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言一:捅开华尔街的“马蜂窝”(1)
敏特
著名评论家、作家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有人问,作者写作时不说真话,怎么能体现他(或她)真实的生命状态呢?我的回答是,作假也是一种特定时期的生命状态,他只是作了歪曲的呈现而已。但是,真相总是隐藏在假象的底下,而且遵循逆道而行的规律。在华尔街,有人就特意隐藏真相,在合法的幌子下,像魔术师一样变出一大堆掩人耳目的花招——金融工具,名为帮你赚钱,实则变着戏法让你的钱落入他们的腰包,这已成了华尔街的摇钱树和潜规则。
这本书,就是揭开真相的——华尔街金融真相,一本捅开华尔街华丽“马蜂窝”的力作。
本书的作者之一陈思进是一个奇人,一个潜伏在华尔街的金融高管,用真实的故事写出了华尔街不为人知的真相。思进是较早去华尔街掘金的留学生,先是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暴;又亲历了9·11事件,是从双子楼中逃生出来的少数幸存者;随后又遇上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啸。作为华尔街金融危机零距离的观察者,他时刻如履薄冰;上去过,下来过;踢过人,也被人踢过,所有重大事件都经历了,从而形成了他深切的人生感悟,产生了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的冲动。也许是在华尔街金融圈里没被染黑,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写出了好几部关于华尔街的畅销图书,用鲜为人知的内幕和幽默的故事写出了华尔街的真相,看得我都惊呼过瘾!
我和思进是老朋友,然而,我不是金融业的从业人员,对金融也浮于探究,只能从侧面发表点个人微见。当思进这本《华尔街金融真相》的稿件放在我的眼前,细加阅读,我才顿有所悟。连我这样一个门外汉读这本金融随笔都津津有味,对其传达出来的金融逻辑为之一颤。书中传达出这样一个重要信息:大洋彼岸的华尔街从单纯的地理角度来看,固然很远;但从经济学乃至政治学的角度看,华尔街已经进入了中国人的千家万户,并且影响我们每个人的钱袋子,可以说,华尔街的每一分钱都与我们息息相关。从投资理财角度看,对华尔街金融真相的了解,我们知比不知好,知多比知少好;不知很危险,知少有麻烦;手中有美元,影响很直接;手中只有人民币,其含金量的增与减,升值与贬值,华尔街都在施加影响。
作为一个普通大众,我感触很深,因为我不希望我的钱袋子缩水。我要说的是,在当前全球经济大变动、欧债危机蔓延、中国经济降速形势下,华尔街的一举一动事关你的贫富,事关你的生活品质。比如说你炒股,买房,炒证券,炒期货,炒黄金等,每一波的涨跌都跟华尔街紧密相连,因为这个全世界的金融主脑牵动着每一根“钱神经”!所以,我们怎么能够不关注华尔街金融对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巨大影响呢?我想,这也就是思进邀请我从个人和社会的触角谈谈华尔街到底向我们隐藏了哪些金融真相,懂钱才会赚钱,正是此理儿。
几年前的金融风暴中,已经出现了美国金融危机、几家大投行纷纷倒下、欧债危机等风波,欧美国家也都纷纷救市,但收效甚微。就在这样的金融风景中,大多数人的财富骤然缩水,而华尔街少数投行和富人们的奖金却节节攀升,赚得钵满盆满。事实上,羊毛出在羊身上,富人们的损失,往往神不知鬼不觉地由穷人们来“埋单”。而思进说,我们应该在付出“学费”后,能把本事学到手,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才能有效防止今后的“学费”更加高昂。
真相的功能当然不止于现实的认知,还启发对未来的探求,以及对我们每一个人在投资和理财方面的借鉴。华尔街的金融风暴,与金融监管缺失,给贪婪留下了膨胀、泛滥的空间有关。我又想起奥巴马在美国面临新的危机的背景下参选总统提出的口号是:CHANGE(改变),也就是在已有宪法的框架内,进行改革;与此相应的是“占领华尔街”的运动,是宪法允许的群众利益表达的合法行为,针对的是华尔街的贪腐和垄断,人们有权利要求公平。这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任何一个国家和组织,在发展中都会遇到危机;而兴衰存亡的关键在于,它是否具有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功能,以及这种功能的运行速度,能否超过它的衰败速度。能则存,否则亡。从某种意义上说,中美两国当前这既合作又竞赛的关系,是围绕着各自的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核心问题进行的。因此,了解华尔街金融的真相,从中找到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启示,无疑是必需的!
在这个背景下,陈思进和金蓓蕾这本《华尔街金融真相》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就凸显出来。应该说,这本书讲故事式的写法很好,真人在华尔街的捞金经历,新鲜有趣的例子,幽默生动的评述,书中力避专业概念的说解,不来一大堆学术问题的死磕,解密之处都有生活小例子加以诠释,使得整本书通俗易懂,阅读上很好消化。思进给了我们一把钥匙,揭开了华尔街金融运作的真相,让我们警醒和改变。
看最聪明人的投资和理财,这本书更靠谱!
