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信息化发展
纵观世界近几百年的历史,可以看到,现代化是一个过程,其内涵是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演化的。自18世纪60年代英国产业革命以后,工业化一直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然而,随着20世纪下半叶微电子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出现和快速发展,信息化大潮汹涌而至,信息技术正在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发生质的变化,所以全面转向信息化时代。所谓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不断创新,信息产业持续发展,信息网络广泛普及,信息化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并逐步向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演进。进入21世纪,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刻。广泛应用、高度渗透的信息技术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信息网络更加普及并日趋融合。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相互交织,推动着全球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重塑着全球经济竞争格局。互联网加剧了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成为信息传播和知识扩散的新载体。电子政务在提高行政效率、改善政府效能、扩大民主参与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信息化使现代战争形态发生重大变化,成为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核心内容。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安全问题开始出现,两者如影相随。同时,信息安全的特点、规律和造成的影响也随着信息化发展的不同阶段而有所不同。总的趋势是,信息化进程加快,信息化覆盖面扩大,信息安全问题也就会随之日益增多和复杂,其造成的影响和后果也会不断扩大和更趋严重。没有信息化,就不会产生复杂的信息安全问题,但如果因信息安全问题而拒绝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则会使我们丧失发展的机遇,国家将因此处于危险的边缘,因为不发展才是最大的不安全。唯有将信息安全置于信息化发展的宏观环境之中,才能深刻认识其规律和内涵,才能有效地解决信息安全问题。
1.1.1 信息化对我国的重要影响
当前,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最活跃的生产力要素,成为影响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各国都在通过积极发展信息技术及其产业,抢占世界经济竞争的制高点。我国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20世纪90年代,相继启动了以“金关”、“金卡”和“金税”为代表的重大信息化应用工程;1997年,召开了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把信息化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党的十六大进一步做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再一次强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十七大报告根据新世纪、新阶段的时代要求,为我国信息化发展赋予了新的重任,将信息化作为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并举的重大形势和任务。通过《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等战略规划的实施,我国信息化进程加速,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1.信息网络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以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为代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支撑平台,是经济社会取得迅速发展的重要条件。当前,我国电话用户、网络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一。截至2008年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较2007年增长41.9%;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1.9 %)。继2008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后,中国的互联网普及再次实现飞跃,赶上并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此外,我国的广播电视网络也已基本覆盖了全国的行政村。
2.信息产业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信息产业是一种知识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业关联度极高。发展信息产业可以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同时,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倍增器和催化剂作用。发展信息产业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使国民经济的发展成倍增长,产生一系列的综合经济效益。这些效益的总和,构成了信息产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扩散效应。扩散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将使国民经济倍增发展。统计显示,到2007年年底,我国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达7.9%,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占全国出口额的37.6%,占全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的近90%,信息产业无疑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
3.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信息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降低了能耗和生产成本,减少了环境污染,有力地推动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应用,发挥其渗透和倍增作用,可以培育出众多新兴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有效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近年来,我国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断取得新的进展,能源、交通运输、冶金、机械和化工等行业的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传统服务业转型步伐加快,信息服务业蓬勃兴起。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良好,电子商务环境明显改进,信用体系逐步完善,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开始起步,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企业网上交易日趋活跃。
4.电子政务为政府管理方式带来深刻变革
