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 农村社区的特征
1.地域环境
农村社区的地域环境包括农村社区的地理特征,以及由此形成的地缘关系。农村社区的地理特征范围很广,特别是像我国这种幅员辽阔、地形多样的国家,有高山,有平原,有丘陵,有谷地。不同的地貌特征会形成不同的社区构成模式,以及由此结成不一样的人与人之间的地缘关系。例如,在地势平坦的地区,集中了大部分人口,像我国的三江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平原等。这些地区人口稠密,发展历史悠久,社区的区位结构主要呈放射状,并且由于环境较好,各社区间联系频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比较紧密。而在一些山川险峻、交通不便的地区形成的社区规模往往较小,有所谓的“30分钟共同地域社会”的村落社区,就是指30分钟就可以从社区中心走到社区边缘,而且在现阶段,这种村落社区还是我国农村社区的基本单位,像黄土高原的窑洞村、青藏高原的帐篷村等。
农村社区的地域环境影响和制约着农村社区的存在和发展。良好的自然环境是农村社区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与自然基础。气候、地势、土地、地理位置都是影响农村社区存在和发展的因素。
案例
苏南和温州农村社区的自然资源概况
苏南和温州在自然资源方面基本无差异,两社区属同一类型,即自然资源良好型。两者同是南方水稻和特种经济作物、水果、水产业优势地区,但有台风为害。苏南属平原地区,地势平坦,雨量充沛,灌溉条件好,生产水稻、油菜子、蚕茧、畜产品和水产品、花木等。苏南地处亚热带,年平均气温15~16℃;年均降雨量为1000~1100mm;作物生长期长,全年无霜期220~240天,单产高且稳定;生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湖羊、珍珠、蚕茧等产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水域面积占24%,有“鱼米之乡”的美称。温州属亚热带地区,主产水稻、甘蔗、水产品及水果,得天独厚的是盛产香蕉、荔枝、龙眼、菠萝等产品。温州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夏天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分明,雨量充足,年平均气温16.1~18.2℃,全年无霜期301天,降雨量1500~1800mm;四面环海,腹地辽阔,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古人称赞之“控山温海,利兼水陆,实东南之沃壤,一都之巨会”;物产丰富,素称“鱼米之乡”;东部平原盛产水稻、油菜子、柑橘、甘蔗、黄麻、天然香料等作物,西北部和南部山区林产丰富;梭子蟹、凤尾鱼、对虾等海产品名闻全国。全市有1380万亩山地、90万亩海滩、18万亩丘陵、60万亩淡水河面可以综合开发利用,发展渔业,林业的潜力很大,前景广阔。
思考:如何利用不同的地域环境发展本地经济?
2.人口环境
人口密度相对较低和人口的流动率小是农村社区人口环境的特征。这与农村社区的地域环境特征密切联系。农村社区幅员辽阔,地理特征复杂多样,由此造成农村社区的人口密度低,而特殊的地理地貌所形成的交通不便和信息传递的不通畅也是农村人口流动率小的原因。人们世代在定居的社区中度过一生,生活比较定型,人口同质性较高。
我国农村人口比例大、基数大,在人口构成方面还具有以下特征:① 农村人口年龄结构接近增长型,即少年儿童在人口构成比例中所占比例较高。在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年龄结构向稳定型转变。② 农村人口性别比低于城市人口和集镇人口性别比,即农村男性人口在人口构成比例中所占比例低于城市。③ 农村人口文化教育水平相对城市人口较为低下。④ 职业分化程度逐渐提高,由早期的以农业为主到现在的分工分业局面的逐渐形成。
农村社区的人口因素影响农村社区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例如,人口密度大,人口平均自然资源会相对紧张,这会促使剩余劳动力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转向其他行业,导致职业分化程度的提高。
案例
苏南和温州的农村人口教育水平与经济发展
从文化教育水平来看,苏南和温州农村人口及劳动力之间差距很大。从表2-1可看出,苏南地区人口的文化教育水平较高,温州则很低。
表2-11986年苏南、温州人口文化水平比较表 单位:%
注:苏南为劳动力指标,温州为12岁以上人口数指标。
资料来源:王贵宸等著,《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1992年版。
