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我国软件人才十年培养成果
软件产业作为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其竞争的根本是人才的竞争,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的素质与结构。在政府主管部门和产业界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下,目前全社会已经逐步形成普通高等院校、软件学院、职业技术学院、民间培训机构及社会团体、企业认证培训等方式,形式多样的软件人才教育培训服务体系。各类软件人才的素质不断提高,软件人才的合理结构和供应体系不断完善,为中国软件产业十年来强劲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国发18号文颁布实施以来的十年间,我国软件人才的培养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见图12)。2010年,我国软件行业从业人数已经超过200万人,其中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11个东部地区省市吸纳的软件从业人员占全国的78%以上。
图12 2000—2009年我国软件从业人员增长情况
一、软件人才培养回顾
我国软件人才的培养与国家对软件产业的政策是紧密结合的,在国发18号文发布之前,国内的软件人才培养主要依靠普通高等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来完成,许多高校还没有分离出专门的软件人才培养专业,专业设置大多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侧重于计算机基础理论的教学,与我国软件产业所需要的人才衔接性较差。2000年,国家颁布了国发18号文之后,我国软件产业人才的培养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根据国发18号文中关于人才的培养要求,国家有关部委以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软件、集成电路、信息安全等信息技术关键行业的战略性和紧缺性人才培养为突破口,实施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改革举措,从2001年起至今,先后批准成立37所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35所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20个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成立了40个国家Linux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各地方先后批准成立超过50多所地方性示范性软件学院,此外,2008年教育部在高校中批准设立20个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我国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和产业各界通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加大对软件人才培养的资源投入,目前全社会已经逐步形成普通高等院校、软件学院、职业技术学院、民间培训机构及社会团体、企业认证培训等广泛参与的形式多样的软件人才教育培训服务体系。
二、软件人才培养现状
(一)普通高等院校
在国家的教育体系里,高等教育是主要成分,在为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员和高水平研究人才的过程中,发挥关键、重要的作用。从1999年起,我国高等教育进入跨越式、超常规的发展阶段,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人数从1998年的100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608万人,高等教育在校总规模超过309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3%,从业人员中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人数已位居世界前列,我国正加速完成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
高等教育同样也是软件产业人力资源教育培训的主力军,2009年我国共有普通高等院校2000多所,其中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软件、软件工程等专业的院校有1000多所,我国软件人才总计有将近70%来自这些高等院校的软件相关专业,这部分人员已成为我国软件行业从业人员的主体。
(二)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
2001年年底以来,根据国发18号文有关人才政策精神,国家教育部和发改委先后从国内重点高校中批准建立了37所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是以坚持“高质量,工程化,国际化”为办学理念,以“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区域经济发展、面向软件领域人才需求,培养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高端软件人才培养机构。
软件学院主要从4个层次和类型开展软件人才培养。
(1)软件工程专业四年制本科生。学生从参加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考试的考生中择优录取,对他们的培养是在强调计算机、数学、英语等基础知识的同时,在工程组织和管理能力、国际标准认知能力、软件开发技能、软件开发实践、知识产权等方面凸显出与传统计算机科学系培养人才的区别。
(2)具有非计算机专业背景的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这些学生包括两类,一是从本校非计算机专业的二年级本科生中转学;二是从非计算机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中招收第二学士学位生。培养目标是既有一定专业技术背景,又有较强的软件开发能力和工程组织管理能力的行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3)软件工程专业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从参加研究生全国统一招生考试的考生中择优录取,对他们的培养目标为:“不仅具有很强的软件基础知识,而且具有很强的软件开发能力,以及较强的工程管理能力的高层次实用型软件人才。”
