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绪论:现象与本质——世纪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的新视角
姜大源
第一章 研究的意义:把握趋势
自1978年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长期稳定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GDP)多年来实现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毋容置疑,职业教育为此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可以说,职业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是社会发展的润滑剂,也是个性发展的动力源。
进入21世纪,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企图游离于世界经济发展的之外,独善其身,已经不大可能。特别是自2008年以来,因为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已持续蔓延4年。世界经济论坛对经济危机的反思表明,就业市场落后于金融市场或经济市场的发展,是全球经济复苏的瓶颈和障碍。
面对风云变幻的经济形势、突飞猛进的技术发展,与之紧密相关的职业教育如何应对自如呢?纵观当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大凡经济成功的国家,都与其成功的职业教育为该国就业市场所提供的高素质的职业人才分不开的。
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所积累和沉淀下来的丰富的成果与经验,可以学习和借鉴;而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又有与世界上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有着长期合作的切身经历,可以总结和升华。因此,职业教育的比较研究一直是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从国家教育规划的“八五”、“九五”、“十五”的类似课题以及课题组成员已经获得的研究成果来看,目前比较研究还存在所谓“9多9少”的现象,即信息概念引用得多,背景条件界定得少;国别案例罗列得多,综合比较概括得少;形式外延涉及得多,本质内涵推演得少;个性特点总结得多,共性规律归纳得少;历史现状描述得多,未来走向分析得少;宏观政策论及得多,微观教学挖掘得少;法律政策介绍得多,科研成果展现得少;客观事实表述得多,理论策略梳理得少;启示议论表述得多,本土转换建议得少(见图1-1)。
因此,如何在现有“9多”的基础上,针对“9少”开展研究,如何进一步深入地对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教育现象予以认真、细致、敏锐的观察,从而对可学习、可借鉴、可转化的发展趋势给予实践层面的解读,对特征性、规律性、本质性的发展趋势给予理性层面的解读,从而实现既在理论的梳理与归纳方面,又在实践的方案和应用方面,取得综合研究的突破。
所以,本研究力图通过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职业教育研究和不同国际组织的职业教育研究,将职业教育的比较研究提升至一个更高的层次,以期比较科学、比较准确和比较全面地提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趋势。研究立足于“洋为中用”,以体现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的开放性,意欲集世界职业教育之长,攻我们在发展与改革过程中所遇困难之的。中国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因此,这一研究对一个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当代中国,对中国21世纪的和平崛起,有着极为重大的历史意义。
图1-1 职业教育比较研究的“9多9少”现象
因此,本研究目的之最重要的指向,在于对“趋势”的把握:对纷繁万象的世界职业教育发展,做出规律性的归纳,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其主体性脉络,从而能在认识趋势与顺应趋势的基础上,对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实践与经验加以梳理,以窥见其大的走向。
第二章 研究的内容:寻求规律
本书趋势研究的内容基于以下两点:其一,通过对有一定影响的国家或地区在当代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走向的研究,探索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所实施的不同职业教育模式的内涵,从而在宏观层面的体制、机制领域,中观层面的办学、人才培养领域,以及微观层面的课程、教学、师资和评价等领域,寻求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可望对深化我国职业教育的科学研究有促进作用;其二,通过对有一定影响的国际组织在当代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作用的研究,探索不同的国际组织所执行的不同职业教育政策的本质,以期获得对各国家或地区以及国际组织发展职业教育的条件、背景和目标的科学性思考,进而能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战略、战术层面提出一些科学性的启示。
