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医不如懂点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Part 1 常见症状自我诊断

发热/水肿/咳嗽与咳痰/咯血/紫绀/心悸/恶心与呕吐/呕血/便血/腹痛/便秘/黄疸/腰背痛/血尿/排尿异常/少尿与多尿

Chapter 1 发热

关于体温

我们知道,人的身体具有一定的恒定温度,这就是体温。那么,人的体温是如何形成的?

我们每天要从事各种各样的活动,会产生一定的热量,即使在安静状态时细胞也会发生新陈代谢,产生热量。这样,人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大脑、内脏、肌肉、皮肤及其他各个器官在功能活动中均产生了一定的热量,而这些热量散发出去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些热量在体内的积蓄就形成体温。我们肌体内的温度和表面的温度不一样,一般情况下,表面温度要低于内部的温度。我们平常所说的体温,一般指的是内部的温度。

细心的你也许会发现,我们的体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略有不同,而且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讲,下午2~4时体温最高,清晨2~4时体温最低;环境温度高时,体温略高,反之略低,随年龄的增大体温呈降低趋势。女性较男性体温略高;兴奋状态下或进行体力活动时体温略升高。恒定的体温是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的基础。体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体温的相对稳定是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健康与否的标志。

什么是发热

发热是指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体温升高时常伴有寒战、心率和呼吸加快,以及各组织器官功能和物质代谢的异常变化。发热是因为体内白细胞为了吞掉细菌而迅速增加,耗氧增加而引起的。

发热是如何划分的

测量体温的部位一般是腋窝、口腔、直肠。不同的部位,正常温度范围也不一样。

人的机体耐受的温度是有限的。一般情况下,人体最高的耐受温度为40.6℃~41.4℃,直肠温度持续升高超过41℃,可引起永久性的脑损伤,也就是说,发热对大脑的损伤是不能再恢复的。高热持续在42℃以上2~4小时就会导致休克,以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体温高达43℃时,人的存活概率则很小。

引起发热的原因有哪些

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根据致热原的性质和来源不同,常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2大类,家庭中常见的发热为感染性发热。

●感染性发热

见于局限性或全身性的各种病原体感染,如细菌、病毒、肺炎支原体、螺旋体、真菌及寄生虫等感染。

●非感染性发热

1.变态反应引起的发热:如风湿热、药物热、结缔组织病及某些恶性肿瘤。

2.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引起的发热:如甲状腺功能亢进。

3.无菌性坏死组织吸收引起的发热:①物理、化学因素或机械性损伤,如大面积烧伤、内出血、创伤或大手术后的组织损伤。

②组织坏死或细胞坏死,如恶性肿瘤、白血病、急性溶血反应等。

③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如心、脑、肺等器官的血管栓塞等。

4.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引起的发热:见于中暑、重度安眠药中毒、脑震荡、脑血管疾病等。

5.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发热:如夏季低热,精神紧张或剧烈运动后低热,月经前及妊娠初期的低热等。

6.其他疾病引起的发热:比如心力衰竭,以及广泛性皮炎等皮肤疾病等。

发热后必须立即退热吗

有人认为发热是一种疾病,其实不然。它是一种症状,是我们体内抵抗感染的机制之一。发热对机体还有积极的作用,发热时人体免疫功能明显增强,这有利于清除病原体和促进疾病的痊愈,缩短疾病时间,而且还可增强抗生素的效果,可以说发热也是对抗疾病的一个标志。因此,体温不太高时不必用退热药。但如体温超过40℃(小儿超过39℃)则可能引起惊厥、昏迷,甚至严重的并发症,这时候应该及时应用退热药及镇静药(特别是小儿)。

自我诊断时的注意事项

在发热时进行自我诊断和治疗要注意以下问题:

1.具体的体温,发热前有没有什么诱因。

2.发热的时间、季节。

3.体温是突然升高,还是缓慢升高的。

4.发热时有无畏寒、寒战、大汗或盗汗。

5.发热时是否伴有如咳嗽、咳痰、咯血、胸痛、腹痛、呕吐、腹泻、尿频、皮疹、出血、头痛、肌肉关节痛等。

6.患病以来的一般情况,如精神状态、食欲、体重改变、睡眠及大小便情况等。

注意这些问题,不仅方便自我诊断,而且有助于医生进行诊治。

感冒的预防

最常出现发热症状的疾病,应该是感冒。上了年纪的人感冒后常容易引发肺炎,必须特别注意。这是因为老年人的基础体温较青壮年人稍低,低烧常易被忽视。

平时应该注意不要过度疲劳,不要熬夜,并经常漱口,做好预防措施。

Chapter 2 水肿

什么是水肿

水肿,是指血管外的组织间隙中有过多的体液积聚,为家庭常见症状之一。与肥胖不同,水肿表现为手指按压皮下组织少的部位(如小腿前侧)时,有明显的凹陷。

引起水肿的原因有哪些

水肿可分为全身性水肿和局部性水肿,引起水肿的原因很多:

