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为什么要参加电子工艺实习
1.信息时代、电子技术与电子工艺
(1) 我们已经跨入信息时代
人类社会已经跨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通常也称为电子信息时代,一个形象而有代表性的说法是人类社会经历了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之后进入了硅片时代。
信息时代,信息的获取、处理、传输、融合、应用和消费成为社会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电子信息技术。
随便浏览一种媒体,数字地球,数字城市,电子政府,电子商务,知识经济,智能大楼,智能交通,数字士兵等新名词令人眼花缭乱,究其根本,不外乎电子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据资料统计,95%的行业与电子技术密切相关,98%的行业发展是建立在电子技术之上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电子信息紧密相连,不论社会如何进步,科技如何发展,都离不开电子这个坚实的基础!
(2) 电子与电子技术
现在“电子”差不多已经成为一个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的名词,然而真正看到过“电子”的人屈指可数。纵然你有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或者使用现代高精度显微镜,也找不到电子的踪影。须知,几万亿个电子聚集一起,才有最轻的羽毛那么重或者大头针的针头那么大,难怪“不见庐山真面目”。
其实,不管是万物之灵的人,还是花鸟鱼虫、泥沙土石、江河湖海,世间万物都由物质构成,而电子蕴藏在一切物质之中。
人类对“电子”的认识和探索,经历了数千年漫长的时代,从“电子”到“电子技术”,不过百年历史。
●“电子”(Electron)源于希腊语“琥珀”,有“太阳”的意思。早在公元前希腊和中国就有关于静电和磁的记载。
● 17世纪开始,科技先驱对电磁现象的研究和一系列电磁学成果、打开了电子科技改变人类社会的大门;电报、电话、无线通信等一系列发明和迅速发展,开创了电子制造的先河。
● 20世纪初电子管的发明,使人类可以控制、驾驭电子,开创了电子世界新纪元。
● 1947年晶体管的诞生拉开了信息时代的序幕,1958年集成电路的发明使电子信息产业以魔幻速度风靡全球,点燃了信息技术革命的火炬。
● 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微电子技术为先导的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通信、计算机、控制、互联网发展如火如荼,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潮流势不可挡,深度影响社会发展的进程,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 21世纪电子信息技术成为时代的主流,与材料、生物、能源等核心技术融合与交叉发展,给人类社会未来描绘了一幅壮丽图景。
今天的电子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发展最迅速、最活跃、最具渗透力的技术,已成为实现信息化社会的重要技术基础。电子技术水平发展如此迅速,在于它具有极大的市场应用需求。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考察许多科技领域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引入水平;而衡量许多产品技术含量高低的重要依据,主要是看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的程度。
对于电子信息技术的未来,一种最典型的一种说法是:未来的“文盲”可能不是大字一个不识,而是对电子信息一无所知。
(3) 学习掌握电子技术离不开实践
电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翻开电子科技发展史,从古代人们对电现象的观察到现代电子的每一个里程碑:电报、电话、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等,没有一项不是在观察、试验、制作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再复杂的电子系统,也源于一个个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单元电路;再先进高效的虚拟仿真工具,最终效果检验和社会价值的实现,还是取决于物理实体的实践。学习电子技术,离开实践,只是纸上谈兵,派不上实际用场。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特别是软件技术的深入发展,有一种错误的倾向,一谈到电子技术就炫耀计算机,以为搞电子只需坐在计算机前,敲击键盘,点击鼠标,就什么事情都能干了。殊不知计算机只是一种电子产品,一种工具而已。忽视了电子的基本本质,不理解电子技术的真髓,是不可能掌握真才实学的。
