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Visual Studio 2010是一套完整的开发工具,可用于开发生成Windows桌面应用程序、ASP.NET Web应用程序、XML Web services和移动应用程序。
Visual Studio 2010支持Visual Basic、Visual C# 和Visual C++,都使用相同的集成开发环境(IDE),这样就能够进行工具共享,并能够轻松地创建混合语言解决方案。
本书主要讲解使用Visual Studio 2010(C#)开发基于数据库应用的Windows窗体应用程序。
为什么开发Windows项目呢?Windows窗体应用程序具备界面友好、功能丰富的特点,加上智能客户端部署功能,可使客户端自动升级更新到最新程序,在许多方面仍具备Web程序不可替代的优势。
为什么使用数据库项目呢?市场上需求的软件,如各种ERP软件、财务软件、游戏软件等基本上都和数据库有关,所以开发数据库系统具有广泛的实用性。
本书以实训为主,力求以步骤明确的方式指导读者完成项目的开发,对单个知识点并不作详细介绍,对某项具体技术或概念的阐述,读者可参考相关的MSDN。
本书主要由如下章节构成。
第1章:项目简介
准备好开发环境,认识本书教学所用项目的功能,了解项目所使用的数据库中各表的含义以及表之间的关系。
第2章:主窗体开发
通过创建新的Windows窗体应用程序和主窗体的开发,来让读者熟悉Visual Studio 2010集成开发环境(IDE)的常用元素。通过主窗体的开发,我们将学会如何使用菜单、工具栏、状态栏、MDI窗体。
第3章:数据维护窗体开发
通过各种常用数据维护的方式学习掌握使用类型化数据集;以系部数据维护为例学会以DataGridView的方式维护单表数据;以班级数据维护为例学会在DataGridView中使用下拉列表维护带主外键关系表的数据;以学生数据维护为例学会使用详细信息的方式维护数据,熟练使用数据绑定类型的下拉列表和固定值的下拉列表,以及DateTimePicker(日期)控件的使用;以课程数据维护为例学会自己控制新增、修改、删除等数据维护方式。
第4章:系统登录及权限管理
学习开发系统启动窗体,开发登录验证窗体以及权限的控制。
第5章:学生选课
通过该功能的学习,希望读者能灵活编程来实现自己的业务逻辑,以及学习DataGridView的一些使用技巧。
第6章:选课抽签及抽签结果查询
通过该功能的实现,让读者学会如何通过调用存储过程的方式实现业务逻辑。
第7章:统计查询
通过该功能的学习,希望读者能灵活使用SQL语句,学会编写代码对DataSet进行细节的控制。
第8章:Crystal报表
学习如何设计Crystal报表,如何为报表提供数据,如何调用并运行报表,包括如何打印来自单表、多表、自定义表的数据。
Crystal Reports for Visual Studio是Crystal Reports定制版本,它基本能够满足中小企业的报表需求。
第9章:系统完善
学习如何开发系统“关于”框,使用程序集信息,异常处理,DataGridView单击列标题时取消排序,用Singleton模式防止MDI子窗体的多实例化等小技巧。
第10章:控件开发
学习开发用户控件和复合控件,设置控件开发过程中的属性(Property)和事件(Event),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开发适合的控件。
第11章:LINQ技术
掌握LINQ的常用技术,包括LINQ TO DataSet、LINQ TO SQL、LINQ TO Object。
语言集成查询(LINQ)是Visual Studio 2010中的一组功能,可为C#和Visual Basic语言语法提供强大的查询功能,可以对其技术进行扩展,以支持几乎任何类型的数据存储,而不仅限于对数据库进行操作。
第12章:使用ClickOnce部署项目
学会使用ClickOnce技术部署智能客户端。
ClickOnce是一项部署技术,我们可以利用这项技术来创建基于Windows的自行更新的应用程序,并且安装和运行这类应用程序所需的用户交互最少。
ClickOnce应用程序可以自行更新,这些应用程序可以在较新版本可用时检查是否存在较新版本,并自动替换所有更新后的文件。
本书所要求的开发环境:Visual Studio 2010、SQL Server 2005或2008。考虑到读者机器环境的通用性,本书所带示例数据库为SQL Server 2005版本,在SQL Server 2005/2008下都可使用。
本书由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曾建华和赵明编写。曾建华负责本书各章的结构及内容的编写和项目开发,本书各章节的代码均由赵明调试并通过。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徐人凤老师指导并编写了本书结构框架。此外,李斌、杨丽娟、李云程、王梅、杨淑萍、范新灿、肖正兴、裴沛、袁梅冷、梁雪平和庄亚俊等,参与了本书部分章节内容的编写和校对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为了方便教师教学,本书配有电子教学课件及程序源代码,请有此需要的教师登录华信教育资源网(www.hxedu.com.cn)免费注册后进行下载,如有问题可在网站留言板留言或与电子工业出版社联系(E-mail:hxedu@phei.com.cn),也可以与作者联系(E-mail:237021692@qq.com)。
本教材在编者总结多年教学、项目开发基础上编写而成,编者在探索教材建设方面做了许多努力,也对书稿进行了多次审校,但由于编写时间及水平有限,难免存在一些疏漏和不足,希望同行专家和读者能给予批评和指正。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