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DV使用基础
要使用DV摄像机拍摄影片,必须掌握一些基本而重要的技术要领,包括视频画面构成、基本拍摄技术、一般拍摄姿势、常用拍摄方式和高级拍摄技巧等。下面将对这些技术要领进行详细的介绍。
1.视频画面构成
画面构成,也就是如何处理镜头中各个对象之间的关系,它是拍摄影片的—个很重要的元素。下面向用户介绍DV拍摄的构图方法和技巧。
(1)初学者的构图问题
在观看一些初学者拍摄的DV影片时,我们常常会感觉构图不协调,例如影片中的房子总是倾斜的、片中的人物常常被画面分割、人物头部上方的空间不足,感觉很压抑;或者是空间布置过于死板,画面空洞等。虽然构图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但了解构图的基本规则可以避免发生一些初级错误,如图1-1所示。
图1-1 错误的构图方式
(2)画面构图的基本原则
在每次按下录像键之前,我们都要观察四周的坏境,观察取景器或者LCD屏幕中显示的画面是否是自己所需要的内容,这就是在构图。摄像的构图规则与静态摄影的构图规则十分类似,最基本的原则是:
■ 必须有一个主题——能表达普通性寓意的主题;
■ 要把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趣味中心——被摄主体上;
■ 画面简洁——只摄入必要的内容,而排除或压缩分散注意力的内容。
在构图时,还要注意主角的位置,保持画面的平衡性和画面中各物体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调整构图对象之间的相对位置及大小,并确定各自在画面中的布局地位。一幅完美的构图,起码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①保持画面平衡
在拍摄前应该保持摄像机处于水平位置,这样拍摄出来的影像不会歪斜,用户可以以建筑、电线杆等与地面平行或垂直的物体为参照物,尽量让画面在观景器内保持平衡。
②人物与空间的平衡
在拍摄人物时,人物最多位于画面的1/3处,而不是在正中央,这样的画面才比较符合人的视觉审美习惯。要保证摄像机与被拍摄的主要人物之间不会有人或其他物体在移动。不要让一些不相干的人物一半在画面中,一半在画面外。如果拍摄无法控制的活动,也要把被拍摄的主要景物安排在画面中的正确位置,同时把不需要的景物排除在外。
另外,应该在人物的视线方向保留一些空间,才不会使画面有压迫感。例如,拍摄人物向右侧的特写镜头,要为右侧留出一些想象空间,使整个画面变得更加协调,如图1-2所示。
图1-2 为对象适当保留一些空间
③风景中天空与地面的平衡
在拍摄户外景物时,最需要注意的就是天空与地面景物要互相呼应,如果想让画面协调,保持天空和地面的比例适当非常重要,这是许多拍摄者容易忽略的问题。
如果想要让画面感觉开阔明朗,可以将天空的比例加大,即天空与地面大约5:3的比例。在展示海边风光的影片中常常看到这类画画,如图1-3所示。
图1-3 画面感觉开阔明朗
如果想要表现地面的活动状况,可将地面的比例增大,表现出一望无际的感觉,如图1-4所示。
图1-4 用远景表现地面的活动状况
④画画整洁、流畅
杂乱的背景会分散观看者的注意力,降低可视度,弱化主体的地位。拍摄前应该清除画面中碍眼的杂物,或者换一个角度去拍摄,避免不相干的背景出现在画面上,如图1-5所示。
图1-5 避开其他景物
⑤注意色彩平衡性
