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业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3 中国农业信息化的挑战与机遇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而实现生产发展就必须发展现代农业、信息农业,这是努力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多功能发展目标的必经之路,也是实现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重要基础。实现农业信息化,不仅关系到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农民的富裕,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达国家的实践对我们有非常明确的启示:在保障本国基本农产品有效供给、稳定本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应对国际竞争、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农业现代化是重中之重,农业的信息化也不可缺位,具有必然性。可以说,信息农业建设进程快慢、成果大小,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进展和成效。对于一个有13多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信息化无疑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最大民生工程。

1.3.1 农业信息化的特点

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特点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农业信息化发展依赖于农村信息基础的建立和投入。农业信息化的发展需要加速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加快建设农业信息网络,完善全方位为“三农”服务体系;发挥国家投资主渠道的作用,各级地方政府及农业部门应加大投入,建立区域网、局域网、县(市、区)网站、乡镇信息服务机构,与国内主干网、农业主干网、互联网接轨,形成全面、高效、高质为“三农”服务的网络体系。

第二,农业信息化发展是不均衡的,这就要求农业信息化的发展需要根据全国农业信息分布和农业信息部门发展情况,合理规划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近期、中期、长期目标。农业信息化需要因地制宜,建成一批具有相当规模的、适宜实用的、能定期更新的全国性、公益性的农业信息化基础数据库、核心数据库和农业科技数据中心群,发挥战略数据库的作用。通过大力建设农业信息数据库,搞好集成,最大地发展农业信息资源的优势。

第三,农村信息化是多网覆盖和多种高科技技术结合的复合型项目。农村信息化以农村实际需求为核心,整合和集结互联网、公共电话网、无线寻呼网、广播电视网(含有线网)、卫星网等多种方式和信息资源,形成系统的、整体的、综合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实施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智能型、节约型、效率型的信息服务。同时,传统农业主要依赖资源的投入,而信息化农业则和不断发展的其他新技术结合相关,这包括生物技术、耕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新技术的应用使现代农业的增长方式由单纯地依靠资源,转到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方向上来。

总的来看,信息化农业能够改变传统农业的基本面貌,使得农业具有新的内涵、功能和定位。可以说,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整个经济社会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1.3.2 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难点

多年来,我国国家各级领导非常关心农业信息化问题。然而,在人增、地减、水减的情况下,要继续发挥农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难度越来越大,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中最薄弱的环节,因此,实现现代化农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信息化农业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总体而言,我国农业生产呈现着强地域性、组织分散性、时空多变性和信息封闭的特征。正是由于我国南北气候差异、东西地形各异,以及东中西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一致,因此,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了不同的作物生产带,在不同作物生产带收获的农产品,除了供本地消费外,更多的会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流通。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绿色食品关注度的提高,如何保障绿色和安全的生产、加工和运输,如何实现高效率和可持续的农业发展,都需要农业信息化技术的支撑,这其中面临着众多的困难。

第一,农业信息化面临的问题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稳定增收依然困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依然滞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差距继续拉大等基本状况。由于我国人均占有农业资源的水平低,人均耕地不到0.1公顷,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草地0.3公顷,不到世界的1/2;人均林地0.1公顷,为世界的1/8,农业资源承载的压力很大。此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更多的农村劳动力正在逐步转移,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数量逐年降低。综合来看,由于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资源稀缺,综合利用率低且存在资源逆向流动,近10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成本以平均每年10%的速度递增,小麦、大米、玉米、大豆、高梁、大麦等价格已均高于国际市场价格。更严重的是,农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薄弱,信息化推广缺乏硬件基础,现代化程度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每年受灾面积为1500~3000万公顷,进一步导致了农业丰产增收的难度加大。

第二,农业基层从业人员科技素质以及科技生产手段仍然较为落后。据农业部统计,在我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3%,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5%。农业信息员队伍数量不足、素质不高、利用不够,信息资源开发程度低,服务形式单一、手段落后。农业的物质技术装备程度低,多数地区停留在手工劳动阶段。农村教育落后,文盲半文盲还在不断增加,科技人员不足且在不断流失,科技手段落后,科学技术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仅为3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信息化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才能更好地接受信息化带来的信息,并将这些高新技术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相对偏低的农民素质带来了农业信息化软件功能的不完善,必然是发展农业信息化的瓶颈。

第三,农业科技研发能力和推广力度与国外相比还有所欠缺。目前国家重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但是对农业信息化研发能力和推广力度不足。中国农科院的专家测算,对农业科技每1元钱的投入,回报是9.59元。当前,加快完善基层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体系十分关键。要不断增加现代农业科研专项,支持重大农业科技项目,加强国家基地、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建设。继续增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投入,建立乡村级农民技术员队伍,树立科技示范农户,组织培训农民,引导农业科技新成果进村入户。高度重视土地、水及环境等方面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走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的农业发展道路。

1.3.3 中国农业发展的巨大潜力

尽管中国农业受到国际国内双重竞争压力,但挑战与希望同在,前景仍然是光明的。

(1)耕地资源的后备潜力巨大

中国现有耕地3500万公顷,其中1470万公顷可开垦为耕地,如果以每年开发复垦30万公顷计算,可以弥补同期耕地占用,加上复种指数的提高,农业用地稳定在13亿亩是有保障的。

(2)耕地的单产潜力巨大

虽然1990年我国粮食单产就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的54%,但目前条件下,主要粮食作物单产仍然具有巨大潜力。林毅夫教授通过大量实证研究认为,未挖掘的潜力一般相当于现有实际单产水平的2~3倍,我国有2/3的中低产田通过改造能使单产大幅度提高,今后50年只要单产年均递增1%,就可以达到预期的粮食总产量目标。

(3)科技投入尚有巨大潜力

目前,科技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约为35%,随着科教兴农战略的深入实施,科技贡献率达到50%,粮食产量再上新台阶,农业经济效益提高到能获得平均利润水平,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4)食品多样化生产有广阔天地

中国有675万公顷内陆养殖水面,200万公顷近海养殖水域,3.9亿公顷草场,发展水产、畜禽大有余地,占国土面积70%的山区有着丰富的木本粮油资源,实现食品多样化替代粮食消费有广阔的选择空间。

(5)节约粮食更有巨大潜力

中国粮食在种、收、运、储、销、加工方面的现代化手段不足,存在严重浪费,粮食消费结构也很不合理,如能在上述环节上将粮食损失减至合理范围,就相当于能增加2000万吨粮食供给能力。

(6)教育投入潜力巨大

政府正在坚定不移地执行科教兴农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有足够的信心和决心解决中国农业滞后问题。

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政策的合理引导,中国农业潜力将会得到释放,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