另一种错误倾向是学习电子技术“重软轻硬”,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一些人不适当地强调软件万能,过分渲染虚拟仿真的作用;另一方面在于教学中相对于硬件在装备、场地和技术方面的开销,以软代硬可以降低成本、减小难度;同时不可否认的一点是由于种种缘故,一些从事电子技术的教师本人就是“软件硬,硬件软”,难怪培训的学生“软件硬,硬件软”到了无法容忍的程度。
实践证明,不论多么优秀的电子技术人员,最初都是认识电阻、电容、万用表,拿电烙铁制作电子电路开始的,通过一次次实践激发了理论学习的热情,实践、理论提高,再实践,再提高的良性循环中不断学习并且积累丰富的经验。实践能力对于电子技术的学习和应用,如同游泳运动员下水、长跑运动员迈开腿的作用一样重要。
实践能力不是天生的。电子工艺实习,就是为你学习电子技术奠定工艺实践基础,带你跨入电子科技殿堂的大门。
2.电子实践助你梦想成真
参加电子实践教学,为真正学好和掌握电子技术打好基础是基本目标,但不是全部。电子实践的内涵因为个人悟性的差异,而有很大差别,古人云“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 成功离不开实践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梦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现实中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获得成功的只是一部分人。有的人能够抓住机遇,锲而不舍终得回报;更多人则往往与机遇擦肩而过,留下的是多年后的遗憾。
原因何在?成功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知识、能力和素质。对学习者来讲,三者都非常重要,但不是一个层次的东西,能力比知识重要,素质比知识更重要。实践对于能力培养,素质提高的重要性的进一步讨论,超出了本书范围,但对于每一个受过良好基础教育,具备成功潜力的同学来说,应该无须赘述。
(2) 创新源于实践、成于实践
当今社会,“创新”可能是使用频度最高的词语之一,创新学院、创新中心、创新设计、创新项目、创新大赛、创新制作……创新二字几乎无所不在。其实,创新不是时髦,不是运动、不是口号,而是需要扎扎实实地付出努力的艰苦过程。
创新源于实践。“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一代伟人毛泽东1963年的论断,除了个别词汇带有浓厚时代烙印需要根据时代发展诠释外,哲理精髓可以说是永恒不变的。创新思维也好、创新设想也好、创新方案也好,离开实践,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创新成于实践,则是一个无须赘述的人文常识。
实际上,创新灵感人人都有,真正实现凤毛麟角。为什么?大部分人没有实践意识,有创新灵感根本没有想到去实践,许多奇思妙想可能如闪电流星一般一瞬而过;一部分人没有实践能力,虽想到要实践但不具备相应能力,创新灵感只能束之高阁;一部分人则虽有一定实践能力但缺乏耐心和坚持,往往遇到挫折或困难就浅尝辄止,使创新灵感夭折或半途而废;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够将创新灵感变成创新方案或创新设计,关键在于付诸实践行动,进而经过不懈努力实现创新成果。
(3) 自己动手做
人生之路没有坦途,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更是荆棘丛生,古今中外,莫不如此。在成功的起点上,你不过是无名小卒,不能指望人人都支持你,帮你做;你必须学会“DIY”——自己动手做。尽管DIY目前是一种时尚,但在科学技术领域,DIY绝对需要百倍的努力,千倍的坚持,才有万分之一的成功几率。
援引一段我国当代杰出的科学工作者王选老师的体会:王选在开始搞激光照排时,经过认真研究,提出跳过日本流行的第二代照排系统,越过美国流行的第三代照排系统,研究国外还没有商品化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由于当时王选是无名小卒而受到嘲笑甚至批判,“当时有一个伟大的发明家的一句话,一直鼓励着我。美国或者世界上巨型计算机之父,西蒙·奎因曾经说过,他在没有成名的时候,提出一个新的思想,人们经常回答说:‘Can not do!’——‘做不成的!’——对‘Can not do’的最好的回答就是‘Do it yourself!’——‘你自己动手做!’”从1970年自己动手做,一直做到1988年的春节。一直做,做了差不多18年,18年的奋斗换来我国印刷界“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
能够达到王选老师成就的肯定是少数人,坚持“DIY”18年也非常人所能及,但对于有志于科技报国、选择工程技术职业的人,要想实现自己的愿望,王选精神和DIY实践则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