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核心技术短在哪里
核心技术短板
中国企业的核心技术到底短在哪里?缺乏核心技术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找到缩短核心技术差距的路径和办法?
华为、美的、海信等国内领先企业在核心技术方面的努力和实践,具有示范和借鉴意义。
核心技术是中国企业的短板,这似乎已经成为人所共知的事实。然而,中国企业的核心技术到底短在哪里,则很少有人做出解释。因为产品技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也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本节尝试做一些分析。
3.1.1 什么是核心技术
关于技术(Technology),虽然大家都明白其含义,但至今没有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定义。《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对技术的解释为:“将科学知识应用于实现人类生活的实际目的,即改造人类环境。”
《辞海》中对技术的解释也有两条:“① 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② 除操作技能外,广义的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的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应当说,《辞海》中的解释在包括了《不列颠百科全书》中解释的基本内容的同时,还增加了根据技术从生产实践发展出来的内容,因此更全面。
根据以上定义,产品技术就是企业提供产品的过程中所用到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广义的还包括生产产品的工具和其他设备,以及生产产品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在这里,我们讨论狭义的产品技术,而且主要是产品研发过程中用到的产品技术,这也符合我们对产品技术的一般性理解。
关于产品技术,我们目前听得最多的就是核心技术,但是,什么是核心技术?似乎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我认为,核心技术应该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核心技术是产品的关键性或基础性技术;第二,核心技术是企业独有的、不可替代的、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第三,核心技术为企业的产品广泛应用并成为产品竞争力的基础。关键芯片设计、软件基本算法、微处理器技术、软件操作系统、大型数据库、新型材料、网络协议、信号处理、配方、降噪技术、抗干扰技术等都是我们经常谈及的典型的核心技术。
核心技术可以分为基础性核心技术和应用性核心技术两种。基础性核心技术一般是众多产品技术实现的基础,对一个产业甚至多个产业产生重大影响,如计算机的 CPU 技术、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通信模式及协议、软件操作系统等。应用性核心技术是在基础性核心技术的基础上,根据客户需求,应用在产品上的各类技术。与两者相对应,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技术研发活动也划分为基础技术研发和应用技术研发两类。
3.1.2 中国企业核心技术短在哪里
中国企业的核心技术短板短在哪里,可以从产业和企业两个层面来看。
1.从产业层面看核心技术短板
从产业层面来看,我国大量缺乏基础性核心技术。这些技术基本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上,如计算机方面的基础技术、半导体关键技术、基础性网络技术、基础性软件技术、基础性通信技术、汽车关键性技术、大型飞机关键性技术、核能发电技术、生物医药技术等,中国企业进行产品创新时,只能购买、合资或引进这些技术。相关的核心产品我国无法自主研发和生产,几乎完全依赖进口,如信息产业的核心芯片、关键零部件,装备制造业的精密数控机床、大型发电机组,汽车产业的发动机、悬挂系统,软件产业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编程语言,家电产业的液晶屏、压缩机,等等。
尽管我国在航天航空、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工程机械、基因工程、集成电路、大型计算机等领域掌握了一些基础性核心技术,但在技术的先进性方面还有差距,在技术更新换代时能否跟上还存在很大风险。
对于少量的基础性核心技术,科研机构和产业界在进行攻关,这是非常可喜的,但基本上处于起步或早期研发阶段,还没有形成产业上的重大突破。例如,中科院计算所在6年前开始决定研发中国自己的CPU——“龙芯”,并组建了龙芯课题组,2006年研制成功的“龙芯2E”,性能达到了中档奔腾4处理器的水平,但要达到目前的国际先进水平和实现产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再如,由12家整车厂、大学、科研院所和原材料生产商在2007年12月组成了联盟,在汽车轻量化这个基础应用技术方面进行合作研发。汽车轻量化技术对于节能、环保意义重大,我国企业轻量化技术研究明显落后于跨国公司。国际上平均每车每年自重减轻1%,国内自主乘用车较国外同类车自重高约8%~10%,国内自主商用车较国外同类车自重高约10%~15%。该联盟已提出在未来3年内达到跨国公司目前整车的轻量化水平。
