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华文集(第六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6章 书信(6)

胡华

1984年6月1日

83 1984年6月7日致郭洛夫

郭洛夫同志:

1.估计已寄去的41篇,已够3卷,加以前曾存的几篇,可着手编排发稿。我在6月10日至23日去北戴河参加整党学习,手中的几篇,以后陆续发出寄你。2.陈志凌拟了个名单,他提出王敏同志和巨彩丽同志都做编审成员,我同意,他们也已着手工作,以后进一步带起来。名单我签署寄上。3.……4.“刘谦初”稿尊重张文秋意见,修改后再发。“毛岸英”稿请寄刘松林一阅。5.我昨日去看王老首道同志,送去第十一、十二卷精装本,他说:你们还有精装本啊!我说,一直给你寄的。他说他没有看见过,所以以后挂号寄他家中易纪均大姐,以免别人拿走。

敬礼!

胡华

1984年6月7日

84 1984年6月9日致郭洛夫

郭洛夫同志:

张文秋同志的修改意见,我翻阅了一下,基本上同意,今日交志凌同志翻阅一下,请你再改定一下,争取在二十、二十一、二十二卷中发稿。因我明早就去北戴河参加整党学习,下月初旬才回来,请你具体加工吧。又,是否作者要加张文秋名字,请你写信问一下文秋同志,如要加,则请你写信告知山东党史征委会,转告王家鼎同志即可。

敬礼!

胡华

1984年6月9日

85 1984年6月10日致郭洛夫

洛夫同志:

我今日已来北戴河,通信地址是“河北北戴河中国人民大学休养所”交我可也。我可能住一个月。

1.“刘谦初”稿,我昨日已交志凌,他看后寄你,你改定发排在二十、二十一、二十二卷中可也。基本上可尊重张文秋老太太的意见。作者名字,可署“王家鼎邵华”。……

2.我星期三去看首道同志,带去十一、十二卷精装本,他没有看到过精装本,觉得很好。我昨日问志凌,志凌说,以前给王老寄的是平装本,如此,如有精装本,可否一至十卷寄一套给他。他老人家对人物(研究)会是支持很大的。

3.周五(6月9日)我在中南海中央党史征集办开会,冯文彬同志当面又表扬了一次《人物传》,说:“胡华同志他们编出了很多卷《人物传》,我们党史人物传的工作,就由他们做起来了嘛。”等等。

专此

敬礼!

胡华

1984年6月10日

北戴河

86 1984年6月17日致郭洛夫

洛夫同志:

13日信悉。目录编排同意。第二十二卷缺2万字,我拟过几日把“张际春”、“理琪”两传寄上。前者经彭明、陈瑞云仔细改过,是抄清稿,我看起来不太费劲。“理琪”一稿是山东送来的,苏州【62】已复审过,因这次用山东稿少,山东去年对我们帮助很大,故我想先看出“理琪”稿。剩下在我这里还有苏州会议的12篇,都是不算太出名的人物的传,将来备用,现在单独编第二十三卷是不够分量的。不过我还是想在北戴河看出,陆续寄你,待10月太原审稿会后再编入可也。

从苏州回家仍很累。到北戴河后,一则凉快,二则工作转换为整党学习,作息很规律,也不紧张,所以调剂了一下脑筋,身体仍好,请勿念,多谢关注。你和小王(敏)编这三卷是很辛苦的,你们的工作量不比我们小,陕西热,也请多保重。总之,我们一口气编到了二十一卷,我们精神上的快慰,是崇高的,长久起作用的。

你提到几个问题,奉复如下:

1.关于“刘谦初”传,入团时间,正文可尊重张文秋老太太的意见来写,脚注可简略地注一下另一说(因那些考证,当时燕京大学的同学都还不是党、团员,而董秋斯审看过当年张文秋同志写的“党的忠实儿子”文章已写明了是1924年)。关于加邵华的名字,文秋同志提出来,因邵华为“刘谦初”传向她所在单位军事科学院请了近一年的假(是经中央党史委员会批准的)访问、调查,到档案馆抄材料,做了大量工作,加她名字是合情合理的……

