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居住习俗
裕固族没有定居以前,帐篷是他们的重要栖息之所,无论走到高山还是深谷,随时随地都可以驻扎下来。定居以后,他们依照当地农业民族的生活习俗,修筑了土木结构的房屋院落,而且院内院外颇有讲究。
一、传统帐篷
生活在山区的裕固族人夏秋季节仍以帐篷为家。裕固人的帐篷不同于蒙古包,它大多用4、6、9根木柱支撑,呈圆锥形的房架(后改用藏式方型帐篷)。帐篷是用牦牛毛或山羊毛织成的褐子,经粗毛线缝制而成,质地结实,尤其经过一段时间的风吹日晒,更加经久耐用。帐篷可以一分为二,这样便于在转移牧场时搬迁驮运。搬迁牧场对每一个家庭来说都是一件大事。迁徙那天,邻居要来帮忙、送行,所有家什均绑在牲畜身上,能留下的只是支锅的三块石头和一堆灰。裕固族乃至其他使用突厥语民族都称“故乡”为“yourt”。其实,“yourt”最早指的就是裕固族新式帐篷的三块石头和一堆灰,这不仅反映了古代游牧民族的居住特征,而且也意味着游牧民族的文化观念中“故乡”一词的含义。
牧民新房
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扎立帐篷时,首先要选择避风向阳、水草丰美的地方,根据山形和水路确定方向,一般多坐北向南,或坐东向西,或坐西向东,忌门朝北开。坐向确定后,先用一根横杆把两根中心柱撑起来,然后用绳子把帐篷拉成四方形。外面四角的杆子和绷绳起主要作用,其余房杆起辅助作用。帐篷固定好后,四周要挖排水沟。帐房内正上方为供佛敬神之地(详见敬“汗天格尔”仪式,也挂佛像)。有些新组建的家庭,也摆放现代家具、电器,如录音机、收音机等。左边用木板拼成板炕,板炕铺兽皮、毛毡。炕既可睡人,又为待客之地。来客要论辈分坐席,分男左女右而坐。帐篷中间为炉灶,供做饭取暖之用,原为三块石头支一口锅,现改用铁皮火炉。燃料为牛粪、羊粪或木柴。帐篷顶端开有天窗,白天掀开,夜晚盖住。粮食压在帐篷四周的地沿上,这样既可挡风又使帐篷更加稳固,蔬菜贮放在帐篷附近的地窖里。冬天,把肉用布袋装好埋在地里,夏天将肉切成细条挂在帐篷的绷绳上晒干,风干的肉味美可口。冬春季,裕固人在牧场建有很漂亮的土木结构房屋,冬天多住在土木房里。现在,裕固人为了解决孩子的上学问题,多在学校附近另建一院房子,老人和孩子一起住在这里,便于相互照顾。若没有老人,妻子或丈夫则有一人常住此地,为孩子们做饭、洗衣服,并兼营一些副业。让下一代拥有更多的知识,已经成为裕固人的共识。
二、定居房
牧民定居点
有一部分裕固族人生活在平原区。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就开始定居放牧,他们居住的房子为土木结构,房屋建造很有一番讲究。一家人口不论多少,都要把家建成院落式的。院门多朝南开,北屋为客房,要亮堂高大,东西两面为家人住房,一般各有两间,冬天住西边两间,夏天住东边。人口较多的人家还要在院门两侧修厢房,供未出嫁的姑娘或刚成婚的夫妻居住。厨房、磨房等修在正房两侧的角落里。院子没有后门。客房里有一节土炕,炕上的物品多为新做的绸缎被褥,它不仅是供客人用的,而且也是家庭财富的象征,被褥越多越显富有。另外,炕中间要放一个炕桌,家中来客要请客人上炕就座,年长尊贵者坐上席,即炕桌正上方,然后男左女右依次落座。为了把更多的空间留出来供大家在节假日娱乐游戏,生活在平原区的裕固族家庭客房内其他摆设很少。现在,有些家庭也摆放沙发、茶几等家具,这样待客之地也由炕上挪到地上。不过,有老人的家庭还是把客人请到炕上坐。
牧民小康生活
三、庭院
裕固人的院落除家院外,还有畜棚、草圈、水井、牛粪堆、灰堆等。畜圈多修在家院东边,要和家院墙隔开一段距离,以免牲畜身上的跳虱及疾病传入家中。畜棚包括羊棚、羊圈、牛棚、驴圈、羊羔圈等,大小不一,错落有致。有段时间曾家家兴修羊舍,即类似客房一样又高又亮的大圈棚,其目的是更加通风、透光,以便减少羊群疾病,后来终因耗资太大而停止。圈棚有土木结构的暖棚,也有仅用白刺打成的刺捆围栏而成的凉棚。草圈是贮存冬草用的。草圈在家院西边,因为裕固族地区西北风较多,这样不易引起火灾。水井多在院门正南或正东30米左右。裕固人有敬水的习俗,在水井旁忌讳宰羊、洗荤腥、洗妇女和儿童内衣等,更忌讳往井里投掷秽物。另外,裕固人的灰堆和垃圾堆有严格区别,他们认为灰是圣洁的,它能够随风飘走。裕固人取暖烧火的燃料主要为牛粪,对牛粪的囤积也别有风格。先将干牛粪垒成一个圆圈,然后用湿牛粪裹出来,待晒干后,形成一个个宝塔形的圆锥。精明能干的家庭妇女用这样的牛粪堆围成一个大圆圈,中间再填满烧炕用的羊粪,形成大堡垒。那些囤积几年的粪堆经风吹日晒,全然变成灰白色的“雕塑品”,正好构成裕固人院落的一大景观。这些活儿都需要在夏天完成。现在,家家门前都要种几棵树,多为柏杨、沙枣树,有些人家还要种菜、种草(饲料),居住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四、城镇化建设与移民定居工程
1.城镇化建设
近年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城镇化工作以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目的,以建设既有民族特色又有现代气息、人居环境优美的城镇为发展方向,坚持以城乡规划为龙头,以重点建设项目为支撑,以完善基础设施为重点,牧区城镇化建设各项工作在探索中不断迈进。
