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你应庆幸自己是世上独一无二的(1)
你应庆幸自己是世上独一无二的,应该将自己的禀赋发挥出来。
——哈佛心理学教授塞德兹
拒绝从众训练营
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从众性是与独立性相对立的一种意志品质。从众性强的人缺乏主见,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别人的意见并付诸实行。
拒绝从众,坚持自我,你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做一件事情之前,先问自己为什么。喜欢从众的人总是依赖别人的判断,不假思索地跟着别人的步调走。对此,应该要求自己多思考。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要马上动手,停下来问问自己为什么。加入自己的分析和思考,有助于你慢慢摆脱从众心理,独立自主。
2.上网查阅各方面信息,全方位了解后再做。从众心理较重的人,一个原因就在于自己对事情不了解,只能随着别人的步调走。因此,在做一件事情之前,不妨在网上多查查信息,全方位了解一下,然后再做决定。这样就不会全然跟着别人走了。
3.经常做一些锻炼思考力的测试题。拥有从众习惯的人,大脑比较懒惰,不善于思考。对此,不妨经常性地做一些锻炼思考能力的测试题,或者看一些有助于开发思路的侦探小说,让自己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4.周末或假日,独立组织朋友聚会或出游。周末或者节假日,让自己独立地组织朋友间的聚会,如看电影、话剧,到郊区旅游等。组织这些活动时,你不得不做出一个又一个的决定,这有助于你提高独立性、慢慢形成自己的主见。5.经常看社会性电视节目。
日常生活中,多看一些社会性电视节目,如《道德观察》、《说事拉理》等。这些社会气息很浓厚的电视节目,能让你了解很多现实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增强你社会知识的同时,也能提高你分辨是非的能力,从而做到不盲从。
6.打电话征求哥哥姐姐或父母长辈的意见。常言道: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很多人的盲从和从众都是因为社会经验不足。对此,不妨多打电话给哥哥姐姐或父母长辈,把你要做的事情告诉他们,并听取他们的意见。这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你盲从。
喊出属于自己的声音,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你无须按照他人的眼光和标准来评判甚至约束自己,也无须总是效仿他人,要相信自己。
1929年,美国芝加哥发生了一件震动全国教育界的大事。几年前,罗勃·郝金斯,一个年轻人,半工半读地从耶鲁大学毕业,做过作家、伐木工人、家庭教师和卖成衣的售货员。只经过了8年,他就被任命为全美国第四大名校——芝加哥大学的校长。他只有30岁!真叫人难以置信。
人们对他的批评就像山崩石落一样纷纷打在这位“神童”的头上,说他这样,说他那样——太年轻了、经验不够——说他的教育观念很不成熟,甚至各大报纸也参与了攻击。
在罗勃·郝金斯就任的那一天,有一个朋友对他的父亲说:“今天早上,我看见报上的社论攻击你的儿子,真把我吓坏了。”
“不错,”郝金斯的父亲回答说,“话说得很凶。可是请记住,从来没有人会踢一只死狗。”
确实如此,越勇猛的狗,人们踢起来就越有成就感。曾有一个美国人,被人骂作“伪君子”、“骗子”、“比谋杀犯好不了多少”……你猜是谁?一幅报纸上的漫画把他画成伏在断头台上,一把大刀正要砍下他的脑袋,街上的人群都在嘘他。他是谁?他就是乔治·华盛顿。
耶鲁大学前校长德怀特曾说:“如果此人当选美国总统,我们的国家将会合法卖淫、行为可鄙、是非不分,不再敬天爱人。”听起来很像是在骂希特勒吧?可是他谩骂的对象竟是起草《独立宣言》、被赞美为美国民主先驱的杰弗逊总统。
可见,没有谁的路会永远是一马平川的。为他人左右而失去方向的人,将无法抵达属于自己的幸福之地。
真正成功的人生,不在于成就的大小,而在于是否努力地去实现自我,喊出属于自己的声音,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遗传学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自然界最伟大的奇迹,以前既没有像我们一样的人,以后也不会有。因此,我们要保持自己的本色。这是最大化潜能的重要通道,也是最大化自信的源泉,更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哈佛告诉学生:一个人最糟的事就是不能成为自己,不能在身体上与心灵中保持自我。