2.刘澜涛同志来信的意思,我是同意的。我想同李新同志的意见也不矛盾,李新同志是讲属于民国史的人物,不必列入《党史人物传》;澜涛同志是说与党密切关系的有影响的爱国民主人士。例如沈钧儒,我想应列入《党史人物传》,而不是民国人物传的主要对象(他们字数少,国民党人物多)。澜涛同志这封信连前给何长工的那封信,冯文彬同志的信,都请你节录一下……

3.纸张问题,(乔)明甫同志既已回陕,望你们多去找他们几次,我相信只要办得到,他是会热情帮助的。万不得已时,则可以采取重印的一至十卷成色一样,新印的二十至二十二卷成色一样的办法。同时,也要请你局派出人到有关纸厂去跑一跑,说明这套书的重要意义,我想,纸厂所属地区也有烈士编入我们传记的,是可以向有关党的领导做动员工作的。

4.穆欣同志是老作家,写作快,文字好,内容充实,如“陈赓”传、“林枫”传写出来(还有“吉鸿昌”传也由吉烈士之女吉瑞芝等快完成了),这样我们编第二十四卷就有把握了。

其余来信各条,都同意你的意见,望你和王敏同志费心办理。

专此

敬礼!

(我拟住到7月15日左右,请你在7月10日以前,来信寄北戴河。)

胡华

1984年6月17日

87 1984年6月20日致郭洛夫

洛夫同志:

13日信收到后已奉复你一信,谅悉。今日又接你15日来信及(李)先念题词、(刘)澜涛来信影印件。

1.我想,今后体例,可把中央领导同志题词,放在卷前;来信放在卷末,作为附录。澜涛同志4月16日的来信加上前一次给何长工同志的信,可放在第二十卷的卷末,作为附录,标题为“刘澜涛同志来信”,后面再加一篇“冯文彬同志来信”,标题字大一些。刘澜涛二信都可全文刊登,冯信后面关于要书的话,可以用“……”符号删节,不必刊写“删节”两字。另外,把信末刘澜涛和冯文彬的签名及所签年月日制版影印出。冯信你没有抄给我,估计字数不多,附在刘澜涛信后较好,把冯信登出是有意义的。……一般的书刊,都有登读者来信或者有关人士来信的惯例,我们也可循惯例办,信的抬头,因所指不一,除写给何长工同志的外,也可把抬头略去。我想早点登出有好处,此意见请你酌办,并告知志凌同志。

2.(李)先念同志是国家主席,他给皮定钧同志的题词,我们应尽早登出(放大影印)。台运行的传稿,我未及看,但先念同志是给台运行的稿题字的,且台稿又是皮定钧家乡金寨的来稿,故无论如何要用台运行的稿。台运行的稿如有一二万字,基本说清楚了,就用台运行的稿。我记得此稿富恒、志凌似都看过了,当时说因郑州大学和福建军区在写大传,等一等。但我听富恒说郑大报了计划,实际还未动笔写,而福建军区是另有任务写“大传”的(似要写一本书),我当时也曾说,像皮定钧同志,在《党史人物传》上,写一两万字就够了,不必等“大传”,如果来一个五六万字的大传,我们反倒不好处理。总之,“皮定钧”传稿,如在你手里,速寄来我看一下;如在志凌、小巨那里,请你去信请他们寄我看一下,也请志凌先看一下,如可用,争取在二十三卷与先念同志题词一起刊出。如实在不行,则考虑再请福建和郑大补充,但台运行的稿先来,且有先念同志题字,台运行应署在前面。如台稿已基本可用,则由办公室给郑大和福建军区打个招呼,说明已收到金寨来的皮传,已录用了,就行了。此意思请告知志凌同志。

3.“刘谦初”传署名加邵华,你说完全应该,那很好。请你办理好了(通知一下王家鼎同志)。

4.纸张问题,目前全国紧张,只有求(乔)明甫同志优先考虑。另外,明年香港书展,人民大学出版社已通知我,要把我主编的《中国革命史讲义》用道林纸精装,参加书展。你社请考虑把一至十卷的《党史人物传》,是否也用道林纸精装一部分,去参加香港书展。

专此

敬礼!