目前县城道路长度14.9公里,人均道路面积达14.77平方米;架设路灯等各类灯具774盏,城区亮化率达100%;供水管网长度8.5公里,供水能力0.9万吨/日,供水普及率达100%;集中供热管网长度9.23公里,供热面积29.3万平方米;排水管网长度10公里,污水收集率达95%;垃圾处理能力20立方米/日,生活垃圾处理率达100%;公共绿地面积5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5.9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40.57%;城镇居民住房成套率达80%,人均住房面积24平方米。县城住房建设稳步推进。从2006年开始实施城镇居民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工程,当年修建经济适用住宅楼3幢9700平方米,已安置县城住房困难职工120户;2007年修建经济适用住宅楼3幢8637平方米,已安置县城住房困难职工96户;2008年修建经济适用住宅楼5幢13073平方米,大河乡牧民集中定居住宅楼3幢10225平方米,安置县城住房困难职工和牧民群众252户。2009年修建经济适用房2幢5580平方米,廉租房5幢8300平方米。
城镇公共服务设施日渐完善。从1996年起,开始对县城道路进行扩建和等级道路建设,先后完成了迎宾路、皇城路、祁丰路二级城市道路建设,南环路、滨河路、明花路、马蹄路、康乐路、北环路和城区次干路、巷道改造铺油工程,特别是县城南环路滨河路的相继贯通,标志着县城路网框架基本形成。2009年投资1.9亿元完成了元白公路、皇泱公路、皇铧公路、顺大公路建设任务,开工建设了镜铁山至祁青、白银至红石窝两条通乡公路和松木滩、大湖滩、甘坝口等24条通村公路。组织实施了县城供水和集中供热扩(改)建工程,实施了城区亮化改造工程,完成县城排水及道路工程,建成了日处理生活垃圾25立方米的垃圾填埋场。加大城镇公共设施建设力度,建成了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民族影剧院和红湾寺镇老年人公寓,完成了夹心滩公园、民族公园、神鹿小广场、县城中心广场改造工程,组织实施了县城菠萝台子防护林工程和南北两山、道路街道、公园广场、单位庭院绿化工程,进一步完善了城镇功能。
牧民安居工程
在抓好县城建设的同时,结合实施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等建设项目,各乡镇集镇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近年来,从改善乡镇教育教学、医疗卫生、机关单位办公条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公共设施入手,不断加大对乡镇集镇建设的投入,加快了乡镇建设步伐。全县六乡一镇的政府、学校、文化中心、卫生院、派出所等单位办公楼或办公用房均已建成投入使用,全县7个农牧业乡镇已修建住宅楼33栋,安置农牧民862户。一些乡镇还组织实施了道路硬化、集中供热、供水排水、造林绿化等工程,促进了各乡镇集镇建设。
2.移民定居工程
近年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围绕国家祁连山北麓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人口较少民族的扶持发展、退牧还草、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黑河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的实施,抢抓机遇,依托项目建设,以县城为中心、7个乡镇为重点,把小集镇建设与农牧民集中定居有机结合起来,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鼓励和引导农牧民向小集镇集中,向二、三产业发展,拓展增收渠道,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牧村经济协调发展。
目前全县农牧村小康住宅达到3876户,占总农户的52.3%,其中修建农牧民住宅楼33栋862套,45%的农牧民实现了集中定居。全县通乡、村公路达到116条,97%的村定居点通了电,87%的村定居点通了自来水,90%的村定居点通了电话,各乡镇实现了信息网络宽带接入。全县农牧户建设的标准化暖棚达4782户,暖棚建设面积达58.8万平方米,舍饲半舍饲养殖达30%, 42%的草场实现了围栏化,95%的畜圈实现了暖棚化,组建养羊120只、养牛3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大户累计达到4514户,规模饲养量75.37万头(只)。新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8个,全县专业合作社数量达到32个,培育运销大户236户,入会农牧户1800户,全县畜产品加工企业(场)达到7处,加工规模突破20万头(只)。
由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地广人稀,山大沟深,给实施农牧民定居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特别是牧民居住较为分散,无法建立相对集中的定居点,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推进困难。与此同时,产业结构有待调整,农牧民增收渠道较窄。随着农牧民定居,原有的生产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必须引导群众积极转变观念,调整产业结构,在高效农牧业和旅游服务业、劳务业上另辟增收渠道。
实践证明,农牧民集中定居是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改善农牧民生活水平的最有效举措。应积极加快农牧民定居工程建设,从生活方式的转变上带动农牧民生产方式的转变,不断提高农牧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