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融做人老练做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3章 给人余地予己退路,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见(1)

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切忌得理不饶人,要学会得理的时候想想自己没理的窘境,要体谅别人的苦楚和困难,给别人留足面子,是圆融为人的一大体现。

孟子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给人面子,给自面子,予人方便,予己方便,能够让你拥有对别人产生有效影响的力量的最有把握的一个方法,就是设法让别人明白,你从心底里敬重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把面子给别人,把里子留给自己,这是一种处世的一大准则,也是做人的一种智慧。

事不做绝,凡事留三分余地

做事留三分余地,就不会把事情做绝。于情不偏激,于理不过头,在追求成功的路上就会进退自如。

传说太阳神阿波罗的儿子法厄同驾起装饰豪华的太阳车横冲直撞,恣意驰骋。当来到一处悬崖峭壁上时,恰好与月亮车相遇。月亮车正欲掉头退回时,法厄同依仗太阳车辕粗力大的优势,一直逼到月亮车的尾部,不给对方留下一点回旋的余地。正当法厄同眼看着难以自保的月亮车幸灾乐祸时,自己的太阳车也走到了绝路上,连掉转车头的余地也没有了,向前进一步是危险,向后退一步是灾难,最后终于万般无奈葬身火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留有余地,不可把事情做绝。人生一世,万不可使某一事物沿着某一固定方向发展到极端,而应在发展过程中充分认识,冷静判断各种可能发生的事情,以便有足够的条件和回旋余地采取机动的应对措施。

某报社的主编交给新来的记者王心一个重要的采访任务,同时,主编告诉他:“这件采访工作在实施时存在一定的困难……”正当主编要详细地向他介绍一下时,王心却拍着胸脯说:“没有问题,包您满意。”三天以后,没有听到任何动静,主编便问他采访进展得怎么样?进度如何?他才不得不说:“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

虽然主编也知道这个采访不会很轻松,但对王心当时轻易地拍胸脯表态却大有反感,从而对他这个人的能力也产生了怀疑。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我们无法预料它的发展态势,有的也不了解事情的发生背景,切不可轻易地下断言,不留余地,使自己一点回旋余地都没有。

有一次,赵刚与同事之间有了点摩擦,很不愉快,便对同事说:“从今天起,我们断绝所有关系,彼此毫无瓜葛……”这话说完还不到两个月,这位同事成了他的上司,赵刚因讲过过重的话很尴尬,只好辞职,另谋他就。

因把话讲得太满,而给自己造成窘迫的例子到处可见。把话说得太满,就像把杯子倒满了水一样,再也滴不进一滴水,否则就会溢出来。打满了气的气球,再充就要爆炸。

凡事总会有意外,留有余地,就是为了容纳这些“意外”。杯子留有空间,就不会因为加进其他液体而溢出来;气球留有空间便不会爆炸;人说话留有余地,便不会因为“意外”的出现而下不了台,做事留有余地从而可以从容转身。

我们可以见到一些政府官员在面对记者采访时偏爱用一些模糊语言,如:可能、尽量、研究、或许、评估、征询各方面意见……他们之所以运用这些字眼,就是想为自己留有余地。否则一下把话说死了,结果是事与愿违,那该多难堪呀!

那么,怎样才能为自己留有余地呢?

做事方面,对别人的请托可以答应接受,但不要“保证”,应代以“我尽量、我试试看”的字眼;上级交办的事当然接受,但不要说“保证没问题”,应代以“应该没问题,我全力以赴”的字眼。这是为万一自己做不到留下后路,而这样回答事实上又无损你的诚意,反而更显出你的审慎,别人会因此更信赖你!即使事情没有做好,也不会怪罪你。

办事、说话留有余地,使自己行不至于绝处,言不至于极端,有进有退,以便日后更能机动灵活地处理事务,解决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同时也给别人留有余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不要把别人推向绝路,这样一来,事情的结果对彼此都有好处。