画面要注意色彩平衡性,有较强的层次感,确保主体能够从全部背景中突显出来。一些抢眼的色彩要特别注意,红色、鲜黄色和深蓝色容易吸引观众的注意,要避免在画面中出现跟主角没有关系但却很抢眼的色彩。
⑥避免无关的移动对象
运动中的物体无论多少都比静止的物体容易吸引注意力,因此,不要让不必要的移动对象出现在背景画面中,以免分散观众的注意力。
⑦不平衡的表现手法
在使用DV拍摄时,由于一些特殊需要,也可以将摄像机倾斜,营造出另一番风情,如图1-6所示。这种构图方式在MV以及综艺节目中经常看到。
图1-6 不平衡的表现手法
提示
不要在人物的身后重叠类似电线杆的东西,或把水平线及其他比较明显的水平线条与人物的颈部对齐。因为这样容易使人物被背景分割,形成不理想的画面。遇到这种情况时,只需将摄像机稍微挪动一下,或是让被拍摄的人物移动一下位置就可以了。
(3)16:9的构图方式
普通的DV摄像机大多采用4:3 的构图方式,而启用宽银幕拍摄模式后,可以拍摄16:9的画面。16:9 的画面具有宽敞的视角,对于电影、体育比赛、风景等含有大场面的节目十分适合,它更符合人眼的视角特性,能够让观众感受到更加真实的临场感,获取更好的视觉效果。
随着数字高清电视的逐步普及,市场上最新推出的高清晰DV摄像机,都直接采用了16:9的拍摄和回放方式,以满足高清电视的宽屏需要。
虽然画面构图的美学原则对于4:3或者16:9画面拍摄都适用,但是,在使用16:9的画面比例进行拍摄时,还需要根据画面宽高比的具体要求适当地加以调整。
(4)水平构图和垂直构图
4:3的比例比较适合垂直场景的画面构图,也相对更适合同时具备宽、高两种元素的场景,如图1-7所示。
图1-7 4:3比例构图
16:9 的宽屏幕能够使水平场景显得更加壮观,如图1-8 所示,但却会对构建垂直画面造成障碍。此时,用户可以用摄像机仰拍来展示物体的高度,也可以在屏幕的旁边加上其他画面要素,从而形成自然的垂直宽高比进行构图。
图1-8 16:9的宽屏幕构图方式
(5)近景的构图方式
在表现近景和特写时,4:3的宽高比与电视机的小屏幕相结合,是展现人物头部近景和特写的理想方式。如果用户试图在16:9的画面中展现近景和特写,就会发现近景的两侧留下大量多余的空间,看起来空荡荡的;而特写看起来又像是被挤压在屏幕的上下沿之间。
在构建特写画面时,要在画面中切掉人物的头顶部分,保留肩膀以上的部分。而近景画面则要将人物的眼睛放在屏幕上部的1/3处。如果在镜头两侧加入一些视觉元素,填补两侧的空间,则可以更加轻松地解决画面空荡感的问题。
(6)运动的构图方式
在屏幕上表现运动对象时,对于16:9的画面比例,侧向的运动更加重要,这是因为拉长的屏幕给用户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在平摇镜头时,要注意为主体对象的运动方向保留适当的空间。让观众了解被拍摄的对象将要去哪个方向,如图1-9所示。
图1-9 运动构图方式
(7)线条的应用
在构图中也很讲究线条的应用。垂直的线条,象征坚强、庄严、有力,例如,高耸入云的建筑、参天的古木。垂直线条的运用,让人感觉到它的庄严和稳固。横线象征宁静、宽广、博大,例如,要拍摄一望无际的大海,适合用横线来表现地平线,给人非常宽阔的感觉。而斜线象征着不安定和动态的感觉,也可以表现出纵深的效果。由于透视的缘故,有时会使拍摄对象变成斜线,通向远方,斜线在这里就引导人们的视线到画面深处,体现了一种纵深效果。曲线则象征着柔和、浪漫、优雅,会给人一种非常美的感觉。除了具体的线条之外,一些抽象的线条,例如由于长时间曝光而形成的光带,也非常具有动感,而慢快门下的瀑布形成的曲线具有动感而不失优雅等,所以说,线条并不是客观存在的特定实体,是要靠我们自己的双眼去发掘、创造的。如图1-10所示的这张照片的构图就充分利用了曲线和斜线,给浏览者一种画面无限延伸的感觉,却又不失画面的稳定性,充分表达了摄影者对路的描述。