基础性核心技术的缺乏严重制约着我国电子信息、航空、装备制造、核能、软件、汽车等战略产业的发展。不难想象,如果我们所需要的基础性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无法从西方国家获得,那么我国的战略性产业将面临瘫痪的局面。我国要做到对战略产业的自主控制和发展,从发达国家的做法来看,只有一种方式,那就是摆脱对外国的依赖,独立自主地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体系。
2.从企业层面看核心技术短板
国家知识产权局 2006 年估计,我国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我国企业核心技术的缺乏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即使在拥有技术专利的企业中,真正具有核心技术又有多少?也是少数。由此可以推断,在中国,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是凤毛麟角。
即使在拥有核心技术的中国企业中,基础性核心技术基本上也是空白。即使以自主创新著称的华为公司,经过20年的奋斗,也没有一项原创性的技术发明。我们经常提及国外跨国企业在基础性技术和发明方面取得突破,如 IT 公司科学家Larry Hornbeck博士率领团队发明了DLP技术,并广泛应用于光学系统;索尼公司投入巨资研发成功单枪三束彩色显像管,从而给彩电产业带来了革命;IBM的研究员斯图尔特·帕金(Stuart Parkin)根据“巨磁电阻”这一物理原理——“巨磁电阻”效应[20年前被法国科学家阿尔伯特·费尔特(Albert Fert)和德国科学家彼得·格伦博格(Peter Grnberg)先后发现,两人共同获得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研制出新型的读出磁头,从而大幅度提高了硬盘的容量,推动了计算机产业的发展。
可喜的是,一些领先的中国企业在应用性核心技术方面取得了进展,以下是这方面的一些例子。
(1)大唐电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技术方案被国际电联和3GPP接纳,并成为国际标准,与WCDMA,CDMA2000一起成为全球3G标准,改写了我国在世界通信标准领域只能作为旁观者的历史。
(2)华为凭借多年的高强度投入,截至2006年5月,在WCDMA方面的基本专利有69项,占全球WCDMA基本专利的5%,名列WCDMA全球基本专利五强,已基本达到了与跨国巨头们相互制衡的水平。
(3)展讯成功研发出手机的“心脏”——基带芯片,实现了国内企业在该领域零的突破。目前,展讯已经成为国内手机基带芯片的重要供应商。
(4)中星微电子在数字多媒体芯片技术方面取得突破,获得迅速发展。数字多媒体芯片技术在众多“眼球行业”,如移动数字影像、数码相机、宽带数字多媒体通信、数字高清晰电视,具有广泛应用的应用前景。
(5)朗科发现了闪存盘的实现原理,并注册了《用于数据处理系统的快闪电子式外存储方法及其装置》的核心专利,成为全球闪存盘领域的领先者。其创始人邓国顺被誉为“闪存盘”之父。
(6)宇龙通信率先推出了双模双待手机,即指在一个手机上装有可同时容纳GSM和CDMA两个网络的手机卡,实现两个号码同时在线。宇龙在双待机射频设计、软件设计、功耗的关键技术方面申请了几十项专利,其“酷派”手机成为了双模双待手机市场的领导者。
(7)海信为了改变中国彩电企业的缺芯局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决定研发彩电芯片中最核心的芯片——数字视频处理器。通过多年的努力,终于成功地推出了我国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个彩电数字视频处理器芯片——“信芯”,并实现产业化生产。
(8)美的集团在进入商用空调领域之前,就十分重视相关关键技术的预研和储备,通过多年的努力,不仅掌握了变频、电控、风机风道等关键技术,而且在大型机的铸造技术和离心技术、数码涡旋技术这两项核心技术上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有力地提升了美的商用空调产品的竞争力。
(9)三一重工从 1994 年开始以混凝土输送泵作为进入工程机械行业的“敲门砖”,对混凝土泵的机械、液压、电气等关键技术进行攻坚,终于研发成功了中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混凝土输送泵。面对如何达到160米高的输送高度的核心技术,三一重工组织研发人员攻关,不到半年就攻克了这个技术难题。……
但是,以上这些企业只是少数中的少数,绝大部分企业的应用性核心技术基
