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图书信息资源检索
3.1 概述
3.1.1 图书
1.图书的定义
图书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与手段将知识内容以一定的形式和符号(文字、图画、电子文件等),按照一定的体例,系统地记录于一定形态的材料之上的著作物。它用于表达思想、积累经验,是一种特定的、不断发展着的、保存知识与传播知识的工具。它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图书是经过加工重组的文献,同其他类型出版物相比,具有系统、完整、全面、成熟、定型、独立等特点,是目前科技文献最主要的出版形式。但科技图书出版时间较长,不能及时、迅速地反映最新的科研成果。
图书按其内容和读者对象可分为以下4类。
- 专著:指从事某项专业的专家所撰写的某一专题、某一学科方面的全面系统的著作,它是构成科技图书的主体,主要为科技人员提供参考使用。
- 科普读物:指以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的读物,有初、中、高级之分。这种读物发行量较大,读者面比较广泛。
- 教科书:指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知识水平编写的教学用书,其内容一般都是基本原理和事实,具有通俗易懂、准确可靠等特点。
- 参考工具书:指各种手册、年鉴、词典、百科全书、图册、组织机构指南、人名录、地名录一类的工具书。这类出版周期长,但信息量大,内容全面,是查找事实、数据、情报、信息有用的工具书。
一本正式出版的印刷型图书包括封面、书名页、版权页、正文等部分。其中版权页是判别图书价值的重要依据。版权页一般包括出版单位信息、版次、印次、开本、字数、国际标准书号。
国际标准书号(International Standard Book Number,ISBN)是国际通用的图书或独立的出版物代码。国际标准书号由13位数字组成:前3位数字代表图书,中间的9个数字分为3组,分别表示组号、出版社号和书序号,最后一个数字是校验码。这5部分组数字之间一般用连字符“-”连接,如ISBN 978-7-121-15276-4,但人们经常在书目记录中省略连字符,如ISBN 9787121152764。
2.构成图书的要素
图书主要由以下4个方面构成。
(1)被传播的知识信息
传播知识信息是图书的基本职能,知识信息是构成图书的基本因素。图书的内容是伴随着人类对自然与自身认识的不断深化而发展的。整个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史都可以在图书的内容中得到反映。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进步,图书的内容也逐渐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零散到系统。例如,世界各民族所留存下来的远古时期的文献,大都属于简单的“记事”、“记言”之类的资料,而后来的鸿篇巨制的杰作却是社会文明充分发展的产物。农业、天文学、医学等知识的文字记载,几乎从人类刚刚走向文明时期起就开始出现,而文摘索引之类的二、三次文献只有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各种知识急剧增长的情况下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另外,随着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大,图书所具有的传播知识的目的性也越来越明确,其社会意义也越来越重要。按照图书内容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可以将它传播的知识信息划分为:①情报性知识信息,它需要快速的更新和传递,并且有较强的针对性;②教育性知识信息,它既要求及时更新,又要有一定的稳定性,需要反复传递,传播面也比较广;③娱乐性知识信息,它的传播范围大小与时间长短,取决于社会时尚的变化,情况较为复杂。
(2)记录知识的文字、图像信号
人类很早就把有声的语言作为传递与交流知识的工具,但语言的传播要受到空间与时间的限制。人们也曾先后使用了结绳、契刻等方法来帮助记忆,但这一方法只能助记,不能直接表达复杂的事物,而且在传播上也受限制。只有使用图画和文字,才能较精确地代表事物及其相互关系,为人们共同理解与接受,因而才能跨越空间与时间的限制来传播知识。
(3)记载文字、图像信号的物质载体
只有文字和图像,而没有载录它的物质,也是无法成书的,因而人类就选择和创造了各种文字、图像的物质载体。由于文字、图像是平面显示的符号,因此图书的物质载体也都是平面的书写材料。从古代史书来看,最初是在甲骨、青铜等器物上记录文字的,同时也把文字写到经过整治的竹木材料上,或写在丝帛上,接着又创造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重要产品——纸张。纸张薄而轻便,便于书写和印刷,原材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因而逐渐成为人类生产图书的重要原料。
(4)图书的生产技术和工艺
图书的生产技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把文字符号转移到载体之上的复制技术,二是把载体加工成便于使用的装帧形式的技术。中国古代发明了造纸技术后,图书的装帧形式就逐渐由简策式发展到卷轴式。后来,以抄写为手段的复制方式,又被中国人民发明的印刷技术所取代,于是装帧形式又由卷轴式发展为册页式。图书生产技术上的进步,使图书大量产生的理想变为现实。
3.1.2 图书的检索
在现代文献资源中,图书是最普通的一种文献形式,全球每年出版的图书大约有近百万种。在各高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以及公共图书馆的馆藏中,图书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要掌握检索图书,必须掌握图书检索系统——书目检索系统。
到目前为止,中国所有的图书馆都建立了书目检索系统。书目检索系统以提供和确定文献的来源信息为主要内容,从图书的外表特征出发,可以从书名、从书名、著者、出版社、ISBN、索书号、分类号等途径来检索图书;从图书的内容特征出发,检索图书主要有分类与主题两种途径。
(1)OPAC系统