图1-10 线条的运用
2.基本拍摄技术
下面介绍拍摄影像时需要注意的基本技术。
(1)拿好DV摄像机
在使用DV摄像机进行拍摄时,一定要将摄像机拿好,如图1-11所示,这样才能拍出令人满意的影像。正确的拍摄姿势往往被许多人忽略,我们平时看到的专业摄像师大多是将摄像机扛在肩上进行拍摄,因为那些专业的摄像机体型较大,摆弄起来也很不方便。
图1-11 拿好摄像机
但是,千万不要以为我们手中的DV摄像机非常轻巧、方便,就可以用一只手拿稳DV摄像机。其实不然,两只手把持好摄像机绝对比用一只手更稳,因为手稳才能保持摄像机的平稳,否则拍摄的影像会晃动。
(2)保持画面稳定
拍摄影像时画面要尽可能地保持稳定。对于那些还不能熟练操作DV摄像机的新手来说,平稳地完成每一个镜头要比随意地晃动拍摄更有价值。在平时观看的电视节目、电影中,90%以上的影片的镜头都是稳定的,虽然摇晃式的摄像风格是一种时尚,但是从人们的视觉心理上来说,稳定的画面仍然是最好的选择,如图1-12所示。
图1-12 平稳的画面
(3)保持光线充足
光线是获得优秀画面的先决条件。DV摄像机对于昏暗场景的表现能力一直是它的缺陷,因为摄像机的液晶显示屏的成像方式与对比度都是比较特殊的,因此,拍摄的影像在液晶显示屏中观看时基本不会有什么质量问题。但是,将影像输入到计算机中时,就会发现影像会变得灰暗,与液晶显示屏的艳丽色彩有着明显的差别。如果光线不足,拍摄的影像噪点会非常严重,而由于家庭式的拍摄方式基本无法做到使用照明设备来布置灯光,所以在拍摄时要尽量利用自然光和固有光源、光线。光线充足是拍摄好影像的重要前提。
(4)不要过于追求影像质量
虽然DV摄像机的体积和成像质量已经相当不错,但它毕竟还不够成熟,在追求家庭化的同时,必然要损失专业的品质,比起专业摄像机来说,它还有很多的不足,更不要说同胶片摄影机比了。因此,不要过于追求影像的质量。例如,不能在画面里将光处理得太大。人的肉眼看到的世界层次之丰富并非机器所能达到的,在我们看来,层次丰富的一个场景到了DV机里就变成了只有亮暗两个区域的画面。如果不掌握摄像机的这种特性,拍出来的很多画面会令人失望。另外,为了降低成本,很多DV摄像机的镜头变焦范围都不大,而且广角一般都不够广,这样很多镜头只能靠移动来弥补该缺陷了。
3.一般拍摄姿势
在使用DV时,无论是体积较大的DV还是小型DV,一定要用双手持机,保持DV稳定。站立拍摄时,要用双手紧紧地托住DV,肩膀放松,右肘紧靠体侧,将DV抬到比胸部稍微高一点的位置,采用舒适又稳定的姿势,确保DV稳定不动,如图1-13所示。
图1-13 拍摄时的手部姿势
双腿要自然分立,与肩同宽,脚尖稍微向外分开,站稳,保持身体平衡,如图1-14所示。
图1-14 站立拍摄时的腿部姿势
采用跪姿拍摄时,左膝着地。右肘顶在右腿膝盖部位,左手同样扶住摄像机,可以获得最佳的稳定性,如图1-15所示。
图1-15 跪姿拍摄
在拍摄现场也可以就地取材,借助三脚架、桌子、椅子、树干、墙壁等固定物来支撑、稳定身体和机器,如图1-16所示。姿势正确不但有利于操纵机器,也可避免因长时间拍摄而过累。
图1-16 借助三脚架稳定摄像机
持机的稳定性与机器的重量成正比。如今市面的DV机日趋小型化,巴掌大小的机器比比皆是,用一只手就能轻松托起。正是因为它的小巧,就有很多人简化了持机的要领。殊不知机器越小就越不利于持机稳定,越是“掌中宝”受摄像者的影响越大,稳定性更为突出。在使用时一定要特别注意,即使在操作巴掌大的小型摄像机时也一定要用双手支持,要知道机器越小,越不利于稳定,越是这样娇小的机器越容易震动。