本上仍是空白。我国搞汽车工业已经几十年,但不管是以合资为主的汽车企业,还是有自主品牌的汽车企业,仍深受核心技术缺失之痛,无法摆脱“空心化”的局面。家电企业除了海信的“信芯”这么一个亮点外,核心芯片、核心零部件完全依靠进口。中国是全球DVD生产大国,DVD厂商为数众多,跨国公司的一纸技术专利诉讼,使我国DVD企业每生产一台DVD就需向跨国公司缴纳15美元的专利费,大约占到DVD售价的20%,这对于利润微薄的DVD生产厂家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曾经一路高奏凯歌的中国手机企业,由于普遍缺乏芯片级和协议栈方面的核心技术,缺乏核心竞争力,在跨国公司的反击中败下阵来。软件企业无一例外地应用别人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大型的ERP,CRM,ISC,PDM等应用软件基本上还没有。我国的医药企业新药研制投入严重不足,生产的化学药品97%都是仿制药,我国自主研发获得国际承认的创新药物只有两个:青蒿素和二巯基丁二酸钠。类似的现象,在机电、核能、造船、化工、食品等行业的企业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即使是华为、中兴、海信、美的、展讯、宇龙等这些拥有核心技术的中国企业,与业界的跨国企业相比,在核心技术领域还存在着巨大差距。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核心技术的深度方面,我国企业基础性核心技术方面还基本上是空白,掌握的是一些应用性的核心技术,而且很多核心技术不够成熟,技术先进性不足。例如,在移动通信领域,华为尽管拥有了相当数量的专利技术,但基础性的专利基本上掌握在高通、爱立信等国际巨头手上,对移动通信网络的规划和理解与爱立信相比也是有较大差距的,只是华为相对竞争对手来说能够更快、更贴近客户需求、更低成本地进行产品创新,所以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了主动。当然,从广义的产品核心技术概念上看,更快、更贴近客户需求、更低成本地进行产品创新也是一种关键的核心技术,从而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丰田汽车在这方面的表现就非常杰出,除华为以外,国内一些优秀的企业(如中兴、联想、迈瑞)也是依靠这种核心能力赢得竞争的。所以,这种核心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中国优秀企业在核心技术上的不足。
(2)在核心技术的广度方面,中国的领先企业与跨国企业相比也有明显的差距。就拿国内领先的家电企业来说,与三星电子都是没法比的,在核心技术的广度方面差距太大了。三星电子业务领域涵盖了半导体、手机、MP3/MP4、电视、家用空调、冰箱、液晶面板、压缩机、数码相机、计算机、打印机、传真机、机顶盒、数码中央空调、存储设备、通信系统、监控系统、光通信等,其业务范围比中国任何一家家电企业都要广很多,更令人惊叹的是三星电子在大部分业务领域的技术水平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而中国领先的家电企业目前还面临着充当“搬运工”和“组装工”角色的尴尬。在国际市场上,我国企业面临的是跨国公司构筑的核心技术专利“丛林”,跨国公司动不动就利用“专利技术”这个撒手锏,来“封锁”中国企业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3)在核心技术的价值方面,中国企业核心技术的应用价值还不高,技术专利的保护和管理机制比较薄弱,很少能够通过品牌体现出放大效应。一些跨国公司不仅拥有大量核心技术,而且将这些技术广泛应用于产品创新上,通过产品营销和品牌营销充分体现其价值,所以它们的产品卖价高。熟悉高尔夫运动的人士都知道,国外企业的一套高尔夫球杆卖价为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就是因为其长期的核心技术和品牌积累的效果。国内企业的产品售价普遍比跨国公司的产品低,甚至是别人的几分之一,就是因为缺乏核心技术和品牌,即使拥有核心技术,也未充分发挥其价值。
(4)在核心技术的前瞻性方面,中国企业的核心技术基本上是在跟随的基础上进行功能、性能等方面的改进或创新,对前瞻性技术尤其是破坏性技术研究很少。所谓破坏性技术,顾名思义就是对当前的主流技术将带来破坏作用的技术。尽管破坏性技术目前的性能还不如主流技术,但改进的速度更快,在一定时间后,其性能将超过原来的技术,成为新的主流技术。跨国企业强调技术超前的意识,普遍采用“应用一代,储备一代,研究一代”的技术发展策略,以确保今后在核心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思科的一位高层管理者曾半开玩笑地说过:“如果思科停止了新技术的研究,华为在数据通信领域就会找不着方向。”虽然是玩笑话,但也说明华为目前在技术发展方面还基本上是一种跟随策略。
综上所述,中国绝大多数企业根本就没有核心技术,少量具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在核心技术的深度、广度、价值和前瞻性方面与跨国企业相比都存在非常大的差距。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中国绝大多数企业都处在产业链的低端,只能挣些辛苦钱,而越是没钱越无法加大研发投入,造成了恶性循环。难道这就是中国企业缺乏核心技术的根源吗?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