只有寻求到规律,才能发现趋势。但何谓规律?“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内在本质联系,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着作用,并且决定着事物必然向着某种趋势发展。我们常说,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这种重复出现的相似就是‘规律’。职业教育规律就是职业教育与外部社会不断出现的本质联系,而且这种联系对职教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决定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向。”
本研究的所谓趋势,正是指基于事物规律的发展动向。在这里,“事物发展的动向”,一般表示“持续发展的总的运动”。所以,趋势,更多地具有“趋向、倾向”之意。
无疑,这充分显示,趋势是一种描述动态现象的词汇。这种动向、趋向或倾向一旦形成,就将“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也就是说,趋势具有“惯性”。
趋势的惯性,正是趋势的性格,正是研究趋势的精髓所在。
趋势的这种惯性,更具体地表现为:“趋势通常会维持原来的走向不会改变。走势多半会朝向原来的方向持续发展”,只有“当原方向的动力完全被另一方向的动力所抵消,趋势才会朝向另一方向发展”。所以,研究趋势,也就是研究事物发展的走向及其动力,以及如何通过改变动力而改变趋势,这对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做出具有预测性、前瞻性和指导性的应对,将大大有利于促进事物因循科学之路的前行。
趋势理论在金融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领域,尤为盛行。约翰·迈吉及其合著者罗伯特·D.爱德华,把对股票的技术分析的奠基者查德·夏巴克等人的思想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与进一步发展,迄今为止,其《股市趋势技术分析》是对早期道氏理论的阐述,它被认为是最权威的论述,成为一本非常重要的股票趋势分析的经典著作。
以趋势理论为基础的股票市场的“道氏理论”指出,典型的趋势运动过程的主要特征,包括所谓长期、中期、短期的上升趋势、下降趋势和震荡趋势(或称“水平趋势”),并采用所谓短期“趋势线”(连接各短期波动点)、中期“趋势线”(连接各中期波动点)、长期“趋势线”(连接各长期波动点)来表示股价的未来发展方向。
但是,这些理论都是对量化数据的发展动向的趋势分析。基于量化数据的趋势,可以称其为“硬趋势”。
然而,社会现象的发展趋势,却是一种难以量化的发展趋势。作为一种定性的分析,更多地具有展望、预测、前瞻、推演、建言、提示和寄语的功能,可以说是一种“软趋势”。但是,关于股票趋势理论中所谓基本趋势、次级趋势和短暂趋势的研究,对社会现象的研究还是具有一定的启示性。
这是因为,“趋势是指未来的走势,并不是指目前和过去的走势。趋势有可能复制前期的走势,但也可能和前期走势完全背离和相反”。
因此,借鉴和吸收金融市场的趋势理论,本研究定位于对当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的研究,即是把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事物——一种社会现象来加以研究。其研究的意义在于:当代世界正处于一个百年一遇的“大转型”时代,只有认清形势,率先变革,才能适应并引领世界。未来十年将是中国经济的最为关键的一个“黄金十年”,因此,在这关键的十年中,中国职业教育也必须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关键的“黄金十年”,只有这样才能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做出更加伟大的不可替代的贡献。
为此,研究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寻求被誉为经济发展秘密武器的职业教育之真谛,以期实现“预测趋势,做到高瞻远瞩;前瞻趋势,做到高屋建瓴;推演趋势,做到不出所料;建言趋势,做到心中有底;提示趋势,做到心有灵犀;寄语趋势,做到锲而不舍”,这是本研究的创新之意(见图1-2)。
图1-2 趋势的功能
显然,研究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为中国下一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崛起提供人力资源的强力支撑,有着极为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三章 研究的方法:质性与现象
第一节 方法层面
当代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是对职业教育这一社会现象的比较研究,属于社会科学的研究范畴,采取以下几种常见的研究方法(见图1-3)。
其一,文献分析法。亦即通过广泛收集不同国家或地区和不同国际组织的专著、论文、杂志、报纸、报告、讲演、新闻和多媒体的第一手的众多外文资料,研究者本人必须掌握研究对象的预言,深入研究当代国内外职业教育的最新发展及比较研究的相关成果。
其二,专家访谈法。亦即通过广泛包括面谈访问、出国进修、国外工作等“在场”方式,深入了解国内外职业教育专家对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的估计,善于从不同观点中发现和挖掘真知灼见,以弥补研究者相关经历和视野的局限,吸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
