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伦·图灵传:如谜的解谜者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6章 他得学会合群(1)

探索伊始,我心已醉。

只说那微妙的知觉,形态,力量,

只说那轻巧的昆虫,动物,

还有感受,还有目光,还有爱,

都让我由心敬畏,欣然忘食。

我止步不前,不再期待远方,

我要留在这里,用狂喜的曲子,不住地歌唱。

大英帝国之子艾伦·图灵,出身于一个半贵族半资产阶级的家族。在他的祖先中,有上流社会的商人、军人和牧师。随着不列颠席卷全球的扩张,他们也开拓了自己的世界。

上溯到公元14世纪,图灵家族发源于北苏格兰阿伯丁郡的佛汶然地区。1638年,这个家族里有一位准男爵,叫约翰·图灵,他离开了苏格兰,来到英格兰。图灵家族的信条是“勇者好运”,但不幸的是,约翰勇气有余,却没遇到好运。在英国内战中,准男爵吃了败仗,佛汶然遭到大肆洗掠,在王政复辟后,他也没有得到赔偿。于是,到了18世纪,图灵的家族没落了。在他的家史上,有这么一首歌谣:

沃尔特,詹姆斯和约翰深谙,

无用的冠冕之荣耀,

不及安静祥和的生活,

而生活啊,要由圣洁的信仰来点亮!

可是,平静的时光抛弃了他们,

佛汶然的荣耀黯然倾倒。

直到罗伯特爵士归来,

重拾昔日的声望:

班夫的高塔如城堡般耸立,

昂扬的歌声日夜敲响。

亲朋好友欢聚一堂,

为图灵家族的复兴高声歌唱!

歌谣里的故事是这样:1872年,罗伯特·图灵爵士从印度归来,终于带回好运,恢复了爵位和领地。但是,图灵家族并没有真正复兴,因为他和家族的各大支系,都偏偏没儿子。到1911年,图灵家族只剩三个很小的分支,一位84岁的英国驻鹿特丹领事继承了爵位,带领兄弟儿孙在荷兰形成了一个分支。还有一位约翰·罗伯特·图灵,带着他的后代形成了另一个小分支,这位就是艾伦·图灵的祖父。

1848年,约翰·罗伯特·图灵以第11名的成绩,获得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数学学位。但他随后放弃了数学,就任圣职,当了牧师。1861年,他娶了19岁的范妮·博伊德,并离开剑桥,定居在诺丁汉郡。在那里,他们一共生了十个孩子,有两个幼年夭折,剩下的四男四女,全靠他的牧师薪水维持生计。1883年,在他最小的儿子出生后不久,约翰罹患中风,见了上帝。

他的遗孀范妮身体羸弱,持家的重任落在年长而坚强的姐姐珍妮肩上。为了让家里的男孩接受良好的教育,他们举家搬到了贝德福德。珍妮办了一所学校,并让两个妹妹在里面教书,几位姑娘日夜操劳,一心为了让家里的男孩们成才。不幸的是,长子阿瑟又成了图灵家族的一位勇敢却不走运的人:他应征去印度当兵,结果在1899年西北边界战中遭到伏击,当场战死。三儿子哈维移民到加拿大,成为一名工程师,后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回国,改行做《鲑鱼与鳟鱼》和《田地》杂志的编辑。小儿子艾里克当了律师。家中的女孩们,只有珍妮结婚了,嫁给贝德福德的一位地产商,赫伯特·特拉斯坦·伊夫爵士。另一个女孩希比尔,成为一名宗教执事,夹着一本福音书到处传教。1902年,在维多利亚时代的最后,艾伦的祖母范妮·图灵死于肺结核。

在刚才的介绍中,有一位还没提到,也就是约翰的二儿子,生于1873年11月9日的朱利叶斯·马西森·图灵——这位就是艾伦的父亲。朱利叶斯没有继承约翰的数学天赋,而是成了一名文科高材生。1894年,他获得牛津大学基督学院的学士学位,还拿了奖学金。他忘不了童年时期的窘困,拒绝继续花钱读书。他是个很好强的人,从不跟人谈论童年的苦,也不抱怨自己遇到的种种荆棘坎坷。他希望进入印度文职机构,自从1853自由改革以来,印度文职人员的竞争异常激烈,甚至比英国外交部还要难考。但是苦心人天不负,在1895年8月的统一考试中,朱利叶斯在154人当中排名第七。他对印度各项法律、塔米尔语及英属印度史颇有造诣,在1896年的复试中,他又考了第七名。

1896年7月,复试的前7名被调到印度的马德拉斯省,朱利叶斯随之走马上任了。这个省覆盖了印度南方的大半疆域,朱利叶斯在此就任民政事务官。跟1792年罗伯特爵士离开时相比,此时的印度,一切都已经不同了。勇者不再有什么好运,能忍受40年酷暑的公务员才有好运。据当时的一位作家记载,这位民政官非常乐于与当地人交流感情。维多利亚改革,使印度社会逐渐现代化,大英帝国也开始受到真正的尊敬了。