多栽花少栽刺,为自己预留退路

有两个村庄位于沙漠的两端,若想到达对面的村庄,有两条路可行。

一条要绕过大漠,经过外围的城市,但是得花二十天的时间才能到达;如果直接穿过大漠,只要三天就能抵达。

但是,穿越沙漠却很危险,有人曾经试图横越,却无一生还。

有一天,有位智者经过这两个村落,他教村里的人们找许多的胡杨树苗,每一公里便栽种一棵树苗,直到沙漠的另一端。

这天,智者告诉村里的人:“如果这些树苗能够存活下来,你们就可以沿着胡杨树来往;若没有存活,那么每次经过时,就记得要把枯树苗插深一些,并清理四周,以免倾倒的树木被流沙淹没了。”

结果,这些胡杨树苗种植在沙漠中,全被烈日烤死,不过却也成了路标,两地村民便沿着这些路标,平平安安地走了十多年。

有一年夏天,一个外地来的僧人,坚持要一个人到对面的村庄去化缘。

大家见无法阻止,便叮咛他说:“师父您经过沙漠的时候,遇到快倾倒的胡杨时一定要向下再扎深些,如果遇到将被淹没的胡杨树,记得要将它拉起,并整理四周。”

僧人点头答应,便带着水与干粮上路。

但是,当他遇到将被沙漠淹没的胡杨树时,却想:“反正我只走这么一趟,淹没就淹没吧!”

于是,僧人就这么走过一棵又一棵即将消失在风沙里的胡杨树,看着一棵棵被风暴吹得快倾倒的树木一一倾倒。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已经走到沙漠深处的僧人,在静谧的沙漠中,只听见呼呼的风声,回头再看来时路,却连一棵胡杨树的树影都看不见了。

此刻,僧人发现自己竟迷失方向了,他像个无头苍蝇似地东奔西跑,怎么也走不出这片沙漠。

就在他只剩下最后一口气时,心里懊恼地想:“为什么不听大家的话?如果我听了,现在起码还有退路可走。”

留条后路,不是让自己有遁逃的机会,而是让我们重新起步时,能够看见前路的错误足迹,记取教训,不再重蹈覆辙。

然而,多数人都不懂得吸取教训,即使前人已经有过失败的经验,他们仍然喜欢让自己撞得鼻青脸肿,然后才惊呼说:“没想到是真的!”

人类的经验是靠时间累积出来的,再经过长时间的去芜存菁得来的。所有长者的智慧与建言,我们都不能视若无睹,那些都是我们绝佳的成功秘籍。

待人接物也是如此,凡事都要以谦让的心胸为自己预留一条退路,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见,难道不是吗?

切勿咄咄逼人,得饶人处且饶人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H·M·托利得提出:测验一个人的智力是否属于上乘,只看脑子里能否同时容纳两种相反的思想而无碍于其处世行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相互谦让,这不仅是给别人机会,更是为自己创造机会。同样老板在面对下属的微小过失时,则应有所容忍和掩盖,这样做是为了保全他人的体面和企业利益。

器量狭小、排挤同事的人,一定也会遭到其他人的排挤;把同事当作阻挡前途的障碍,一定难以在办公室里立足。对于那些跟自己有竞争关系的人,不妨试着去赞美他,或请他帮一个小忙,往往可以神奇地化解彼此间的敌意。在职场上,减少一个敌人的价值胜过增加一个朋友。

同一办公室里有年龄、条件相仿的同事实在是件头疼的事,因为人人都会把你们两个拿来比较。其实办公室里同事间本来是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以健康心态看待竞争关系,同事的能力愈来愈强,等于是在无形中促使你提升实力。更何况,在全球化时代,就不应该把眼光局限在同一屋檐下的同事,而应该将全球的精英视为真正的竞争者,如此一来,自然就不需要把同事当“冤家”看待了。

