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3)

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后就走进学校,接受老师们的系统教育。在古代,儿童入学前都要在“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前磕头,可见老师地位的崇高。古时还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说法。孔子的学生子贡就曾以房子打比方来形容自己和老师的关系。他说老师的围墙高十数丈,屋内富丽堂皇,不是一般人能看得到的;而自己不过是只有肩高的围墙,一眼就可以望到尽头。他还把老师比作太阳和月亮,说孔子光彩照人,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孔子死后,子贡悲痛万分,在孔子墓旁守了六年。尊师重教的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可能会贯穿一生。时代的进步和社会心理的变化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已经不是“严格”两个字可以包容的。面对家长和社会的挑剔,老师也需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式。

正文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注释

非:不是。宜:适宜、应当。何为:能做什么呢?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如果在小时候不认真读书,到年纪大的时候还能有什么作为呢?

心解

刻苦勤学

这四句话是说人们应该从小就认真学习。战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荀子的经典作品《劝学》就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在今天仍有积极的意义。荀子认为学习可以提高、改变人的素质,使人智慧明达、言行无过、增长才干。另外,他在《劝学》中用形象深刻的语言阐述了学习应持的态度是:逐渐积累、坚持不懈、专一不躁。“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经典词句流传至今。唐代著名书法家、政治家颜真卿也有“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诗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更是将从小不好好学习的后果一语道破,值得后人警醒。

按照传统的教育理论,十三岁之前是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古人还特别强调背诵的功夫。如果你有心翻看一下古代文学家的生平,你就会发现他们在幼年时代就可以将很多我们视之为“艰涩难懂的东西”倒背如流了。现代人也非常重视孩子早年的智力开发。从出生之前的胎教到家里墙上贴满的认字识物的张贴画,再到高高堆起的光盘,无不显示着父母的良苦用心。除了幼年的启蒙教育外,父母还会要求孩子要不断地学习,不要因为取得一点成绩就停下学习的脚步。方仲永的故事相信大家不会陌生。

方仲永家里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五岁时,有一天忽然哭着要书写的工具。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借邻居的书写工具给他,仲永立刻写了四句以赡养父母、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为主题的诗,得到了大人们的赞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写诗,他都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哲理都有值得称道之处。同县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对他父亲以宾客之礼相待,还有的人用钱来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于是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仲永继续学习。当仲永十二三岁的时候,他的诗作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了。又过了七年,仲永已经和平常人没有什么区别了。方仲永的天赋远远超过其他人,但是由于没有继续学习而最终落得“泯然众人矣”的结果,沦为千百年来父母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

三国时期风起云涌,英雄辈出。吴国的大将吕蒙就是其中之一。凭借赫赫战功,他得以身居要职,但是学识却没有一点长进。一次,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居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不进一步去学习!”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只是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而不必去深钻精通。你说要处理许多事务,哪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于是吕蒙开始学习。一天鲁肃与吕蒙研讨论说天下大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吕蒙可相比的了!”吕蒙说:“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这么晚才看到事物的变化呢!”后来,鲁肃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这一段佳话也为后人留下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典故,提醒人们永远不要放弃学习,尤其是在今天的信息时代,如果不想让自己成为别人眼中的“古董”,唯一的方法就是不断地学习。

我们没有方仲永那么高的天赋,如果连吕蒙那样学习的决心也没有的话,我们还会有什么作为呢?

正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注释

玉:没有经过加工和雕饰的玉石。琢:雕刻、打磨。器:器物、用具。

义:义理、道理。

玉石不经过打磨和雕刻,就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不求上进,就不能明白道理。

心解

学习的意义

这四句用比喻的手法告诉人们接受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古代时的人们认为玉石是很宝贵的,而且有佩戴玉的习惯,所谓“君子比德于玉”。玉像仁一样温和润泽,像勇一样不屈不挠,像智一样有条有理,像信一样始终如一。一块藏在岩石中的玉石要变成一块精美的玉器,除了要有“伯乐”的欣赏之外,还要有能工巧匠的琢磨。同样,一个人要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离不开师长的“琢磨”。

岳母刺字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那么一代名将岳飞又是怎么教育他的儿子岳云的呢?由于当时金兵的侵略烧杀,岳云从小与父母分离,颠沛流离。在他十二岁的时候,父亲岳飞将其编入部将张宪的队伍中,当一名小卒,并对他“约法三章”。在岳飞的严格教导下,岳云勤学苦练,可谓文武双全。有一次,小岳云与将士一起骑马进行爬山练习,不小心马失前蹄摔倒在地。岳飞见了大怒,并指责岳云说:“这全是平日练习不认真造成的,如果是在战场上,岂不误了国家大事?”当即下令将他推出去斩首。众将士急忙求情,希望念其年幼,能够法外开恩。尽管如此,岳飞最后还是下令将岳云打了一百军棍。从此岳云更加刻苦练习,练就了一副钢筋铁骨,也成为一代名将。岳云固然是一块质地不错的玉石,但是只有经过岳飞的精心雕琢才能成为货真价实的美玉。

除了师长的教育,还需要自己主动地学习。在谈到学习的重要性时,英国著名的文学家培根曾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那么学习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学习能够开阔视野。读史使人明智,因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读诗使人聪慧,因为诗句是最充满智慧且精辟的语言;演算使人精密,因为数学会让心细如发;哲理使人深刻,因为你可以获得更为深刻和多元的看问题角度;伦理学使人有修养,因为那是人类社会千百年来的结晶;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因为只有懂得逻辑你才能出口成章。

学习能够丰富人生经验。每天世界上都会发生成千上万件事情,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和活动区域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亲身经历所有的事情。这就需要我们从书本和别人那里学习,从而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

在当今社会,学习更是生存的一项技能。只有不断地学习,你才可以获得一份满意的工作;只有不断地学习,你才能不被时代抛下;只有不断地学习,你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这是现代人必须要面对的现实。

现在我们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但是我们应该学什么呢?答案在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