其三,头脑风暴法。亦即通过多次召开本研究参加者以及相关专家的研讨会,每次围绕一定的专题展开论争,并通过学术交流,开拓眼界,成果与思想共享,以求通过思想和观点的碰撞达到获得一定共识的目的,从而提高整个研究水平。
其四,案例研究法。亦即通过案例研究,对案例国家与地区或国际组织的职业教育发展动向进行纵向的,即针对国家或地区以及国际组织的历时性的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以及横向的,即针对不同国家或地区以及国际组织的共时性的职业教育发展研究,获得比较性的趋势。
其五,归纳研究法。亦即通过对前述研究方法所获得的成果,特别是文献法和案例法的研究的基础上,对不同国家与地区或不同国际组织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初级趋势”或“子趋势”加以归纳,以形成对发展“基本趋势”或“主趋势”的规律性的阐释。
图1-3 研究方法
由此可见,当代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研究,既然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研究,就不同于自然科学的所谓“证实”和“证伪”研究。尤其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发展趋势研究,也不同于股票市场以数据分析为基础的“硬趋势”研究,而是一种“软趋势”的研究。所以,当代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所采取的研究方法,借鉴了在当前我国方兴未艾的“质的研究”,或者称为“质性研究”的许多思想。
“质的研究”或“质性研究”的基本方法,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主要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严格的质性研究方法的基本问题包括:一是质性数据的收集,质性方法与量化方法的联系与区别,质性方法对研究现实问题和理论建构的作用与意义;二是语库构建的各种途径,例如深度访谈法、焦点小组讨论法、参与性观察法、档案与媒体分析法和个案法等;三是质性数据的分析方法,例如数据转录和编码、利用计算机软件分析质性数据,从数据分析到理论建构;四是质性研究报告的撰写。
但是,由于比较教育研究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其研究范围的多维度、多角度,决定了研究方法使用的多样性,尤其要重视各种方法的优势互补。因此,“研究者需要在高度概括性的宏观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对琐碎复杂而又细微的现象保持足够的敏锐性,并在对这些素材合理分析、归纳的基础上赋予某种可能的意义,为解释某种现象提供相对较清晰的视角,使研究成果和推论更有利于的推广”。
鉴于此,本研究将传统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与质性研究方法予以综合应用,但借鉴质性研究的基本观点,即:质性研究不同于传统的有理论预设的、在原有理论基础上进行演绎的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而是以文字叙述为材料,以归纳法为论证步骤,以建构主义为前提的研究方法。质性研究“不应该停留在对现象的简单描述上,而应提升出研究者自己本土化的理论线索”,要“恰当地使用文献——‘浸泡在文献中’,但不被它溺死”。因而,在这个意义上,抑或本研究可称为一种“准质性”研究。
正是因为质性研究方法是对文字叙述的归纳,本研究也以归纳法为最重要的手段。
第二节 方法论层面
职业教育作为“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一种教育活动,一种社会现象,由于其不仅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功能;而且由于其又是一种基于“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载体”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具有集成的教育功能。这样一种教育现象的研究,在社会现象的研究中,特别在比较教育的研究中,是一种亟待开发的领域,可谓方兴未艾。而本研究针对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这一社会现象展开研究,就必然涉及所谓现象学研究的方法论,以及具体化了的教育现象学研究的方法论。
本研究不准备过多地涉猎深邃的现象学研究的哲学领域,而是对研究中涉及的几个基本问题:一是关于社会现象的基本认识;二是关于现象学研究的基本思想;三是关于教育现象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做一些介绍和解读,着重于这些哲学思想和观点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关于社会现象
所谓社会现象,“是指所有与人类共同体有关的活动——产生、存在和发展密切联系的现象”。社会现象是“非有机体”和“非心理”的现象,其所表示的一种综合的群集社会活动,大多情况下社会现象是以组织形式出现的活动,也有以非组织形式的“社会潮流”出现的活动,都具有确定的意义。这是社会学专有的现象。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与人的成长和谋生有关的教育活动,就是一种社会现象。
关于现象学
现象学(phenomenology),从词源来看,是一门关于“现象”的学说。现象学是20世纪在西方流行的一种哲学思潮。狭义的现象学指20世纪西方哲学中德国犹太人哲学家E.胡塞尔(E.Edmund Husserl,1859—1938)创立的哲学流派或重要学派。其学说主要由胡塞尔本人及其早期追随者的哲学理论所构成。广义的现象学首先指这种哲学思潮,其内容除胡塞尔哲学外,还包括直接和间接受其影响而产生的种种哲学理论以及20世纪西方人文学科中所运用的现象学原则和方法的体系。
