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国防知识与军事理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战略环境

2.1 战略环境与世界战略格局

战略,也称为军事战略,是筹划和指导军事斗争全局的方略。战略既指导军事斗争全局从发生、发展到结束的全过程,又关照其各方面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军事战略是国家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总的方针、路线、政策在军事方面的具体体现,是国家关于军事斗争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以及斗争原则的具体表现。不同历史时期的战略有着不同的内容和特点,其决定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战略思想;二是战略环境;三是军事力量。战略指导者基于对一定历史时期内上述情况的综合分析,提出军事斗争的基本对策和保障国家安全的基本方法,这就是这个时期军事战略的基本内容。

战略环境是指国家或政治集团在一定时期内所面临的影响其安全和军事斗争全局的客观情况和条件。主要包括国内外政治、经济、科技、军事、地理等方面的基本情况。战略环境是一个动态现象,它随着自然界和人类历史的发展原则而发展,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演变而变化。正确认识和分析战略环境,是正确、及时地制定和调整战略的前提条件。

一、国际战略环境

国际战略环境,是指世界各主要国家和政治集团在一定时期内在战略上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斗争所形成的世界全局性的大环境。它包括世界战略格局和国际战略形势两个方面,世界战略格局是国际战略环境的框架结构;国际战略形势是国际战略环境的动态表现。它从本质上反映了世界各主要国家的政治集团建立在一定军事、经济实力基础上的政治关系的基本状况和总体趋势,其核心是世界范围内的战争与和平问题。国际战略环境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时代的特征对它的基本面貌有决定性的影响。此外,影响国际战略环境的主要因素还有:国家间战略利益的矛盾及发展;政治、军事、经济力量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与配置;主要国家之间的战略关系及斗争、制约、合作的态势;战争的进程和结局,以及战争威胁的性质和程度等。国际战略环境是国家安全和发展的国际条件,对实现国家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利益有重大的影响,并决定或制约着一个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斗争的对象和敌友关系,以及采取的方针、政策和策略。任何一种战略,都是依据一定的环境条件而提出来的,在实施过程中都要受到这种环境条件的制约,因此,对国际战略环境的分析和判断,是制定战略决策和战略实施过程中必须要特别加以重视的一个至关紧要的问题。只有站在时代的高度,从各主要国家或政治集团的战略利益关系入手,较系统地考察一个较长时期内世界战略格局的状况和国际战略形势的发展趋势,综合分析影响国家安全和发展的各种国际化条件,判明本国遭受威慑的可能、方向、性质和程度,才能提出正确的战略对策。

国际战略环境的范围显然极其广泛,但对于某一国家(集团)的战略指导者来说,最值得注意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1) 当前的时代主题。时代,是指历史上以经济、政治、文化等状况为依据而划分的某个时期,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各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时代主题,是指人类社会某一发展阶段中带有全球性、战略性和关乎全局的核心问题。正确认识时代主题,有助于战略指导者从宏观上把握当代世界的主要矛盾和总的发展趋势,从而对国际战略环境做出准确的判断,避免战略指导的重大失误。对时代主题的分析一般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是从经济关系入手;第二是从力量对比入手,看哪一个阶级的力量居主导地位;第三是从矛盾关系入手,找出国际社会的基本矛盾。

(2) 世界战略格局。格局是指事物内在的结构、状态、局面。世界战略格局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国家间的力量对比、利益矛盾和需求,以及基本的战略关系。对世界战略格局进行分析与研究,有助于从总体上了解世界各主要国家在世界全局中的地位及战略利益方面的矛盾和需求,有助于对世界形势及可能的发展趋势做出基本的估计。

(3) 世界主要国家的战略动向。世界各国之间由于战略利益和政策的异同,既可能是对手,也可能是朋友。各国的战略动向,既互为条件、相互依存,又相互影响和制约。其中,一些实力较强的世界性和地区性大国,特别是超级大国所推行的战略,对地区乃至世界的安全与稳定具有重大的影响,对其他国家的战略也有程度不同的影响。因此,一定时期内各主要国家的战略及其发展趋势,是国际战略环境的重要部分。了解主要国家的战略动向,有助于从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之间关系上具体地研究国际战略环境,进而对世界形势做出正确判断。

(4) 世界及周边地区的安全局势。周边安全局势,是指周边国家(集团)直接、间接影响本国安全的条件和因素。周边安全局势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周边国家与本国的利益矛盾、对本国的政策企图、与本国密切相关的军事力量及其部署等直接影响本国安全的情况和因素。