不久,朱利叶斯又调任到内政部,临走时向亲戚借了100英镑,买了马具和一匹小马。他在贝拉里、卡努尔和维萨卡帕特南地区,当了10年助理税务官兼法官。他每天骑着他的小马,走过一村又一村,上至审计监察,下至播种灌溉,什么都要管。1906年,他转正了,成为首席税务官。1907年4月,他第一次回国,这位背井离乡孤独奋战了十多年的男人,终于又要踏上英国的土地了,对他来说,也是时候该成家了。就在这趟回国的途中,他遇到了艾赛儿·斯托尼,也就是艾伦的母亲。

艾赛儿·斯托尼的祖先也是大英帝国的开拓者。在1688年的革命之后,约克郡的一位年轻人,托马斯·斯托尼(1675~1726)在英国最早的殖民地上拥有了土地。他在蒂珀雷里建了一座庄园,后来传给了他孙子的孙子,托马斯·乔治·斯托尼(1808~1886)。后面这位托马斯一共有五个儿子,大儿子继续接管了庄园,其他人则随着帝国的扩张各奔四方。三儿子成为水利工程师,为泰晤士河、曼城运河和尼罗河设计过水闸。小儿子移民去了新西兰,四儿子爱德华·沃勒·斯托尼(1844~1931)到印度当了工程师,这就是艾伦的外祖父。在印度,爱德华平步青云,攒下一笔非常可观的财富,成为马德拉斯铁路的首席工程师,负责建设唐各布达拉桥,还发明斯托尼无声涡轮。

爱德华头脑精明,脾气却很糟糕。他娶了萨拉·克劳福德为妻,她来自一个住在爱尔兰的英格兰家庭。他们生了两儿两女:里查德子承父业,到印度做工程师;爱德华·克劳福德是皇家军医的一名少校;伊夫莲嫁给了印度军的柯万少校。还有一位艾赛儿·萨拉·斯托尼,就是艾伦的母亲,她于1881年11月18日,出生于印度马德拉斯省的博德努尔。

虽然斯托尼家并不缺钱,但是艾赛儿的童年生活并不比朱利叶斯愉快多少。家里的四个孩子全被送回爱尔兰上学,远离父母。这是一个典型的英属印度家庭,这些孩子的童年,成为英国扩张的牺牲品之一。他们寄宿在舅舅威廉姆·克劳福德家里,他是克莱尔郡的一位银行经理,结过两回婚,头婚有两个孩子,二婚有四个孩子。所以,这个地方对于四个小寄宿者来说,是一个没有爱和关怀的地方。

1891年,这一家搬到了都柏林,在那里,艾赛儿每天乏味地坐着马车去上学,每顿饭只花三便士,这对她的发育造成了一些影响。17岁时,她被送到切尔腾纳姆女子学院去“纠正土方言”。在那里,她受到了贵族子女们的歧视,他们嘲笑她是“铁道+银行”的产物。尽管如此,她的心里仍然有一个梦想在摇曳,她想学习音乐艺术。因此,她在6个月后,去了巴黎大学文理学院。但是,她在巴黎也没待多久,因为她很快就发现了,法国人在歧视别人这个方面,并不比英国人逊色。于是,在1900年,艾赛儿跟她的姐姐伊夫莲一起,前往古努尔跟父母一起生活。来到印度,她终于摆脱了生活压力,但同时也告别了知识的世界——反正那个世界似乎永远排斥她。

艾赛儿和伊夫莲在印度待了7年,在这段日子里,她们引领了古努尔少女界的时尚潮流。驾马车,发名片,画水彩画,演戏剧,还有一套十分复杂的餐桌礼仪。在她父亲带着全家去克什米尔度假时,艾赛儿情窦初开,与一位传教士医生坠入了爱河。但由于这位可怜的传教士实在太穷,他们的感情最终被世俗击垮了,艾赛儿恢复单身,闺中待嫁。1907年春天,他们一起乘船回英国,在途中,艾赛儿邂逅了朱利叶斯。

