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基础教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2.2 企业家精神

虽然我国创业人口的比例已经超过16%,但创业者在全体人口中始终是个少数派。他们并不一定特别有钱、有背景,或者有多高的社会地位,也不一定多么聪明、多么专业,而且他们创业的方法千差万别。为什么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创业这条路而不是别的?为什么他们不愿意像别人那样平稳而简单地生活?为什么他们能够坚持到底而其他一些跟风者却浅尝辄止或半途而废?这些问题的答案也许是因人而异的,但研究发现创业者群体的确存在一些共同的特质。

观念决定行为,首先必须了解创业者们的精神特质,也称为企业家精神。在英文中,创业者和企业家就是同一个单词:Entrepreneur。在现代的企业家定义中,越来越强调企业家的创新性,越来越将企业家与创业紧密联系起来。比如,范思珀(Karl Vesper)说过:“对一名经济学家而言,企业家是一个将资源、劳动、原材料和其他资产组合起来并创造比原来饺子更大的人,也是引入变革、创新和建立新秩序的人。”创业者必须是一名企业家,企业家同时也是一个创业者。用企业家精神来阐述创业精神,不仅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找到生活原型,而且更容易表达创业的本质。

企业家精神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强烈欲望

创业是一种自发的行为,动力来自创业者自身,自身强烈的欲望才能引发创业的冲动。这种欲望可以是造福国民,可以是追求财富、出人头地、支配地位甚至情爱等,而这种欲望其实就是一种生活目标和一种人生理想。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存天理、灭人欲”的,追求欲望特别是物欲的满足被视为低级甚至是不道德的,由此形成了保守的民族性格。改革开放的30年是整个国家重新创业的3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且不论其他深层的原因,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唤醒了人们最原始的欲望,使整个民族可以理直气壮地追求财富和优质生活。创业者的特别之处在于他的欲望更不安分,是超出现实的,是轻易得不到的,对常人而言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得不到,因为不甘心,所以创业。有很多人拥有足够的学识、能力甚至资源,不能成为创业者,是因为他们安于现状,不愿改变四平八稳的生活节奏。

案例链接1-1

上海文峰国际集团,老板姓陈名浩,是一个40多岁的男人,他说过一句名言:“一个人的梦想有多大,他的事业就会有多大。”1995年,陈浩挟着20万块钱来到上海,从一家小小的美容店做起,现在已经在上海拥有了30多家大型美容院、一家生物制药厂、一家化妆品厂和一所美容美发职业培训学校,并在全国建立了300多家连锁加盟店,据说个人资产超过亿元。

丝宝集团的梁亮胜当年也不过是一个打工仔,只是这个打工仔有点儿与众不同。1982年,梁亮胜带着他的太太,和所在内地工厂的其他40多名员工一道被派往香港工作。当时梁亮胜一家在香港只有四五平方米的住房。那是一间不到30平方米的房子,住了三家人,除去公用厨房、洗手间、走道之外,房间之小难以想象。他两口子住客厅,另两家人各租了一间房,因为别人白天上班时要经过客厅,他就从厅里拉一块塑料布,留一个过道,他们夫妻两人只能挤在沙发上睡。那时,梁亮胜的梦想就是想有个楼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梁亮胜还是每天晚上坚持去上学。在香港的3年时间里,梁亮胜系统学习了航运、英语、国际贸易和经济管理等课程。后来梁亮胜就依靠做国际贸易,向国内贩卖檀香木材淘到了第一桶金,再后来,就办起了丝宝集团,出品舒蕾、风影洗发水等。多年后,梁站在成功者的角度说:“回头来看,一起到香港的40多人现在都还在工厂里做工,因为他们满足现状,觉得现在做工比原来在国内做工好多了。”梁亮胜这话的意思就是说,是欲望促使了他的成功。因为他觉得自己可以做得更好,赚更多的钱,过更好的生活,他要给自己当老板,做自己的主人。而原来一起随他到香港做工的40多个工友,却没有他这样的欲望,所以他们20年前给别人做工友,20年后仍然只能给别人做工友,为别人赚钱