“做你自己!”这是美国作曲家欧文·柏林给后辈作曲家乔治·格希文的忠告。柏林与格希文第一次会面时,已声誉卓著,而格希文只是个默默无名的年轻作曲家。柏林很欣赏格希文的才华,以格希文当时工作薪水三倍的报酬请他做音乐秘书。可是柏林也劝告格希文:“不要接受这份工作。如果你接受了,最多只能成为欧文·柏林第二;要是你能坚持下去,有一天,你会成为最出色的格希文。”格希文接受了忠告,并最终成为当代卓有成就的美国作曲家。
青少年朋友们,要记住,我们每个人都是世上独一无二的。你就是你自己,你无须按照他人的眼光和标准来评判甚至约束自己,也无须总是效仿他人,要相信自己,保持自我本色。
【心灵透镜】
梦想与坚持,再加上坚持自己的主见,这是所有成功者的公式。一个勇于选择自己人生走向的人,往往具有顽强的意志力,能在一连串的挫折中经受住考验,从而锤炼自己的意志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勤奋、勇敢和富有创新精神的人。
【24小时心理课堂】
巴纳姆效应是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在1948年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它讲的是,每个人都会非常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哪怕这种描述听起来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那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要避免巴纳姆效应,我们就要客观真实地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独特之处。
有独特的定位才会有独特的成功
做人最怕的不是贫穷,而是没有主见,经不住外界的影响而随风摇摆,最终随波逐流,放弃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
一名中文系的学生苦心撰写了一篇小说,请作家批评。因为作家正患眼疾,学生便将作品读给作家听。读到最后一个字,学生停顿下来。作家问道:“结束了吗?”听语气似乎意犹未尽,渴望下文。这一追问,燃起学生的激情,他灵感顿生,马上接续道:“没有啊,下部分更精彩。”他以自己都难以置信的构思叙述下去。
到达一个段落,作家又似乎难以割舍地问:“结束了吗?”小说一定勾魂摄魄,叫人欲罢不能!学生更兴奋、更激昂、更富于创作激情,他不可遏止地一而再,再而三地接续、接续……最后,电话铃声骤然响起,打断了学生的思绪。
电话找作家有急事,作家匆匆准备出门。“那么,没读完的小说呢?”学生问作家。
“其实你的小说早该收笔,在我第一次询问你是否结束的时候,就应该结束,何必画蛇添足、狗尾续貂?该停则止,看来,你还没把握好情节脉络,尤其是缺少决断。决断是当作家的根本,否则,绵延逶迤、拖泥带水,如何打动读者?”
学生追悔莫及,自认性格太容易受外界左右,难以把握作品,恐怕不是当作家的料。
很久以后,这名年轻人遇到另一位作家,羞愧地谈及往事,谁知那位作家惊呼:你的反应如此迅捷,思维如此敏锐,编造故事的能力如此强大,这些正是成为作家的天赋呀!假如正确运用,前途不可限量。
哈佛告诉学生:世人常犯的错误就是不能坚守自己,而总是听信所谓权威的指导去改变自己。
遇事没有主见的人,就像墙头草,东风东倒,西风西倒,没有自己的原则和立场,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会干什么,自然与成功无缘。
每个人的经验难免受其自身经历的影响,如果我们内心没有自己的主见,完全听外界的声音,那么将永远与成功背道而驰。
世界上充满了来自外界的“应该”的命令,宗教、社会、家庭、单位和权贵,有各种各样的你应该是谁和你应该怎样做的想法。但是,你身边没有一个人和你一样知道你个人的路线。他们指出的某些“应该”和你的“愿意”相称,但大多数却不相称。
当我们在决定我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时刻,我们总被引导着相信生活会决定我们是谁。而事实上,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自己的精神才能告诉你,你将要走的路是什么样子。
与其问生活在遥远天国的上帝你应该怎样做,还不如问问你自己。你应该坚持的事就是你自己的原则。相信、倾听你心灵的召唤,你就能生活在深刻的精神中,这也是最灿烂的道德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