二、国内战略环境

国内战略环境是指对筹划、指导战争全局有重大影响的国内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地理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国家的政治环境、经济状况、综合国力等。它反映了国家军事力量建设与运用的可能条件和制约因素,决定军事战略的基本性质、基本方针和原则,是国家制定军事战略的内部环境与基础。因此,研究国内战略环境应重点把握以下情况。

(1)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主要包括国家(战区)的地理位置、幅员、人口、资源、地形、气候、行政区划、交通、要地等状况。军队的集结、机动、作战训练、后勤补给等一切军事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地理空间,都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地理环境不仅是制定战略的重要客观依据,而且是影响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2) 政治环境。国内政治环境,涉及的范围较广,但对战略影响最大的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与基本国策;另一方面是政治安全局势。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和基本国策是国内政治环境的本质和核心,对军事斗争全局的筹划指导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国内政治安全局势,主要包括在一定时期国内的阶级、民族、宗教(教派)、政治集团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状况及其对政局和国家安全的影响。其中,敌对势力分裂、颠覆国家和发生武装冲突或国内战争的情况,是直接影响国家统一和稳定的国内因素,是筹划、指导军事斗争必须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3) 综合国力状况。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全部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实力和潜力的总和,它包括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军力、科技与生产能力、社会保障与服务能力,以及组织动员能力等。综合国力是军事斗争特别是战争的物质基础,也是军事理论和作战方法发展进步的重要条件。一切军事斗争和军事活动,归根结底都要依靠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的支撑,并受其制约。

三、世界战略格局

世界战略格局,是指国际社会中的主要战略力量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全球性的、相对稳定的力量对比结构及基本态势。有时也简称为世界格局、国际格局。世界战略格局的构成要素是国际战略力量,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国际行为主体。在世界战略舞台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最本质的是它们之间的力量对比关系,因此,世界战略格局本质上就是一种国际战略力量的对比关系。世界战略力量对比,不仅是世界战略力量之间的一种实力对比,也是一种影响力的对比。“先谋于局,后谋于略,略从局出”。国际社会中的主要战略力量必须要对世界战略格局有明确和清楚的基本认识和判断,否则就不可能制定正确合理的战略。

(一)世界战略格局的历史演变过程

世界战略格局形成、发展和变化的政治基础在于各国在战略利益上的矛盾和需求。随着15世纪哥伦布等人的地理大发现,世界才从分散走向了整体,人类才开始逐渐有了世界意识。在同时进行的资产阶级划时代的工业革命中,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地解放,为资产阶级强国在世界上的扩张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世界贸易的迅速发展使得资本主义市场也日趋成熟,国际分工日益明显,国际政治开始形成。伴随着几个欧洲强国在世界范围内的殖民扩张,欧洲就成了世界战略格局变化的中心地带。世界战略格局同经常变动的国际战略形势有所不同,它在一个相应的历史时期内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新旧战略格局的交替转换,通常发生在涉及世界主要国家的剧烈的社会大动荡之后,其根本原因在于世界基本矛盾的不断发展变化。具有典型意义的第一个世界战略格局是在拿破仑战争后形成的。

第一个世界战略格局:均势格局(1815—1871年)。以拿破仑战争失败,维也纳会议召开为标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更新,增强了主权国家的综合国力。当时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特点就是西欧向世界各地的扩张。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葡萄牙等国均以各种形式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和进行宗教文化渗透。欧洲扩张的结果之一是导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秩序”,结果之二是导致了欧洲强国因殖民地等问题而进行的无休止的激烈较量。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的胜利冲击了欧洲封建主义制度,对英国的霸权地位形成了严重挑战。然而,拿破仑1805年称帝后,法兰西帝国的扩张导致了欧洲反法联盟的建立。英普联盟和西班牙、两个西西里王国和奥地利两个反法集团,经过一系列生死较量后,迫使拿破仑帝国解体。战后于1814年10月至1815年6月召开的维也纳会议,确立了列强并立的“维也纳”体系。拿破仑的失败导致欧洲列强重新建立了一种政治军事均势,法国、英国、奥地利、俄国和普鲁士成为当时世界政治中的主导力量,各大列强都企图利用维也纳会议来达成自己的战略目标,最后形成了维也纳体系。其主要内容是防止法国的重新崛起,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避免发生新的战争。同时,消灭了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一切成果,并在欧洲大陆上恢复了旧的封建专制制度,对欧洲板块进行了重新分割。维也纳会议形成的均势格局在较长的时期内确保了欧洲列强之间没有爆发新的战争,各个大国相互制约与平衡,形成多极均势国际体系中的主宰。但是,由于维也纳会议没有解决列强之间的一些内在矛盾,因此,到了19世纪50年代,这个均势格局就开始走向崩溃。