(资料来源:辛保平《老板是怎样炼成的》)

2.冒险精神

创业本身是一项冒险的活动,它的成功与否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有人说赌徒最适合创业。赌徒有胆量,敢下注,想赢也敢输,说他们最适合创业并不完全是一个玩笑。敢不敢跨出第一步走向一个不确定的前途,能不能在创业过程中面临生死的抉择时勇往直前,是创业者区别于其他人所具有的独特心理特质。很多创业者从几百块、几千块投入开始创业,最终成为身家上亿的企业家,就是因为他每次获得一定程度的成功后不是小富则安,而是一次又一次地进行新的冒险,从来不怕打回原形从头再来。

不过,很多人决定自主创业并不是单纯因为他们对于风险有特别的偏好,而是对他们自己掌控风险、降低风险能力的信心。面对各种潜在的不确定性,他们相信车到山前必有路,相信办法总比问题多,从不怀疑自己能够找到解决的办法。创业过程本就是一个学习和创造的过程,几乎没有一个创业者是完全按照最初的预想按部就班地实现创业的。在解决不可预料的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激发出自己的创造力和潜力,创业者因此变得越来越成熟,抗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

案例链接1-2

史玉柱就是一个赌性很强的人。当年在深圳开发M-6401桌面排版印刷系统,史玉柱的身上只剩下了4000元钱,他却向《计算机世界》定下了一个8400元的广告版面,唯一的要求就是先刊登广告后付钱。他的期限只有15天,前12天他都分文未进,第13天他收到了3笔汇款,总共是15820元,两个月以后,他赚到了10万元。史玉柱将10万元又全部投入做广告,4个月后,史玉柱成为了百万富翁。后来史玉柱在广东的投资损失惨重,甚至破产,负债累累,大家都以为他已经彻底倒下,没想到几年后凭“脑白金”东山再起,他那近乎疯狂的广告轰炸再次让世人领略他那令人胆寒的赌性。

婷美内衣的周枫当年筹资投入一个500万元的项目,做了2年多,花了440万元还是没有做成。眼看钱就没了,合作伙伴都失去了信心,要周枫把这个项目卖了。周枫说,这样好的项目不能卖,要卖也要卖个好价钱。合作伙伴说,这样的项目怎么能卖到那么多钱,要不然你自己把这个项目买下来算了。周枫就花5万元钱把这个项目买了下来。原来大家还共同有一家合伙公司,作为代价,周枫把在这家合伙公司的利益也全部放弃了,据说损失有几千万元。单干的周枫带着23名员工,把自己的房子抵押,跟几个朋友一共凑了300万元。他把其中5万元存在账上,另外的钱,他算过,一共可以在北京打两个月的广告。从当年的11月到12月底,他告诉员工,这回做成了咱们就成了,不成,你们把那5万块钱分了,算是你们的遣散费,我不欠你们的工资。咱们就这样了!这些话把他的员工感动得要哭,当时人人奋勇争先,个个无比卖力,结果婷美成功了。周枫成了亿万富翁,他的许多员工都成了千万富翁、百万富翁。现在很多大学教授、市场专家分析周枫和婷美的成功有诸多原因,其实事情没有这么复杂。说白了,不过是一个合适的产品,加上一个天性敢赌的领导,加上一些合适的营销手段,才有了这样一桩成功的案例

(资料来源:辛保平《老板是怎样炼成的》)

