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心理要素
社区的心理要素主要是指社区居民对自己所属的社区有一种认同、喜爱和依恋的思想及心里感觉。这种思想和心里感觉是社区生活对其成员的思想观念长期影响的结果,也是构成社区的一个重要因素和衡量社区的标准之一。在传统社会时代,人们祖祖辈辈生活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在这个地方学到了一套行为模式,建立了一系列社会关系,从而形成了颇为浓厚的社会意识或“乡土观念”。所谓“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等俗语就形象地表明了这一点。进入社会现代化时期,人们的社会流动增加,交往范围扩大,确实不利于地域性社会关系的发展。但是,共同的基础设施、现代化的居住格局等因素又大大缩小了各住户间的距离,乃至把人们联系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现代化都市居民的社区意识并没有消失。
社区居民心理上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是社区居民对自己所属社区在心理和感情上的一种认同。这种认同感与归属感既与社区居民熟悉的地貌地物、风土景色相连接,更与由于血缘、姻缘、地缘、业缘、成长经历、工作经历而结成的初级群体、次级群体、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所蕴涵的浓厚的社会关系相连接,并刻骨铭心,挥之不去。这种心理归属感和认同感是一种社区意识,是社区居民共同的意识、共存的观念,是社区存在的稳固的精神标志。它直接影响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和行为方式,是维系社区良好秩序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任何一个社区成员都会有“我是某一个地方的人”的意识,这种心理认同感和归属感既有对个体身份的确认,也带有对自己所属社区整体的认同感,包括对自己社区事务的参与等。尤其是在传统社区,人们之间的这种认同感非常深厚,社区居民特别看重自己的故乡和亲情。
案例
山西洪洞县移民对故乡大槐树至死不渝的怀念
元末明初,华夏大地许多地方战乱频繁、灾害不断,导致人口锐减。冀、鲁、豫、皖等地受到的影响尤为明显,几乎成了无人之地。而以太行山和吕梁山为屏障的山西却是五谷丰登,人丁兴旺。于是,明朝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和发展社会经济,在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的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多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如今,大槐树移民的后裔已遍及海内外,洪洞大槐树也成了人们寻根祭祖的地方。
关于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有很多的传说。明朝时,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鸹在树上构窝筑巢,甚为壮观。
相传,明朝政府颁布移民命令时,大家都不愿意迁移,官府便采取了欺骗手段,贴出告示,说:“凡不愿迁移者,限三天内集合到洪洞县大槐树下。愿迁移者,在家等候。”于是,人们都从三晋各地往大槐树底下跑。结果,当成千上万的民众聚在大槐树下的时候,却被官兵团团包围,被告知“凡来大槐树下者,一律迁走!”官兵对到来的老百姓不分男女老幼,全部强行登记,强发凭照,一家一户,根绳相拴,责令迁移。
老百姓在离开洪洞时,三步一回头,五步一转身,悲伤之极,想找一个有纪念意义的东西作为今后怀念故乡的标记。大家都看到了大槐树。于是,有的折一枝槐枝,有的藏几片槐叶,就连大槐树上的老鸹窝也牢牢地印在了所有移民的心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移民们代代相传,于是,“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的民谣便流传了下来。
思考: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为什么会对故乡大槐树如此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