胡华

1984年6月20日

北戴河

88 1984年6月30日致郭洛夫

洛夫同志:

顷接6月28日函。1.我前日寄去“张际春”、“理琪”(此二稿补入二十二卷),“孙津川”、“陈海松”(此二稿可编入以后的二十三卷),共4稿,想你不久可收到。目前,还有10篇稿,我在抓紧看,看出后陆续寄你。实际上,这几次审稿会后,到我手里还有个把月的工作量,到你手里也一样。他们每人审几篇,集中到你我处就多了。

2.台运行传【63】,如小巨寄来,我当尽快看出,争取编到第二十二卷,如不行,则再看。

3.“黄定基”传,如有耀邦同志批示,那太好了,争取编到第二十三卷。

4.我前日给山东党史征委会李肇年并王家鼎同志写去一信,告以两点:一、“刘谦初”传有些具体史实,我们还是要尊重张文秋老的意见,加以补充和订正,因为她是当事人。增补刘烈士加入共青团的时间及情况、入党的时间及情况,订正若干史实。二、署名增加邵华同志,因她为此传记专门花了大量时间,而且是给中央党史委员会和军科打了报告给她以时间的,这许多材料及问题回答,她也提供给了王家鼎同志,所以如你来信所说,增加邵华名字是完全应该的、必要的。请王家鼎同志尊重张老意见。并请肇年把此意报告高克亭同志(张老也有信给克亭同志)。我、志凌、你都看了张老,邵华作的修订,是非常严肃认真的,故我们认为应该尊重张老意见改好。望你一则把此稿根据张老增订改好,二则亦同样以此意告诉王家鼎同志。

5.纸张问题,如能解决,按原计划进行,是理想的,如一时不能完全解决,我的意见,先把十二卷后的十三至二十二卷印出来,免得印刷出版周期拖得太久(青岛会议至今也快1年了)。至于一至十卷函装本,有纸重印最好,如没有纸,是否暂印1万本道林纸精装本,作国庆献礼及作出口书展。另外,还是要登登广告(这里在开全国函授学院会议,我与昆明的同志谈起来,他们根本没看见这些书,甚至不知有此书)。报载最近全国出版会议,决定增加书店网点,集体户和个体户,这就打破了新华书店官商垄断局面。我的意见,请你局你社在各省、市建立一些特约经销点,以扩大发行,望将此意奉告何其昌同志,请局、社领导斟酌。

6.“萧明”传照片问题,我也想起了,今日已发函给萧明夫人高翔同志,托她直接寄你。如半月内未收到,请你再去信催她。

7.中央电台两次找我,计划设《党史人物传专栏》广播,我已推荐他们找陈志凌同志,志凌已积极承担。这也将能扩大这套书的影响。

8.我前信已提出把(刘)澜涛同志两次来信、冯文彬来信(摘录),附录在二十卷末,莫文骅信摘录,附录在二十一或二十二卷,谅已收到,请酌办。还有,我考虑,如“黄定基”传可用,如二十三卷有打头的稿,加苏州会议这十几篇存稿,即可编成二十三卷,不必等到太原会议【64】,请你斟酌。

专此奉复。

敬礼!

胡华

1984年6月30日

89 1984年7月10日致郭洛夫

洛夫同志:

你好!7月5日来信收到。寄去10篇传记,谅可收到。来信奉复如下:

1.耀邦同志对“黄定基”传的批示,确实对我们是很大支持和鼓舞。我想是否在陕西《出版通讯》发一下。另外,复印十来份寄给志凌,可发送给有关同志。郝同志稿,你写信请他改,很好,在这改后基础上,我们争取在太原会议安排人力把它改好,以便用上。

2.“皮定钧”传,小巨已寄来,我想如果改一改可用,也在太原会议用上。

3.“刘谦初”传你基本参照文秋老的修订编好,包括署名,就这样发稿好了。对王家鼎同志,我写了信,你也写了信,志凌同志也看过修订内容。出书后,他同意,就很好。你复信张老,说采纳了她意见,这样很好。