第二个世界战略格局:两大军事侵略集团抗争的格局(1871—1918年)。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普鲁士经过三次王朝战争,最终于1871年完成了德意志的民族统一,成为德意志帝国。在维也纳格局的发展过程中,欧洲工业的进步促使各国资本主义反对封建制度及其残余的革命斗争迅猛发展。德国的崛起粉碎了均势格局,在欧洲中心一个强大而富有侵略性的德意志帝国出现在开始衰落的俄国、法国和奥地利的身边,使得欧洲的均势格局彻底改变,支配欧洲政治的大国的移位和新的世界格局的出现,也使世界战略格局发生了变化,引起了帝国主义列强重新制定新的世界势力范围。作为新兴的强国,德国对老牌的帝国主义强国英国和法国等构成了严重的挑战,在19世纪后30年瓜分世界的狂潮中,欧洲列强的矛盾日趋加剧,帝国主义集团终于形成以英法俄为一方的协约国集团和以德奥意为另一方的同盟国集团相互抗争的格局,并最终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三个世界战略格局:多极格局(1918—1945年)。1914午6月至1918年11月历时四年多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意大利后来转向协约国)失败而告终,1919年的巴黎和会于6月28日签署了《凡尔赛和约》,以重新确定德国边界、限制德国军备、瓜分德国殖民地和从德国榨取巨额赔款为基础,在欧洲形成了新的均势,随着对战败国的处理,一个新的战略格局便开始形成。另一方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列强筋疲力尽的同时,在战争期间才加入协约国的美国和日本则在战争中发了横财,美国的海军力量迅速发展起来,动摇了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确立了美国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支配地位。为了瓜分战败国德国、匈牙利帝国和土耳其帝国的遗产,1921年年底,在美国操纵下帝国主义列强召开了巴黎和会及华盛顿会议,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立了以战胜国主导的国际联盟,形成了多极格局。这一格局的形成,突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多极格局局面,显示出北美和亚太地区在世界战略格局中地位的上升。加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前苏联的诞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一统天下,开始改变几个欧洲列强左右世界形势的局面。在这种形势下,帝国主义国家为维持和保护其瓜分世界的现状,采用暂时搁置它们之间的矛盾的战略,以便共同对付十月革命后出现的革命浪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不满,以及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促进了法西斯政治思想势力在欧洲的兴起和发展。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世界各国开始分为两个战争集团,一个以德意志为首的法西斯同盟,一个以苏美英为首的反法西斯同盟,双方进行了长期的激烈斗争。世界战略格局便逐步由协约国和同盟国两大集团的抗争,转向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抗争。

第四个世界战略格局: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1945—199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国际政治经济力量对比发生了深刻变化,彻底粉碎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格局。从国际层次上看,欧洲中心地位不复存在。从国家层面上看,欧洲主要大国综合国力受到极大削弱,以致丧失了昔日主宰国际事务的能力和地位。曾经嚣张一时,横行欧洲的德国和意大利彻底失败,在战后相当长时期的国际事务中被排除出去;法国在战争中损失惨重,元气大伤,国际地位急剧下降;称雄世界百年的大英帝国江河日下,被战争搞得疲惫不堪,沦为二等强国。而美国却在战争中得到巨大的发展,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军事和经济超级强国。前苏联虽在战争中损失巨大,但是经受住了考验,成为欧亚大陆强国。在大战末期,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美苏两大国已经成为两支主要力量,旧的传统上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宣告终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的战时同盟关系迅速破裂,形成了长期的冷战局面。在意识形态上,美国和前苏联根本对立;在政治经济体制上,双方完全不同;在军事上,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相互对峙。经过20世纪60年代世界力量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的急剧变动之后,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都分崩离析。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以全球争霸取代了两个阵营的对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以前苏联为首的华约成了两个超级大国谋求世界霸权的战争工具。战后开始的东西方冷战逐渐演变成以美苏争霸为主要特征的两极格局。在此期间的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国际关系中出现了多极化倾向,主要表现在:美苏争霸,力量互相削弱;西欧成为与美国抗衡的力量;日本成为经济大国,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和第三世界的崛起,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1991年,前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