●全身性水肿

1.心源性水肿:特点是水肿首先出现于身体低垂部分,并伴有右心衰竭的其他表现,如静脉压升高、严重时可出现胸水、腹水等。

2.肾源性水肿:是由于肾脏损害引起的,特点是疾病早期早晨起床时,眼睑与脸部出现水肿,以后逐渐发展,转变为全身水肿,并且常伴有高血压等表现。

3.肝源性水肿:与肝脏损害有关系,主要表现为腹水,也可首先出现踝部水肿,逐渐向上蔓延,而头、面部及上肢常没有水肿。

4.营养不良性水肿:与营养素摄入缺乏有关系,一般常与饮食中热量、蛋白质缺乏有关,其特点是水肿发生前常有消瘦、体重减轻等表现,水肿常从足部开始,逐渐蔓延至全身。

5.其他原因:比如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受到激素分泌变化及精神紧张的影响,特点为月经前7~14天出现眼睑、踝部及手部轻度水肿,可伴乳房胀痛和盆腔沉重感,月经后水肿逐渐消退。

●局部性水肿

常为局部静脉、淋巴回流受阻,或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所致,其特点为局部首先出现创伤、过敏、炎症或形成血栓等,然后出现水肿。

附注:若水肿在短时间之内就消失了,则没什么大碍,如果症状持续或加重,最好尽快到医院检查。

Chapter 3 咳嗽与咳痰

什么是咳嗽和咳痰

咳嗽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呼吸反射动作。咳嗽的产生,是由于异物、刺激性气体、呼吸道内分泌物等刺激呼吸道黏膜内的感受器,冲动通过传入神经纤维传到大脑咳嗽中枢,引起咳嗽。因咳嗽而急速冲出的气流,呼吸道内的异物或分泌物也随之被排出体外,称为咳痰。

咳嗽对机体的影响

咳嗽是呼吸系统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措施,对机体是有益的。有时,呼吸道的黏膜受到外界因素或者是本身的刺激时,如异物、炎症、分泌物或过敏性因素,即反射性地引起咳嗽。通过咳嗽,这些自外界侵入呼吸道的异物或分泌物及其他刺激呼吸道刺激因子可以被排除或者消除。当然,咳嗽也有不利作用,在咳嗽的过程中,也可能把空气中的炎症因子、刺激物等扩散到邻近的小支气管,使病情加重。另外,持久剧烈的咳嗽不仅影响休息,还易消耗体力,引起肋间肌、膈肌肌肉酸痛,并可引起肺泡壁弹性组织的破坏,诱发肺气肿。

引起咳嗽的原因有哪些

引起咳嗽的原因很多,咳嗽是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症状,除去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胸膜等呼吸器官受到刺激引起咳嗽以外,耳、脑膜、心脏、食管、胃等内脏的神经受到刺激,也会传入咳嗽中枢引起咳嗽。

自我诊断时的注意事项

●咳嗽的性质

咳嗽时无痰或痰量极少,称为干性咳嗽。咳嗽伴有咳痰称为湿性咳嗽。

●咳嗽的时间与规律

突发性咳嗽常由于吸入刺激性气体或异物,或肿瘤压迫气管或支气管分叉处所引起。

百日咳、支气管内膜结核,以及以咳嗽为主要症状的支气管哮喘等疾病,主要引起发作性咳嗽。

有些疾病引起长期慢性咳嗽,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肺脓肿及肺结核。

夜间咳嗽常见于左心衰竭和肺结核患者,这些患者常会在半夜突然从床上坐起咳嗽。

●咳嗽的音色

指咳嗽声音的特点。如咳嗽声音嘶哑,多为声带的炎症或者肿瘤压迫喉返神经所致。鸡鸣样咳嗽,表现为连续阵发性剧咳,并且伴有高调吸气回声,多见于百日咳。咳嗽声音低微且无力,见于严重肺气肿、声带麻痹以及身体极度衰弱者。

●痰的性质和痰量

痰的性质可分为黏液性、浆液性、脓性和血性等。

家庭护理要点

护理咳嗽的患者,注意饮食禁忌很重要。

1.禁食寒凉食物:寒凉的食物会伤及人体的肺脏,造成肺气闭塞,症状加重。

2.禁食肥甘厚味:日常饮食中,多吃肥甘厚味可产生内热,加重咳嗽,且痰多黏稠,不易咳出。

3.禁食橘子:很多人都认为橘子是止咳化痰的,实际上橘肉生热生痰。

Chapter 4 咯血

什么是咯血

咯血俗称咳血,即指气管、支气管和肺出血,经口咳出称为咯血。按照咯血量的多少可进行分类:

引起咯血的原因有哪些

咯血的原因与年龄、咯血量、咯血的症状都有关系。如与年龄的关系,青壮年咯血多见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症与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如果年龄在40岁以上并且有长期大量吸烟史者,则应高度警惕肺癌。

咯血的症状提示不同的疾病,如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症、肺脓肿、支气管内膜结核和出血性疾病,咯血颜色鲜红;铁锈色血痰见于肺炎球菌肺炎、肺吸虫病和肺泡出血;砖红色胶冻样黏痰见于杆菌肺炎;粉红色乳样痰见于葡萄球菌肺炎,而粉红色浆液性泡沫样血痰则提示左心衰竭引起的肺水肿。另外,咯血还有一些伴随症状,如发热、胸痛、脓痰、剧烈呛咳、黄疸等。

