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丰功伟绩的郑和
明朝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为了彰显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同时也为了满足统治者对异域奇珍异宝等特产的需求,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航海,访问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了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外交、航海壮举,这次航海的规模之大,历时之长,航程之远,在世界航海史上都是空前的。
郑和下西洋向世界传播了先进的中国文化。当时东南亚、南亚、非洲一些国家和地区非常向往中华文明,郑和下西洋肩负了“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仪,变其夷习”的使命。郑和出色地将中华文明中的中华礼仪和儒家思想、历法和度量衡制度、农业技术、制造技术、雕刻、航海等远播海外,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恢弘的篇章。这次航海之旅是一次名副其实的和平之旅,这是中华民族向世界传递和平讯息的一次壮举。
郑和以先于其他航海运动一个世纪的步伐,领跑着世界的航海运动。在郑和之后的世界征帆风樯中,鲜有可以称为和平之旅的,但我们可以有理由说郑和的船队是名副其实的“和平之帆”。大明王朝这个泱泱大国表现的是博大的胸襟和大国风范,秉承着以和为贵、协调多边关系、树立大国权威的理念,与当时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各种宗教和平共处。明朝以儒家的教义影响四邻,以自身强大的力量维护海上安全,可以说大明王朝的这些做法促进了当时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让我们拂去六百年的历史烟云,不禁感慨于郑和这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航海家、外交家对中国的外交事业、航海事业所做的极为显著的贡献。郑和一生七次下西洋,开创了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新纪元,他的一生可以用丰功伟绩来形容。郑和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和他本人的成长经历密不可分。
(一)郑和的成长
郑和的六世先祖叫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他是元初来自中亚的色目贵族,是布哈拉国王穆罕默德的后裔,曾被追封为咸阳王。郑和的曾祖父拜颜在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的时候任中书平章,他的父亲马哈只(原名米里金)被封为滇阳侯。
郑和,本姓马,小字三宝,云南昆阳州(今昆明市晋宁县)人,约于洪武四年(1371年)出生。郑和信仰伊斯兰教,在年幼时开始学习伊斯兰教义和教规。幼时开始,郑和就对伊斯兰文化有着非常深的好奇心。郑和的父亲和祖父曾经都去过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郑和从父辈的言谈中了解了很多异域的奇闻异事,年少又充满好奇心的郑和此时的心里充满了对异域及海外世界的向往。这些都为他以后的航海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郑和的成长深受父亲和祖父的影响,因为他们都是刚正不阿、才华横溢、乐善好施的人,这些都在郑和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郑和的一生功勋显著,但也遭受过磨难。在明朝结束了统一云南的战争之后,郑和到了南京,受阉做了宦官,之后又到北平的燕王府中服役。郑和自幼勤奋好学,到了燕王府之后,他更是依靠聪明才智、勤劳谨慎的品行赢得了燕王的信任,在朱棣府中做了一名贴身侍卫,郑和的才华在此时也开始显现出来。众所周知的四年“靖难之役”,郑和建立了许多战功,他跟随朱棣出生入死,立下了汗马功劳。在“靖难之役”之后,明成祖朱棣登上了皇位,郑和作为重要功臣之一,得到了和许多文武功臣同样的提升,明成祖升任他为内官监太监,又赐予他“郑”姓和“郑和”这个名字。
(二)成就事业的基础
郑和能有这样显著的成就,并不是偶然的。一方面与他个人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好学的精神息息相关。他为人聪明、正直,可以成为燕王的亲信,而且他的才智也可以帮助他同燕王商议国家大事。在这个过程中,他也可以学习到燕王的政治、军事方面的谋略。另一方面,他作为当时燕王的贴身侍卫,可以接触到一些皇亲国戚和朝廷重臣,同这些人在一起,他可以学到许多东西。郑和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锻炼提高了自身多方面的素质,开阔了自己的视野。
这些因素都是促使朱棣选择郑和作为下西洋的最佳人选的原因。郑和也是不辱使命,多次出色地完成了明成祖派给他的远洋航行任务,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三)非凡的个人才能
郑和不仅在航海方面显示出过人的才华,而且还在外交、军事等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表现出卓越的智慧。他具有钻研精神,不断地探索知识;他拥有过人的才智,能够独到地分析问题。
明成祖在登上皇位之后,在永乐年间就把下西洋重任交托给郑和。其实在郑和早期的研究领域就已经涉及到航海活动了,他仔细研究分析过航海图,了解掌握了航海技术,熟识天文地理、海洋科学知识,而且还能够进行船舶的驾驶与维修工作。在具备了这些理论基础和实际经验之后,郑和在明成祖的支持下开始进行航海活动。从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先后率领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经过了东南亚、印度洋,而且还远航到了亚非地区,最远处到达了红海和地中海。郑和的航海路线涉及到了三十多个地区和国家,而且还将中华文明传播了出去。这七次航行的规模之大、人数之多、组织之严密、航海技术之先进、航程之长,令世界震惊。郑和领导的七下西洋航海活动也充分证明了他统率千军的才能。
(四)航海生涯
郑和在七下西洋之前就已经开始了他的航海生涯,在永乐元年的时候,他先是出使暹罗,永乐二年他又出使日本。在掌握了丰富的航海经验之后,郑和开始了七下西洋的壮举。
1.出使暹罗国
清代乾隆年间的《敕封天后志》一书中记载:“永乐元年,差太监郑和等往暹罗国。”郑和的这次航海活动和之后的七下西洋是不同的。这次前往暹罗是为了大规模的下西洋打前站,做好基础工作,并不是为了进行外交活动而前往的。
1402年,郑和的船队到达暹罗以后,他们主要对当地的海岛情况、山地的地形、水文资料以及风土人情等开展了全面的调查,郑和的这些调查为日后的航海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为马上就要展开的远洋航海活动做好了准备工作。郑和回国后,就开始了大规模的造船工程。
2.出使日本
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准备派遣郑和下西洋。正在郑和积极筹备下西洋时,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遭受了非常严重的倭寇侵扰事件。明成祖为了巩固边防和自己的统治,决定马上派遣使节去日本进行交涉。而此时这一任务就落在了郑和身上,因为郑和在朱棣夺权过程中跟随朱棣颇有功劳,深得朱棣赏识。郑和接受任务后,立即组织人马东渡日本。
郑和从桃花渡(今浙江宁波附近)东渡到达日本,代表明朝政府和日本政府谈判。日本当时执政的源道义自知理亏,立即下令逮捕了倭寇首领,并且保证今后不会再出现倭寇侵扰中国东南沿海的事件。郑和胜利完成了使命,此举改善了当时中日的关系,也是郑和出使日本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