3.创新精神

创业对个人来讲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很难想象一个墨守成规的人会进行创业。企业家精神中的创新精神,就是否定思想保守、因循守旧,企业家总是以新的方式、新的想法、新的工作思路对待旧事物和新事物,总是不停地寻求更好,寻求更新的价值。惯性的力量是强大的,惰性通常来自安于现状,常人习惯于选择熟悉的、已经证明有效的方式行动,而这些方式通常已经被原有的企业运用得非常熟练、运作水平更高,以己之短攻敌之长,很难取得竞争优势。要分得市场一杯羹,新创企业不得不独辟蹊径,求新求变。

案例链接1-3

许爱东是位37岁的东北妇女,随参军的丈夫到杭州,有一份稳定的银行工作。因为患有风湿病,朋友送了包遂昌毛竹炭包,效果不错,就萌生出辞职开办竹炭店的念头。2002年,她不顾丈夫的反对开办了一家“卖炭翁小店”。因为炭竹主要出口日本、韩国等地,她把店址选在靠近涉外宾馆处,哪知开张后生意很差,一个月下来亏损近4000元。丈夫更不理解,一度闹到分居的地步。许爱东没有放弃,当即决定调整方向,瞄向国内市场。她采取了五大措施:一是参加各种展销会演示竹炭的用途;二是化整为零,给顾客试用的机会;三是自己天天去逛市场,寻找制作多样性包装的创意;四是在店外挂了块广告牌,每天推荐一种产品;五是常去人流集中的地方摆摊设点。这五招一出,这位女“卖炭翁”和她的小店很快为杭州顾客所熟知,终于打开了杭州市场。接着原料和利润又出现了问题,许爱东又开办了制炭工厂,并在原产地建立了竹炭基地,实现了产供销一条龙。并且,将小店搬入了杭州最繁华的商业街——菏坊街上,虽然店租每月高达16000元。销路打开了,竞争问题又冒出来,杭州市一夜之间冒出好几家类似的竹炭专营店,许爱东又及时地推出了加盟连锁模式,他人只需要出资15000元即可加盟。如今,许女士已经拥有500多家连锁店,收益可观。我们可以看到,许女士的竹炭生意发展壮大的过程,就是她不断创新的过程,没有创新,她可能还只是经营着一家生意萧条的小店,甚至早就关门歇业了。

(资料来源:《中国报道》,2007年第2期)

4.忍受磨难

创业是一项艰苦的过程,从创业策划到创业计划的实施,到企业的持续经营管理期间,都会遇到成千上万的困难,这些困难是常人无法想象的。有内部经营上的困难,比如缺乏资金、产品滞销、被人追债或者巨额资金无法回收,以及竞争对手的攻击等;有外部的压力,比如政策法规的重大改变、行政执法人员的刁难、各种势力的袭扰甚至侮辱等;有生理透支的折磨,比如四处奔波的鞍马劳顿、当搬运工的精疲力竭、挨饿受渴的煎熬、接待应酬的酩酊大醉等;有情感的波折,比如家人的误解、朋友的背叛、四邻的蔑视甚至众叛亲离的窘境等。很多时候,不是一种而是一大堆的困难劈头盖脸地压下来,没有坚强的忍耐力和意志力只能被压垮。如果说肉体上的折磨还可以挺过去,各种艰难困苦带来的精神上的折磨则是更大的考验,对生死抉择的恐惧,各种因素带来的屈辱、憋闷、痛苦,常常使人处于崩溃的边缘。创业者的过人之处就在于超强的忍耐力和意志力,拒绝接受失败,永不放弃。