咯血有危险吗

咯血的主要危险是血液阻塞气道引起窒息,如抢救不及时会导致死亡。病人如果发生大咯血(指24小时咯血量600ml以上或者1次咯血500ml以上),危险性很大,尤其是1次出血量大、出血速度较快的咯血危险性更大,常导致病人因失血量过大而死亡。年老体弱、或久病无力者咳嗽乏力,即使只咯几口血痰,也有可能导致窒息死亡。

发现咯血应做哪些检查

发现咯血不要惊慌,简单处理后,应及时去看医生,医生根据情况会给病人做胸部X线摄影、血常规、支气管纤维镜检查、痰查癌细胞、肺CT扫描、支气管动脉和肺动脉造影等检查,根据检查结果作出正确诊断。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吸烟人数的增多,肺癌的发病率也逐渐上升,肺癌所致咯血的发生率也较以往显著增加,已成为咯血的常见原因之一。因此,如果发现有咯血的症状,绝不可忽视,应立即去医院检查,以免延误诊断和治疗。

咯血的预防

引起咯血的诸多疾病当中,有许多是可以通过改变日常生活习惯进行预防的。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过度饮酒和吸烟、饮食无节制、过度劳累,以及精神压抑等。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人在进入中年后,肺癌和胃癌的发病率逐渐升高,请不要忘记定期去医院进行身体检查,防患于未然。

Chapter 5 紫绀

什么是紫绀

紫绀是指皮肤及粘膜呈现弥漫性青紫的现象。一般在皮肤较薄、毛细血管丰富而色素较少的部位最为明显,如口唇、舌、口腔黏膜、鼻尖、面颊、耳垂和指甲床等处。用力加压后,颜色可发生短暂消退,然后又恢复青紫色,但是如果皮肤有异常色素沉着,则加压后颜色不变。健康人也可出现紫绀,如在寒冷环境因皮肤血管收缩而引起,应加以区别。

我们知道,人通过呼吸,吸进氧气,在肺脏中,进行气体交换,新鲜的氧气和新陈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行交换,然后氧气进入血循环,随血流到达机体各组织器官,二氧化碳则被呼出体外。如果发生了气体交换障碍,不论是何种原因所致,都会使动脉血中的氧气饱和度不足,这样,氧合血红蛋白减少,还原血红蛋白含量增多;或者由于某种原因,末梢血流缓慢、淤滞,血液停留时间过长,使氧合血红蛋白被组织过多的摄取氧,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于是出现青紫。

引起紫绀的疾病有哪些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如果在新生儿或婴儿期发现有紫绀,或者是婴儿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出现呼吸困难及紫绀,但在啼哭时紫绀反而减轻,可能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

如果新生儿或婴儿期即发现有紫绀,幼年起病,以后胸部逐渐隆起呈桶状或者其他畸形,可能是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

●支气管哮喘

如果新生儿或婴儿期发现有紫绀,小儿有反复发生的哮喘病史,发作时的突出症状是婴儿在呼气时有呼吸困难,同时还有胸闷、干咳或有少量痰液;发作将要结束时,咳出较多黏痰,然后发作随即停止,可能是支气管哮喘发作。

如果患者以前没有心脏和肺脏的疾病史,而突然出现了紫绀,可能是因为咽、喉或支气管有异物,阻塞呼吸道发生的窒息。

●药物或化学性急性中毒

发生在服用柏氨喹、氯酸钾、次硝酸铋、磺胺类药物、非那西丁、苯丙砜等药物后,出现的暂时性紫绀,可能是药物或化学性急性中毒。

●亚硝酸盐中毒

2~10岁儿童、体弱者或是健康的成年人,在大量进食含亚硝酸盐的蔬菜(咸菜、泡菜、煮熟的隔夜青菜、腌制的肉品)后,突然出现头晕、倦怠、乏力、表情淡漠、继而出现口唇紫绀,少数有呕吐、腹痛、腹泻,甚至昏迷、休克,若患者以前没有心脏和肺脏的疾病史,而突然出现这些症状,可能是肠源性紫绀,即亚硝酸盐中毒。

●雷诺病

如果患者是年轻女性,多在寒冷环境下发病,表现为手指皮肤先发白,继而青紫,伴有局部冰冷、麻木、刺痛等,持续数分钟后皮肤转红,局部加温、揉搓可缓解,严重时可发生指尖溃疡、坏死,这时候应去医院诊治,可能是雷诺病。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年轻女性倘若在寒冷环境下诱发紫绀,但在温暖环境并不缓解或消失,表现为手心出汗较多、肢端(如手指、脚趾)发冷,紫绀可持续而均匀地出现在整个手部、腕部、甚至足部,但是在发绀前皮肤不出现先是苍白,继而变红的现象,那么可能患肢端发绀症;如果是青年男性,可能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自我诊断时的注意事项

Chapter 6 心悸

什么是心悸

我们的心脏是按照一定的节律收缩,发生搏动的,如果心脏活动的节律或收缩强度发生改变就可能导致心悸。当然,心悸也可能在心脏活动完全正常的情况下产生,健康人一般仅在剧烈运动、精神高度紧张或高度兴奋时会感觉到心悸,但持续时间很短,经休息后心悸很快消失,属于正常情况。

