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研究与实践(2010)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概论

1.1 两化融合发展模式

设计一套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应要求其能反映出两化融合发展模式和特征。首先,总体上能反映出我国工业企业如何在其发展成长过程中一步步把信息化融入其中,以及信息化又如何一步步地提升企业的发展能力和水平。其次,对于每个企业来说,评估指标体系能反映出其两化融合的历史进程,即如何由低到高、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的过程。概括地讲,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从局部融合到全面融合发展

两化融合是一项新生事物,其发展必然需要一个探索过程。因此,必然从一些比较简单、比较成熟的局部融合开始,逐渐发展扩散到全局。例如,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很多制造企业就开始推广应用CAD技术,提出了“甩图板”的口号。实践证明,CAD技术的推广应用,明显地提高了我国制造业的产品设计能力、效率和水平。随着CAD的普及应用,企业就开始要求CAD的成果能够向制造环节以致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各相关环节延伸,CAD就发展为CAX(CAM、CAE等),PDM等技术也随之逐步得到推广和应用。

2.从单纯技术性应用向技术管理综合性应用发展

最典型的案例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电算化得到了迅速发展,“甩账本”这一口号很快在许多企业实现了。一批开发财务电算化软件的企业,如金蝶、用友等迅速发展起来。但是,一些企业很快就认识到,仅仅“电算化”是不够的,财务系统必须要和整个企业生产管理系统联结起来,应在系统间直接传递数据,而不能仅靠人工记账凭证方式向财务系统输入数据。光靠财务管理电算化做不到及时、精细和准确地管理企业财务。

3.从关注条件到关注效果发展

在两化融合的初期阶段,各方面主要关注实施两化融合所需要的各项条件,特别是技术条件,包括网络、硬件、软件及IT技术人员、CIO等。但是,人们很快就发现,许多两化融合基础条件相差不多的企业,其效果却差别很大。同时,条件较差但两化融合的效果很好或者花了很多钱但是效果很差的案例也屡见不鲜。于是,人们关注的重点逐渐从条件转向了效果。

4.从企业内部向企业外部综合发展

随着企业内部两化融合工作的进展,很多工作,特别是供应和营销工作,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是不够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互联网应用快速发展也为两化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撑条件,两化融合很快从局限于单个企业内部向企业内外结合方向发展,特别是SCM和CRM得到了长足发展。

5.从引用现成模式向创造创新发展

我国无论是工业化还是信息化,都是后发国家,所以两化融合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主要是引用先进发达国家的已有模式,包括已有模式带来的成套硬件和软件。甚至不少人把两化融合等同于ERP。应该说,认真学习和引用发达国家现成模式是中国等后发国家具有的一项后发优势,有助于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但随着两化融合的深入发展,各项条件都在快速变化,技术在变化,企业面临的环境在变化,企业的目标也在变化,局限于引用现成模式逐渐阻碍两化融合的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大力推动和提倡两化融合中的创造、创新活动,推广两化融合中一切有价值的创造、创新经验。

综上所述,企业两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总体上应该能充分反映出上述5种发展模式和特征,这不仅对于每个企业推进两化融合有指导意义,同时也能反映出我国整个工业企业两化融合发展的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