4.(刘)澜涛、冯文彬同志来信在二十卷上发,同意你的处理,此事我也写信告知了志凌同志。莫文骅同志来信,他说最好就是把他的修改意见告诉作者,以便再版时修订,或请作者找他面谈一下。我复信告诉他:作者似是广西的,当面谈不易,意见信已由郭洛夫转作者。他的信我请他同意在二十一卷作为来信摘录附录,将寄他清样,他如不愿发表(他信中没有这样说),看清样时仍可斟酌。我估计他不会反对。

5.“萧明”同志稿,完全同意你们的修改,我看清样好了。照片我已去两信催了。因我忘了萧明夫人高翔同志的门牌号,是请北京市总工会转交的,可能会耽搁点时间。

6.像“希伯”传情况,请你函志凌,以便在下次发太原会议通知时说明请大家注意之点。

7.目前,吉瑞芝等写的“吉鸿昌”传,已完成,穆欣同志的“陈赓”传、“邹韬奋”传,陈修良同志的“潘汉年”传,均可作二十三至二十五卷打头稿。还有,军博闫景堂同志已帮我们约了“彭德怀”、“陈毅”、“罗荣桓”三个大传(均是他们传组的人),只是“罗荣桓”传我记得我们已有了。同意二十三卷太原会再定,寄你这些传稿,可作备用稿。

我将于17日回京。

敬礼!

胡华

1984年7月10日

90 1984年7月23日致郭洛夫

洛夫同志:

你好!我17日回京,今接到你7月15日来信。我在北戴河又寄你“皮定钧”、“马林”两传,均改好可用。谅收到了吧。来函数事奉复如下:

1.刘澜涛同志两信同意登出,太好了。冯文彬同志处,可再去一信,说:“刘澜涛、莫文骅同志来信,已经他们同意,作附录,摘要在《中共党史人物传》登出,您的来信,如您不反对,我们将与刘澜涛、莫文骅同志的信一起登出。”这样,如他不来信反对,就可登出。我估计他可能在青岛等地休息。莫文骅同志从青岛给我一信,同意把他的来信摘要登出,清样要求寄他看一下(他8月下旬回京,将来清样仍寄“北京复外解放军装甲兵司令部”转他好了)。他的信仍登二十二卷。

2.王家鼎同志态度很好,我很高兴。请函告张文秋、(刘)思齐、邵华同志,另外,署名仍以王家鼎在前面,我们原则,一般不把家属署在最前面。

3.高翔同志已寄去萧明同志照片,很好。

4.陈修良寄来“孙冶方”稿,9月可给“潘汉年”稿,罗征敬送来“俞秀松”稿,华中师院寄来“郑位三”修改稿。我与穆欣同志也通了电话,欢迎他写“陈赓”传,陈志凌在写“李富春”传(我也准备写“成仿吾”传,不过太原会议赶不上了)。这样,太原会议打头的稿子是有了。

5.太原会议初步定10月15—25日。因党史研究会【65】拟10月5日至10月12日在镇江开抗日战争讨论会,我需去。从镇江回来即参加太原会议。

我7月13日至8月5日在天津宾馆开抗日根据地会议。8月5日至8月15日,山东要我去蓬莱参加党史讲习会和人物(研究)会;不过8月,国务院要开新的学位委员会,我可能没时间去山东,你来信仍寄张自忠路可也。谢谢关注,你也多保重。

敬礼!