目前,书目检索系统主要是联机公共检索目录(Online Public Access Catalog,OPAC),20世纪70年代初发源于美国大学和公共图书馆,是一种通过网络查询馆藏信息资源的联机检索系统。用户可以在任何地方查询各图书馆的OPAC资源。
(2)OPAC系统的发展简史
一般将OPAC系统的发展分为三代:第一代OPAC系统起源于编目系统,是卡片目录的机读版本,虽然比手工方式查询快,但检索功能没有本质上的变化;第二代OPAC系统更多地吸收了情报系统的优点,不仅检索功能完善,而且收录范围扩大,更多地考虑了用户的需求;第三代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形成,与第二代OPAC系统相比,在智能化检索、交互式查询、参考咨询服务等方面有突破性进展,成为用户使用图书馆数字化资源的主要入口。
(3)OPAC系统的检索
OPAC系统一般设置题名、责任者、主题词、分类号、索书号、ISBN/ISSN号、出版社等字段,输入检索词就可以进行检索。系统将逐条显示检索命中的书刊的基本信息,单击某个题名将进一步显示详细的书目信息和馆藏及流通借阅信息,读者可以据此前往图书馆借阅。
由于图书馆的藏书数量相当庞大,读者不可能尽知每本图书的准确书名,因此在使用OPAC系统时,可以先通过题名、责任者、主题词等途径找出若干图书,然后从这些分类号入手,通过分类途径浏览、查询,最终找到自己最需要的图书。
在OPAC系统中,对图书进行检索后,可以得到某本图书的具体信息,但要找到这本书,还得参照索书号。图书馆的图书都是按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来进行排架的。索书号是一种据以取书的符号,是识别图书馆藏位置的唯一标识,由分类号和著者号组成。分类号解决了不同类别图书之间的区分,著者号进一步区分具有相同分类号但不同著者的图书。索书号标于每本书的书脊位置。图书的架位先按分类号从小到大排列。若分类号相同,则按著者号排。例如,F241/188表示“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书籍。
3.1.3 检索中文图书常用的书目工具
检索中文图书常用的检索工具除了各图书馆的书目数据库外,还有全国性的书目工具,如《全国新书目》、《全国总书目》、《中国国家书目》等书目数据库。
(1)《全国新书目》
《全国新书目》创刊于1951年8月,由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中心主办。半个多世纪以来,它一直是国内唯一公开发行的大型书目信息刊物,为全国各级图书馆、图书发行机构和书商提供及时、准确的书目信息,同时为出版社和广大读者提供数据分析、选题指导、畅销书策划和新书资讯服务。它是在国内出版物呈缴本的基础上编制的定期书目刊物,主要收录我国各出版社正式出版公开发行的各类图书,按类编排,只能从分类角度去检索图书。它能更迅速地报道全国每月每类文献出版的情况。它只是查找最新出版的图书的有效检索工具。
为贯彻“为读者找到书”的办刊宗旨,《全国新书目》于2005年实行改版,除重点刊登国家出版物样本库——中国版本图书馆到馆登记书目外,还有“重点图书”、“专家论坛”、“书业资讯”、“畅销书策划”等栏目。从2009年第10期开始,重点刊登由统一供货商提供的“中国可供书目”和本刊征集的“重点图书”,并配以专题书目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目录。对有需求的客户,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项书目数据服务。
(2)《全国总书目》
《全国总书目》是国内唯一的年鉴性编年总目,按年度汇总全国各出版社正式出版的图书信息,是我国的国家书目。目前,《全国总书目》已完成1949年至2003年各卷次的编纂任务。作为登记性国家书目,《全国总书目》是全面了解我国出版物的权威渠道,一直是各图书馆、出版社、发行商和研究机构的必备工具书,在海内外具有广泛的影响。为适应网络化时代对信息服务的需求,编辑部与时俱进,2001年至2003年的卷次随印刷本配送光盘版,2004年卷将推出网络版,为图书馆查询、学术研究和出版发行部门的工作提供权威的数据库检索支持。
《全国总书目》是一本图书年鉴性质的综合性、系列性的图书目录,依据全国各正式出版单位每年度向中国版本图书馆缴送的样本书编纂而成的。从1949年开始,逐年出版,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每年中国图书的出版情况。
《全国总书目》(2003年)共三册,由“分类目录”、“专门目录”和“附录”三部分组成。“分类目录”收录汉文图书,包括我国译成汉文出版的外文图书;“专门目录”收录少数民族文字和外国文字图书目录;“附录”则收录了全国出版名录和书名索引。全书共收录了2003年(以图书版权页记载的出版时间为准)出版的初版和改版图书共计110144种。
《全国总书目》依据《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4版)的分类体系进行编排,且依据国家标准《普通图书著录规则》进行著录。正文前附有2003年《全国总书目》收书分类统计表,可根据目录和书名索引进行检索。
(3)《中国国家书目》
《中国国家书目》(Chinese National Bibliography)由北京图书馆《中国国家书目》编委会主编并出版。1985年起,先以手工方式编印年累积本。自1990年9月开始,以计算机为手段编制每月两期的速报本。可向国内外提供卡片、书本、磁盘、磁带、光盘等多种形式的书目工具。
该书目不但收录我国内地出版的文献,而且还收录中国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出版的文献,以及中国与其他国家共同出版的文献。其具体收录的文献类型和范围包括图书、连续出版物、地图、技术标准、博士论文、书刊索引、少数民族语言文献、盲文文献等。因此,它是目前我国收录文献最全的书目,是图书馆必备的一种采选文献的参考工具。
款目依据中国文献著录国家标准、《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和《汉语主题词表》进行著录和标引。著录项目包括:文献题名、著者名称、版本项、发行项、载体形态项、丛书项、附注项、内容提要、国际标准书号、分类号、主题词等全部详细项目。款目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分类顺序排列。该书目还有题名、著者、主题等三种索引,均依汉语拼音顺序排列。主要的检索点有题名、作者、主题、关键词、分类号、出版社、题名与作者名汉语拼音等,可通过精确检索、模糊检索、单项检索、组配检索等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