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好脑子为何会有坏成绩(1)
1.家长的原因
(1)家长过高的期望
望子成龙本来无可厚非,适当的期望和积极的期待能使孩子体会到父母的关心和支持,获得一种亲切宽容的感觉,从而充满自信心和进取心,努力达到父母期待的水平。但是,期望过高往往适得其反。
有关研究表明,北京有95%的父母期待子女能上大学,97%的父母期待子女从事脑力劳动,当教师、外交家、医生等。可见,家长的期望之心何等迫切!但是事实证明,他们的愿望并非都能实现。从对孩子本身的影响来看,家长过高的期望造成的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
①家长过分追求学习成功,必然对孩子要求甚严,甚至牺牲孩子其他课余时间来应付学习。长此以往,孩子丧失了学习以外的一切兴趣,同时也丧失了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丧失了提高与人交往和与人合作能力的机会,将来也许会很难适应灵活多变的社会。最后,孩子不仅会讨厌、惧怕学习,而且性格日渐孤僻内向,导致很难与人交往。
②孩子如果达不到家长的要求并多次体验失败的感觉,就会降低对自己的评价,丧失对学习的信心,最终会厌学。
③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只重视对孩子智力方面的发展,给孩子提过高的要求,不考虑其接受和承受能力,强迫孩子学这学那。这样就使孩子整天处在“高压”的状态下,而引发厌烦情绪,最终很可能会丧失追求知识的兴趣。
所以,家长应在充分估量孩子原有学习水平的基础上,对孩子给予适度的期望,给孩子一定程度的期望和要求,使他们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目标。
(2)不良的家庭教育氛围
由于家长不正确观念的引导,如认为金钱至上、读书没用等,从而形成家中不良的学习气氛。一方面,在这种环境里家长没能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孩子无法进行学习活动;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进行了一些消极的宣传,打击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有些家长虽然没读多少书就获得了成功,但这并不意味着知识不重要。因为他们没读“有字书”,但读懂了社会这本“无字书”,积累了大量生活经验,因而凭借实践真知获得了成功。
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良好发展,为了孩子能更好地适应将来激烈竞争的社会,家长应努力创造良好温馨的家庭氛围,尤其要尊重知识、重视学习,让孩子有充分的信心和理由进行学习。
(3)过多干预,事事包揽
很多家长认为让孩子自己做点事,就会影响孩子学习,事事包办,不注重锻炼他们的独立性,如书包乱了父母整理,渴了父母给倒水,铅笔断了父母帮着削等。这些虽然看起来不算什么,可时间长了就会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其结果可能导致孩子做事缺乏责任心,缺乏学习主动性,上课不注意听讲,作业马马虎虎,进而影响孩子学习的自觉性。
(4)过分溺爱
这是孩子成长中的首要大敌。过分溺爱经年累月地作用于孩子的身心,对其造成的影响很不好。溺爱的表现多种多样,如满足孩子过分的物质需求。在不富裕的家庭,这么做助长了孩子的虚荣心理,使孩子不能够体谅父母的不易,其结果可能会与父母的本意适得其反,孩子刻苦用功的定力,在未形成时即被扼杀在摇篮中。
为了满足孩子的愿望,家长不管好歹,要什么给什么,一切按照孩子的意思办。家长以为这样才是关心和爱护他们,但久而久之,孩子在这种优越的环境下,从行为上就难以约束自己,自制能力差,在学习上就会变得不思进取,没有上进心,一旦遇到挫折,就会打退堂鼓,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5)重“言”轻“行”
对孩子的学习,家长往往说得多、做得少,要求孩子学习专心致志,精力集中,可自己却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做出表率。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首先要做好,家长的行为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孩子的学习至关重要。
(6)放任自流
孩子就像花草,需要不断地呵护和修剪。放任自流只能使它枝丫横生,最终难成有用之材。孩子涉世不深,生活中有很多坑坑洼洼的路面,需要父母不断地提携和提醒。放任自流还会使孩子难以抵制不良诱惑,如果小错不纠,累积起来,必然会酿成终生的遗憾。
(7)父母偏心
这是针对非独生子女说的。偏心可以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埋下嫉妒的种子,一旦生根发芽,对家庭及社会的危害性不小。父母偏心还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压力,对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造成直接的影响。在这种情形下,孩子对歧视者表现出的不是合作,而是令人惊讶的对抗。有时候父母总会觉得孩子不听话,他们从没有想过从自身去寻找原因。这种歧视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在儿女之间实行性别歧视,重男轻女;再如,在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的歧视往往会造成不信任乃至家庭悲剧。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平等对待每一个家庭成员,不能过分优待某一个,除非有能够让人信服的理由。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美国教育部组织了一次名为“儿童早期纵向研究”(Early Childhood Longitudinal Study,简称为ECLS)的项目。该研究的目的是统计出全美近两万名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五年级的学习进步水平,结果得出了大量数据。研究者对数据进行了归类,分析孩子个人的家庭环境和他的学习成绩的关联性,结果发现8个跟学生分数高低相关的家庭因素以及8个和学生的分数没有任何关系的家庭因素。
