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蒙氏好妈妈:美国“蒙氏教育之母”的育儿经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儿童之家”的更多见闻(1)

在这里,一切安排都为了孩子的切身利益考虑:家具的大小适合他们,孩子的存在不会干扰和妨碍大人的正常工作,这里也没有制订专门适用于大人的规定。孩子们在不因为干扰大人而招致训斥的前提下,可以一天到晚自由、快乐地通过各种活动来自我培养。

不用说,短短一天的观察甚至不能让我了解蒙氏学校教育体系的概貌,因此,本章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算作对上一章的不完整的补充,起码可以再简单介绍一下孩子们喜欢从事的其他重要活动。如果说本章的描写显得缺少连贯性和一致性,那么它至少可以展现一位旁观者对某所“儿童之家”的真实印象。在那里,我们丝毫看不到在我们的小学和幼儿园司空见惯的那种规范性。你不要指望在10点钟时能听到“课间阅读铃”,因为在那一天,可能所有孩子恰好都不喜欢琅琅地读书;你不要以为老师会点名叫某个“领头羊”,让他写字给你看,因为他可能此刻正躺在地板上,沉迷于某个算术游戏;而孩子们自我教育、主动求知的本能,却能让蒙氏学校的老师立即为教室营造出富有活力的氛围。

在参观某一所“儿童之家”的时候,你可以确定的一件事(不过并非不重要的事),就是这里所有的孩子必定都会快乐地沉湎于某项有益的活动。这一点从来不变。在这里,没有“黑色星期一”。不管外面下雨还是天晴,在大房子里,来客心中永远都会吹过一阵美好而清新的风,让人心旷神怡。在西罗科风(从北非吹向南欧的热风,容易使人倦怠。这种风能让罗马城的所有市民变得懒散和郁闷)吹过的冬日,“儿童之家”的孩子或许不像平日里那样生龙活虎,对自己选择的学习和管理活动不那么充满激情,但他们仍然是整个罗马城最有活力的一群人。

这些孩子还有一点很有意思,那就是他们根本不会停下手中的活来发牢骚或者淘气。我认识一位美国中学老师,她激情迸发,求知若渴。一次她来到一座古老的欧洲城市,怀着极度渴求的态度参观那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景点时,竟然丝毫不知道当天是她经历过的最炎热、最让人难以忍受的夏日,以至于后来她还为此非常吃惊。而这些同样求知若渴、同样沉醉其中的孩子们则和她一样,满怀热情地投身于五彩斑斓的游戏世界,以至于当漫长而快乐的一天结束时,他们还觉得时间不够用。

他们享有的自由是绝对的,规定只有一条,即他们不能伤害或骚扰他人,而在学校经历了初期发展阶段,逐步走上正轨之后,这样一条规定也总能受到这帮“小公民”虔诚的尊重。不过我们仍然称蒙氏学校为“小王国”,称孩子们为“小公民”,从而使大家对孩子们无拘无束、快乐无忧且彼此尊重的情形能有清晰的理解。“CB”这个短语如今被世界各地说英语的人翻译成“少儿活动房”,而无论从语言角度还是从掌握其精髓的角度看,它的意思其实都是“儿童之家”。

这便是它的应有之义,即儿童真正的家园。在这里,一切安排都为了孩子的切身利益考虑:家具的大小适合他们,孩子的存在不会干扰和妨碍大人的正常工作,这里也没有制订专门适用于大人的规定。孩子们在不因为干扰大人而招致训斥(口头训斥或暗中责备)的前提下,可以一天到晚自由地、快乐地(只要他们愿意,甚至可以吵闹地)通过各种活动来自我培养。通过这种简单的方式,孩子之间常见的口角和磨擦基本看不到,出现“淘气包”的几率就太小太小了。让我们老师向来头疼不已的纪律问题因此迎刃而解,变得根本不存在。通过将其兴趣转向各种各样的活动,每个孩子都能够严格自律。如果能将注意力放在对一些神奇活动的追求上,或者放在本能地模仿较大孩子的行为举止上,他们自然而然就能够学会自我控制了。

