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组织行为学定义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系统研究组织环境中所有成员的行为,以及成员个人、群体、整个组织以及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行为规律的科学。
从理论上说,组织行为学应该从组织层面的研究开始,介绍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组织的结构、组织的领导、组织的各个部门以及各个部门中的员工应如何协同行为,各自发挥自己的功能,齐心协力,朝着组织的目标努力,以最小的成本、最高的效率,达成组织的愿望。
实际上,组织行为学的教材更多的是从个人的行为规律开始介绍,然后到群体行为,最后到组织行为的。因为贯穿整个组织行为学的内容都是以人为中心的,所以从个人开始研究和介绍,从学习的角度看更符合认知规律,人们学习和理解起来更加容易。
从源头上看,个人和组织的关系,是因为组织有许多工作需要人来完成,而个人为了追求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也需要一个平台,因此个人和组织走到了一起。但是,组织的追求和个人的追求不是完全一致的,这就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如何化解这些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背后的逻辑和深层原因是什么,需要我们很好地理解和把握,以找到解决办法,为人力资源管理和营销实践服务。
综上所述,组织行为学主要研究在组织环境下人们的心理和行为活动规律,以预测和引导人的行为,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从具体研究内容来看,组织行为学的研究领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组织行为学要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规律。当然,人的心理和行为可能存在分歧,人不能心里怎么想,行为上就怎么做,但行为是以心理活动为前提的,顺着人们的心理活动,促使其行为产生就比较容易;反之,与人们的心理活动相背离,尽管短期能够影响人们的行为,但长期来看不能打动人们的心,会造成貌合神离的情形。比如,实行平均主义、大锅饭的管理体制,就是假设人们都有公心,都会努力工作。实际上,人是有私心、有自利倾向的,在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情况下,会出现出工不出力或干脆不干的情况。尽管管理者要求人们认真劳动、努力工作,但实际上效率是无法提高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正是认识了人的行为规律,认为在多人劳动的情况下,如果工作任务的评价不明确,就可能出现偷懒或懈怠的情况,为此,将个人的责、权、利统一在一起,捆绑在一起,如果个人懒惰,结果就会伤害到懒惰者的利益,懒惰行为受到了惩罚,懒惰行为自然就减少了。这些规律还包括其他个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比如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如何影响人的行为及效果?人的行为动力是什么?如何根据人的需求予以差异化的激励,以达到组织所能期望的行为和目标?个人在单独活动情境下有没有差异?差异有哪些?
其次,组织行为学关心的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规律,主要是在组织活动背景下的,而不是所有情境下的心理和行为活动规律。当然,个人在组织中的活动与组织的对外活动有一定的连续性,但是,在正规组织背景下,由于人的行为受到整个组织的规范和制度约束,人的心理和行为就会有一定的特定性,比如在正式组织中,如果委派一个人作为领导,下属的成员就会服从领导的指示;如果是在非正式组织中,人们不一定会服从该人的领导,除非他有较强的感召力和号召力,能够打动人们的心。简而言之,在正式组织中,人们的行为更多地受到组织管理者在资源分配时的奖惩权力的影响;而在非正式组织中,人们的行为更多地受到组织管理者个人魅力或威信的制约,更加服从个人的心理感受或情感。
再次,研究组织背景下人们的心理和行为活动规律,是为了更好地预测和控制人们的行为,使人们的行为与组织期望的目标最接近,以免产生消极的行为,阻碍组织实现其目标。例如,研究发现,人们有与大多数人保持行为一致的倾向。在市场的不确定性不断增强的今天,工作、服务非常注重时间和效率,人们常说“计划赶不上变化”。因此,组织很难将所有组织所期待的员工的行为都明确地进行规定或约定,如果单纯依赖组织的约定,优质、快捷的服务和效率就很难实现。由此可见,组织需要制定一定的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像磁场一样,对人的行为的方向进行规定,不论是新员工,还是老员工,都要服从约定俗成的规矩进行表现。组织文化正是通过营造这种氛围,形成一定的群体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因此,组织文化像一个染缸,凡是经过染缸的人都会带有一定的颜色。
最后,研究个人、群体和组织之间相互影响的行为和规律。一个组织的领导的何种行为会对组织的群体、个人产生积极的影响?群体和群体的竞争是否会减少群体内部成员的矛盾和冲突?群体内部是以竞争为主还是以合作为主?如何因地制宜地进行选择?这些问题也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