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黑色硝烟:是正义还是邪恶?(1)
1.从海湾鏖战说起
沙漠风暴:高新战争拉开了帷幕......
1990年8月2日凌晨,190万科威特人睡梦正酣。近邻伊拉克的10万大军,越过伊科边境径直向其首都压过来。他们一路畅通无阻,仅用了3个小时便到达了目的地,并随即宣布:科政府已被推翻。这一晴天霹雳,令世人震惊!之后就是强烈的愤怒。很快地,100多个国家对伊实行了制裁。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从四面八方云集海湾。
8月4日,美国制定了代号为"沙漠盾牌"的行动计划。其目的是防止伊拉克入侵沙特,并用武力迫使其从科威特撤军。至11月10日,抵达海湾的美陆海空三军已有23万人。
8月13日以后,英国、比利时、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荷兰、意大利、俄罗斯、孟加拉等相继加入了以美为首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进行海上封锁。连日本也跃跃欲试,提出向海湾派出自卫队。因此议与其和平宪法相悖,遭到国会的否决,才没有成为现实。而阿拉伯国家由于各自不同的利益,对伊拉克吞并科威特的反应不一,有的谴责,有的支持。8月10日,在阿拉伯首脑会议上,12国同意派兵保护沙特。
多国部队的大军压境,使伊拉克面临着遭受巨大武力惩罚的沉重压力。联合国的经济制裁,也使伊拉克陷入了困境。多国部队的舰艇,在海湾上封锁了伊拉克的水路,使它成为几乎与世隔绝的孤岛。然而,伊拉克也有绝招,出人意料地树立起"人质盾牌"。8月18日,伊拉克议长萨利赫宣布,所有敌视国家的外籍公民,都不得离开伊拉克和科威特。
双方态度强硬,海湾地区可谓剑拔弩张,阴云密布。8月12日,萨达姆提出三点条件:只有以色列撤出被占的阿拉伯领土,叙利亚撤出黎巴嫩,美军撤出沙特,伊拉克才答应撤出科威特。美国断然拒绝了。双方的和平条件相距十万八千里,不动武似已无法解决问题。
1991年11月29日,是海湾危机中的关键日子。这一天,联合国安理会特别会议通过了678号决议,授权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于1991年1月15日后,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迫使伊拉克退出科威特。这是对伊的"最后通牒"。为阻止战燹燃起,国际社会开始了抢救和平的努力。前南斯拉夫外长,约旦、法国以及几位世界级政治家络绎前去巴格达斡旋,但伊拉克坚持不从科威特撤军。美伊双方也约定日期进行了多次会谈;1991年1月9日,其会谈在日内瓦举行。美坚持伊必须无条件从科威特撤军;伊则坚持科威特是它的第l9个省,不容谈判。会谈在紧张的气氛中进行了36个小时,最后不欢而散。
1月13日,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德奎利亚尔抵达伊拉克,进行最后的和平努力,但仍告失败。
1991年1月17日,海湾战争终于爆发。
开战的前夕,美国以每天5000人的速度,向海湾急速增兵。到1月17日,美军在海湾的总兵力达到45万人。多国部队共70万人。他们约有坦克3500辆,作战飞机1400架,武装直升机1400架,各类舰艇247艘,其中6个航母战斗群。伊拉克驻科威特战区军队54万人,约有4000辆坦克,700架飞机(大部分在伊拉克境内),70艘舰艇。伊与科威特、伊与沙特的边境,筑起了一条240公里长的"萨达姆防线",这条防线包括人工沙墙、铁丝网、雷区、反坦克壕等障碍设施。
开战前5个小时,多国部队向伊方进行了强烈的电子干扰。美军的发射机用相同的频率发出更强的电波,使伊的通讯联络濒于中断。伊方雷达的屏幕不是白花花一片,就是显示假目标。1月17日,当地时间凌晨2时40分,多国部队发起了代号"沙漠风暴"的海湾战争。停泊在海湾地区的美国军舰,向伊拉克的防空阵地、雷达基地发射了100多枚舰对地"战斧"或巡舰导弹。接着,从沙特、巴林和美国航空母舰上起飞的数百架飞机,对伊和科的重要政治、经济及军事目标进行了轮番轰炸。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其战略方针是利用高科技优势,先进行大规模的长时间空袭,基本上破坏了伊军的还击能力之后,再发动地面进攻。
而伊拉克总的战略方针是,在多国部队的空袭中保存实力,坚持100天,然后于地面战争中大量歼灭美军人员。当美军人员遭到大量伤亡之后,会爆发大规模的反战浪潮,从而罢战退兵。这样,在空袭阶段,伊军基本上是困守在掩体战壕中,以躲过多国部队的空袭。