例如,没有哪个大人会对那个幼小的女“服务员”叫喊,提醒她们不要放下汤碗而去拍打鼻尖上的苍蝇。因为她对自己处在这样充满责任感的岗位上而觉得荣耀,以至于能从内心深处控制自己的冲动,而这种自我控制能力将来可以发展为成年人的自我牺牲精神。从另一方面讲,那个扣纽扣的小男孩也会通过类似的方式,强烈地控制自己的意愿,不去抢夺旁边做算术游戏的孩子的积木。他那么快乐地沉迷于完成自己手头的任务,自然根本不会产生破坏别人的欲望。

不过,我还是自然而然地问到了那个萦绕在每个“儿童之家”来访者心头的问题:“你们这些给予孩子绝对自由的理由固然很好,但如果某个孩子很淘气,你们会怎么办?毕竟你们偶尔会碰到(虽然不经常是)那种爱撒泼、尖叫、抢夺、揪别人头发的‘坏小子’啊!”老师随后告诉我说,碰到这种孩子之后,老师会马上检查他的健康状况,因为这种反常而激烈的行为一般都是因身体机能出现紊乱造成的。如果并没有发现他患病,那么就会将其当成精神上有问题的孩子来看待。老师会给他一张小桌子,让他一个人待在那里,并让他从那里看着教室里大家在快乐而有序地嬉戏。老师可以给他他想要的任何玩具,可以抚爱他,安慰他,迁就他,怜悯他,但其他孩子都会严重地孤立他(当然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因为其他孩子会被告之他“有病”,这样,他在康复之前都不能和他们一起。这种不动声色的孤立(与他和其他孩子打成一片相对应)有一种让他神奇般地冷静下来的效果。他“淘气”的原因可能是他没有东西可以吃,也有可能是拒绝做自己应该做的事,但如此一来,他这种顽皮或淘气的心理都会消失了。

这是我一开始得到的解释,但之后当我进一步了解了罗马城这个热衷于推行蒙氏教育的小团体之后,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就更深刻了。有位推行蒙氏教育的朋友笑着告诉我:“我们发现,当我们如实相告时,根本没有人相信我们的话。我们说,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那种像着了魔似的特别淘气的小孩。他们特别惊奇地看着我,以至于我们甚至为了保护蒙氏教育的荣誉,都不得不临时编几个例子来应对他们了。于是,我们便搜肠刮肚,临时找一两个在蒙氏教育走上正轨之前遇到的‘坏孩子’的例子,并回忆起我们是怎样应对这种孩子的。现在,当人们问起我们这种孩子相互抓、踢的时候怎么办时,我们就会向他们讲起数年前应对这种情况的老办法,而不是一味地坚持说现在的孩子和我们小时候一样,只要兴趣来了就不会搞什么破坏之类的话了。”

我前面说过,“Case dei Bambini”的准确译法是“儿童之家”,而我也一直倾向于这种译法,因为它为我们了解该机构的特色提供了很多启示。在本书中,至少从现在起,这个短语将会被经常使用,来指代某所蒙氏学校。例如,这是一个专门用来为孩子们提供舒适和便利场所的地方,不仅从这个意义上讲,蒙氏学校是孩子们自己的家,而且它也是一个让孩子们始终觉得有一种责任感的地方。这种责任感是一个以膳宿为基础的家庭最伟大的道德品质之一,而这种基于家庭生活的道德品质是孩子在一般环境下很难与身边的大人分享的。他们与父母同吃同住(尽管是免费寄宿),结果呢,他们对如何持家的问题却敬而远之,漠不关心,而持家又是同吃同住的主要特色。

在“儿童之家”就不是这样。由于这是孩子们的家而不是一所学校,所以他们在这里的时间特别长,可以说一整天都待在这里。孩子不仅对“自己的人”有责任感,对“自己的家”也呵护有加。他们上午早早就来到这里,然后立即自觉地前往小洗手池,池边配有方便他们使用的小水罐和碗。在这里,他们会完成所有人都要完成的起床后洗漱的一整套程序,比如洗脸,擦脖子,洗手和耳朵(以及耳朵背后!),刷牙、努力地梳好头、小心谨慎地将指甲弄干净,还情同手足般地帮助别人。在获准亲自动手的前提下,他们会尽心尽力地做好这一切,而我们都知道,大人帮他们做这些事的时候他们总是不耐烦和急躁,这种强烈的反差令所有人诧异(对任何一个自认为了解孩子天性的人来说都是如此)。大孩子(五六岁左右)会帮助小孩子,而那些渴望“早日长大”的小孩子反过来也会想方设法尽快学会怎样亲力亲为。