当然,作为公司的一位职员,难免会碰到对你横挑鼻子竖挑眼的人,难以相处的人也肯定少不了,如果你对他们也显示出极其厌恶之意,则无异于显示自己度量狭小。所以你应该拿出你的诚意来,诚心诚意欣赏对方的长处,对于对方出错的地方,你也应该开诚布公地与他商讨,消除彼此之间的敌意。在公司中,有竞争才有进步。如果你在“搏击”过程中,输给了竞争对手,这时你更需要有承受打击的度量,不能就此消沉,而应该诚心诚意恭贺、欣赏对手的能力,消除你的敌意,并继续保持你与升迁了的对手的良好人际关系以及愉快的办公室气氛。这样你的表现会赢得更多人的赞赏,从而为以后的成功奠定坚实的人际基础。

得饶人处且饶人,自己即使得了一定的“理”,也不能非逼得对方鸣金收兵或竖白旗投降不可,让对方走投无路,对方为了“求生”,就有可能“不择手段”,这可能对你自己也会造成伤害。放他一条生路,宽宏大量一些,他“逃命”要紧,便不会对你造成伤害。如果有一天狭路相逢,即使有一天他势旺你势弱,他也会有一定的报恩之心,同样也会放你一条“生路”的。其实搏击中的宽宏大量,是在为自己留一条后路,同时还可能“不打不相识”,化敌为友。

我们外出就餐,常常会看见这样的状况发生:服务生端菜上楼不小心与一位下楼的先生相撞,服务生手中的菜盘掉到地上打个粉碎,菜汤溅到了下楼的客人的裤子或皮鞋上。服务生连忙说:“先生,对不起,我给您擦,对不起……”边说边弯下腰来用餐巾纸为这位先生擦裤腿和皮鞋。有些客人一般到这程度也不计较了,但也有的客人不仅不解气,还怒气冲冲地骂:“你是干吗吃的,长眼了吗?”服务生犹如犯了天大的错一样,还在连声说着“对不起,非常抱歉!”有些客人还不依不饶地要找经理……

很多行为都不是当事人故意的行为,都赔礼道歉了,得饶人处且饶人。自古至今,大度和忍让被圣贤乃至平民百姓尊奉为做人的准则和信念,得饶人处且饶人,即是一个人谦让精神和宽宏风范的表现,生活中我们需要博大的胸怀、不拘小节的潇洒和与人为善的仁慈。

罗素曾评价维特根斯坦的一部新作论点荒谬,但依然豁达地同意将其出版。杰斐逊曾说,我反对你的观点,但我将誓死捍卫你言论的自由。为人处世,不妨学学罗素和杰斐逊的谦让为人的精神。

得理也饶人,要给他人留足面子

有理不等于可以不依不饶,有理不等于可以肆意批驳别人,有理不等于别人一点儿理都没有。与人相处切忌得理不饶人。要学会得理的时候想想自己没理的窘境,要体谅别人的苦楚和困难,给别人留足面子。

得理饶人就等于给自己赢得了一次机会。

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亲情关系等构成了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矛盾和不愉快,看到有的人因此不是互不理睬,就是吵吵闹闹,或者争权夺利,更有甚者大打出手闹出人命,真让人不可思议,何必呢!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诗,应当成为年轻人的做人信条之一。

每个人都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十全十美那是神,是凡人总会有些地方惹着别人,即便你圆滑无比,毫无缺点,也总有人看你不顺眼,这就是人性的微妙。我们在与人相处的时候,往往看不到别人的优点,或者说很少看到别人的优点,而且一个人缺点的存在总会让我们感觉更多不快。所以我们如果想与别人友好相处,我们就应该宽容别人的一些缺点,尽量地不要心存怨恨,如果有机会的话,你以一种别人能接受的方式,告诉别人,希望他能够改掉这些缺点。当然,给别人指出缺点并需要别人能改掉,那是一门做人的艺术,也是一门交流、沟通的艺术,做好了会让别人愉快地接受,做不好反而会影响到两人之间的关系。要做到对别人的缺点完全宽容和完全不怨恨,这是比较难的。那么,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就要尽量地宽容,尽量不怨恨,在这种精神品质的支撑下,我们就要多发现别人的优点,多欣赏别人的优点,甚至去认真地学习别人的优点。

一个人与别人相处,要能够容纳别人的缺点,欣赏别人的优点,要多些善意的微笑,多些真诚的问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