胡华

1984年7月23日

91 1984年7月26日致郭洛夫

郭洛夫同志:

7月23日信悉。复印件也收到。奉复如下:

1.我在北戴河寄出10篇稿以后,于7月15日又寄去“皮定钧”、“马林”两传,收到后请来信。至此已有存稿12篇。我于17日回京,你15日信收到,已奉复。

2.阅冯文彬同志来函,词意恳切,就尊重他的意见。二十卷登(刘)澜涛二信,二十一卷登莫文骅一信。……

3.看到台运行来信复印件,正好昨日下午志凌也来我处,他也看了。我们就决定用台稿,在二十三卷用,书前刊上先念同志题词。福建廖开助他们是写一二十万字的大传,请他们单独发表好了。郑大尚未成稿,台稿先来,且适合我们需要,故郑大稿请他们在河南发表。请你费心回复此两处好了(如你觉由总会复好,请函小巨,请她复去好了)。

4.张文秋老太太23日动身去庐山,行前,给我一信,对你、我处理刘稿很表满意、赞扬。

5.你和小王着手编二十一卷,很好。3卷目录,我已汇报给何老(长工),何老在我回京时已去外地休养了。知你们整党很忙,还是请你们领导照顾你和小王时间,争取至10月初把二十一、二十二卷都发完,以免太原会议又来3卷,造成积压。

6.昨日志凌来我家,商定:1)发太原会议催告通知给各地;2)10月15—25日开太原会议(因10月上旬我要去镇江开党史研究会抗日战争讨论会);3)初步拟定审稿人员名单,基本还是苏州会议这些同志。

七八月来信,请寄我家中。我7月15日至8月5日到天津开会。因教育部要在8月中旬开会(特批一部分教授和博士生导师),通知我不要远行,因此,山东蓬莱的党史研究会和山东人物(研究)会年会,我不去了。教育部的会可能在北京开。我9月开学后再去人大党史系。

8.暑天保重。北京热甚,非电扇不能工作。想你和王敏工作,电扇的条件是有的吧。

9.志凌和一些同志,都要我写信给你的领导,不要拖延印刷周期,十三、十四卷都一年多了。还有,志凌说,你局补助的每年3000元,今年迄未汇来。现在审稿编委们都辛苦而贴钱,《内部通讯》因考虑经费问题,也未敢多出。望你同南岗同志向其昌同志和各位局领导汇报一下。

专此

敬礼!

胡华

1984年7月26日

92 1984年8月28日致郭洛夫

洛夫同志:

8月25日信悉。我又去张家口一趟,前日才回。

1.知二十卷已发排,二十一卷已编好,所作调整,我同意。你们编辑工作很仔细、认真,我是很放心的。二十二卷编入“李求实”、“皮定钧”、“段德昌”传,很好,其余稿子,望你催发。

2.知资助总会3000元经费,已寄出,很好。

3.莫文骅、张文秋老同志,认真负责,帮助了我们。张文秋去庐山前也曾给我一信,山东博物馆那位“刘谦初”传的作者也来了一信,很客气,此事顺利解决了。“王菁士”传暂放一下也好,总的说,以青岛烈士馆署名,稿费也寄烈士馆为好。此事,望你委婉地同周庆本同志解释,他们内部矛盾,请他们自己妥善处理。

4.十三至十五卷,已年余,不出书,势将越拖积压越多。我当给何(其昌)、章(彬)两位去信。还有,国庆献礼十卷函装本的事,是否也成了一句空话。纸张问题解决没有?

太原会议,志凌在准备,估计无何问题。

南岗同志、永奎、小王,均此问好。

敬礼!

胡华

1984年8月28日

93 1984年9月11日致湖南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何鹄志

鹄志【66】同志:

你好!

