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聆听先贤教诲
单元导语
中国封建时代把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称为蒙学。《易经·蒙卦》说:“蒙以养正,圣功也。”意思是,用正确的教育启蒙儿童是圣人的功业。由此可见,古代先贤对蒙学的高度重视。几千年来,历代学者为蒙学编写了大量教材,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三百千千”(“三”指《三字经》,“百”指《百家姓》,两个“千”分别指《千字文》和《千家诗》)。其他像《弟子规》、《朱子家训》、《增广贤文》、《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等也有很大影响。这些蒙学教材流传已久,文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洁明快、朗朗上口,早已成为海内外华夏儿女甚至国际友人喜爱的文化经典,它们如醇香扑鼻的陈年美酒,滋养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为共圆“中华复兴梦”而奋斗。
本单元编选了五篇选文,分别是:《弟子规》、《朱子家训》和《增广贤文(节选)》,是为“明德修身篇”;《三字经》、《千字文》,是为“博闻强识篇”。诵读前三篇,可以明德修身,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品质习惯该坚持,什么品质习惯该杜绝;诵读后两篇,可以博闻强识,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获得丰厚的文化滋养。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们受到国学经典的熏陶,进而有效培养学生们孝悌、谨严、仁爱、勤劳、诚信等方面的道德品质;这些优秀品质将滋养学生的心灵,成为他们通往成功之路的基石。
诵读目标
1.诵读《弟子规》、《朱子家训》、《增广贤文(节选)》,了解古代先贤在教育学生和教育子女方面的规范和要求,领悟《弟子规》等作品的内涵,感知先贤们的教育思想和育人观念。
2.诵读《三字经》、《千字文》,了解古代先贤在启蒙后辈学习时要求掌握哪些方面的知识,感知先贤们的教育思想和育人观念。
3.培养学生学习国学、阅读国学的兴趣,使其受到古代先贤的思想教育,逐步培养高尚的情操,具备良好的品行修养。
4.熟练诵读本单元五篇选文,要做到发音准确,吐字清晰,抑扬得体,顿挫得当,情感饱满,尤其是前两篇要熟练背诵。
点拨提高
诵读技巧(一)
诵读的基本要求
诵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也就是诵读者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音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说明道理,再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再创造过程。日常诵读活动中,决定诵读者诵读水平高低、诵读效果优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第一,用普通话语音诵读
普通话诵读是一门学问。它除了要求诵读者忠于作品原貌,不添字、漏字、改字外,还要求诵读时在声母、韵母、声调、轻声、儿化、音变以及语句的表达方式等方面都符合普通话语音的规范。要使自己的诵读符合普通话的语音规范,必须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注意普通话和自己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普通话和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大多数的情况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又有大小之分,规律之中往往又包含一些例外,这些都要靠自己去总结。单是总结还不够,要多查字典和词典,要加强记忆,反复练习。
2.注意多音字的读音。一字多音是容易产生误读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必须十分注意。多音字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注意学习:第一类是意义不相同的多音字,要着重弄清它的各个不同的意义,从各个不同的意义去记住它的不同的读音;第二类是意义相同的多音字,要着重弄清它的不同使用场合。
3.注意由字形相近或由偏旁类推引起的误读。由于字形相近而甲字张冠李戴地读成乙字,这种误读十分常见。由偏旁本身的读音或者由偏旁组成的较常用的字的读音,去类推一个生字的读音而引起的误读,也很常见。所谓“秀才认字读半边”,闹出笑话,就是指这种误读。
第二,把握作品的基调
1.阅读理解。就是先要熟悉作品,从理性上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实质。只有透彻地理解,才能有深切的感受,才能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情调与节奏,正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1)了解作者当时的思想和作品的时代背景。
(2)深刻理解作品的主题,这是深刻理解作品的关键。
(3)根据不同体裁作品的特点,熟悉作品的内容和结构。对于抒情性作品,应着重熟悉其抒情线索和感情基调。对于叙事作品,应着重熟悉作品的情节与人物性格。对于论述文,需要通过逐段分析理解,抓住中心论点和各分论点,明确文章的论据和论述方法,或者抓住文章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总之,只有掌握了不同作品的特点,熟悉了作品的具体内容,才能准确地把握不同作品的诵读方法。
2.设计方案。就是在深刻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设计如何通过语音的具体形象把原作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
(1)要根据不同文体,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风格,以及不同听众对象等因素,来确定诵读的基调。
(2)对整个作品的诵读方案应有总体考虑。如作品中写景的地方怎么读,作品的高潮在什么地方,怎么安排快慢、高低、重音和停顿等。
第三,掌握诵读的基本技巧
基本技巧有如下几种:1.重音;2.停顿;3.语速;4.语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