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破译哈佛创意密码,感受创意思维的力量(4)
这个道理其实是马克思主义的常识。马克思早就说过,以前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和现实只是从“客体的形式”去理解,而没有从“主体的方面”去理解。实际上,不论是自觉地还是不自觉地,现实中的人们总是从意义和价值的层面去把握外在世界的,都是从“为我”而不是从“为它”的角度来观察和理解世界的。说到底,就连所谓“保护生态环境”之类,也不过是站在人类的立场、为了人类自身的利益而已。这就使得追求“纯粹客观”不但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是没有必要的。
哈佛大学创意课认为,从创意思维的角度来说,必须摆脱所谓“纯粹客观”对思维主体的束缚,自由地发挥其想象力,才能冲破有形的和无形的思维障碍,获得奇妙的点子。假如在创意思维的一开始,便要求头脑“要符合实际”“不能胡思乱想”,那么我们的思维就难以发挥其巨大的“超越性”特点,不可能有新的创意产生。我们稍微留心就能看到,对人类历史影响深远的“新点子”,在刚产生的时候,几乎都是“不符合实际的”、“没有实用价值的”、“纯属胡思乱想”之类的东西。
注意观察时的盲点
孔夫子带着他的徒弟们周游列国,在一个国家饿了很多天,好不容易搞到了一点儿米,便让颜回煮成饭给大家吃。孔夫子看到饭刚煮好,颜回便悄悄地抓了一把饭往嘴里塞。孔夫子很不高兴,把颜回训斥了一顿说:大家都在饿着,你怎么一个人先吃呢?
颜回委屈地说:我刚才打开锅盖,看见饭里有一块很脏的东西,我怕这个脏东西被别人吃掉了,于是我就自己把这个脏米饭吃下去。孔夫子听后,对这个事情发了一番感慨: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观察不到的地方,而且每一个人对于眼前的事实和所发生的事情,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加以解释。这里就会发生许许多多的误会和错误。所以,要想成为一个君子,就要认识到自己思考中的盲点,对那些察觉不到的地方,要特别地谨慎,不能匆匆忙忙地下结论。
每一个人在观察和认识事物的时候,都会有自己的盲点,也就是他所看不到的地方。因为每个人头脑当中都有自己固定化的思维模式。符合这种习惯和模式的事物,我们对它的认识就十分清楚。而超出这个习惯和模式的事物,我们往往加以忽略。而且对于自己认为有意义的那些事物,总是特别注意,总是习惯于按照自己的理解对它们加以把握。所以,每个人的认识和目光,都像一支手电筒,它仅仅照出一个光柱。在光柱之外的事物,都被我们忽略了。
创意思维所得到的结果,应该尽量地全面一些,考虑的问题应尽量周到一些,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彻底的全面”同样是若隐若现的东西。如果一味地追求“全面性”,也许要失去许多创意的好时机。
有一位辩证法思想家认为,要想全面而彻底地认识任何一个事物,都必须首先认识整个宇宙中的每一个事物。请想一想,你面前的这张木制书桌,要想全面认识这张书桌,必须首先认识其中的木板;要想全面认识那块木板,必须首先认识剖成木板的那棵树;要想全面认识那棵树,必须首先认识养育那棵树的土壤、雨水、阳光等条件;要想全面认识这几个条件,还不足以让你去研究整个宇宙的起源和发展吗?