10月15日的太原审稿会,务望你参加。

有一事同你商量。明年3月30日是蔡和森同志诞生90周年纪念。蔡妮、蔡博【67】同志通过蔡畅同志处给耀邦同志写了一个报告,建议开一个纪念会和进行纪念活动。耀邦同志批转给启立、乔石同志请有关部门酌办。后,由中组部和中宣部研究结果,建议是:由于在蔡和森同志诞辰85周年时,湖南开过纪念会,北京和湖南各出了3本集子,发表了不少纪念文章,明年的纪念请中央党史研究室考虑,请一位老同志写一篇纪念文章,在3月30日《人民日报》上发表即可。党史研究室廖盖隆同志等研究结果,建议以何长工同志名义写纪念文章,并请我找何老商议和组织编写事宜。我于9月8日找了何老,何老同意以他名义发表纪念文章,委托我组织编写和负责定稿。我考虑《党史人物传》第六卷上“蔡和森”传和“向警予”传,主要是你执笔的,还是请你来写,你材料熟,笔头快,可以帮何老完成这一任务。何老的回忆是这样:1918年何老(当时叫何坤)在长辛店留法预备班时,蔡和森在布里村为联系学习的事来过两次长辛店,都是何老接待的。他的印象,蔡穿着灰布长衫,是一个很朴实的学者风度的青年,蔡来了解长辛店预备班的学习情况和经验,何老向蔡作了介绍。在法国,1921年6月拒款运动时,何老在工厂当钳工。蔡从蒙达尔尼来,他们和各地来巴黎的勤工俭学学生为拒款运动事,一起开会和活动,何老与蔡有四五次接触。他的印象,蔡头脑冷静、坚决,是一个很有主见的领导人才(二八运动和里昂大学斗争,何老未参加)。里大斗争,蔡等被扣后,何老参加了营救,从领事馆搞了两张通行证,后来营救出来一个赵世炎。此后,何老回国,在湘西当农军总指挥【68】,蔡和森在中央工作,何老读到他在《向导》上的文章,但未见到面。革命失败后,蔡转入地下,何上井冈山,也未见面,只知他后来牺牲了。何老说,这篇文章是否写4000来字就可以了,写一些蔡的特点,勤奋、苦学苦练,思想家,高尚的道德情操……也讲一下他一生光辉的历史事迹。

我考虑,为了不要一般化,可否请你着重在蔡和森的思想、理论贡献方面多写一点,做出些概括,蔡从爱国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他早期在建党思想上的贡献,对无产阶级专政的论述(恐怕这一点党内他是最早的一个),革命性质、武装斗争等。请你考虑。何老意思,争取早点写出来。他看过后,定下来,以便明年3月30日审定发表。我今日和彭明同志商量,他也很赞成早点写信给你,以便你能有较充裕的时间考虑一下,写出些新意和特色。特此麻烦你了,望勿却。并此回信。太原见面时,再详谈。

专此

敬礼!

胡华

1984年9月11日

94 1984年10月2日致郭洛夫

郭洛夫同志:

信悉。太原会议我和志凌准备讲一讲:大家除了改文字外,还要注意内容、史实的核对。“张际春”传,我记得袁(文才)、王(佐)部队和32团问题,我对王宗柏同志讲过,他可能没有搞清楚。请你也准备一些注意之点,在太原会议上讲一讲。我已告诉小巨,到太原后请陈文秀备些“组织史”、“战史”之类的必备查改的书。

十八卷如能在年底出来,则谢天谢地,只是希望你们社领导能排除万难,争取实现。现在已有不少十三卷以后的作者写信来问我。

我4日飞兰州,10日前回京,13日动身去太原,陕西几位同志,望你们约请,务必请他们到会。

敬礼!

胡华

1984年10月2日

95 1984年10月20日致王中杰

中杰同志:

接信,知您因病不能来太原,甚憾。贵恙痊愈了吧?祝愿早日康复。

“周小舟”传承您和湖南同志们努力,写得很好!读了深受教益。将编入第二十三卷,谨告。

代问康政同志好!

张学军同志均此不另。见到黄滨、李克孝同志,望代问好。

敬礼!

胡华

1984年10月20日

于太原

96 1984年11月17日致郭洛夫

洛夫同志:

你好!

附信请转(何)其昌、章彬同志。

我21日到河南郑州,大约到月底回京。

“蔡叔厚”稿,关于左尔格、罗伦斯两案,被初审者删掉了,我考虑这两材料很珍贵,请你把它们改排在注释中,文字上请你顺一顺好了。

其余一些稿,待我回京后陆续看出寄你,前3卷请你和小王先编起来。多劳了。

敬礼!

胡华

1984年11月17日晚

于镇江

97 1984年11月17日致陕西人民出版社何其昌、章彬

其昌、章彬同志:

你们好!

