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言及羌族,除甲骨文和上古文献之外,唐时王之涣《凉州词》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之名可谓家喻户晓。无独有偶,宋代范仲淹在《渔家傲》中也写有“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的诗句。据相关民族史研究,今日之羌族至迟是从春秋时期开始由西北草原陆续南迁,在宋元两代形成现今岷江、涪江流域居住格局的。羌族作为中国古老民族之一,见证了中国历史王朝的兴替和新中国的诞生。经历了民族身份识别以及民族平等和民族自治权的实现,也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和自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对于羌族民族文化、经济的发展来说,其积极推动作用自不待言。然而作为一个人口较少、偏居川西北一隅的少数民族,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几乎不为人知。及至2008年的“5· 12”大地震,使得羌族地区全面受灾,随着救援和重建工作的展开,外界的人力、物力纷纷介入灾区,覆盖全国,甚至影响世界范围的平面媒体、视频媒体对救灾场面和灾后重建场面展开了生动报道。可以说,正是通过这些报道,外界才真正地看到、接触到、感受到羌族这个实体的少数民族。
羌族融入社会主义大家庭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1950年1月15日,北川县率先建立县人民政府,其后,茂县在2月11日建立新政权。随着和平解放的推进,理县和汶川县分别在2月16日、2月24日先后成立县人民政府。从此,羌族的发展和新中国的命运息息相关。一方面,羌族能充分享受到祖国建设成果所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优遇;另一方面,羌族同胞作为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积极参与并支持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改革开放后,在我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忽视文化建设的现象。这些不良风气对少数民族地区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羌族地区同样如此。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大众旅游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羌族文化的保护与发扬。然而,2008年的“5·12”大地震再度对羌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带来毁灭性的打击。21世纪的中国已经对20世纪的单纯追求经济发展有过反思,因而在轰轰烈烈的灾后救援工作中,在中央、地方及社会各界的推动下,陆续出台一些保护羌族文化的有效举措,包括2008年5月28日由四川省文化厅牵头开展的“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研讨论证,以及2008年10月由国家文化部颁布的《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等,遭受重创之羌族文化的保护被纳入国家政策的层面。现在,羌族地区的灾后重建已经结束,各界强烈呼吁的涉及羌族文化保护及促进发展的相关政策条例也正在落实。值此羌族文化待兴之际,宁夏黄河出版传媒集团拟出版“中华民族全书”之羌族卷,这正是国家文化政策的一种体现,也是促进包括羌族文化在内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交流的实际举措,于灾后之羌族文化更可谓善莫大焉。
本羌族卷,由张曦博士、黄成龙博士以及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硕士蓝广胜分担,各章作者均为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硕士课程的在读生。其中,卞思梅和王海燕还分别是出生于茂县、汶川县的羌族学生。至本卷完稿之前,非本民族的学生都在羌族地区做过一次或两次田野调查,本卷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除少数文献以外,作者们所解读的大量文献都是2008年“5·12”地震以前的,而所有调查都是在2008年地震以后进行的。初看起来,两者之间似乎存在着一个断层,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岷江、涪江上游是一个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历史上也有过许多次大的灾难,但是这些灾难并没有给羌族地区造成文化断层的局面。如1933年8月25日茂汶叠溪镇发生了7.5级的强烈地震,虽然当时经济及人员的损失极大,但并没有造成松坪沟一带的羌族文化出现断层,“释比”依然在传承,祭山会、羌历年依然在举办。可见,传统文化极强的生命力是能跨越灾难的时间段的。在某种意义上,地震前的文献解读及震后的田野调查的结合,反而有助于勾画出一个更为完整的岷江、涪江上游羌族文化生活、经济发展以及与祖国共命运的真实状态。
我们深知在提倡文化多样性的今天,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与其所处地理环境、地缘政治环境密切相关,是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中精炼而成的,是博大精深的,所以要真切地展示出这样一个民族文化,就必须具备多方位的视角。本羌族卷也遵循丛书编者提倡的多角度要求,力求展示出一个全面的羌族形象。本卷第一章由龙黎撰写,从羌族的族源、人口、历史、语言、文字等方面着手,勾勒了羌族概况。第二章由王海燕撰写,分别介绍了羌族的生产、饮食、服饰、居住诸习俗以及风物特产、历史遗迹等。第三章由王凤娇撰写,分别对羌族的民间教育、民间科技、民间医药、民间文学、民间工艺、民间体育、民间造型艺术、民间歌舞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民间文化进行具体描述。第四章由薛丽华撰写,内容涉及羌族的传统社会组织、家庭礼仪、交往礼仪、亲属称谓、诞生习俗、取名习俗、婚姻习俗、丧葬习俗、节庆习俗、禁忌习俗等社会文化。第五章由陈楠撰写,主要内容是羌族的宗教信仰、宗教活动、哲学思想、预测和占卜等信仰文化。第六章由卞思梅撰写,作者以史实为依据,向读者充分展示了羌族在积极促进民族团结、推动祖国建设等方面所作的贡献。第七章由任以婷撰写,以具体的文化事项为依托,尝试概括出羌族的一些精神气质。第八章由李艳平撰写,从民族教育发展、民族文学创作、民间艺术创新、民族社团活动、民族创意产业等方面着手,向读者展示了羌族的文化传承内容。第九章由王凤娇撰写,从商贸交往、族际往来、文化互动等角度,概述了羌族的族际互动和历史变迁。第十章由任以婷撰写,从汶川特大地震给羌族带来的灾难纪实,到探讨羌族的灾后现状、困难和需求,以及羌族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描绘了羌族的文化发展愿景。第十一章由蓝广胜编撰,分别从古代、近代和当代各选了10多名有影响的羌族文化人物进行简要介绍,以期增强羌族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第十二章由任以婷撰写,文献综述部分对羌族的重要文献进行了分门别类的介绍,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有志于羌族研究的学者提供了实际的助益。
总而言之,居住在岷江、涪江上游的羌族人民虽历经沧桑,21世纪又经历大地震这样的灾难,但是在举国上下的援助下,这一地区正在以新的面貌呈现给世人。同时,本卷拟从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对羌族进行全面的展现,也是希望告诉读者,羌族人民及羌族文化的内在力量是克服灾难的重要力量。历史上的多次灾难并没有击垮羌族人民及羌族文化,今天有社会主义民族大家庭的支持,通过内在力量的发挥,羌族人民及羌族文化会与祖国其他少数民族一样迎来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