而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患者心率过快、过慢,以及有过早搏动,心脏搏出量也相应增加,这样,心肌在收缩时紧张度增高,产生心悸。

引起心悸的原因有哪些

●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悸

1.过早搏动:如房性早搏、交界性早搏及室性早搏等。

2.心动过速:如各种原因所致的窦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心动过速及快速型心房颤动、心房补动等。

3.心动过缓:心动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高动力循环状态引起的心悸

1.生理性:如剧烈运动,大量烟、酒、茶的刺激,某些药物如阿托品、氨茶碱、肾上腺素应用等。

2.病理性:如高热、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低血糖、缺氧等。

自我诊断时的注意事项

1.要注意心悸的发作诱因、时间、频率。

2.发作时有无心前区疼痛、发热、头晕、头痛、晕厥、抽搐、呼吸困难、消瘦及多汗、失眠、焦虑等相关症状。

3.有无心脏病、内分泌疾病、贫血性疾病或神经疾病等病史。

4.有无嗜好浓茶、咖啡、烟酒的情况,有无精神刺激史。

Chapter 7 恶心与呕吐

什么是恶心与呕吐

恶心与呕吐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症状。人在呕吐之前,往往先有恶心的感觉,同时伴有流涎与反复的吞咽动作,出现面色苍白、出汗、低血压与心动过缓。有时,也可没有恶心的感觉,单独出现呕吐。其表现为上腹部特殊不适感,甚至继而胃窦与幽门区、肠、腹肌突然强烈收缩,使腹内压力骤增,随即将胃内容物经食管排出体外。

呕吐时常伴有头晕、流涎、脉缓、血压降低等症状。呕出物一般为胃内容物,如持续不止,可呕出胆汁和肠液。

呕吐可将有害物质,如有毒化学物、食物等从胃排出,从而起到保护作用,但持久而剧烈的呕吐可引起失水、电解质紊乱、代谢性碱中毒,以及营养不良等状况。

引起呕吐的原因有哪些

1.中枢神经疾病:脑外伤、脑积水、脑肿瘤、脑膜炎及脑血管疾病等。

2.与中枢神经有关的疾病:周围性眩晕、青光眼、偏头痛等。

3.消化系统病变:急慢性胃炎、胃粘膜脱垂症、胃痛、反流性食管炎、幽门痉挛或梗阻、十二指肠炎、胃肠炎、肠梗阻、慢性肝炎、慢性阑尾炎等。

4.其他全身性疾病:各种感染、高热、休克、中暑、缺氧等。

5.药物反应:呋哺类、驱虫药、洋地黄、抗癌药等。

6.中毒性疾病:误食DDT、有机磷、夹竹桃、毒草等。

7.神经性呕吐:是慢性呕吐中较常见的原因。

8.妊娠呕吐:正常生理反应。

Chapter 8 呕血

什么是呕血

呕血是从口腔呕吐鲜血或咖啡样变性血液,多由十二指肠、胃和食管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或因邻近的肝、胆、胰腺疾病和外伤后,血经口腔呕出。上消化道出血均称为呕血。

呕血的表现

如果上消化道出血的失血量不大(少于800ml),患者可仅有呕血与黑便、皮肤苍白、厥冷、头晕、乏力、出汗、脉快、心悸等急性失血性贫血症状。如果出血量大,除上述症状之外还出现脉搏细弱、呼吸加快、血压下降与休克等症状。可根据症状的多少和轻重来判断出血量。胃内出血量一般达250~300ml时即能引起呕血。呕血开始时,说明胃中已有300ml左右的出血量了。

1.轻度呕血:一次呕血量少于400ml,仅仅感觉到头晕,其他的全身症状很少。

2.中度呕血:一次呕血量在500~1500ml时,血压下降,同时心率增快,一般在100次/分以上。

3.重度呕血:出血量超过1500ml时,全身症状较多,并且很严重,不仅血压下降,还会有四肢发凉,少尿、无尿、休克等症状,甚至出现精神症状,如神志恍惚。

引起呕血的原因有哪些

引起呕血的原因很多,消化系统疾病、血液病、传染病,还有一些其他原因均可引起呕血。

●消化系统疾病

1.食管疾病:食管静脉曲张破裂、食管炎、食管憩室炎、食管癌、食管异物、食管外伤等。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常最严重,食管异物(如鱼骨)刺穿动脉可引起致命的出血。

2.胃十二指肠疾病:消化性溃疡、急性糜烂性胃炎、应激性溃疡、胃癌、胃粘膜脱垂症、胃动脉硬化等。出血常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较重,应激性溃疡、胃癌的出血也较严重。

3.肝胆道疾病:如肝硬化、食管与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出血性胆管炎等。

4.胰腺疾病:如胰腺癌。

●血液病

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

●急性传染病

如钩端螺旋体病、出血性麻疹、暴发型肝炎等。

●其他原因

如尿毒症、结节性多动脉炎、血管瘤、抗凝剂治疗过量等。

总之,造成呕血的病因很多,不过,最主要的病因有3个,分别是消化性溃疡、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和急性胃粘膜出血。

