近韩国有关机构公布了一项以北京、纽约、首尔等世界10大城市为对象的幸福指数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民的满意度为67.8分(满分100分),排在第九位,仅比韩国首都首尔高一些。斯德哥尔摩的分数最高(80.1分)。
国外学者研究表明,体育锻炼本身对不同人群幸福感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Pepper以男性退休人员为对象,研究表明,经常参加身体锻炼的人比不锻炼的人有着更高的生活满意感;Carter对有规律地参与身体锻炼的人是否比不参加锻炼的人更加幸福的问题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身体锻炼与幸福感之间存在正相关 ;Hayden等调查结果支持身体锻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着一种因果关系 ;Morgan等人以6 5岁以上老年人为对象,研究习惯性的身体锻炼对心理和情绪健康的作用,表明身体活动参与率高者,有较高的生活满意感 ;Yilmaz 和Akan-dere将3 0名成人女性分成锻炼实验组和不锻炼对照组,锻炼组采用每周3次,每次90分钟的有氧体操练习方案,经过3个月的实验,表明锻炼组的生活满意感明显优于对照组 。通过对国外文献进行研究发现国外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对幸福指数的评价和体育运动的参与对幸福感的影响两个方面。对于体育赛事的举办对幸福指数的影响的相关研究涉猎较少。
2.2 国内研究现状
荷兰Erasmus大学的RuutVeenhoven教授,分别于1990年、1995年和2001年对中国作了3次幸福指数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1990年国民幸福指数为6.64 (1~10标度),1995年上升到7.08,但2001年却下降到6.60 。这是令人困惑的,为什么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反而人们的幸福满意指数反而会下降呢?近年来,我国学者对这一课题做了相关的研究。
中共山东省党校教授邢占军,2000年以来一直致力于“国民幸福总值”的研究,并于2005年,出版了一本学术论著《测量幸福》,在书中,介绍了一套测量幸福的工具 。
2005年年底,深圳市社科院受深圳市政府的委托制定了一套“城市文明指数”,作为文明创建工作的评价体系,从而为评价当地社会和谐程度提供参考依据,“幸福指数”被列属其中 。
2005年年底,北京市统计局发布了“北京市和谐社会指数报告”,首次采用客观指标与主观指标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北京市和谐社会状况进行了总体评价,其中,幸福感方面的调查包含在主观调查部分中 。
2006年,国家统计局也正在负责进行对“国民幸福指数”的研究,作为评价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参考指标,并制定了中国国民幸福感度量要素的构成部分 。
2006年北京市统计局首次对外公布北京和谐社会指数和市民幸福指数,数据显示,“十五”期间北京和谐社会指数平稳上升,仅6%的北京市民认为自己过得不幸福,其余都认为自己过得幸福。值得注意的是,10个郊区县市民的幸福感超过城八区市民,前者幸福感均值为80.5分,高出城市中心区4.5分。这在我国公布类似的官方调查数据还是第一次。上述资料表明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重视国民幸福指数,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
我国学者季浏等人研究表明,中小学生参加适宜的体育锻炼能获得较多的运动愉快感 ;徐昌豹等以体育舞蹈、太极拳和门球作为刺激变量,对183名老年人进行17周的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参与体育活动与不参加体育活动的老年人的幸福感有显著的差异,参加体育活动的老年人的幸福感明显高于不参加体育活动的老年人 ;陈作松研究表明,身体锻炼不仅可以直接对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而且可以通过身体自尊、人际关系、人格等中介变量对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
通过对国内文献进行研究发现:国内的研究也重点集中在对幸福指数的评价和体育运动的参与对幸福感的影响两个方面。对于体育赛事的举办对幸福指数的影响的相关研究尚属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