2012.3.7
剥开华尔街的“金外衣”
陈思进
18年前,我过五关、斩六将闯入华尔街,感觉不知道有多好!华尔街——全世界精英向往的地方,满地都是真金白银,那是我梦想的“圣地”。当我身临其境,在华尔街占有一席之地时,心里喊着:Hello,Wall Street,here I come!(喂,华尔街,我来了!)
事情往往是这样:因理想太美好,做梦也想进入,但等完全看清真面目,或者领悟后,便想全身而退。原来,华尔街许多不可告人的勾当,均被华丽的表面装潢所包裹;撕去那层包装纸,其中的丑陋、贪婪和嗜血的本性便一览无余。多亏妻子小玲始终无怨无悔、不离不弃,我才得以从华尔街激流勇退、“死里逃生”——顺便补充一句,我是9·11事件经历者和幸存者。
在妻子的“包装”下,过关斩将闯进华尔街
1994年夏天,我从纽约市立大学皇后学院毕业,本以为凭借电脑硕士学位就能顺利地找到工作。不料,毕业两个月了,履历寄出了200多份,猎头倒也见了一些,但见过之后便没了下文,竟然没有一个面试的机会。而我一年的实习签证,却一天天从我的指缝间无情地溜走了,心中的焦急与不安,混合着无法施展才能的挫败感,个中的苦涩滋味大多数年轻人都能体会到。我是多么不甘心就这么打道回府,连一点实际工作的经验都没有。
一天,正着急时接到个电话,一个自称是布朗的人约我面谈。我立刻穿西装、系领带,脚蹬黑皮鞋,拎着公文包,兴致勃勃地赶到布朗处。布朗衣冠楚楚很有派头,给我的感觉他非常自信。寒暄几句之后,他用奇怪的眼神从上到下打量了我一番,突然发问:“你这套西装什么牌子的?”我很诧异,便低头扫了一眼自己这身西装。这套西装还是过新年妻子陪我去买的,花了150美元。虽然不是大名牌,可也是意大利制造!
还不等我回答,布朗又问:“好像不是全毛的吧?你的皮鞋也不行,袜子太短了,领带的花式不够正统。”他当面评头论足了一通,令我分外难堪。
我垂头丧气地回到家,将这一段插曲告诉了小玲。小玲愣了一会儿,继而若有所思地说:“别看美国人穿着随便,到了正式场合也是不含糊的;你前段时间没有面谈,部分原因可能是装束不对,那就把你包装一下吧。”
其实回家路上我就寻思着,布朗的话听上去不舒服,但是想把自己“卖”出去,“包装”可能是重要的一环。可“包装”需要钱,我坚信自己内在的能力,不愿花钱在“表面”上。在美国读书期间,我们非常节省,小玲跟我一起吃了很多苦。可是为我花钱她从没二话,为了找工作上培训班,我已经花去几千美元,这回“包装”又要花钱?我强辩说:“不行,我们银行里只剩两千不到,这是应急的钱,说好不能动的。”我到美国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千万不能开口向朋友借钱,唯一能借的地方是银行;但必须有资产抵押,我们没有,所以无论如何得留下点应急的钱。
小玲拉我照镜子:“你看,人家说得有道理,俗话说人要衣装佛要金装,想干大事就不能婆婆妈妈,以前不懂也就算了,知道了还不改那就愚蠢了,难道你想做蠢人?钱用完了再挣嘛。”
想想,我豁出去了,找到工作就是对小玲最好的回报。第二天,我们来到高级百货公司,挑选了一套800美元的德国西装,Hugo Boss,全毛的。这套西装穿在身上,感觉真的大不一样。这时再照镜子,我的衬衫、领带、袜子和皮鞋,对比之下全成了丑八怪,无法入眼。
小玲一咬牙说:“干脆全换掉!”于是我们又花了近500美元,一口气配了全套的Hugo Boss,从上到下,由里到外。这时站在镜子前的我,简直像换了一个人,也获得了小玲的赞叹。
当我穿着这身西装再次出现在布朗面前,他的眼睛放出了惊异的光彩!很显然,我给他带来了商机。他拍着我的肩膀说:“你明白我的意思了,这会儿你看上去‘酷毙了’!这就对了!去华尔街找工作完全没问题。”
不能说布朗势利眼,他是按华尔街的游戏规则给我上了一课:当一个人还未开口说话,还没有机会展露才华时,别人就只能依据外表来判断此人是否懂行规。英语俗语:'First impression last.'(第一印象最持久)
穿上这套“行头”,我由布朗安排进出豪华的办公楼面谈,自信心倍增。我闯过了经验关、语言关、服装关和身份关,在同学惊羡的目光中,进入了当时与高盛、美林齐名的投资银行——银行家信托( Banker's Trust)风险管理部,做风险控制模型。
妻子小玲破釜沉舟,荡尽了家产为我“包装”,使我闯进银行家信托,圆了我当初的梦想——在华尔街立足。自此,开始了我人生旅途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