多国部队的空袭,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打击防空雷达阵地、机场、指挥和通讯设旋、核反应堆、导弹发射架、生物及化学武器工厂。第二阶段打击伊军的前沿阵地,重点轰炸伊军精锐之师--共和国卫队,破坏其阵地内所有道路桥梁,切断供应线,使之断粮缺水。
空袭持续了38天,平均每分钟出动一架飞机。10万架次的狂轰滥炸,使伊军及伊平民的生命财产遭到了重大损失。美军认为对方已失去整体作战能力,地面进攻的条件成熟了。
2月24日,大规模地面进攻发起。多国部队采取了声东击西的战术,即在地面进攻之前,一直摆出向科威特境内正面进攻和在科沿海大规模登陆的架势。但于地面战争开始前l0天,他们已悄悄地把大批军队调到了西部的沙伊边境,出敌不意地直攻伊拉克南部,包抄伊军后路,并与从南面向科威特挺进的美海军陆战队组成南北钳击之势。早已缺粮断水的伊军,抵抗力极其薄弱,数以万计的官兵处于被包围的险境。26日,伊拉克正式向联合国安理会请求,无条件从科威特撤军。接着,萨达姆下达了撤军令。到27日凌晨1时,伊军全部撤出。鉴于科威特已经解放,美布什总统发布电视讲话,宣布多国部队将于格林威治时间28日5时停止进攻性作战行动。这样,从24日1时发动进攻,到28日凌晨5时停火,地面战斗才整整100个小时。持续6个多月的海湾危机和42天的海湾战争也就此告一段落。
高科技运用于战争
军事专家汤姆·莱勒认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将只是一场短暂的战争。下一次战争中有可能出现这样的场面:一名年轻的飞行员在奔赴战场前向妈妈告别时说,等战争一结束他便回来看望她,"从现在起只需一个半小时"。汤姆60年代曾在一首短诗中写道:"再见吧,妈妈,我去投一下炸弹。"
研究未来战争的专家认为,高科技将彻底改变未来之战的规模与方式。21世纪的战争将是速战速决,并且可能伤亡惨重。90年代初的海湾战争,尽管硝烟已逝,仅仅持续了42天,但它揭开了高科技战的序幕。毋庸置疑,海湾战争成了美国高科技兵器的试验场。伊拉克事后也承认,最大的失误是对科技缺乏了解。最初就丧失了攻击的时机,在各种精密武器的威胁下,便只有挨打的份了,连还手的机会也不再出现。
高科技,令战争机器更加地疯狂
让我们从下面这个较新的战例中看看高新技术于战场上的决定性作用。
1996年8月底到9月初,爆发了美伊冲突。美军发射了44枚巡航导弹,摧毁或重创了伊拉克的l5个军事目标。伊拉克也多次向"禁飞区"里巡逻的美军F一16战斗机发射了地对空导弹,以表明其不承认"禁飞区"的决心,但均未击中目标。从军事学的角度看,这是一次高技术战争的排练。
在这次冲突中,美伊双方都动用了一些相当先进的导弹、飞机。但是,伊拉克的导弹为何未能击中美国飞机呢?答案仍然是:伊在军事高技术方面处于下风,未能夺取信息控制权。美军派往伊北部"禁飞区"巡逻的F一16战斗机,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第三代战斗机,机动性能好,具有下视、下射、超视距、全向和多目标作战能力。其最大飞行速度为音速的2倍,实用升限l5240米,最大爬升率216米/秒,最大航程3890公里,作战半径925公里。机上装有脉冲多普勒雷达、飞行控制计算机、火力控制计算机、雷达警戒系统、红外线成像仪、敌我识别器、空对地敌我识别应答器、大气数据计算机、塔康导航系统、仪表着陆系统、甚高频无线电台、保密话音通信系统和密码设备等。它主要是在中、低空活动,控制战场上的中、低空制空权。
而伊军向F一16战斗机发射的是SA一6地对空导弹。它是原苏联研制的全天候中近程、中低空地空导弹。导弹采用破片杀伤式战斗部,杀伤半径为18米,其最大速度为音速的2.2倍,能对付亚音速、超音速飞机。按其性能来说,应该可以对付美军的F一16战斗机了。但是,由于SA一6导弹采用全程半主动性的制导,需要搜索雷达进行目标探测,并把其坐标送给跟踪照射雷达,照射雷达再通过制导车的同步通讯系统把目标的实时坐标送给四部导弹发射车,适时发射导弹。照射雷达一方面要跟踪目标,另一方面要把导弹引导到雷达波束当中,引导导弹飞向目标,并直至命中。但这次发射中,美军控制了信息权,正如美国防部长佩里所说:"萨姆导弹基地的敌方雷达系统"照亮"了我们的一架飞机,于是我们对雷达发射了"哈姆"式导弹,雷达就不再照了。"因此,尽管伊军的地空导弹也比较先进,但因为没有控制信息权,缺乏有效的远程侦察手段,当美机临空时,可供制导雷达跟踪美机的时间很短,所以没法找到目标,打不中美军的F一16飞机。
美军这次向伊拉克发射的导弹,一部分是从远离伊拉克1000公里的波斯湾水域的海军舰艇上发射的"战斧"巡航导弹BGM一109C型。而另一部分导弹是空射巡航导弹AGM一86C。这部分导弹是由8一52型轰炸机从美国太平洋舰队关岛基地携带到距离伊拉克数百公里以外即实施空射的。