跟学生分数高低相关的8个家庭因素是:
①父母教育程度高。
②父母社会地位高。
③母亲生第一胎时30岁以上。
④小孩出生时体重偏低。
⑤父母在家里说英语。
⑥小孩是领养来的。
⑦父母参加学校的家长会。
⑧家里有很多书。
和学生的分数没有任何关系的8个家庭因素是:
①家庭关系亲密。
②搬到较好的社区居住。
③母亲在小孩出生到上幼稚园之前没有上班。
④小孩参加过学前辅导。
⑤父母定期带小孩去博物馆。
⑥小孩子常挨打。
⑦小孩常看电视。
⑧父母几乎天天念书给小孩听。
2.学校的原因
孩子学习有问题,除了自身原因和某些家长们的过高期望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方面。
(1)以管理代替教育
对孩子管理要求多,启发教育少。学习上给孩子提出了目标限制,规定了学习时间,排出了成绩提高的日程,而对学习的意义、方法、规范,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孩子学习环境等因素却考虑得不多。
(2)教学方式不适合孩子
孩子没有优劣之分,为什么一个学期下来,却被无情地拉开了距离呢?原来教师每天按部就班地上课,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有的孩子全部掌握了,有的孩子没有掌握。这样的状况在一周的学习中,在一学期的教学中会频频出现,但没有引起教师的重视。孩子学习上的误差得不到纠正,有这种情况的孩子随着课程的加深越来越多,于是就出现了成绩不好的孩子。
(3)批评多于鼓励
教师对孩子平常的即时表扬几乎没有,参加活动时的激励也很少提及,批改孩子作业时赞扬孩子的话语更是少得可怜,孩子的操行评语肯定、赞美孩子的语言用得十分吝啬。
(4)教师刻板的教学方法和家长权威式的管理方式
教师刻板的教学方法使原本生动的内容变得枯燥无味,味同嚼蜡,加上孩子本身好动,注意力易分散,易被新奇事物所吸引,所以难免不注意听讲,导致学习成绩落后。像家长在管理孩子时一样,凭借怒斥和棍棒乃至堵孩子的嘴来维护自己的师道尊严,不仅丧失了老师的威信和尊严,而且还扼杀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严重时还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导致学习落后。
(5)“差生”标签
对一些由于各种原因而成绩不良的孩子,教师如果不是捧出爱心,耐心地去培养和激发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而是考虑到班内升学率乃至班级的荣誉以及个人的某种利益,对成绩好的孩子关怀备至,上课重点培养,对差生置之不理,让他们上课坐在教室的两边,这意味着一切靠边。这样做会严重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导致他们或自暴自弃,对自己失去信心,或为了吸引老师注意而调皮捣蛋扰乱学习秩序,学习成绩自然落后。
老师对学习比较差的孩子的正确态度是:认真了解,平等对待;发现优点,促其进步。首先,要对落后的孩子持积极热情的态度,平等地对待他们,尊重他们,不应歧视和忽视他们。这需要老师全面地了解孩子的优缺点及学习成绩落后的原因,并给予热情的帮助。其次,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老师对学习比较差的孩子,看到的缺点比较多,很难发现其优点,而这些孩子的自尊心很强,自卑心理也很重,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在这种情况下,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经常鼓励他们,就显得更为宝贵和重要。最后,应针对学习落后孩子的心理特点,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教育,促进其发展和进步。
3.社会环境的原因
孩子是社会进步的未来资源,2004~2007年间中央政府投入了100亿元人民币用于西部教育改革。修改中小学生守则和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更是对学生这一资源体的高度重视和期望。
就目前而言,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校,其师资资源、信息通路(教材)是制约学生资源开发、转化的“瓶颈”因素。以高考分值而论,师范类院(学)校的招生分数不是明显偏高,导致了教师资源的优势不够,其恶性循环的结果,致使普通学校的师资力量提高的难度加大。再加上社会环境力的作用,如教师提升的机会少、薪酬偏低、配偶失业等,都将使“瓶颈”越来越小。社会对学校的认同,是以考上重点中学、大学的人数多少为唯一的评判标准,而不是以学生在学校受到多大的启迪、多大的影响和进入社会后有多大的生存、应变能力来衡量。由于这种不正常的社会心理影响,因此考上重点中学、大学的就是好学生,考上清华、北大者被视为天之骄子,前途无量、受人尊重,是社会公认的优质资源。但没有考上大学的学生就不是国家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