西方哲学一直存在着经验主义—实证主义与先验主义—形而上学的论争。现象学反对经验主义而坚持形而上学的基本观点;但又与传统形而上学不同,在于其抛弃了“现象”与“本质”割裂的思维方式。
胡塞尔用“现象”取代了“经验”或“经验事实”,同时也取代了“本质”。胡塞尔认为,当人们指称那些以“现象”形式存在的“某种东西”时,就具有用某种本质来概括事物的倾向(思维的意向性),所以只要是人所意识到的现象,就被人类思维“本质化”了。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实证主义强调观看者本人的观念与观看的对象之间的“对应”、“符合”、“吻合”,凡“符合事实”的就是被“证实”了;凡“不合事实”的就是被“证伪”;而现象学则更重视观看者本人的“个人视角”、“个人立场”、“个人感觉”和“个人想象”。
由于世界无非就是现象世界,人类具有接受、整理、总结、塑造现象世界的能力。如何去整理世界呢?胡塞尔认为应该采取本质还原法。这是一种建立在胡塞尔提出的所谓“描述现象学”基础上的研究方法,即通过直接、细微的内省分析,以澄清含混的经验,从而获得各种不同的具体经验间的不变部分,即“现象”或“现象本质”。
显而易见,这与质性研究的方法在方法论上是一致的。所以,对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关于教育现象学
“教育活动”应被视为一种现象,既是教育现象,也是生活现象。
正因为“教育”被确定为“现象”,而“现象学恰恰是探究万事万物本质的学问,并通过转变把握万事万物本质的方式,实现对本质理解与认识的革命”,因此,用现象学的方法论来研究教育现象,也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
本来,现象学是关乎意识的学问,而教育则是一种实践行为。但是,现象学通过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拓展,实现了对现象的反思,对胡塞尔“还原”之后的剩留者即意义可以进行解释。
由此出现的所谓教育现象学,可以称为“一门以教育系统为研究对象,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内容的科学”,具体地说,是一种“用现象学的成果(立场、观点、视角、态度)来看教育”的学说。
这样,现象学在从笛卡儿的“我思”转变为胡塞尔的“我看”,直至海德格尔的“我做”之后,“通过查阅、审视有史以来的教育发展历程,步步推演地揭示出教育的内涵。从回眸教育的原初意义,到追踪教育的转义,呈现出教育内涵的演变史,在探寻事物的本质上就引发了一场革命。由此,我们在教育研究中就可以“通过考察教育内涵的历史演变,或通过透视教育的内部或外部的诸因素的相互关系,进而逻辑地推演出教育本质”。
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的研究,借鉴教育现象学的思想,对发生在21世纪一些国家或地区以及国际组织的职业教育现象,加以描述、分析、推演,以求获得对“本质”性的发展趋势的把握。由此,在这个意义上,或许可以说,本研究又是一种“准现象学”研究。
第四章 研究的路径:归纳与推演
本研究以国别地区为一翼,以国际组织为另一翼,即对单个国家或地区多“点”的职业教育现象和多个国家或地区组织多“面”的职业教育现象,展开关于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的研究。所涉及的国家或地区并不刻意追求其代表性,所涉及的国际或地区组织也不刻意追求其典型性,以符合质性研究以及现象学研究的基本思想。
研究的路径是:第一步解决“是什么”;第二步解决“怎么办”。
第一步,要解决认识趋势的问题,亦即“是什么”的问题。其研究路径是从个案到共性:研究基于现象—主体本质的规律性趋势。
可以认为,这是基于哲学——主体层面的归纳:首先通过对各个“点”或各个“面”上发生的现象,即相关案例,梳理出各个“子趋势”;其次再对相关领域里的“子趋势”加以归纳,推演出该领域里的“主趋势”(见图1-4)。
由此推演出“定界到跨界的扩展”、“定阶到进阶的递进”和“应然与实然的交替”三大规律性趋势(见图1-5)。
图1-4 趋势归纳路径
图1-5 认识趋势:三大规律性趋势
第二步,要解决顺应趋势的问题,亦即“怎么办”的问题。其研究路径是:从个案到共识:研究基于现象—主流脉络的写实性趋势。
可以认为,这是基于教育——实施层面的归纳:即在哲学层面所归纳出的趋势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归纳出教育实施层面的趋势。
由此推演出四大写实性趋势(见图1-6)。
一是需求导向的可持续发展的职教观念的确立,涉及职业教育是促进就业、强化创业、有利环保、贯穿终身和面向全民的教育5个方面;
二是多元趋向的开放式的职教运行体系的构建,涉及机制层面办学模式、管理方式、投资渠道的多元化,以及机构层面办学功能、办学构架和办学层次的多元化两大方面;
三是创新驱动的跨界性集成的职教研究的开展,涉及专业性职业教育科研机构的建设、创新性职业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和实用性职业教育科研成果的扩散3个方面;
四是交流互动的国际化合作的职教网络的建设,涉及多边国际组织新的合作领域的开拓和双边政府部门新的国际合作模式的建立两个方面。
图1-6 顺应趋势:四大写实性趋势
由此,本研究的主体路径如下(见图1-7)。
认识趋势:是什么?个案与共性:基于现象—主体本质的规律性趋势研究;
顺应趋势:怎么办?个案与共识:基于现象—主流脉络的写实性趋势研究。
图1-7 趋势研究的主体路径
综上所述,本研究在内容层面涉及多国、多地区和多组织,在方法层面涉及精典、“准质性”和“准现象学”,可以认为,本研究不啻为一种包容多种内容、应用多种方法的“跨界”研究。
这正是本研究的创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