4.常用拍摄方式
几乎所有DV入门拍摄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烦恼:在练习拍摄时,找不到适合的环境或对象,而自己又不知道要拍摄什么样的题材。其实这些主题在身边随手可得,只是大家没有发现而已,例如朋友之间的聚会、小孩的成长岁月、旅游风景等都属于身边绝佳的题材,将这些普通事物配合不同的拍摄手法,就可以拍摄出与众不同的摄像作品。
景物有动态和静态之分,静态景物由于不会活动,所以成为入门拍摄者最好的模特儿。但是,如何将这些静态又非常平凡的景物拍得富有吸引力呢?一般来说,只要懂得变换不同的拍摄手法,就可以将静态景物表达得变化多样,这些拍摄手法称之为景别,如图1-17所示。
图1-17 景别示意图
所谓景别,就是指主体在整个画面中所呈现的大小和范围。各种景别会给人不同的心理想法,例如,全景手法表现环境气氛、中景手法表现人物互动、特写手法表现情绪或表情等,还有由近到远的景别可表达宁静而深远的情绪、由远到近的景别则表达高涨的情绪。
(1)远景
远景多用于表现地理环境、自然风景等画面,以人物为衡量标准的话,人物会在远景中呈点状体。如果将远景细分,还可分为普通远景和大远景两类。普通远景在构图上要避开前景,将重点通过深远的景物和开阔的视线引入画面深处,主要体现出空间深度和立体感。大远景比普通远景的范围要广,应配合使用广角镜,例如,拍摄无限的草原、浩瀚的云海等,如图1-18所示。
图1-18 远景效果
提示
使用远景手法时,尽量不要采用顺光,应该选择逆光或侧逆光拍摄,形成画面层次感,凸显景物透视效果,并注意远近景物的色调变化,应避免远景画面过于平淡。
(2)全景
全景适用于表达人物的全身或周边环境,如果以人物为衡量标准,全景可以完整而且清晰地表现出人物形体与动作。同时通过肢体动作反映出人物的心情和想法等心理状况,甚至可以使用全景手法指定环境为人物进行陪衬、烘托。
此外,全景还有定位景物的作用,例如,在拍摄某个角落时,加入一个景物融入在画面中的全景手法,反而会形成所有景色收于画面内的感觉。在使用全景时,务必注意画面元素之间的协调关系,防止忽略主体的存在,如图1-19所示。
图1-19 全景效果
(3)中景
中景不包含表达主体的全部画面,在中景手法下,人物只显露出膝盖以上的部分,而景物只有局部的场景。由于中景分割破坏了画面的整体布局,所以中景内的景物线条就构成了画面的主要线条。在使用中景手法时,用户需要注意中景场景的变化,构图要创新、大方,抓住画面中最有表现力量的结构线条,如图1-20所示。
图1-20 中景效果
(4)近景
近景的距离比中景更方便拍摄主体,它的重点是人物胸部以上的部分或物体的局部细节,能够让人产生亲近之感。近景所包含的画面空间极其有限,会导致对象背景部分被挤出画面之外。近景拍摄时需要注意拍摄对象的取景位置,背景力求简洁,让人有遐想的空间,同时遵循真实、生动、客观的原则,如图1-21所示。
图1-21 近景效果
(5)特写
特写用于表达人物肩部以上局部或小型摆饰的画面,可以充分显示出人物面部五官,表达出人物表情、情绪和生活背景等状况;至于小摆饰,可以凸显它的细节、强化主体作用,给人一种巨细无遗的感觉。在拍摄特写时,构图要饱满、主体安排尽量紧密,才能显示出特写的味道,如图1-22所示。
图1-22 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