他们走的是太平洋航路,还没等走到日本时,他们的爱情就已经不可收拾了。朱利叶斯其实是个有节制的男人,但是他也懂得什么时候该激动。他俩共进晚餐时,朱利叶斯对侍者说:“你给我拿啤酒来,一直拿,我不说停,你就一直拿。”等到他向爱德华提亲时,又摇身一变,成了光辉体面的印度公务官员。他的提亲成功了,但是啤酒这件事,着实给他的岳父留下了极坏的印象,他建议女儿,最好不要嫁给这种轻浮的酒鬼。他们穿越了太平洋和美国,期间还一起到黄石国家公园游玩,看到美国年轻人的亲热行为,感觉很震惊。1907年10月,他们在都柏林举行了婚礼,为了这场婚礼的花销该由谁出的问题,朱利叶斯和爱德华互相抱怨了好几年。1908年1月,他们夫妻二人回到印度,9月1日,在古努尔的家中生下了第一个孩子约翰·图灵。朱利叶斯利用职务之便,带着他们在马德拉斯好好玩了一通,他们去了帕瓦蒂普然,维萨卡帕特南,安南塔普,博兹瓦达,奇卡克尔,卡努尔,在1911年3月,他们来到了查塔布尔。

在查塔布尔的深秋里,艾赛儿又有喜了,这是他们的第二个儿子,也就是未来的艾伦·图灵。在印度东海岸这个无名的小地方,他的第一个细胞形成了,渐渐分裂出大脑和心脏。朱利叶斯不想让他在印度出生,于是在1912年,他们一家回到了英国。

这次返乡之旅,把这一家从印度带到了一个危险的世界。英国已经不是那个英国了:大罢工,妇女运动,爱尔兰内战,国民年金保险法,官方机密法,还有丘吉尔说“践踏现代文明的巨型四肢”,这一切都体现着维多利亚王权的丧失和政府权力的扩张。宗教的地位也动摇了,取而代之的是同样让人迷茫的科学。新的技术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就像惠特曼在《摩登时代》里面说的一样。没有人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是全面圣战,还是阶级清洗。

但是,世界的变化仿佛不关图灵家什么事,他们对此一点兴趣都没有。他们与20世纪是绝缘的,一心只想把19世纪剩下的东西搞好。而他们的第二个儿子,却不得不降生在这个纠结的时代,他会措手不及地被卷入这场冲突,但同样也会被这冲突的结果庇护20年。

1912年6月23日,他在帕丁顿的一间产房[2]里诞生了。7月7日,他得名艾伦·马西森·图灵。朱利叶斯把假期延长到次年三月,他们一家前往意大利过冬。随后,他回到印度的工作岗位,而艾赛儿则留下来陪着两个孩子:出生不久的图灵和四岁的约翰。1913年9月,她也回到了印度。朱利叶斯已经充分领教了马德拉斯的酷暑,于是决定让两个儿子留在英国。所以,艾伦从来没有跟这位亲切的印度官员一起生活过,也没有见过东方的鲜艳色彩。朱利叶斯背井离乡去印度,而艾伦却在英吉利海峡的风中度过童年,尽管这里是他的故土,但其实却是双重的背井离乡。

朱利叶斯把他的两个儿子寄养在一对军人夫妇家里,沃德上校和沃德夫人。他们住在黑斯廷一个名叫圣伦纳兹的海滨小镇,拥有一所海边的大房子。房子的对面,是赖德·哈葛德的家,他是《所罗门王的宝藏》的作者。有一天,渐渐长大的艾伦在路上闲逛,捡到了哈葛德夫人的一枚蓝宝石钻戒,夫人奖励他两先令。

沃德一家,可不是那种会把钻戒丢在路上的人。沃德上校,说得好听点儿,他冷酷就跟耶和华一样。沃德夫人则认为,抚养男孩,就要让他们长成真正的男人。她的眼睛里总是闪烁着愉快的光芒,两个孩子都很喜欢这位奶奶。他们真正的成长乐园,是南尼·汤姆森开办的幼儿园,那里还有别的孩子。沃德夫妇有至少四个女儿,还有其他寄养的孩子,不久后,他们还把艾伦的表弟表妹,也就是柯万上校的三个孩子也一起接过来寄养。艾伦非常喜欢沃德夫妇的二女儿海兹尔,但是讨厌最小的琼,琼比艾伦大,但是比约翰小。

令沃德夫妇失望的是,图灵兄弟不屑于打架和玩具枪,甚至对无畏级战舰模型也不感兴趣。沃德夫人给图灵夫人写信,抱怨说约翰就是个书呆子,图灵夫人随后写信给约翰,把他责备了一番。沃德夫妇想了很多办法,希望激起他俩的玩兴,比如迎着微风散步,在海滩上野餐,办聚会做游戏,还有围着门前的篝火吃东西。

但是不管怎么样,这里都不是家,虽然图灵夫妇尽可能地多回英国,但即便在他们回来时,这个地方也不是家。图灵夫人1915年春天回来时,艾伦已经会说话了,他显得格外早熟,很会吸引别人的注意。在遇到挫折时,他非常倔强。他还把坏掉的木偶种到土里,希望能长出一个新的,不知道他是在做实验还是在故意捣乱。他还慢慢学会控制合作与不合作之间的界线,开始拒绝做一些小孩子该做的事。再后来,他开始动不动就跟南尼或沃德夫人吵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