你一定听说过“金银盾”的故事:一个将军站在盾牌前面,说盾牌是“金子做的”;另一个将军站在盾牌后面,说盾牌是“银子做的”;第三个将军站在盾牌侧面,说盾牌是“金子和银子做的”。很显然,前两位将军的话是“片面的”,第三位将军的话是“全面的”,但只是相对于前两位将军来说是“全面的”。也许剖开盾牌,发现里面是块铁板,金和银是镀在外层的。那么,我们能不能从相对的全面出发,逐渐扩展,最后达到“彻底的全面”呢?也许理论上能讲得通,但实践上肯定是办不到的。这还是由思维对象的无穷多及其属性和变化的无穷多决定的。
思维无法达到“彻底的全面”,这一事实并不能让我们感到很悲观,因为我们本来就不需要它。盲目追寻“彻底的全面性”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庄子笔下的“庖丁”,把一只活生生的牛只看做一堆骨头和筋肉的组合体,只想着其中骨头缝的宽窄,这显然是片面的。庖丁不像农夫那样,了解牛能拉多重的车,一天吃多少料;庖丁也不像画家那样,了解牛在奔跑时的英姿,知道牛抵架时尾巴是夹着还是翘着。庖丁就是庖丁,他不想跟农夫和画家学习,以便对牛的认识更加全面;对于庖丁的实践目的来说,“目无全牛”就足够了。鲁迅也曾说过,在中国古代,对人体颈骨的结构研究最透彻的,不是医生(中医不重解剖),而是刽子手。
随着实践目的的改变,人们对事物认识的重点就从一个方面转到另一个方面。空调厂商经常说,“据科学家预言,地球将变得越来越热”;而电暖气商则说:“据另一些科学家预言,地球将变得越来越冷。”双方都没有讲错,都选取了于自己有利的科学家预言。
全面性问题对于创意思维具有双重意义。有些时候,我们放开眼界,打破某一种片面性,就可以获得新创意;而在另一些时候,我们固守某一种片面性,沿着这个片面性“一条黑路走到底”,同样能够得到某种创意——正如有位哲人所说,“真理就是最偏的偏见”。
在现实生活中,达到相对全面性的方法之一,就是把不同人的观点和思路结合起来,从中找出创意的幼芽。因为每个人观察问题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以及对待某些问题的态度,都有自己的特殊之处,不可能与别人完全相同。听取别人的观点,就等于自己多了一种思考问题的角度、方法和态度,新奇的创意往往蕴含在新奇的角度之中。
本质与主流的凸现
尽管我们无法获得“纯粹客观”,无法达到“彻底的全面”,但是我们还有一种补救的办法,那就是抓住思维对象的本质和主流。
历史上有不少的哲学家,也把获得“永恒真理”的希望寄托在“本质和主流”的身上。他们认为,在思维和认识的过程中,只要抓住了某些重要的对象,抓住了一个对象的某些重要属性,也就抓住了整个对象的“本质”和“主流”,就能够以简驭繁,“纲举目张”。舍掉某些无足轻重的对象,舍掉对象的某些无足轻重的属性,并不妨害我们对整个对象的把握,“永恒真理”仍然是可望又可及的东西。
从人们的实际思维进程来看,问题并非如此简单。
你的面前摆着啤酒瓶,一只普普通通的啤酒瓶。请想一想,它的“本质和主流”是什么?你想用这只瓶来装酱油,那么它的牢固、不渗漏、密封、不透光等属性就成了“本质和主流”;你的儿子想用这只瓶来装蝴蝶,那么它的透气性、透光性就成了“本质和主流”,不具备这两个属性的瓶子就意味着“本质”上不合格;你的朋友想把这个瓶子磕掉瓶底当做自卫武器,那么瓶子的硬度就上升为“本质和主流”的属性,而瓶子的透光之类的属性则成了无足轻重的“非本质”的“支流”问题。
你的面前放着一部《红楼梦》,就是曹雪芹和高鹗两人合著的《红楼梦》。请想一想,这部书的“本质和主流”(即主题思想)是什么?是一部“自然主义的自传”?是一部有伤风化的“诲淫之作”?是一部“反清排满”的“革命者的启蒙”?是一部宣扬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哲理书?是一部展示“封建社会衰亡”的历史教科书?还是一部兼容以上各项内容的“大杂烩”……
我们思考的各种对象和每一对象的各种属性,其本身是纷然杂陈、平起平坐的,无所谓“本质”或“非本质”,“主流”或“支流”,就像康德所说的“物自体”,是混沌一团的东西。
只是当它们进入头脑之后,在思维主体的实践目的、价值模式等思维手段的操作下,不同的对象和同一对象的不同属性才排列出主次轻重的顺序,它们的“本质和主流”方才凸现出来。
结果,在不同思维主体的不同实践目的、不同价值模式的操作下,同一对象的本质和主流就会显示出差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能见到两人在不停地争论:某事从“主流”上看是“好事”还是“坏事”,某人从“本质”上说是“好人”还是“坏人”,等等。在这一类争论中,有时有正误之分,有时则没有正误的问题,只是争论者各自的衡量尺度不同。
哈佛大学创意课指出,从创意角度来说,我们不应局限于对事物现有的“本质和主流”的认识,而应该挖掘出同一事物的新本质和新主流。
说到底,每一种具体的事物和观念都具有无穷多的属性,因而也具有无穷多的“本质和主流”。只要调整一下思维主体的各种操作手段,就能发现旧事物中未为人知的“本质和主流”,创意便由此而生。
这类创意事例俯拾皆是。比如,《西游记》这部书的“本质和主流”(主题思想)是什么?你一定知道,那是一部反映正义战胜邪恶的神话小说,还有其他说法吗?它的主题是不是反映了“儒释道合流”?还有比这更邪乎的看法:《西游记》是一部“密码书”!