家庭护理要点

呕血,在患者丧失意识的情况下,须使患者侧卧或者平躺并使面部朝向一侧,以保持气管不被吐出的血液或胃内容物阻塞,并在最短时间内将患者送至医院。

Chapter 9 便血

什么是便血

便血是指血液从肛门排出,大便带血,或全为血便,颜色呈鲜红、暗红或柏油样,均称为便血。黑便与出血量的多少有关,一般认为消化道出血量超过50ml可出现黑便。呕血者多伴有黑便。便血一般见于下消化道出血,特别是结肠与直肠的出血,但偶尔可见上消化道出血。

便血的表现症状

便血可指大便带血,或全为血便,颜色呈鲜红、暗红或柏油样。如果是上消化道和小肠出血,大多为暗红色或黑便,这是由于血液在肠道中的停留时间较长,血红蛋白中的铁在肠管内与硫化物相结合而生成硫化铁,并且由于表面常覆有一薄层粘液,故大便呈黑色柏油样。

但如果出血速度较快、出血量多,使得肠蠕动增快时,由于血液在肠道中的停留时间较短,血红蛋白没来得及和肠道内的硫化铁发生反应,因此,往往排出鲜红色或较鲜红色血便。大肠出血的性状也有所不同,结肠与直肠出血时,由于血液停留于肠内时间较短,血液常与粪便相混合,可排果酱样血便。直肠、乙状结肠出血,血液常附着于成型粪便表面。

急性大量便血,患者可出现急性失血性贫血或急性周围循环功能不全的表现。

另外,若排便后滴血,粪便与血不相混杂者,多见于内痔、肛裂、直肠息肉与直肠癌。

便血的原因有哪些

●下消化道疾病

1.肛管疾病:多为痔、肛裂等疾病。痔出血是由于排便时腹内压力增高,导致痔内静脉血压增高,加上硬粪块的直接摩擦使痔破裂所致。肛裂在儿童和成年人均常见,在儿童可见蛲虫感染引起肛周痛痒,儿童不堪忍受痛痒,抓破导致感染,粪便通过时,由于粪便摩擦伤口,引起剧烈疼痛和出血,因此伴有便血,量少而鲜红。成年人常由于久坐、缺乏活动,或者便秘,造成肛门周围出血,引起便血。

2.肠道炎症性疾病:如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肠结核、溃疡性结肠炎等,这些疾病可引起不同部位肠粘膜的血管充盈、水肿、糜烂、溃疡出血,甚至坏死,表现为脓血便、血水便,甚至鲜血便。

3.肠道肿瘤:结肠癌、直肠癌、肠恶性淋巴瘤等这些疾病可因为癌组织发生破溃,或者淋巴瘤组织破溃出血,表现为鲜红色血便或伴有血液与脓液的血便。小肠良性肿瘤,如小肠神经纤维瘤、平滑肌瘤、腺瘤等出血较少,但如果瘤体较大可引起肠梗阻。小肠血管瘤感染、破裂可引起急性大出血。

●下消化道血管病变

肠系膜动脉栓塞或肠系膜动静脉血栓形成、肠扭转、肠套叠等,因肠部粘膜缺血、坏死、脱落、肠管发绀、水肿和大量的组织液渗出,肠壁坏死,大量血性液体渗出,可出现腹泻排出暗红色血便。

●全身性疾病

血便伴有剧烈腹痛,甚至出现休克者,应考虑肠系膜血管阻塞、出血坏死性肠炎、缺血性结肠炎、肠套叠、肠扭转等。血便或脓血样便可见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偶尔也可见于阿米巴肠病。

便血伴有皮肤、粘膜或其他器官出血现象者,多见于血液系统疾病及其他全身性疾病,如白血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以上是造成便血的常见原因,对中老年人来说,便血可能是直肠癌或其他疾病的信号,须引起足够重视。以下是几种癌症和相关症状,供读者鉴别:

Chapter 10 腹痛

腹痛是家庭中常见的症状,分为慢性或急性,病因复杂。在出现腹痛时不可盲目止痛,需根据多方面信息判断病因后方可用药。

●内脏性腹痛

内脏性腹痛来自脏器腹膜和内脏,传导神经稀疏地分布于脏器腹膜和内脏,因而神经传导速度较慢。内脏疼痛的特点是对针刺、切割、烧灼等刺激疼痛感觉不明显,而且患者往往不能准确判断到底是哪一部位发生疼痛。例如胃肠对针刺、切割和烧灼均不敏感,但是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管腔膨胀,张力增加时腹痛则剧烈,例如肠套叠、扭转、梗阻、肠痉挛等出现绞痛,肠系膜牵拉疼痛更显著。正常阑尾对针刺、切割、烧灼等刺激不引起疼痛,而牵拉、挤压则疼痛。肝、脾、肾等对切割、针刺、烧灼痛不敏感,但是这些脏器的薄膜下出现渗液、出血或牵拉时则疼痛明显。子宫对切割、烧灼也不敏感,但分娩时和分娩后子宫收缩、宫颈扩张可致剧痛。

●感应性腹痛

感应性腹痛,又叫放射痛或牵涉痛,特点是痛觉较尖锐、定位明显,患者能对疼痛部位明确定位,指出疼痛部位所在,并且相应体表皮肤对痛觉过敏,微小的刺激即可引起疼痛,以及引起有关脊髓节段的腹肌紧张。

