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主道
本篇导读
“主道”是指做君主的原则。这里韩非吸取道家虚静无为的哲学思想,并运用到政治生活中,发展成为君主治国用人的原则。本文选其中三段加以介绍。
所选文段一提出君主应“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保持清静无为,使臣下不能探测君主的心意,从而杜绝他们窥窃君权的欲望。同时还要用刑名之术考察、使用臣下,根据他们的主张分派相应的使命,责求他们做出应有的功效。有功,疏贱必赏;有过,近爱必诛。“主道”体现了“君道无为,臣道有为”的思想。君主当顺应客观形势推行法治,让臣下贡献出自己的才能去建立功业。“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乎下”,“臣有其劳,君有其成功”。这就是韩非的“主道”。
文段二重在讲述君主深藏不露之术,是为了防范臣下窥测君心,是为了控制臣下,防止权奸、朋党的产生和作乱。“散其党”、“闭其门”,“国乃无虎”;“大不可量,深不可测”,“国乃无贼”,权奸就不能窃权。
文段三是韩非对治国之道本于自然的解释。这个原则要求君主不能用自己的好恶感情、心智技巧治理国家。君主所处的位势,应像道的位势一样,“寂乎其无位而处,漻乎莫得其所”,处“无为”之势,才能使群臣处于畏惧状态。君主不自操事,不自计虑,而靠“符契”验证、考核臣下的言事,“符契之所合,赏罚之所生也”。符契、赏罚体现的是法制精神。所有这些都是由道的本原演化而成,为是非标准确立的根据,它说明法制是自然法则的运用。
一
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1]。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故虚静以待令,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有言者自为名,有事者自为形,形名参同[2],君乃无事焉,归之其情。故曰:君无见其所欲[3],君见其所欲,臣自将雕琢;君无见其意,君见其意,臣将自表异[4]。故曰: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故有智而不以虑,使万物知其处;有贤而不以行,观臣下之所因[5];有勇而不以怒,使群臣尽其武。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群臣守职,百官有常[6],因能而使之,是谓习常。故曰:寂乎其无位而处,漻乎莫得其所[7]。明君无为于上[8],群臣竦惧乎下[9]。明君之道,使智者尽其虑,而君因以断事,故君不穷于智;贤者勑其材[10],君因而任之,故君不穷于能;有功则君有其贤,有过则臣任其罪,故君不穷于名。是故不贤而为贤者师,不智而为智者正。臣有其劳,君有其成功,此之谓贤主之经也。
[1]纪:准则,纲领。
[2]参同:验证相合。参,验证。同,合。
[3]见:同“现”。
[4]表异:伪装。
[5]因:凭借,依据。
[6]常:指常规、常法。
[7]漻:通“寥”,寥廓,高远空旷。
[8]无为:《老子》中提出的哲学概念。道家的“无为”是指宇宙的存在状态,指出道无为,万物自化,从而又体现了“无为而无不为”的最高境界。韩非接受无为思想,把它运用到治国理论方面,形成了法家任势用术的最高原则。无为已经成为韩非法制思想的理论基础。所以他认为,君主“无为”,就可以不费气力地使臣下把事情办好。
[9]竦:通“悚”,害怕,恐惧。
[10]勑(lài):慰勉,鼓励。
译文
道是万物的本原,是非的准则。因此英明的君主把握本原来了解万物的起源,研究准则来了解成败的原因。所以虚无安静地对待一切,让名称自然命定,让事情自然确立。虚无了,才知道实在的真相,冷静了,才知道行动的准则。进言者自会确定主张,办事者自会产生效果,效果和主张验证相合,君主就无需躬亲琐事,而使事物呈现出本来面目。所以说,君主不要显露他的欲望,君主显露他的欲望,臣下将自我粉饰;君主不要显露他的意图,君主显露他的意图,臣下将自我伪装。所以说:除去爱好,抛开好恶,臣下就显露真相;除去成见,抛开智慧,臣下就约束自己。所以君主有智慧也不用来谋事,使万物处在它适当的位置上;有贤能也不表现为行动,以便察看臣下依据什么行事;有勇力也不用来逞威风,使臣下充分发挥他们的勇武。因此君主不用智慧却仍能明察,离开贤能却仍有功绩,离开勇力却仍然强大。群臣恪守职责,百官都有常法,君主根据才能使用他们,这叫遵循常规。所以说:寂静啊!君主好像没有处在君位上;寥廓啊!臣下不知道君主在哪里。明君在上面无为而治,群臣在下面诚惶诚恐。明君的原则是,使聪明人竭尽思虑,君主据此决断事情,所以君主的智力不会穷尽;鼓励贤者发挥才干,君主据此任用他们,所以君主的能力不会穷尽;有功劳在君主头上闪现出贤能的光彩,有过失则臣下承担耻辱的罪责,所以君主的名声不会衰减。因此不显示贤的却是贤人的老师,不显示智的却是智者的君长。臣下承担劳苦,君主享受功名,这就叫贤明君主的常法。
赏析与点评
