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标签效应:告诉孩子“你真棒”
身为父母,如果给孩子贴上标签,就会使孩子趋向于成为标签所说的那种人。所以父母要尽量给孩子贴上好的标签,告诉孩子“你真棒”。
到超市买东西,商品上的标签,会左右人对商品价值的认定。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完全相同的两件商品,标注不同的价格,人们会为他们找出价格不同的理由。人们会在标价高的商品上找出很多优点,会在标价低的商品上找出诸多的不足,并且还能“明确”指出两者的“不同”之处。也说是说,标签会诱导人的思维方向。这就是所谓的“标签效应”。
心理学上也有这种“标签效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由于兵力不足,政府征集了一批懒散的社会闲杂人员去支援前线。这些人没有组织,没有纪律,行动散漫,不听指挥,于是上级请心理学家来帮忙。
心理学家了解情况后,要求他们每人每月都给家里寄一封信,而信的内容是心理学家替他们拟好的,只要他们抄一遍就可以了。信中描述了他们在前线是如何的听从指挥,奋勇杀敌,屡立战功。这样过去了半年,奇迹出现了,这些士兵都变得像信中所说的那样勇敢和守纪了。
到底是什么使他们变好了呢?是“听从指挥”、“奋勇杀敌”、“屡立战功”的标签的作用。这一心理效应在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也同样适用。家庭教育中,如果父母能够经常给孩子贴上好的标签,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把它当成一种目标,进而努力实现。
心理专家解析:给孩子贴上好标签,孩子会变得更优秀
美国心理学家贝克尔说:“人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按照标签所标定的去塑造自己。”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父母给他贴上什么样的标签,他就会按照标签去塑造自己。给他贴上勇敢的标签,他就会努力形成勇敢的性格;给他贴上胆小的标签,他就会养成懦弱的性格;给他贴上勤快的标签,他就会变得勤劳;给他贴上懒虫的标签,他就会变得懒惰。
一位母亲第一次去开家长会,是在儿子上幼儿园时。老师很气愤地说:“你的孩子太调皮了!在凳子上五分种都坐不稳!真是太难对付了!”这位母亲听了回家后,很亲切地对孩子说:“宝宝啊,今天老师表扬你了,说你以前在凳子上三分钟都坐不稳的,但现在可以坐上五分钟,有进步哦!”
第二次是小学的时候,老师很无奈地说:“你的孩子太笨了,考试全班倒数第一名!”这位母亲回家后,温和地对孩子说:“今天老师鼓励你了,说你不是个笨孩子,虽然这次考得不太理想,但是她说只要你认真,一定可以赶上你的同桌,这次你同桌排在第26名。”
最后一次家长会,是在初中,这位母亲早已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是老师却没提到她的孩子,后来她便去问老师为什么,而老师很理所当然地说:“你的孩子成绩不太理想,与重点高中还有点距离。”她最后回到家又对孩子说:“老师对你充满希望哦,她说,只要你努力学习,肯定可以考上重点高中的!”
最后的结果是,她的孩子考上了清华大学!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赏我、爱我……”
这位母亲的教育方法是明智的,因为从小到大她一直在给孩子贴好标签,而使孩子真的成为了标签所说的那种人。
父母错误做法:一味地否定自己的孩子
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总是一味地否定自己的孩子。例如,有的父母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对别人说:“这孩子不知道是不是智商比别人低一些,上课不专心,成绩也不好,就喜欢乱涂乱画,胆子大到谁都不怕……”还有的父母,当孩子考试考不好了就会说:“我看你就特别笨,根本不是读书的料!”有的父母看到孩子上蹿下跳时,总是说:“你是不是有多动症啊,这么不安静。”
结果呢,在这种否定标签的作用下,孩子的表现是越来越不好了。被贴上“智商低”的标签的孩子,以后似乎变得越来越笨了;被认为“根本不是读书的料”的孩子,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差;被贴上“多动症”标签的孩子,越来越没有安静的时候了。
的确,一个人被别人下某种结论,就像商品被贴上了某种标签。当被贴上标签时,就会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而引起的,所以有上述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因此说,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现象,不要轻易地给孩子贴上否定的标签。
心理专家建议:给孩子贴标签一定要慎重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这句俗话反映了一种不良社会现象,但如果换个角度看问题,放在心理学的范畴来分析,却是有一定道理的。一个人的成长,尤其是在儿童时期,不但受制于先天的遗传因素,更脱离不开后天环境的复杂影响。在种种影响因素中,社会评价和心理暗示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因此,心理专家建议父母,给孩子贴标签的时候,一定要慎重。
(1)不要给孩子乱贴标签
父母讨论孩子的时候,总是不分青红皂白地就给孩子乱贴标签,比如动不动就把“笨”、“差”、“不听话”等坏标签贴到孩子的身上。这些标签就像给跳蚤设置的玻璃盖,使孩子在还不知道自己能跳多高的情况下,就早早放弃了跳跃的努力,变成了一个不敢想、不敢问、不敢做、不敢跳的“爬蚤”。所以,在没有搞清楚状况之前,父母不应该轻易对孩子下好或坏的结论。否则很容易使孩子自觉或不自觉地趋同于划定的类别,限制了他们的自然成长。
(2)贴正面标签一定要具体
贴正面标签往往有利于让孩子向好的方面前进,但在帖正面标签时要注意,贴“标签”要有具体的事实依据,少用一些宽泛的词语,比如“好孩子”、“乖孩子”、“聪明的孩子”等,这样的“标签”让孩子不知道自己好在哪里,不知道怎么做才是好。但比如用“勇敢的”、“爱劳动的”等标签,则比较有效。说孩子“勇敢的”,他就能够不怕打针;说孩子“爱劳动的”,他就积极帮忙做家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