第五课 揭示创意思维提升的途径
关于一个人创意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哈佛专家做过许多实验。根据实验的结果来,哈佛专家认为影响创意思维程度的主要有三大因素:一是先天赋予的能力,二是生活实践的影响,三是科学的思维训练。
天赋的创意能力
首先测试自己的创意精神,找到自己的弱项和不足之处,以便自己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意训练。
(1)我喜欢试着对事情或问题作猜测,即使不一定都猜对也无所谓。
(2)我喜欢仔细观察我没有看过的东西,以了解详细的情形。
(3)我喜欢听变化多端和富有想象力的故事。
(4)画图时我喜欢临摹别人的作品。
(5)我喜欢利用旧报纸、旧日历及旧罐头等废物来做成各种好玩的东西。
(6)我喜欢幻想一些我想知道或想做的事。
(7)如果事情不能一次完成,我会继续尝试,直到成功为止。
(8)做功课时我喜欢参考各种不同的资料,以便得到多方面的了解。
(9)我喜欢用相同的方法做事情,不喜欢去找其他新的方法。
(10)我喜欢探究事情的真假。
(11)我喜欢做许多新鲜的事。
(12)我不喜欢交新朋友。
(13)我喜欢想一些不会在我身上发生的事情。
(14)我喜欢想象有一天能成为艺术家、音乐家或诗人。
(15)我会因为一些令人兴奋的念头而忘记了其他的事。
(16)我宁愿生活在太空站,也不喜欢住在地球上。
(17)我认为所有的问题都有固定的答案。
(18)我喜欢与众不同的事情。
(19)我常想要知道别人正在想什么。
(20)我喜欢故事或电视节目所展现的事。
(21)我喜欢和朋友一起,和他们分享我的想法。
(22)如果一本故事书的最后一页被撕掉了,我就自己编造一个故事,把结局补上去。
(23)我想做一些别人从没想过的事情。
(24)尝试新的游戏和活动,是一件有趣的事。
(25)我不喜欢太多的规则限制。
(26)我喜欢解决问题,即使没有正确的答案也没关系。
(27)有许多事情我都很想亲自去尝试。
(28)我喜欢唱没有人知道的新歌。
(29)我不喜欢在别人面前发表意见。
(30)当我读小说或看电视时,我喜欢把自己想成故事中的人物。
(31)我喜欢幻想2亿年前人类生活的情形。
(32)我常想自己编一首新歌。
(33)我喜欢翻箱倒柜,看看有些什么东西在里面。
(34)画图时,我很喜欢改变各种东西的颜色和形状。
(35)我不敢确定我对事情的看法都是对的。
(36)对于一件事情先猜猜看,然后再看是不是猜对了,这种方法很有趣。
(37)玩猜谜之类的游戏很有趣,因为我想要知道结果如何。
(38)我对机器有兴趣,也很想知道它里面是什么样子,以及它是怎样转动的。
(39)我喜欢可以拆开来的玩具。
(40)我喜欢想一些新点子,即使用不着也无所谓。
(41)一篇好的文章应该包含许多不同的意见或观点。
(42)为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找答案,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
(43)我喜欢尝试新的事情,目的只是为了想知道会有什么结果。
(44)玩游戏时,我通常是有兴趣参加,而不在乎输赢。
(45)我喜欢想一些别人常常谈过的事情。
(46)当我看到一张陌生人的照片时,我喜欢去猜测他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47)我喜欢翻阅书籍及杂志,但只想知道它的内容是什么。
(48)我不喜欢探寻事情发生的各种原因。
(49)我喜欢问一些别人没有想到的问题。
“天赋能力”绝不意味着不需要任何外界条件,它只是一种资质、一种倾向,一旦遇到合适的条件,“天赋能力”才能够充分地展现出来。“天赋能力”往往以潜在的方式存在,它主要来自于遗传以及早期胎儿的发育过程。万一缺少必要的现实条件,“天赋”再高的人也无能为力。
来自环境的影响
环境对创意的影响可比喻为一盆花。品种好的君子兰,在适宜的水土肥料等条件下,会长出又宽又厚的叶片;如果缺乏适宜的水土条件,它也会变得枯黄。反过来说,如果君子兰本身的品种不好,那么任你提供什么样的水土肥料也无济于事,它只能长出又薄又窄的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