(4)软件工程专业在职申请工程硕士研究生。此类工程硕士研究生是通过国务院学位办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联合考试的考生中录取和自主命题录取,实行弹性学制。主要为已从事计算机软件行业的人员提供知识更新和提高的机会。
企业普遍认为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的毕业生在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上手能力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成为企业的重点培养对象,有一批优秀的毕业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炼已经成为企业的骨干人才,得到了企业和社会的认可。毕业的本科生就业率高达98%,研究生就业率高达99%。
(三)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以培养具有竞争能力的实用型软件技术人才为主,以解决软件人才的结构性矛盾。通过在办学体制上实行开放式办学,吸收国内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特别是与国家和地方软件园的联系与合作,同时争取国际国内若干软件企业、公司的支持,共建实训实习基地和技术开发研究室等,进行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以增强办学活力,为我国专科层次的软件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做了重要贡献。2003年以来,教育部已批准设立的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有35所。
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面向就业、产学结合,培养熟悉现代软件生产流程和规范,胜任软件代码编写、测试岗位工作,能阅读和编写相关软件技术文档的软件程序人员。并针对学生动手能力强的思维模式特点,提炼出以学生职业能力形成为核心的“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实训、创业孵化”的“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在校学习、工学结合、校企结合的形式,完成软件程序人员培养。
(四)社会教育培训力量
在全国各地大力发展软件产业的政策指导下,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软件企业纷纷加大了对软件人才教育与培训资源的投入,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不断扩大软件人才教育培训市场空间,吸引了更多的社会力量和培训机构的参与,作为学历教育以外软件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社会教育与培训十年来保持较好的发展和增长速度。
1.政府部门
2006年1月,原信息产业部启动了“国家信息技术紧缺人才培养工程”,该工程组织国内众多软件与集成电路企业、研究机构和教育培训机构在全国范围内推出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借助社会培训力量搭建学生与企业间挂靠实训的桥梁。培养工程首批设定的紧缺专业为软件开发、软件测试、Linux技术、软件构架、集成电路设计、嵌入式系统设计、游戏开发与设计、知识产权、电子政务和高级IT管理10个领域专业,分别通过理论培训、实训、实习、学历教育、认证考试、远程教育等手段进行人才培养。目前NITE体系(85331体系)已经初步建成,包括:八大领域的人才培养标准、五类教学体系、三类人才库、三大支撑平台、一套NITE人才培训实施网络。涵盖61个岗位人才培养标准、配套的教材、视频及试题,截至2010年8月底,已经成功培养了5万余名优秀人才。
工业和信息化部特别注重对软件高端人才的培养,积极组织国内骨干软件企业的CEO、CTO进行国外管理和产品研发培训,组织传统产业中的骨干企业的信息主管(CIO)进行培训,引导企业开展实用的有针对性的人才培训,培养了一批高层次人才。例如,对日高级外包人才的培养上,在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服务业司的直接指导与支持下,经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CSIP)与日本财团法人国际信息化协作中心(CICC)积极推进,结合我国对日外包企业的切实需求,针对“对日外包桥梁工程师”这一关键性的岗位,推出了国家信息技术紧缺人才培养工程。
同时,为促进我国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加强行业的能力建设,加大对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实施了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人才培训计划,2007年商务部从国家商务领域人才培训资金中专项安排了服务外包公共培训资金,用以支持大学生(含大专,下同)增加服务外包专业知识和技能,鼓励大学生在服务外包企业就业的各类人才培训项目。
国家外国专家局作为我国引智工作归口管理部门,为紧密配合国家和地方软件企业的发展需要,已陆续批准设立了大连、长沙、上海、北京、成都、济南、西安、杭州、武汉、南昌、南京11个国家软件与集成电路人才国际培训基地,大力组织实施面向企业、面向未来、面向国际化的国际型、高水平软件与集成电路人才与师资的国际化培养。国家外国专家局还通过在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专门设立的软件产业与集成电路产业引智专项基金,每年通过大力支持高层次与软件科研及实用型人员出国进修、聘请外国软件专家来华讲学和工作,实施全球化人才战略,吸引国外软件技术人员在国内创办企业,极大推动了我国软件产业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交流。
2.相关行业机构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科技部火炬中心、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充分发挥政府与行业组织的引导作用,共同启动中国软件专业人才培养工程(CSTP),2007年先后在北京、广州、大连、西安、成都等软件产业相对发达的地区建成14个中国软件专业人才培养工程教育(实训)基地,并与30余所大中专院校合作,在高校中建立软件专业人才职业训练基地,全国性的CSTP软件人才培养的骨干网络体系正逐步形成。中国软件专业人才培养工程管理办公室还组织软件企业共同参与,根据职业要求制定软件人才专业方向和培训目标,建立起与之配套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以指导各基地科学、规范、高效的组织开展软件专业人才培训工作。中国软件专业人才培养工程目前全国在校生人数已达4000多人,首批培训考核通过的1300多名学员在统一的就业服务下顺利进入全国各地的软件企业。
3.软件园和软件企业