内脏病变引起感应性腹痛可放射至远处体表。

●心理性腹痛

又叫精神因素腹痛,这是一种腹痛心理行为变化,但是在临床上发现没有器质性病变或组织损害。现代社会,这种腹痛逐渐增多,可能是由于中枢神经兴奋所致。此种腹痛没有器质性病变或组织损害,但与一般主观因素(人格、情绪、精神异常等)和客观因素(环境、社会文化、种族、性别、年龄、职业、暗示等)都有关系。内向人对疼痛耐受差,稍微刺激即感到疼痛难忍,外向人对疼痛耐受强。精神异常者如神经官能症、精神抑郁症等患者常有腹痛,检查身体并无器质性病变,是心理性腹痛,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

附注:自我诊断时要注意观察腹痛的部位、发生的缓急、疼痛的性质、腹痛有无牵涉其他部位、腹痛的严重性,以及其他伴随的症状。

Chapter 11 便秘

什么是便秘

正常时,每人每日排便1~2次,若排便次数明显减少,每2~3天或更长时间1次,无规律且粪质干硬,常伴有排便困难感觉,称为便秘。但有些正常人数天才排便一次,却无不适感,这种情况不属便秘。粪便的量和次数常受食物种类及环境的影响。

便秘可分为急性便秘和慢性便秘,家庭中常见的慢性便秘是习惯性便秘,许多患者的排便1周少于3次,严重者长达2~4周才排便1次。老年人因腹肌无力,导致没有足够的力量协助排便动作,所以也常发生慢性便秘。急性便秘则多见于肠梗阻。

便秘的表现症状

便秘可引起局部及全身症状,主要有粪便量少,干硬、次数减少等。轻者可无其他症状,部分顽固性便秘者可十余天到一个月才大便一次,因粪便过于坚硬,在排便时可引起肛门疼痛,并可发生肛裂及引起内痔出血。

若粪便在直肠滞留较久,粪便中的细菌可导致肛门周围发生局部炎症,有下坠和排便不尽感,并且在坚硬的粪便表面附有粘液,也可有腹胀及下腹部痛。粪便滞留于肠内也可能反射性地引起全身症状,如头晕、头痛、口苦、食欲不振、乏力等。

便秘发生的原因有哪些

我们每天食用各种各样的食物,这些食物在体内经过消化、吸收,营养素被机体吸收利用,那些不能被消化吸收的残渣部分进入大肠内,以粪便的形式排出体外。

●造成便秘的原因

1.胃肠梗阻:胃肠道梗阻使内容物不能正常通过而滞留在胃或肠道内发生便秘,如幽门梗阻、肠梗阻、肛门狭窄等。

2.强忍便意也会造成便秘:在正常情况下,结肠内容物可刺激结肠粘膜,引起结肠蠕动。当结肠应激性减退时,即结肠对食物残渣的反应性减低,特别是直肠,此时虽有粪便进入直肠,但并不能引起便意及排便动作。多见于工作过度紧张而忽视便意者,未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3.肠道平滑肌功能异常:长期卧床或过于消瘦等,都可使结肠平滑肌张力减低而发生弛缓性便秘。

4.精神因素:精神过度紧张或抑郁,抑制自然排便反射者可发展成严重的便秘,此时粪便常滞留于直肠,属于直肠性便秘。

预防措施

非疾病引起的便秘,多因饮食缺乏膳食纤维、排便不规律、运动不足等造成的。只要平日注意改善生活习惯,就会有助于预防便秘。

些外,促进排便的胃结肠反射通常在早餐后出现。所以应该好好吃早餐,并养成即使没有便意,早餐后也一定要上厕所的好习惯。

Chapter 12 黄疸

什么是黄疸

黄疸是指因为血中胆红素增高而使巩膜、皮肤、粘膜,以及其他组织和体液出现黄染,其中尤以目黄为主要症状。当血清胆红素浓度为17.1~34.2μmol/L(1~2mg/dl)时,而肉眼看不出黄疸者称隐性黄疸。如血清胆红素浓度高于34.2μmol/L(2mg/dl)时则为显性黄疸。

引起黄疸的病因有哪些

黄疸的出现与血清胆红素增高有关,血清胆红素的主要来源是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存在于血液中的红细胞中。和人体其他细胞一样,血细胞也要经历新陈代谢,经历产生和死亡的过程,红细胞源源不断地从骨髓中产生,大约经历120天后,衰老的红细胞被破坏和分解,分解产物中就有胆红素。血清胆红素被运送到肝脏后被肝脏所摄取,然后,经过代谢转化,一小部分通过肾脏排出,一部分随胆汁排泄进入肠道后随粪便排出。在正常情况下,胆红素进入和离开血液循环的速度保持动态平衡。

所以正常人体中的胆红素水平是恒定的。但是,如果人体血液中红细胞的破坏、肝脏的正常功能及胆道畅通这三者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病变或故障时,胆红素就会大量反流或存留在血中,血清胆红素量就会升高,当超过34.2μmol/L时,即可出现黄疸。可见,黄疸是报警的信号。

