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诵读风骚雅韵
单元导语
中国的人文土壤,一向善于培养诗人的情怀,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杰出诗人留下了飘逸的身影:浪漫的,现实的;豪放的,婉约的……古人说“诗言志”,是我们中国人对诗最高的理解和崇尚。古人还说“诗之基,其人之胸襟”,是把诗当成我们中国人做人的根基。诗的教化、诗的情感、诗的言志与抒怀,不仅形象生动,易学好懂,而且这种精神和心灵的启蒙在潜移默化之中,在审美滋润之中,影响人的一生。
郭沫若说:“宇宙里的东西没有一样是死的,就因为都有一种节奏(可以说就是生命)在里面流淌。”诗歌的节奏是诗人的心跳,要让学生随着诗人的脉搏一起去感受跳动,只有采用反复吟诵的手段,才能引发学生与诗人情感的共鸣,才能充分领略诗歌深邃的意境和典雅的音乐美,达到“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方能识器”的境界。
本单元选编了五十首古代经典诗词,内容包括古体诗、近体诗、词、曲等,分为“感物抒怀”、“思国怀乡”、“心有灵犀”、“歌以咏志”、“叩问人生”五个篇章,每个篇章由十首古诗词组成。
诵读目标
1.诵读“感物抒怀篇”,使学生在充分把握诗人所咏之物的特点、神韵上,透过表面物象体味诗人的情怀或思想,进而学会关注自然,观察生活。
2.诵读“思国怀乡篇”,使学生在那些愁肠百结、哀怨缠绵的乡愁中,触摸诗人对和谐、安宁生活的永恒祈求,让学生学会珍惜拥有,感恩生活。
3.诵读“心有灵犀篇”,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使学生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4.诵读“歌以咏志篇”,使学生感受古代诗人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强烈的爱国情怀,继承其优秀的文化传统,增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5.诵读“叩问人生篇”,使学生学会在顺境中感恩,在逆境中坚持,热爱和珍视生命,让成长的天空留下美丽的色彩。
6.通过本单元的诵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而培养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怀和诵读古典诗歌的习惯。
点拨提高
诵读技巧(二)
诵读基本技巧—重音
一、什么是重音
在诵读中,为了准确表达语意和思想感情,有时强调那些起重要作用的词或短语,被强调的这个词或短语通常叫重音,或重读。
组成句子的词和短语中,表达基本语意和思想感情的时候,不是平行地处在同一个地位上。有的词、短语显得十分重要,而与之相比较,另外一些词和短语就处于一个较为次要的地位上,所以有必要采用重音。
同样一句话,如果把不同的词或短语确定为重音,由于重音不同,整个句子的意思也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
A.我请你跳舞(请你跳舞的不是别人)B.我请你跳舞(怎么样,给面子吧?)
C.我请你跳舞(不请别人)D.我请你跳舞(不是请你唱歌)
二、确定重音的依据
(一)依据结构。有些句子平平常常,没有特殊的感情色彩,也没有什么特别强调的意味。这种句子的重音可以依据其语法结构来确定。一般地,需要重读的有短句中的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这类重音叫做语法重音。这类重音在诵读时不必过分强调,只要比其他音节读得重些就可以了。
(二)依据语意和感情。有些句子或由于构造复杂,或由于表意曲折,或由于感情特殊,它的重音往往不能一下子确定,必须联系上下文,对它细加观察,认真推敲,尤其要把它放到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加以考察,才能确定其重音,通常把这类重音叫做逻辑重音(强调重音)和感情重音。它同语法重音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则是不一致的。当逻辑重音(感情重音)和语法重音不一致时,后者必须服从前者。
三、各种类型的重音
(一)突出语意区别的重音
这类重音意在显示语意中的某些差异,这些差异往往是句意的重心所在,必须加以强调。其中有:
1.并列性重音
如: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2.对比性重音
如: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朝鲜人民却是那样的爱,充满了国际主义的深厚感情。
3.排比性重音
如:井冈山的翠竹啊!去吧,去吧,快快地去吧!多少工地,多少工厂矿山,多少高楼大厦,多少城市和农村,都殷切地等待着你们!
(二)突出句子关系的重音
这类重音意在表现句子(特别是复句)中的各种不同的语法关系,以此来强调句子是某种内在的逻辑关系。其中有:
1.转折性重音
如:他们可以承担一个浩大的战争,可以承担重建家园的种种艰辛,可是却承担不了如此沉重的离情。
2.呼应性重音
文章中某些体现呼应关系的词语要重读。
如:用什么来表达自己的心意呢?战士们又有什么呢?他们只有一双结着硬茧的手,一颗赤诚的心。
(三)突出修辞色彩的重音
这类重音意在鲜明体现句子中某些修辞现象,这些不同的修辞语言是表现力最强的地方,最能体现文章的旨意。其中有:
1.比喻。重读文章中的比喻性词语,可以使被比喻的事物生动形象,加深对所描写事物或阐明道理的理解。但要注意,有比喻词的比喻句,不要重读比喻词“像”“好像”“仿佛”等。
如: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2.夸张。文学作品中常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人或事物的某一特征,表达作者对人或事物的感情态度,并引起读者的共鸣,使读者获得对事物的深刻印象。
如:每年——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在日本厂里有门路的带工,就亲身或者派人到他们家乡或者灾荒区域,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
3.双关
如:周繁漪 好,你去吧!小心,现在,(望窗外,自语)风暴就要起来了!
4.反语
如: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5.反复
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