“君无见其所欲,君见其所欲,臣自将雕琢;君无见其意,君见其意,臣将自表异”。老子所谓“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有功则君有其贤,有过则臣任其罪。”二语最合从来自私领袖之意。
二
道在不可见[1],用在不可知。虚静无事,以暗见疵[2]。见而不见[3],闻而不闻,知而不知。知其言以往,勿变勿更,以参合阅焉。官有一人,勿令通言,则万物皆尽。函掩其迹,匿其端,下不能原[4];去其智,绝其能,下不能意。保吾所以往而稽同之[5],谨执其柄而固握之。绝其望,破其意,毋使人欲之。不谨其闭[6],不固其门,虎乃将存。不慎其事,不掩其情,贼乃将生。弑其主[7],代其所,人莫不与,故谓之虎。处其主之侧,间其主之忒[8],故谓之贼。散其党,收其余,闭其门,夺其辅,国乃无虎。大不可量,深不可测,同合刑名[9],审验法式[10],擅为者诛,国乃无贼。
[1]道:指君主掌握的道。这里实际上就是指驾驭群臣的“术”。
[2]疵(cī):小毛病。
[3]而:如同,好像。
[4]原:推测根源。
[5]稽:考查。同之:指言论与实际一致。
[6]闭:门闩所插入的孔。这里指门闩。
[7]弑:杀,指臣杀君,下杀上。
[8]间(jiàn):暗中窥伺。忒(tè):差错,过失。
[9]刑:通“形”,行为的表现。
[10]法式:法度。
译文
道是看不见的,君主运用道的时候,也不能被察觉。君主要保持虚静无事的态度,以隐蔽的方法察看群臣的过失。看到了好像没看到,听到了好像没听到,知道了装作不知道。君主知道了臣下的言论以后,不要予以变动更改,而要用验证比较的方法考察他们的言论是否与实际相符。每一个官职只有一个人任职,不要让各位官员串通消息,那样一切事情就全都露出实情。君主掩盖起自己的形迹,隐藏起事情的苗头,臣下就不能推测到他的心意;君主摒除个人的智慧,不用自己的才能,臣下就不能揣测到他的真情。君主要坚守自己的意图去考核臣下言论是否与实际相符,谨慎地抓住国家的权柄且牢固地掌握它。杜绝臣下的窥视,破坏臣下的欲念,不要让群臣贪求君主的权柄。如果不谨慎门闩,不牢固地关好大门,恶虎就将潜入。如果不谨慎对待自己的行事,不掩盖自己的真情,奸贼就有机可乘。敢于杀掉他的君主,篡夺君主的权位,没有谁不畏惧顺从他,所以称他为恶虎。侍奉在君主的左右,暗中窥伺君主的过失,所以称他为奸贼。君主如果粉碎奸臣的私党,逮捕奸臣的余孽,封闭奸臣的门户,铲除奸臣的帮凶,国家就没有恶虎了。君主的治术大到不可估量,深得不可探测,考核臣下的行为与言论是否一致,考察和检验群臣的活动是否合于法度,擅自妄为的就予以诛罚,国家就没有奸贼了。
赏析与点评
“道在不可见,用在不可知。虚静无事,以暗见疵。”老子之道,韩非用作权谋驭下之术。
三
人主之道,静退以为宝[1]。不自操事而知拙与巧,不自计虑而知福与咎[2]。是以不言而善应[3],不约而善增[4]。言已应,则执其契[5];事已增,则操其符[6]。符契之所合,赏罚之所生也。故群臣陈其言,君以其言授其事,事以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诛[7]。明君之道,臣不得陈言而不当。是故明君之行赏也,暧乎如时雨[8],百姓利其泽;其行罚也,畏乎如雷霆,神圣不能解也。故明君无偷赏[9],无赦罚。赏偷,则功臣堕其业[10];赦罚,则奸臣易为非。是故诚有功,则虽疏贱必赏;诚有过,则虽近爱必诛。疏贱必赏,近爱必诛,则疏贱者不怠,而近爱者不骄也。
[1]退:这里有不露锋芒、不为人先的意思。
[2]咎(jiù):过失,祸患。
[3]善应:善于提出自己的主张。
[4]善增:善于提高功效。
[5]契(qì):古代一种凭证。在竹简或木片上刻字,分为两半。双方各收一半,验证时将两半相合。
[6]符:古代调兵遣将用的凭证,用竹、木或铜、玉做成。中分为二,双方各执一半,验证时将两半相合。
[7]诛:惩罚。
[8]暧(ài):温润。
[9]偷:苟且,随便。
[10]堕:通“惰”,懈怠。
译文
君主的原则,以静退为贵。不亲自操持事务而知道臣下办事的拙和巧,不亲自考虑事情而知道臣下谋事的福和祸。因此君主不多说话而臣下就要很好地谋虑,不作规定而臣下就要很好地办事。臣下已经提出主张,君主就拿来作为凭证;臣下已经做了事情,君主就拿来作为考核的依据。拿了凭证进行验证,就是决定赏罚的根据。所以群臣陈述他们的主张,君主根据他们的主张授予他们职事,依照职事责求他们的功效。功效符合职事,职事符合主张,就赏;功效不符合职事,职事不符合主张,就罚。明君的原则,要求臣下不能说话不算数。因此明君行赏,像及时雨那么温润,百姓都能受到他的恩惠;君主行罚,像雷霆那么可怕,就是神圣也不能解脱。所以明君不随便赏赐,不赦免惩罚。赏赐随便了,功臣就懈怠他的事业;惩罚赦免了,奸臣就更变本加厉。因此确实有功,即使关系疏远、地位卑贱的人也一定赏赐;确实有罪,即使亲近喜爱的人也一定惩罚。疏贱必赏,近爱必罚,那么疏远卑贱的人就不会懈怠,而亲近喜爱的人就不会骄横了。
赏析与点评
“诚有功,则虽疏贱必赏”,此法家有效,胜儒家重情之处,但世袭独裁之君,是否必能有赏罚之明?又成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