在有些情况下,机体会出现黄疸,但是并无器质性病变,需要我们加以区分,如果在这些情况下出现皮肤变黄等症状,不要惊慌。

另外,有些食物或药物也可引起皮肤黄染,如服用胡萝卜素所导致的黄染,是因为胡萝卜素为黄色,许多新鲜的瓜果和蔬菜,如胡萝卜、南瓜、柑橘、木瓜等含量很多。当进食过多,尤其是甲状腺功能减退或肝功能不全时,食物中的胡萝卜素在肝内转化为维生素A的过程发生障碍,导致胡萝卜素滞留而引起胡萝卜素血症,出现黄染。只要停止进食这些食物后,黄染会逐渐消失。

Chapter 13 腰背痛

腰背痛是一个很常见的症状,可见于椎骨、韧带、椎间盘的病变,也可见于胸膜、肺、肾、子宫等邻近脏器的病变。

引起腰背痛的原因有哪些

●急性损伤

如果腰背部受到急性损伤如撞击等,可使损伤组织的小血管发生破裂出血,渗出的血液造成局部组织水肿,从而引起疼痛。

●慢性劳损及退行性变

长期的重负荷或者劳损可使椎间盘、小关节、韧带及肌肉发生一系列的慢性劳损及退变,从而引起疼痛。

●炎症引起的腰背疼痛

由于某些原因,机体局部组织发生炎症,在机体的神经中有一些痛觉感受器,这些感受器很敏感,如果这些物质作用于感受器,可引起疼痛。

●肿瘤引起的疼痛

不管是良性肿瘤,还是恶性肿瘤,肿瘤的持续生长增大,可压迫或者刺激肿瘤周围的神经而产生疼痛。

●骨质疏松引起的腰背痛

由于机体骨骼钙质减少,导致骨质疏松,骨质坚硬程度明显降低,脊柱椎体被压迫,甚至导致骨折从而引起腰背痛。

Chapter 14 血尿

什么是血尿

正常的尿液不含红细胞,或含有极少量的红细胞。把未经离心的尿液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每个高倍视野可有红细胞0~2个,如果超过此数,即为血尿。血尿包括镜下血尿和肉眼血尿,前者是指尿色正常,需要经显微镜检查方能确定,而肉眼血尿指尿液呈洗肉水色或血色,肉眼即可见是血尿。

血尿发生的原因有哪些

健康人在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或长时间站立后会出现暂时性血尿,这属于生理现象,不必惊慌。月经、直肠出血或某些药物和食物亦可造成假性血尿,这些刺激去除后,这种情况下,血尿很快消失,应该加以辨别。血尿是泌尿系统疾病常见而重要的症状,它表示泌尿系统、男性生殖系统或身体其他部位(主要是血液系统)有病变,必须加以重视,寻找产生血尿的原因。产生血尿的原因很多,大致可分为2类:

1.全身性疾病:如紫癜、白血病等。

2.泌尿、男性生殖系统疾病:通常用三杯试验区分出血部位,将患者同一时间排出的尿液分前、中、后3杯,若血尿仅在第一杯出现,说明血来自尿道;若血仅在最后出现,表示血来自膀胱;假如三杯均匀血尿称全程血尿,表示血来自肾脏。

引起血尿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肾脏及尿路疾病

1.炎症: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慢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尿道炎、泌尿系统结核、泌尿系统感染等。

2.结石: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任何部位结石,当体位发生变化,导致结石移动时,或者结石自行移动时,划破尿路粘膜即容易引起血尿,亦容易继发感染。

3.肿瘤:泌尿系统任何部位的恶性肿瘤,或邻近器官的恶性肿瘤侵及泌尿道时,均可引起血尿发生。

4.外伤:是指暴力伤及泌尿系统,导致泌尿系统血管破裂出血,产生血尿。

5.药物刺激:如磺胺、酚、汞、铅、砷中毒,大量输注甘露醇、甘油等均可引起肾毒性损害,出现血尿;头孢类药物若与氨基甙类药物或利尿剂合用,肾毒性更大。其他药物如阿司匹林、感冒通等亦可引起血尿。

6.先天畸形:多囊肾、血管先天畸形引起血尿。

●全身性疾病

1.出血性疾病:一些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2.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等。

3.感染性疾患: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感染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猩红热等。

4.心血管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肾栓塞、肾静脉血栓形成。

5.内分泌代谢疾病:痛风肾、糖尿病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

●邻近器官疾病

子宫、阴道或直肠的肿瘤侵及尿路,导致尿路受压,血管破裂出血,产生血尿。

Chapter 15 排尿异常

尿频、尿急、尿痛合称排尿异常,是膀胱、尿道受刺激的症状,或称尿路刺激症状。尿频指排尿次数增多。正常成人排尿频率一般为白天4~6次,夜间0~2次,每次尿量200~400ml,超过上述次数称尿频,但也有因饮水量、气候和个人习惯等而有所变化;尿急指病人突然有强烈尿意,不能控制需立即排尿;尿痛,是指排尿时,尿道及会阴区有疼痛或烧灼感。

排尿异常的原因哪些

●引起尿频的原因

1.尿量增加:当尿量增加时,排尿次数自然会相应增多。生理或病理情况下均可出现尿频的症状。正常人在生理情况下,如大量饮水、吃西瓜或者是吃其他含水分多的水果,由于进水量增加,尿量增多,排尿次数亦增多,即出现尿频。在病理情况下,如部分糖尿病、尿崩症患者饮水多、血糖高、尿量多,排尿次数也多。

