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通史·第九卷:抗日战争(1937-1945)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作者的话

本卷对抗日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外交进行了全面的叙述。在宏观上,注意把握抗战进程的主要脉络,展现出抗战发展的趋势;在微观上,重点研究了若干对抗日战争全局以及对战后政局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事件,点面结合,力求全面反映出抗日战争发展的全貌。

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无论是在内政还是在外交上,抗战时期都出现了若干新的因素,这些因素有力地支持着抗战的进行,并在相当程度上为战后的政局演变奠定了基础。

在内政方面,本卷对战时民主的推进给予了较大的关注。抗战过程中,一方面出现了政治和军事的高度集权趋势,以适应战争的需要,另一方面,为动员全民参与抗战,又出现了民主发展的趋势。各抗战党派的合法化和合作、国民参政会的建立、两次民主宪政运动的开展,使民主思想较之战前更加深入社会,深入人心。战时民主运动影响深远,国民党一党独裁的做法由此逐渐失去了道义上的正当性和合法性,国共政治影响力此消彼长。关于战时经济,本卷避免以往常常出现的对国家统制经济的过度指责,对战时经济政策做了比较客观的叙述。战时经济统制政策对于保障战争的进行是必不可少的,应予肯定。同时亦指出,过度的财政索取以及实施统制政策过程中的种种弊端,导致了民心的背离。

在外交方面,国民政府展开了比以往较为主动和积极的战时外交。战时外交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抗战前期积极争取苏联及英美等国的援助,在一段时期内争取德国的中立,以最大限度地孤立日本,这一外交基本上是成功的,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英美政策已由中立向援华制日方向发展;一是在抗战后期致力于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提升,延续了百年之久的不平等条约得以废除,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最终名列四强,成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抗战使中国从国际舞台的边缘地带走到中心舞台。

关于战时文化,本卷指出,在八年艰苦抗战中,中国的学术思想与文化并没有丝毫的退步,反而因时代的恩赐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战争不仅没有影响思想家的思索,反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思想家的思索;战争不仅没有影响文学艺术家的创造,反而为文学艺术家提供了更加鲜活的生命体验。抗战时期的学术思想与文化比起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不仅毫不逊色,而且实际上获得了空前的进展,创造了中国文化史上的另一个黄金时代。

本卷努力展现全民抗战。这是中国抗战得以坚持下去的基础。本卷对国共两党的抗战都给予了比较充分的叙述。在肯定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作用的同时,充分肯定了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的作用。与以往抗日战争史著作相比,新充实了一些内容,既注意到各个战场的历次重大作战,又注意到海军和空军的抗日作战。又如,关于抗战初期的敌后抗日武装,本卷不只叙述了中共领导的武装,还注意到在敌后作战的国民党军队,注意到那些未撤退的地方政府官员组织的民众抗日武装及民众自发的抗日武装,力图比较全面地反映历史原貌。

日本侵略引起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中国历史上反击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全面胜利。抗战政治、抗战经济、抗战军事、抗战文化、抗战中的社会变迁、抗战期间的思想斗争、抗战中的少数民族与边疆问题,都围绕着抗战这个主题生动活泼地呈现出来,并且准备着下一个历史时期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