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书香门第的奇葩子
神奇的“痴呆儿”
众所周知,如果一个人永载史册后,后人总会编写一些故事去美化他,甚至神化他。这就是说,大家认为此人拥有如此的成就,并不是后天的因素,而是先天就已经注定了。
因为这个习惯,所以形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如果某人出生时没有某种“特殊情况”,即使能够青史留名,他也不好意思和别人打招呼,因为太掉价!
然而,根据历史记载,王阳明除了有一点“傻”以外,他就什么历史都没有了。
据《传世录》记载:
有一天,王阳明的父亲正在复习准备科举考试,幼小的王阳明不作声地走了进来。他在屋子里左看看、右看看,希望有人能够陪他玩,但是由于大家都很忙,所以没有人搭理他。
一看没人理自己,王阳明顿时觉得无聊至极。他只能找一个地方坐下,跟那些窗户外面的小鸟叽叽喳喳起来。看那个架势,估计王阳明是在想,他们没人理我,自己就和这些小鸟聊天。
就这样,不知不觉一个钟头过去了,正当父亲背完书,准备休息一下的时候,突然之间,王阳明开口大声朗读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一下子,屋里的气氛立刻怪异了起来。
听见自己孙子在背书,而且还是这么高难度的文章,爷爷王伦虽然困惑不已但十分惊喜。他激动地问道:“孙儿,这些文章,你是从哪里学来的?”听见爷爷在问自己,王阳明挠着脖子说道:“没人教我,这些是父亲刚才背诵的文章,我便记在心里了。”
众人惊愕不已。
面对这幅场景,爷爷王伦彻底傻了,他惊得眼珠子都快出来了。而王阳明的父亲王华,更是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抱住王阳明,并且发自内心地说道:
“啥也别说了!你是一个天才呀!真正的天才呀!”
殊不知,正是这位“天才儿童”,差点让父亲和爷爷的一世英名毁于一旦。
立志成为“圣人”的怪异少年
虽然王阳明的悟性很高,对任何事情都能举一反三,所有人都对他的聪明才智“震惊不已”,但是慢慢地,就不对劲了。
因为,这个孩子天天嚷嚷:“我要当‘圣贤’!”
这是一个什么情况?
虽然在大家的眼中,这不过是小孩子的胡思乱想而已。但是很快地,大家就清楚地知道自己错了。
王阳明十五岁那年的秋季,有一天,他带着两三个家仆,突然离家出走了。
刚开始的时候,家人并不在意,毕竟这是一个“非常之人”,从来都是干“非常之事”,可是,整整过了一个星期,王阳明也没有回来。这下子大家彻底慌了。
直到一个半月后,王阳明才风尘仆仆地回来。原来,他是亲自出去考察明朝的边境,去“居庸三关”了。
倒底何为“圣贤”?自从王阳明想做“圣贤”后,这个问题就一直困扰着他。他一琢磨,所谓的“圣贤”,应该是那种“有能力保护人民,打击各种外来势力,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人”。
因此,带着这种想法,王阳明开始研读兵法,并开始关心明朝各种边境问题了。
至此,才出现了他独自出关的一幕。
后来,除了独自出关外,王阳明更是干了一件“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事情,他严肃地对老爹说道:
“我已经写好了给皇上的奏折,只要给我几万人马,我愿出关为国靖难,讨平鞑靼!”
说这句话的王阳明,当时只有十五岁。
经鉴定,疯子一枚
听到这番话后,王华彻底懵了。在思考了良久后,王华终于如梦方醒,他抄起身边的书就打了过去,并且劈头盖脸地骂道:“让你小子狂!让你小子狂!”
此时此刻,王华悔得肠子都青了,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这个宝贝儿子,真是啥都敢干呀!嘴上的毛都没有长出来,就想带兵打仗!
够了!今天必须把这股歪风永远地扼杀在摇篮里!
为了想出对策,大家立刻开了一个内部会议,并一致决定:给他找一个老婆,让王阳明赶快结婚。这样,他就能重回正轨了。
什么叫“成家立业”?不先成家,不知道养老婆孩子的辛苦,不知道维护一个家庭的艰难,说什么都是扯淡。
主意已定,在一番大规模的海选后,王家人决定与江西布政使参议诸让联姻,让王阳明去江西结婚。
那么,这里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让这个大富大贵之家、达官显宦的家族之子,去千里之外的江西洪都办婚礼?这叫什么事!
其实王家这么安排,也是有自己一番顾虑的。
不管是出于稳妥考虑,还是不想这小子继续在京城胡闹,或者就是想自己图一个清静。总之一句话:“你赶紧给我收拾行李去江西结婚,别在我眼前晃悠!”
殊不知,正是王家的这个错误的决定,不仅“坑死”了亲家,还带来了一场轩然大波。
一波三折的圣贤之路
对于这么一桩门当户对、男才女貌的婚姻,刚开始的时候,王阳明并不满意。因为这纯粹是一桩临时的、凑合的“包办婚姻”。
所谓的“包办婚姻”,就是突然有一天,父亲不知道从哪里找来一个女人,让他俩无须吃饭、看电影,也不用谈理想、交流感情,就直接开始办手续,甚至连那些烦琐的手续都省了,只要直接入洞房就行了。
然而,虽然对于这宗包办婚姻,王阳明是百分之百地反对,但他也无计可施。要知道,在那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年代,社会的准则就只有两条:
第一条,父母永远是对的;
第二条,万一父母错了,请参照第一条。
总之,虽然这两条社会准则很霸道,有时也很不讲道理,但是在今日之中国,我们都不能完全否决掉,何况是在五百年前的明朝。
王阳明如果想据理力争、拼死反抗,那简直就是异想天开,是不切实际的。所以,别嫌王华专权霸道,跟同一时期的人相比,他已经不知好多少了。
但是,经过了这件事情后,幼小的王阳明心里产生了一个奇怪的想法:
“生命都是自己的,为什么我要听从别人的?难道我不能自己做主吗?”
这个问题就构成了未来“心学”的基本萌芽。
好了,未来的事情,还是未来再说吧,何况现在的王阳明,也没有时间思考这些问题。
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十七岁的王阳明在父亲的安排下,被灰头土脸地赶出了家门,跑到了江西南昌去提亲。
在提亲的过程中,虽然王阳明的“口碑”不是特别好,但是万幸的是,他英俊潇洒、风流倜傥,而且礼仪学得还算不错,这些都让未来的岳父、岳母欢喜不已。
这样一来二去,亲事就算是定下来了,结婚的日期也确定了。
最后,这位未来的岳父诸让还自嘲地说道:“谁说王阳明行为怪异、荒诞不经?今日一看,这些不过是谣言而已!”
没事,亲爱的诸让同志,毕竟您远在天边,还没有见过王阳明的那些“光辉”事迹,这些都不要紧,因为很快,您就会领略到这位乘龙快婿的“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