孩子们在完成早晨的洗漱之后,便会来到教室。他们的脸干干净净,目光炯炯有神,分散到大教室的四处,开始用小刷子、簸箕和小扫帚打扫卫生。他们在藏污纳垢的墙脚搜索,用软抹布擦去所有设施上的灰尘;他们给植物浇水,扫起攒在地上的垃圾;他们还养成了正确检查房间并判断其是否有条不紊的习惯。这种以近距离检查房间作为日常训练内容的自然结果,就是孩子们白天在使用它的时候会对它百倍呵护。这一点非常重要,从任何一位母亲在家里被很多小孩搞得一团糟之后都不得不认真“收拾”就可以看出来。

使房间清新、整洁之后,“练习次序”就非常有弹性了,这依据环境、天气和孩子们的愿望而异。他们可能齐唱一首圣歌,然后再解散去做各种自选的教具游戏。有时候,老师会教给他们一些礼仪练习,比如示范怎样优雅而安静地从小椅子上起立,怎样说“早上好”,怎样礼貌地传递或接受物品,怎样安全地穿过房间,等等。有时候,他们全都和老师坐在一起与其交谈,这通常是一种进行礼貌交谈的练习。我们美国的孩子非常欠缺这一点,因为他们几乎没有接受过自我表达训练(至少在像这些孩子那样小的时候),比如提出某个很小的要求,或者像在幼儿园里那样复述某个故事。老师则会提问孩子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或者提出孩子们观察到的、大家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或者能激发大家共同兴趣的其他话题。当然,蒙氏学校的老师在说话时会惜字如金,只会为了提示孩子而发表简短的评论。这种交谈特别有助于培养孩子流利表达、准确措辞的能力,并尽早充实他们的词汇量,而所有这些都是帮助孩子摆脱幼年环境禁锢的重要因素。在这种常规的晨谈中,让孩子养成在别人说话时善于倾听的习惯也极为重要,因为众所周知,甚至连我们大人当中也没有几个人善于听别人说话。

当然,孩子们一天当中最主要的任务还是利用教具完成各种蒙氏练习,而这些练习活动很快就能吸引所有孩子的注意力。在活动间歇期间,孩子们可以到院子中的花园里去玩,比如保护那里的植物。一直到吃午饭时为止,整个上午的活动就安排完了。这一点我已经描述过。此后(甚至在任何需要的时候),孩子们会犯困,较小的孩子会睡午觉,但他们整个下午在五六点之前都不会回家,而是在这里度过平静而和谐的一天。在这一天里,孩子们的每个时刻都显得那样快乐、高效,从早到晚都充满着友善和友情。

时间一长,偶尔会有新的兄弟姐妹被引入这个大家庭,这时他们崇尚的“绝对自由”就不会受到不必要的限制。在开学过后来到学校的那些孩子,其行为举止自然各式各样,因为他们来到这里之后,就被获准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有些孩子看到其他已经进入情况的孩子正在玩有意思的游戏,便很快就能自动加入其中,不到半个小时,就能与这个“小王国”的居民们打成一片。他们会在砂纸和平滑的木块上用手指摸来摸去,以领悟“粗糙”和“光滑”的区别,或者开心地对五颜六色的丝线轴进行分类。另一些天生就害羞或者保守的孩子,或者那些在家里就对各种现象持怀疑态度的孩子,或者那些天生反应就比别人缓慢的孩子,则还要沉闷一段时间。不过,只要他们愿意,想沉闷多长时间都可以。一旦他们脸上露出了笑容,就会受到同伴的热烈欢迎,然后就可以去忙乎自己心仪的游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