两极格局的崩溃促使国际社会的各种力量进行新的组合,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动荡时期,世界战略格局总的趋势正继续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未来世界战略格局的发展趋势

多极格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世界经济政治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过程并不是在前苏联解体后开始的,在冷战期间两极格局的状态下就开始了多极化的潮流,并在冷战后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当前,世界战略格局总的趋势正朝着多极化方面发展。

1.“多极化”趋势

首先,第三世界的形成对两极格局造成了极大地冲击。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高涨。“不结盟运动”和“77国集团”的形成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形成。第三世界以不结盟和区域组织为代表,逐渐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主角之一,一方面沉重打击了霸权主义的强权政治,另一方面加速了帝国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极大地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两极格局开始松动,在世界战略格局中起着重要的制衡作用。其次,两大阵营的破裂和分化加速了多极化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政治力量出现了新的变化,中国、西欧和日本成为相对独立的力量,推动着多极格局的发展。美国在世界经济、政治上形成的“一超独霸”的局面既是两极体制被打破后的必然现象,又是一个终将被多极化体制所取代的暂时的历史过程。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导致的均衡化趋势,是世界战略格局中两极体制解体并最终走上多极化的根本动因。另外,世界战略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益于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社会繁荣进步,使世界各大力量彼此之间逐渐形成制约与制衡,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实现世界各族人民构建和平、稳定、繁荣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

2.国际关系多重性

国际关系是指国家与国家间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社会关系,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关系。当前及今后国际关系的划分,不是按意识形态,也不是按单纯的地缘关系,而是多边性、多重性质的发展。大国关系进一步趋向缓和,相互协调,相互合作的趋势加强。未来世界战略格局中主要国家的关系将日趋复杂化,起主导作用的可能主要是美国、俄罗斯、日本、欧盟、中国这“五大力量中心”,其他一些重要的国际组织、区域集团和地区性大国,也将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些国家都在通过调整对外政策和战略关系来解决矛盾、纠纷、冲突的方式,不再采用冷战时期的军事上对抗、政治上对立、经济上封锁等方式,而是更多采用谈判、对话、妥协、折中的方式去寻求自己的有利地位。这种调整,使得未来世界战略格局将呈现出新的特征:一是关系复杂化,二是集团松散化,三是外交多边化,四是合作区域化。

3.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决定了未来战略格局的发展

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不同国家在国内政治及国际事务中采取不同的立场。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主要的发展趋势之一,同时也加深了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经济利益和经济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国际局势和国际关系尤其是大国关系的最重要的因素。世界各国特别是各大国都以振兴经济,加强综合国力作为首要的目标,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不仅创造出了新的劳动工具,生产出了更多的产品,迫使人们到国外去寻找市场、寻求投资,而且为人类社会提供了更先进、快捷的交往工具,保证了国家间经常的相互联系和交往,这种情况再加上发达国家对落后国家能源和资源的依赖以及落后国家对发达国家技术的依赖,这就使得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度大大提高。这种情况客观上不允许再恢复到与世界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国家间敌对或大国对峙的国际关系格局,从而推动着世界战略格局多极化发展的潮流继续前进。

4.中国国力稳步上升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也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主要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上起制约作用。中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外交上不断开拓进取,国际地位和作用明显增强,采取不与任何国家结盟,不干涉别国的内部事务,坚决维护自己的独立和主权,同时也尊重别国的独立和主权,致力于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是反对霸权主义和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第二,在经济发展上起示范作用。中国经济持续保持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与世界经济的关系更加紧密。中国的发展和开放,为世界商品和资金提供了广阔市场,为许多国家的企业创造了商机,也为世界创造了众多的就业机会。第三,在维护第三世界权益的斗争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与第三世界关系方面,继续增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和合作,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努力与世界各国平等互利合作,力求双赢,并积极加强区域合作,推动共同发展,不断为促进全球发展和繁荣做出重要贡献。作为第三世界国家的一员,中国始终把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和合作作为外交政策的一个基本立足点,在政治上增进互信、加强互助;在经济上按照平等互利、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的原则,与其他国家扩大互利合作;在外交方面,积极参加多边外交活动,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及区域性组织中发挥作用,广泛参加各种国际组织,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努力增进各国在各个领域特别是经济、贸易和技术等方面的互利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