案例链接1-4

华旗资讯的老总冯军是清华大学的高材生,读大学时就在北京有名的“外贸一条街”——秀水街给倒货的留学生当翻译赚外快。毕业后他找到了一份好工作,有机会直接到外国赚洋钱,他却因为不愿意受管束而拒绝了。为了追求自由自在,他宁愿跑到“村里”自己打江山。冯军在中关村是从小生意做起的,有个“冯五块”的外号,因为他在推销东西的时候,老是对人说:“这个东西我只赚你5块钱。”有媒体曾经这样描述冯军在村里的生活:“冯军一次用三轮车载四箱键盘和机箱去电子市场,但他一次只能搬两箱,他将两箱搬到他能看到的地方,折回头再搬另外两箱。就这样,他将四箱货从一楼搬到二楼,再从二楼搬到三楼,如此往复。”这样的生活,有时会让人累得瘫在地上坐不起来,但更需要承受的,是心理上的落差。冯军在中关村创业,首先要丢掉清华大学高材生的面子。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中关村和冯军干一样活儿的人,大多数是来自安徽、河南的农民,如中关村的CPU批发生意,60%以上都由来自安徽霍邱县冯井镇的农民把持着。一个清华大学的高材生,要成天与这样一些人打交道,与这样一些人厮混在一起,让这样一些人认可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撕去“伪装”,真正与群众打成一片。其次,为了让人家代理自己的产品,“村里”那些摊主儿不论大小都是自己的爷,见人就得点头哈腰,赔笑脸说好话。中关村那些摊主儿的素质尽人皆知,好听的话不会多。从“冯五块”这样一个绰号,可以看出冯军当时在中关村的“江湖”地位。

俞敏洪是国内英语培训的头牌学校新东方的创始人。对俞敏洪的创业经历,中国青年报记者卢跃刚在《东方马车——从北大到新东方的传奇》中,有详细记录。其中令人印象尤深的是对俞敏洪一次醉酒经历的描述,看了令人不禁想落泪。俞敏洪那次醉酒,缘起于新东方的一位员工贴招生广告时被竞争对手用刀子捅伤。俞敏洪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上混,应该结识几个警察,但又没有这样的门道。最后通过报案时仅有一面之缘的那个警察,将刑警大队的一个政委约出来“坐一坐”。卢跃刚是这样描述的:他兜里揣了3000块钱,走进香港美食城。在中关村十几年,他第一次走进这么好的饭店。他在这种场面交流有问题,一是他那口江阴普通话,别别扭扭,跟北京警察对不上牙口;二是找不着话说。为了掩盖自己内心的尴尬和恐惧,劝别人喝,自己先喝。不会说话,只会喝酒。因为不从容,光喝酒不吃菜,喝着喝着,俞敏洪失去了知觉,钻到桌子底下去了。老师和警察把他送到医院,抢救了两个半小时才活过来。医生说,换一般人,喝成这样,回不来了。俞敏洪喝了一瓶半的高度五粮液,差点喝死。他醒过来喊的第一句话是:“我不干了!”学校的人背他回家的路上,一个多小时,他一边哭,一边撕心裂肺地喊着:“我不干了!再也不干了!把学校关了!把学校关了!我不干了!……”他说:“那时,我感到特别痛苦,特别无助,四面漏风的破办公室,没有生源,没有老师,没有能力应付社会上的事情,同学都在国外,自己正在干着一个没有希望的事业……”他不停地喊,喊得周围的人发怵。哭够了,喊累了,睡着了,睡醒了,酒醒了,晚上7点还有课,他又像往常一样,背上书包上课去了。

俞敏洪还有一件下跪的事,在新东方学校也是尽人皆知。那是当着几十个人,当着自己的同学、同事,当着在饭店吃饭的不相干的外人,俞敏洪“扑通”一声就给母亲跪下了。起因是,俞母将俞敏洪的姐夫招来新东方干事,先管食堂财务,后管发行部,但有人不愿意,不知谁偷偷把俞敏洪姐夫的办公设备搬走了。俞母大怒,也不管俞敏洪正和王强、徐小平两个新东方骨干在饭店包间里商量事,搬把凳子便堵在包间门口破口大骂。王强和徐小平看见俞敏洪站起来“大义凛然”地向门外走去,还以为他是要去跟母亲做坚决的斗争呢,谁知这位新东方学校的校长、万人景仰的中国留学“教父”,“扑通”一声,当着大伙儿的面,给母亲跪下了。弄得王强和徐小平面面相觑,目瞪口呆。王强事后回忆说:“我们期待着俞敏洪能堂堂正正从母亲面前走过去,可是他跪下了。顿时让我崩溃了!人性崩溃了!尊严崩溃了!非常痛苦!”一个外人看见这样的场景尚且觉得“崩溃”,觉得“非常痛苦”,那么,作为当事人和下跪者的俞敏洪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呢?