2.炎症刺激:膀胱内有炎症时,尿意中枢由于炎症刺激常处于兴奋状态,产生尿频,并且每次排尿量减少。一般情况下成人每次尿量少于300ml,因此,尿频是膀胱炎的一个重要症状,尤其是急性膀胱炎、结核性膀胱炎更为明显。其他炎症,如前列腺炎、尿道炎、肾盂肾炎、小儿慢性龟头包皮炎、外阴炎等都可出现尿频。

3.异物刺激:如尿路结石或异物等,经常刺激膀胱,也导致频频产生尿意。

4.膀胱容量减少:如膀胱肿瘤、妊娠期增大的子宫压迫、较大的膀胱结石等压迫膀胱,导致膀胱容量减少,频频产生尿意。

5.下尿路有梗阻:见于前列腺增生症、尿道狭窄等。通常有排尿困难,表现为排尿开始迟缓,排尿费力,射程缩短、射力减弱、尿线中断或不成线,呈滴沥状。

6.精神性尿频:尿频仅见于白昼,或夜间入睡前,常属精神紧张,如焦虑、恐惧或见于癔病患者。此时亦可伴有尿急、尿痛。

●尿急

尿急见于急性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输尿管下段结石、膀胱癌,如仅有尿急而无尿痛者,多属精神因素,因迫不及待而出现尿失禁。一般情况,尿急常伴有尿频,但尿频并不一定伴有尿急。

Chapter 16 少尿与多尿

正常人在一般情况下,24小时尿量在1500ml左右,若经常超过2500ml者称为多尿。若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或每小时尿量小于17ml,称为少尿。如24小时少于50ml或100ml,或者12小时全无尿,则称为无尿。正常成人夜间排尿0~2次,尿量为300~400ml,相当于全日总尿量的1/4~1/3。如果夜间尿量和次数明显增加,称为夜尿多。

少尿与多尿的原因哪些

●引起少尿的原因

1.肾前性:①有效血容量减少:机体由于创伤或者其他原因造成大出血,在高温环境下由于大量出汗且未及时补充液体造成机体失水,多种原因造成的休克,以及肾病综合征和肝肾综合征等。血容量减少,肾血流减少,通过肾脏的水分减少,导致尿量减少。

②心脏排血功能下降:各种原因所致的心功能不全,严重的心律失常,心肺复苏后体循环功能不稳定,由于心脏排血功能下降,血压下降,血循环量减少,导致肾血流量减少,尿量也随之减少。

③肾血管病变:肾血管狭窄或炎症、肾病综合征、狼疮性肾炎,长期卧床不起所致的肾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高血压或妊娠高血压疾病等引起肾动脉持续痉挛,肾缺血导致急性肾衰,肾脏滤过量随之减低,尿量减少。

2.肾性:①肾小球病变:重症急性肾炎,急进性肾炎和慢性肾炎因严重感染,血压持续增高或肾毒性药物作用引起肾功能急剧恶化,导致尿量减少。

②肾小球病变:急性间质性肾炎包括药物性和感染性间质性肾炎;生物毒物或重金属及化学毒所致的急性肾小管坏死。

3.肾后性:①各种原因引起的尿路梗阻:如尿路结石、血凝块、坏死组织阻塞输尿管、膀胱进出口或后尿道。

②尿路的外压:如尿路肿瘤、前列腺肥大等,压迫尿路,引起排尿不畅及少尿。

③其他:输尿管手术后,或溃疡愈合后伤口瘢痕收缩,肾严重下垂或游走肾所致的肾扭转,神经源性膀胱等。

●多尿的原因

当肾小球或者肾小管出现疾病时,都会影响到尿的生成。如患慢性肾炎时,肾小管重吸收的能力下降;患糖尿病时,血液渗透压增高,使大量水分进入血液。同时,肾小球滤过液的渗透压增高,从而影响到水分的重吸收;尿崩症患者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使肾小管重吸收水分产生障碍,会出现多尿症状,病人每天的小便量可以多达5~10L,或者更多。

1.暂时性多尿:短时内摄入过多水、饮料和含水分过多的食物;使用利尿剂后,可出现短时间多尿。

2.持续性多尿:①内分泌代谢障碍;如垂体性尿崩症,由于机体排尿受到抗利尿激素的调节,这种激素由下丘脑-垂体分泌,起到促进肾脏重吸收水分的作用,如果下丘脑-垂体发生病变,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或缺乏,肾脏重吸收水分下降,排尿量可达到5000ml/d以上;再如糖尿病,由于尿内含糖多,需要更多的水分溶解葡萄糖,因此尿量增多,而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由于血液中过多的钙和尿中高浓度磷需要大量水分将其排出而形成多尿。

②肾脏疾病:由于肾脏存在先天或获得性缺陷,对抗利尿激素反应性降低,水分重吸收减少而出现多尿。

由于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肾小球硬化、肾小管酸中毒、药物化学物品或重金属对肾小管的损害,导致肾小管浓缩功能不全,产生多尿,也可见于急性肾衰多尿期等。

③精神因素:精神性多饮患者常自觉烦渴而大量饮水引起多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