1986年农村抽样调查表明,苏南农村具有各种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例为82.13%,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1.13个百分点;每万人中有科技人员288.74人,比全省平均255.44人高11.67个百分点。温州市全市人口文化程度普遍低于全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且区域内部分布不平衡,沿海市县农村人口文化程度较高,文盲和半文盲多数集中在山区、半山区。从劳动者的生产知识、生产技能及组织能力来看,苏南和温州有较大差异。苏南原本农村经济就比较发达,农业基础好,在生产中除了运用桑基鱼塘、蔗基鱼塘、蔗基稻等传统优良技术外,还较多地使用了农业机械、化肥、农药、除草剂、良种等先进技术措施;在农村工业方面,原来社队企业的基础也较好,因此在实践中培养了一定数量的技术工人和具有一定技术的农民,以及农业生产的管理人才,为集体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温州则比较特殊。在20世纪80年代初,温州地区的农业农村工业均不及苏南,但这里的农村五匠和小商贩有“知多识广”之长,经营意识强,接受新事物较快,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人的综合素质相对而言并不低,所以一旦有了适宜的环境,他们就会比较快地发展农村经济,特别是非农产业,这为改革开放后私有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思考:如何看待农村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经济环境
农村社区以农业为基本产业,农业经济的特点是有机性,人们必须通过对自然环境的劳动来获得衣食温饱。自然条件的不同,如土地的性质、气候的寒热、季节的变化、雨量的多寡等,这些都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同时,农业生产在很长时期内依赖再生能力,主要是人力,其次是畜力,即使广泛采用机械化生产,也不能改变农业经济生活的有机性。而在我国,由于耕地面积较少,人口众多,农业机械化程度低,所以农业生产、农村社区生活对自然的依赖程度高。例如,山西省柳林县李家凹村,该村位于柳林、离石、临县交界处,四面环山,梁峁沟壑纵横,没有地下水源和可开采的矿产资源,农作物的生长完全依赖自然条件。该地区是一个典型的耕地面积少、人口众多的农业地区,农民从事种植业主要靠手工作业,劳动工具仍然是原始的铁锹、镢头、锄头、扁担、筐子等;较大型的工具,如犁、耙耧、铡刀等一般为3~5户农民共同使用;农业机械化程度相当低,农业生产对自然的依赖程度很高。自然条件的变化会引起农民收入的变化,从而影响本地的经济环境。
4.文化环境
由于农村社区所处的自然环境和赖以生存的谋生方式不同,这就形成了农村社区独特的文化环境。
首先,延续千年的自然环境和谋生手段使农村社区的文化带上了浓厚的乡土色彩,形成了传统的农业文化。这种传统农业文化的特征有:以人力和畜力为主要劳动力;人与人在空间关系上相互隔离;社会生活稳定;农业不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是基本的生活方式;农村中的手工业和商业从属于农业。
其次,社会关系建立在家族关系基础之上。农村家庭不仅是经济生活(生产和消费)的中心,而且是社会交往、教育和娱乐的中心,由此产生的社会交往关系也是在一定的家族关系之内,辈分分明。
再次,基本的社会价值和社会道德是孝悌和勤俭。由于社会关系以家族关系为主,家庭伦理道德标准也成了社会的伦理主体。而长期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极为有限,从而形成了勤俭的价值取向。社区中人与人的关系多为初级关系,用法律或其他的规章契约制约人的行为显得过于生疏,而靠舆论和感情作为主要的控制手段显得更为合理。社区传统、祖宗遗训、民德民俗都可以成为带有感情色彩的社会控制手段。
小资料
农家过年习俗悄然生变
2008年春节期间,广西、山东等地的一些农村出现了过年新习俗:有的农户不再花一整天的时间“扫房”,有的农户不供财神供书本,有的农户通过网络经营农副产品。
“扫房”不再用一天
在我国白糖主产县——广西壮族自治区扶绥县木民村,村民黄颂的母亲今年年前的日子特别清闲。往年,仅“扫房”的习俗就占用她近一天的时间。
按照当地习俗,过了腊月二十三即“小年”,家家户户就开始“扫房”迎接新年。往年,黄颂的母亲会早早吃完饭,披上旧衣服,用毛巾包上头,只露出眼睛,把软草笤帚绑在一个长杆上,登高爬下,把家中里里外外彻底清理一遍。每年的“扫房”都会把她累得腰酸腿痛。
通过种植甘蔗等经济作物取得可观的收入,再加上黄颂的几个姐姐到广东打工,每年都给家里挣不少钱,去年年底,黄颂一家搬进了一栋两层的楼房。天花板和墙壁雪白,瓷砖地面锃亮,玻璃窗明亮。“过年前,我就擦了擦一些家具,没用一个钟头就完事了。”黄颂的母亲说。
不供财神供书本
山东省即墨市刘家庄镇大吕一村村民杨淑英,今年春节把家中原先厅堂正北用来供财神、挂宗谱的位置换上了科技书籍和科普挂图。大年三十摆的供品,是自家蔬菜大棚生产的黄瓜、辣椒和西红柿。
和杨淑英一样,大吕一村的很多农户今年都把科技书籍摆上了“供桌”。
过去,村民们遇到子女升学、结婚生育、盖房打墙、生意开业等事情就烧香磕头、请人算卦,逢年过节就拜财神。近年来,即墨市在农村实施文化、科技、卫生、法律、道德和政策“六进家”工程,杨淑英等人种了大棚蔬菜,每年收入3万多元,瓜菜成了农民心目中真正的财神。
“现在,有时间就参加培训班学科技,平时串门也不再东拉西扯说闲话,而是交流致富经验和技术。”大吕一村许多妇女笑呵呵地说。
电脑宽带进农家
春节期间,山东省寿光市稻田镇崔岭西村蔬菜经销户崔向明的家里格外热闹。他家年前买了电脑,装了宽带,成了一个“网上老板”,许多乡亲都被吸引来了。
崔向明做的是蔬菜经销生意,上网一点就能了解许多地区市场行情的变化。2007年12月28日,寿光市正式启动了“万户农民上网工程”,并被山东省列为农村信息化推广扶持项目,凡报名购买电脑并办理宽带上网业务的寿光农户,除可获得1000元的补助外,还可享受到免收家庭宽带初装费的优惠,并获赠价值近千元的软件礼包。崔向明就是这个工程的受益者。
寿光市信息产业局局长郭笃平说,目前,寿光市农村计算机上网用户近2万户。而按计划,到2008年12月,寿光市还将新增农村家庭宽带用户1万户,许多农民利用网上视频给自家的蔬菜“看病”,利用网络提供的行情经销瓜菜。
思考:如何形成农村社区独特的文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