推行电子政务是国家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措施,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推进政务公开的有效手段。电子政务可以优化政府工作
流程,使政府机构设置更为精简合理,从而解决职能交叉、审批过多等问题;电子政务增加了政府的透明度,实现了平等和规范化服务的创新;电子政务极大地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且使政府信息资源利用更充分、更合理;电子政务为政府提供了新的技术资源、技术能力和技术环境,实现了管理方法的创新。在多年的政府信息化建设中,我国各级政务部门努力利用信息技术,扩大信息公开,促进信息资源共享,推进政务协同,提高了行政效率,改善了公共服务,有效推动了政府职能的转变。根据《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到2010年,我国将使政府门户网站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渠道,50%以上的行政许可项目能够实现在线处理,电子政务公众认知度和公众满意度进一步提高,有效降低行政成本,提高监管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5.国防和军队信息化成为当代新军事变革的核心
当代新军事变革是人类文明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的产物,是当代国际综合国力竞争在军事领域的反映。其本质是以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为主要背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发展为直接动力,以信息为基因,以信息化建设和“系统集成”为主要手段,把适应打机械化战争的工业时代的机械化军队,建设成适应信息化战争的信息时代的信息化军队。在信息化条件下,信息已经成为现代战争的战略资源,其重要性日益上升,信息力量已经成为现代军队作战能力的关键因素。争夺制信息权的斗争,将渗透到战争的各个领域,贯穿作战的全过程,直接影响作战的成败。为实现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目标,我军加强了国防和军队信息化建设,近年来取得了重要进展,组织实施了一批军事信息系统重点工程,军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有了长足进步,主战武器系统信息技术含量不断提高,作战信息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1.1.2 信息化发展对信息安全的需求
随着信息化发展,信息安全事件不断增多,信息安全问题日渐突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信息化的高度依赖,使信息安全已经发展成为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不仅影响公民个人权益,更关乎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公众利益的重大战略问题。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将信息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提出要“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并确保“国家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和信息安全”。
1.国家安全对信息安全的需求
人类社会疆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拓展。在工业时代以前,国土疆域是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20世纪伊始,主权国家的疆域不但包括了陆域和海域,也首次包括了空域;而当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后,外层空间的疆域与主权的争夺也随之开始。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革命以来,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导致国家安全观念发生深刻变化,以领土、领海、领空安全为标志的传统安全观,正在被“信息安全 + 国土安全”的现代安全观所取代,“信息疆域”理念开始出现,并逐渐成为国家安全防御体系的新的着眼点。
全球信息基础设施使传统的国界概念受到了强烈冲击,在这个不以地理国界为界限的虚拟网络世界中,“跨国”交往非常容易。网上活动的法律关系的主体和客体处于不同国家的控制之下,任何团体和个人,不管其肤色、性别和政治、宗教信仰,也不管身处何方,都可以自由进出。因此,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全球信息基础设施超越了国家主权,正在创造新的社会系统和权力结构。正是这个新的权力结构的出现,为国家安全带来了新的威胁和挑战,使保卫信息疆域成为国家安全的基本任务。
信息疆域改变了由领土、领海、领空构成的国家空间的结构,使得国家主权有了新的内涵,由此产生了国家信息主权的概念。国家信息主权是指国家的网络和信息系统掌握在代表国家利益和民众利益的统治阶级手中,支撑国家信息主权的信息技术、信息产品控制在代表国家意志的机构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网络和信息系统正常运行,而不受他人的干预和制约,才能有效遏制、削弱、反击对代表国家利益和民众利益政治集团不利的虚假信息。强烈的信息主权意识,不仅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需要,也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必要条件,是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增强民族内聚力和向心力的“黏合剂”。戍守信息疆域,是巩固信息国防的屏障,是主权国家维护信息主权天经地义的要务。在信息时代,捍卫本国的信息主权是信息国防的基本内容之一,而强大的信息国防力量则是维护信息主权的前提条件。
2.公民个人权益和公众利益对信息安全的需求
除国家安全外,公共利益以及公民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也与信息安全息息相关。信息时代,传统犯罪活动借助网络得到了更大的活动空间,网络诈骗、网络赌博、网络传销、网上销售违禁物品、网络传播淫秽色情等网络违法犯罪活动纷纷出现,相比传统犯罪而言,其危害面更广,犯罪行为更加难以追踪。网络攻击与病毒传播日益增多,危害性不断增大,特别是近年来,网络攻击表现出了趋利性和定向性的明显趋势,极大打击了用户对在线电子商务等互联网应用的信心,企业的商业秘密和用户的敏感信息面临严重威胁。垃圾邮件成为信息社会的一大顽疾,在全球范围内泛滥成灾,屡禁不止。以推销商品、金融诈骗以及造谣生事、地下串联等为内容的各类短信继垃圾邮件之后迅速上升,对公民日常生活、经济利益乃至公共秩序、社会稳定带来极大影响。公民隐私权在信息社会受到巨大冲击,网络造谣诽谤、攻击谩骂等名誉权纠纷日益增多,多媒体和软件下载、网络浏览等互联网应用使知识产权遭到严重侵害。
当前,我国信息安全形势严峻,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仍比较脆弱,安全风险较大,每次的重大安全事故都为广大用户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也为国家安全留下隐患。2009年5月19日,由于几家网游私服之间出现恶性竞争,其中一家以网络攻击的手段向为对方解释域名的DNS服务器发动拒绝服务攻击,竟然造成广西、江苏、海南、安徽、甘肃和浙江电信宽带用户网络断网的严重网络安全事件。时隔不久,6月25日我国广东省再次发生大规模断网事故,造成很大影响。
近年来,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CNCERT)的技术监测发现,我国境内的网络安全事件持续增加。其中,垃圾邮件事件和网页恶意代码事件增长较快,网页恶意代码每年同比增长近一倍;网页篡改事件,特别是我国大陆地区政府网页被篡改事件呈现大幅增长趋势。另据监测,目前病毒、蠕虫、木马、间谍软件等恶意软件仍泛滥成灾。据某安全企业发布的《2008年中国大陆地区电脑病毒疫情&互联网安全报告》统计,我国2008年的病毒数量比2007年增长12倍以上,全国有8100多万台计算机曾被病毒感染,其中“网页挂马”所传播的木马、后门等恶意程序占据90%以上。这些恶意软件多以窃取银行账号、口令和个人信息,获得经济利益为目的,成为当前黑客攻击的重要工具。与此同时,制造木马、传播木马、盗窃账户信息,以及第三方平台销赃、洗钱的巨大黑色产业链已经形成,广大网络用户的利益受到严重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