我于11日同王首道同志,坐他的公务列车厢到达镇江,参加主持全国抗日根据地史研究会。临来前,我到王府井新华书店去看了一下。《中共党史人物传》早已卖光了。王府井的北京书展,这部书是除了有关未来学类的书之外,占第二位的销得最快的畅销书(见10月29日《人民日报》第八版报道)。在太原时,承你两位给我写信,洛夫同志带来了,在开幕式上我报告了,并拟将两位的大札在《内部通讯》上登出。现在距年底不远了,关于出到十八卷的工作,还望采取措施落实。现在书已编到第二十六卷,十三卷还只有样书,还有13卷书稿待印,如何避免积压书稿,今后仍望关注。又,发行问题,多望有所改革。

专此,敬祝

安好!

胡华

1984年11月17日

98 1984年12月5日致郭洛夫

洛夫同志:

11月29日信悉。我于21日自镇江到河南,参加吉鸿昌纪念会,30日回京。近时较忙。带回来的28篇稿子,争取在12月10日后陆续看出寄你。自太原吃了几次辣椒菜,造成痔疮便血以来,那时又疲劳,一直较累,便血至今,过些天拟去治治痔疮。太原会议,许多稿子初审不够细,又未经复审,都堆到我这里,使我很伤脑筋。有些同志在删削稿子时,未细斟酌。我从起床干到深夜一时。此事对你和小王也是一样,会增加工作负担。

1.二十三卷“陈赓”传打头,可以。“俞秀松”传可在二十四或二十五、二十六卷打头。

2.稿子退作者过目很必要,只不过要求作者在多少天内退回,可以向作者强调一下,以免拖延误工。

3.十三、十五卷精、平本均收到,翻了一点编排印刷均尚好。十四卷既已寄出,想近日也能收到。今年能出齐十八卷,明年出到二十八卷,就很好。

4.何其昌同志能来参加厦门审稿会,我非常欢迎。知新任社长是文炎同志,请代致意。发行问题是很重要的问题,我到河南,省、市委负责同志都没有见过此书,有的人干脆不知道。现在可以多渠道发行,开展征订和邮购,还望你和南岗同志分心去推动一下,宣传工作需加强。

5.青岛事已解决,很好。“蔡叔厚”传同意你的增补处理。

6.武汉的华中师院有一位写“郑位三”传的教师,多次写挂号信,托人来问他此稿的处理情况,我曾复信请他去信问你,或问呙玉临、张广生,但他仍不断来信。我因稿多,记不清,我手里也没有存底,望你有空复他一信。

专此奉复。

敬礼!

胡华

1984年12月5日

99 1984年12月26日致中共奉化县委组织部

中共奉化县委组织部:

看了竺扬【69】同志1984年12月5日《关于竺一平【70】历史问题的材料和意见》打印件,我衷心希望县委组织部对竺一平同志历史给予复查,落实对一位老同志的政策。

竺一平同志从1938年5月至同年10月是继竺良牧(竺扬)同志之后,经常来我家帮助指导我的工作和学习的一位党的地下工作者。那时,我是一个17岁的向往去延安参加革命的革命青年。家住在奉化城北街37号(王家阊门)。家门只我和母亲两人,很清静。因此,竺一平同志来奉城常常住在我家里,也就在我家一同吃便饭。他带来些党的刊物,像《解放》周刊(延安出版)及《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列宁主义》等书刊给我读,讲解些革命的原理和党的政策,指导我办《战时大众》通俗小报(此报得到毛主席亲笔来信鼓励)和团结城区及醒民剧社的进步同学。他有时到县政工队找地下党员陈冠商到我家来研究工作,有时叫我去找陈冠商来我家。他同詹步行【71】二人,每月都先后到我家数次。我对竺一平同志的印象是:他是一个艰苦的忠诚的热心的共产主义者,他的革命精神,更增加了我对党的坚定信仰。