(资料来源:辛保平《老板是怎样炼成的》)

5.鹰眼精神

一只雄鹰在天空中飞翔,时而振翅高飞,时而自由滑翔。别以为它是在炫耀飞行技巧,它的一双眼睛时时刻刻紧盯着地面,寻找可能出现的猎物,捕捉进攻的机会,地面上任何风吹草动都逃不过它的眼睛。一旦发现机会,它会以风驰电掣的速度扑向猎物。常言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机会只会给那些随时保持高度敏感并反应快捷的人士,企业家就是这样一群人。

案例链接1-5

湖南步步高商业连锁公司的老板王填现在是商界的风云人物。在还是穷学生时,他把握商机的眼光就很毒辣。1987年9月,王填考上了湘潭市商业学校。一天,王填去学校附近的一个商店买课本,忽然听到一个男学生和店老板争吵,那个男学生大声地说道:“你卖的热水瓶质量不好,还没有用上3个月,就不保温了,我要求换一个。”谁知那个店主一听这话,着急地解释道:“我们这里没有瓶胆,你还是再买一个新热水瓶,我在价格上优惠一点好不好。”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王填开始了他销售热水瓶胆的生意,本学校的市场基本饱和了,他又将眼光放到了湘潭市的其他大中专院校。两年时间内几乎将湘潭市大中专院校的热水瓶胆生意垄断了,他再也不是以前的穷学生了。

王填毕业后进入一家有名的食品公司做采购,业绩优异,几年后主动要求下岗,成立了自己的步步高食品公司。启动资金是找亲朋好友借的5万元。当时做食品批发,5万元顶多只能进半车植物油。然而传统的商品很难让自己新开张的公司打开销售局面,提高知名度,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只能做新产品。那时,方便面在全国销售势头很大,而方便面中又数统一方便面市场潜力大。选来选去,王填选择先做方便面生意。经过一系列谈判工作,王填便拥有了我国台湾地区统一集团的方便面在湘潭的总经销权。一切出乎意料之外,一切又在意料之中,统一方便面运到湘潭后,销售势头出奇的好。

细心的人容易发现商机。有一次,王填去离湘潭市不远的湘潭县城做市场调查;发现统一方便面在湘潭县城寻不到踪影。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批发市场站稳脚跟,精明的王填一改以前的坐销方式,自己带头踩着三轮车,带领业务员走遍了湘潭市的大街小巷,走出了湘潭县城,甚至踩进了离湘潭市较远的湘乡市去推销。每到一处,王填就留下自己的名片。这种行销的方式销售效果出奇的好,不出半年,王填就建立了大约800多家分销终端网络,取得了众多供应商的支持。更重要的是,他的“步步高公司”的名气越来越大。

1995年年底,王填偶然发现广东某经济报上有一条并不显眼的消息:羊城即将筹办一个中国零售业的高层研讨会,主要探讨中国国营零售业的发展之路。在这次会议上,国家经贸委负责人提出了“发展连锁超市是中国零售业的发展方向”的主题。当时一听到“连锁超市”这个概念,王填便感到“连锁超市”就是自己公司以后的经营理念和发展目标。为了得到亲身体验,王填还去了广东最早由日本人开的吉之岛零售超市,其生意场面火爆,让王填热血沸腾,随即决定在湘潭办超市。步步高连锁超市开张,生意火爆,湘潭其他商家看到了商机,纷纷仿效步步高连锁店经营,对步步高形成了压力。为了避免恶性竞争,王填决定先在中小城市、县级市社区寻求发展,待时机成熟再向大城市进军。这是立足现在,放眼未来的发展大计,王填开始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发展战略。