近年来,作为各地软件企业聚居的软件产业基地和软件园,为提高企业的服务能力,纷纷在软件人才培训体系建设方面加大了工作力度。如由青岛软件园、青岛市南区联合启动软件人才实训工程(“1.5学历”),在本科教育第三、第四学年,建立软件园、高校、企业三级实习基地;北京软件产业基地指导北京软件产业促进中心培训学校实施的“第八学期工程”;深圳软件园组织实施“万千百国际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天津开发区与微软公司合作建立天津软件实训基地;西安软件园与IBM合作建立IBM软件人才实训基地等。
一批有实力的软件企业,也从自身发展需要,成立专门的部门机构负责企业人员培训,通过组织实施多层次、更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为企业战略储备人才资源。如大连华信计算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大连华信计算机新技术培训中心,文思创新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的文思大学计划,中软集团的中软计算机培训中心。企业在为学员提供培训服务的过程中,也为本企业选拔输送了大量的合格新员工。
4.商业服务机构
商业化运作的社会软件教育培训机构,以其灵活的机制、资源优势和快速的市场服务应变能力,在软件产业人才培养输送和能力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软件教育培训机构按业务方向分为软件企业在职人员培训和软件技术职业教育两大类培训服务。
由于国内软件企业的快速成长,企业在职人员对培训的要求越来越高,单纯扫盲式的应用技术类培训认证已经不是需求重点,大批从事此类业务的机构相继萎缩,甚至开始转行;从事企业高级人才创新和管理能力提升培训的机构(如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所、清华继续教育学院、IBM全球服务部等),凭借其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国际软件产业技术领导企业等自身的资源优势,在细分的专业服务市场领域依然保持稳定的业务。
随着软件产业的不断壮大,企业规模的扩大导致工程化软件人才缺口的不断扩大,为软件技术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一大批从事软件职业培训的商业机构(如NNIT、北大青鸟APTECH、达内、东方标准、清华万博、清华IT、新华教育、武汉思远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全国范围内各类IT培训机构更是不下万家。
(五)其他软件人才培训渠道
国内软件专业人员出国中长期进修,大量海外软件专业人员回国创业,国际化发展的软件企业中,出现外籍软件人才等新兴软件人才培训渠道,十年来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些新兴渠道不仅从数量上增加了软件人才的总量,更重要的是为我国软件产业健康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国际化高层次的软件人才,进一步增强了我国软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软件人才培养展望
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由于在成本、人力资源、潜在市场、产业发展环境等方面具备优势,经济快速发展及制造业的不断增长,使中国成为影响未来全球软件产业分工的重要因素,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软件人才的成长将直接推动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与成熟,国发18号文发布十年来,我国软件人才尽管已经形成了多层次的供给渠道,人才供给能力稳步提高,各级各类软件人才教育培训项目百花齐放,但软件人才供不应求、结构性矛盾、高端人才匮乏、过于依赖高等院校正规教育培养等问题,依然是制约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瓶颈,未来我国软件人才的培养将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
(一)高级软件人才培训
目前主要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采取如工程硕士、第二学士学位和其他专业学生转向软件专业等多种方式,主要依托高等院校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知识教育和理论教育,使他们具备较高的基础素质,但相对周期较长,费用较大,在与产业开展深入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方面将会进一步加强。
(二)中层软件研发技术骨干人才培训
主要依靠社会培训机构和继续教育学院等提供的在职培训服务,大部分机构能凭借与软件企业建立的良好沟通,根据软件企业的实际需求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提供有质量保证的培训服务,以此获得市场的欢迎。但市场上也存在不少鱼目混珠、弄虚作假的培训机构,很难提供有保障的服务质量,政府、行业等有关部门将加强对软件培训机构的规范、引导,通过制定评估标准,使有质量保证的培训机构能脱颖而出。
(三)基层软件技术工人培训
基层软件技术工人培训将通过社会培训和职业教育两种途径进行。由于基础的软件开发和编程是实践性和规范性很强的工作,注重动手能力,需要在实际软件工程项目实践中得以锻炼。所以企业的参与,通过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以培养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软件人才将进一步加强。
(四)企业自身人才培训
规模较大、管理规范的软件企业将通过设立自己的培训教育机构,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等多种方式,与国内外相关中介培训机构开展合作,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软件人才培训模式,通过组织实施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来提高现有人员的能力,为企业发展储备能量。企业也将更注重在业务工作过程中,通过发掘、引导和管理等手段,在实际工作中锻炼培养人才。
展望未来,我国软件产业每年将新增就业岗位超过50万个,到2015年全行业从业人员将超过500万人,通过建立合理高效的高校、软件国际培训基地、示范性软件学院、软件人才教育基地和企业继续教育中心等多层次软件人才培养体系,软件人才的供不应求、结构性矛盾、高端人才匮乏等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通晓国际前沿知识、掌握关键技术、擅长顶层设计的高端软件人才,具备不同专业背景、有市场观念的复合型软件人才,以及具有相当规模和质量、从事软件开发与应用的专业软件人才将明显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