"战斧"BGM一109C型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巡航导弹,弹长6.17米,巡航速度为高亚音速(0.5~0.72马赫),射程超过1112公里,它能摧毁敌方指挥与控制系统、防空系统、机场等目标。"战斧"巡航导弹的制导方式,除了采用先进的惯性导航和地形匹配技术外,又采用了更为先进的数字式景像匹配区域相关器作为末制导,使它的命中精度提高到圆概率偏差仅有几米。数字式景像匹配区域相关器基本上是一个由微型计算机控制的软件系统,包括成像传感器、图像处理装置、数字相关器和微型计算机等部分。导弹就按照这个构成系统的工作原理自动寻找指定的目标。而AGM一86C空射巡航导弹采用高爆杀伤弹头,用以攻击地面软目标。由于它在惯性导航系统中又增加了全球定位系统,提高了全天候的作战能力。
美国采用的两种巡航导弹,都是从伊拉克防御火力圈外投射的纵深打击武器。它比用人驾驶的飞机在防空区域内投弹而被击落的概率略低。但是,由于发射后航程较长,也很容易被对方防空导弹击落。但遗憾的是,伊拉克空军没有有效的防空系统来抵抗美国先进武器的进攻。自从海湾战争以来,伊拉克空军只有一架预警飞机,但它又不能及时识别飞近的巡航导弹。伊拉克至今仍在承受海湾战争所带给自己的莫大灾难。
海湾战争余波:为未来战争提前准备
海湾战争是一场典型的现代高科技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也是未来高科技战争的引子。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军事技术的最新成果与最高水平,代表了人类战争的一种发展趋势。海湾战争以后,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其经验教训,并一致认为,军事技术对现代战争的胜负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其中,电子优势、制空权、远战及夜战能力、C31系统等,对战争全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它反映出隐形技术、电子技术、侦察技术、新材料技术、控制技术等,是支撑军队战斗力的关键。因而,各国都把发展军用高新技术作为建军的基本方向之一。美国等科技先进的国家,根据战争实践,进一步完善技术装备,力求在未来继续保持科技优势。一些技术落后的国家,也纷纷向发达国家购买武器装备,力求缩短差距。各国都依据海湾战争的特点,对军事战略作新的调整,改良作战思想。
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技术先进还是落后,都把发展高科技武器装备作为军队建设的基本目标。比如,美国防部为武器装备高科技开发制定了新的战略,要求逐步达到以下7种能力:到某一个战区;在全天候即昼夜条件下,能伪装突破防线,识别和打击重要的机动与固定目标;拥有夺取空中优势与防空能力;拥有获取海上控制权与海下优势的能力;拥有先进的地面战斗车辆;拥有供训练和战备使用的、以计算机与电子技术为基础的设施;拥有经济上负担得起的其他一切高新技术。到21世纪,他们将以提高这些能力为重点,掌握包括寻踪器的先进制导技术、隐蔽通信、太空、地面以及地下监视与通信、高能激光与微波、多频谱相关技术、跟踪与合成、地雷战、隐形技术等本领。而中东的一些国家,则纷纷向美国、英国、法国等购买高技术武器装备。如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在1993年初一次就向法国购买了436辆"勒克莱尔"式主战坦克。1992年,仅法国就向中东倾销了高达500亿法朗的武器,包括性能较先进的防空导弹驱逐舰、猎潜舰、"强盗"式巡航导弹、"幻影"2000一V战斗机等。其他海湾国家,也先后向美国订购了"爱国者"导弹和隐形战斗机等。俄罗斯为解国内经济崩溃的燃眉之急,也应世界各地许多国家求购先进武器之需,大量销售飞机、导弹、舰艇等。它的一些科技人员,亦纷纷流向钞票多而技术差的国家。
现代化的武器装备一经运用,就要求有相应的指挥控制能力。远在万里的敌军动向,稍纵即逝的战斗情况,快速的成千上万战场信息,分散的若干战斗单元,没有将陆海空连成一体的c31指挥控制系统,就难以形成立体化战役格局。因此,许多国家都加紧这方面的建设,以实现预警、指挥、控制、通信"连锁化"。其中,各国又把预警与空中指挥飞机作为重点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