1998年1月28日,以仓储式购物、低成本运作、低价格经营为经营业态的仓储企业——步步高岚园量贩广场开张了;王填狠下心,花20多万元引进了先进的软件信息系统,以便更快、更准确地处理货物进销信息,低价位的促销让步步高岚园量贩广场的开业成了一个新的亮点,顾客挤破了门,王填再一次创造了湘潭商业的一个奇迹。接着,王填将商业触角开始伸向了周边城市,株洲、常德、岳阳等地都有了“步步高”量贩广场。几年下来,王填将公司发展成湖南省最大的连锁超市之一,分店遍布全省各地。

(资料来源:《管理与财富》,2008年第5期)

6.共赢精神

成为一位企业家,虽然是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创业,但从企业创建那一天起,它就不仅仅是纯粹的个人行为,已经成为社会的一部分。创业者如果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没有共赢精神,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首先,企业必须向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以此获得自己的价值,而且每家企业都生存在一个有着明确法律法规的环境里,这个环境不允许企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损害国家和消费者的利益。所以,遵纪守法、社会责任感是企业家精神的一个重要基础。要合法地提供真正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还要通过提供就业岗位、贡献税收回报社会,这样的企业才会有长远的生命力。其次,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可能独立生存于市场,而是必须和上下游的企业进行合作,聪明的企业家深信“有钱大家赚”的道理,重视诚信,信守承诺,只有这样,别的企业才愿意与之打交道,愿意进行经济交往,否则只会失去朋友,失去生意,导致创业失败。此外,任何企业家都不可能一个人将创业企业做大做强,他不仅需要生意伙伴,还需要一个志同道合的团队。因而,愿意与生意伙伴、团队成员分享企业收益是企业家成功的秘诀之一。

案例链接1-6

慧聪是1991年创立的,1992年慧聪的章程里已经写入了劳动股份制的内容。学经济出身的郭凡生这样解释他的劳动股份制:“我们规定,慧聪公司的任何人分红不得超过企业总额的10%,董事分红不得超过企业总额的30%。当时我在公司占有50%的股份,整个董事占有的股份在70%以上,有20%是准备股。但是连续8年,慧聪是把70%以上的现金分红分给了公司那些不持股的职工,而我们这些董事规定得很清楚,谁离开公司,本金退还,不许持股。所以我们这些董事又都是公司的总裁、副总裁,参与的也是知识分红。慧聪早在1992年初创的时候,就确立了按知识分配为主的分配方式。”据说郭凡生第一次给员工分红的时候,有一位员工一下分到了3000多块钱。那是20世纪90年代初,3000元可是一大笔钱。这位员工以为公司搞错了,不相信世界上竟然会有“这样大方的老板”,拿到钱后竟连夜跑掉了。郭凡生对中关村的企业和中国的高科技企业为什么做不大也有一番高论:“中关村企业有100万利润就分裂,有200万利润就打架,为什么做不大呢?就在于这家公司只有一个老板,老板拿走绝对的利益,而这家公司又不是靠老板的资本来推动发展的。当它的主体变为知识推动的时候,企业就要不断地分裂,所以中关村的企业做不大,中国的高技术企业做不大。”

正泰集团的成长历史,有人说就是修鞋匠南存辉不断股权分流的历史。在南存辉的发家史上,曾经进行过4次大规模的股权分流,从最初持股100%,到后来只持有正泰股权的28%,每一次当南存辉将自己的股权稀释,将自己的股权拿出来分流到别人口袋里去的时候,都伴随着企业的高速成长。但是南存辉觉得自己并未吃亏,因为蛋糕做大了,自己的相对收益虽然少了,但是绝对收益却大大地提高了。

(资料来源:辛保平《老板是怎样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