我从1938年10月由党介绍到陕北公学去学习,后到华北前方根据地战斗十年。至1949年9月,从北平解放后回家乡探亲,途经宁波,到天宁寺看望竺一平同志(这时我早已同竺扬同志和竺一平同志取得了通信联系)。一平同志当时在天宁寺为宁波市公安局工作,工作很忙,他还是热情地留我住了一夜,二人抵足而眠,长谈了大半夜。他讲八一起义后竺扬在汕头受伤他去救援,一直谈到现在革命取得全国胜利,充满了激情。但此别,我与他竟成永诀。我衷心希望党组织能全面地看一位老同志的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实事求是给予甄别,如能恢复他的党籍和名誉,是我衷心的期望。

特此证明。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委会委员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胡华

1984年12月26日

100 1985年1月14日致郭洛夫

洛夫同志:

你好!

1.十六、十七、十八卷,今日亦收到,甚喜。但,本是寄我精、平装各5本,你们忙中有错,十八卷多寄了5本精装,而十六卷1本精装也没有寄。也就是,应寄的十六卷5本精装,错寄成十八卷精装了。为今之计,望你们速补寄十六卷5本精装给我。多寄的十八卷5本精装请在寄给人物(研究)会办公室购买的精装本中扣除(我将告知办公室)。

2.十六卷中的“郭纲琳”烈士传,是王首道同志的夫人易纪均大姐改定,易大姐推荐来的。易大姐几次表示过,“郭纲琳”传出版后给她几本,希望你们寄3本或5本精装第十六卷给她。

3.顾问徐彬如同志已重病不省人事,寄他的书,请改寄中国革命博物馆董谦同志。董谦同志是全国(中共)党史研究会副会长之一,他多次说过此意。

4.我近时学校工作及中央交付的工作太忙,待本月下旬后当陆续看出太原会议存稿寄上。

5.刘型同志夫人程宜萍大姐已寄一百六七十元到“陕西人民出版社邮购部”购第十四卷,但迄无音信,望你分神一查,望答复一下“北京西城富国街四号程宜萍大姐”。

6.陈修良同志的“潘汉年”稿收到否?按说挂号是不会丢的,但现在邮局太慢,陈大姐很着急。

小王均此问好不另。你们多辛苦了。

敬礼!

胡华

1985年1月14日

101 1985年1月21日致王中杰

王中杰同志:

大札读悉。多谢鼓励!您能来参加福州会议,十分欢迎。当转告办公室陈志凌同志向您发出邀请。

请代问康政老好!

敬礼!

胡华

1985年1月21日

102 1985年1月28日致郭洛夫

洛夫同志:

信悉。十六卷(精)5本收到。知你和小王亲自包装邮寄,真太辛苦了。十五卷拙稿稿酬74.8元也收到了,你们很客气,多谢了。知“潘汉年”稿已收到,甚慰。但你讲此事的信似未收到。“马叙伦”稿已寄去,谅近时可收到。现在挂号件是太慢了。

我近极忙,所以其余稿只好占用寒假时间看出,陆续寄你。可能还可以编一卷书。

福州审稿会时间,是3月15日至3月30日好,还是4月1日至4月15日好,也望考虑,以便我和志凌定下(因高校3月4日开学,我怕有的同志3月14日走不开)。

敬礼!

胡华

1985年1月28日

103 1985年2月1日致湖南省社科联谷茨

谷茨【72】同志:

信悉。你的修改稿尚未收到。今日廖盖隆【73】同志已把你的稿打印了寄来,昨晚老廖与我通电话,他说写得很好,没有什么意见。因任务是耀邦同志通过中组部老干部局下达的,当将打印稿同时请老干部局看看。我说,何鹄志同志还将有些改动,蔡博也提意见增加些经济思想等内容,刘昂【74】同志看了,希望再提得高一些,我将汇总后,再修改一下,给老廖送去,然后送组织部转《人民日报》。何老在广州病了(较重),住院,大概秘书也不想多去麻烦他,估计不会再有什么意见的。

成立少共党,不是1921年6月,是1922年6月,这一点何老与我都记错了。1922年6月蔡已回国了。不过,1921年夏,蔡在工学世界社和一些其他留法同学讨论过建党问题,我当适当改一下。

专此奉复。

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