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春节的饮食与保健
(一)春节的来历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用他的一首《元日》,描绘了我国古代春节的景象。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不仅仅指年三十那一天,而是从除夕开始,到正月初七结束。还有不少地方会到正月十五才算结束春节。
春节古时并不是指岁首,而是指立春之节。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是迎春的节日,对于古时的人们来说,春天是充满勃勃生机的节气,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可见人们对于春天的殷殷期待。立春在中华传统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古代帝王都会在立春前三天开始准备祭祀活动以表达对天时的尊重。立春是一年四季循环的开端,而岁首是新的年度周期的开始。岁首在几千年前被称为新正、新岁、元日、正旦等等,而民间则习惯称之为年或者大年。由于立春和岁首在同一时段之内,所以人们经常都是在庆贺岁首的同时喜迎新春,慢慢地随着自然时序与民俗时序相互的融合,这两个节日合并为了一个重要的节日。辛亥革命以后,打破了王朝纪年,推行了西历,使用公元纪年,但仍继续保留农历纪年法,农历与公历并行,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的岁首改名为“春节”。
春节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节日,是全家老少团聚的节日,也就成为最繁忙的节日。春节的活动是非常丰富的,包括忙年、迎年、拜年、祭祖等。为了我们的身体健康,接下来,就从几个方面谈谈春节的医疗保健。
(二)春节饮食多注意
1.春节的饮
从传统习惯来说,一进腊月,许多敏感的人就开始嗅到那浓厚的年味儿了,一直到正月十五或者二月二,人们都沉浸在过年的喜悦之中。这阵子,吃喝应酬就开始多了起来,成年人喝得最多的饮品就是酒。每年就数过年这阵子喝酒最多、最频繁。
在我国古代,酒曾被视作一种药物,除了作为饮用品外,其最大的作用就是用来治疗疾病。
酒是用谷类和酒曲酿造而成,其气浓烈而质清,味甘辛而性热,无毒。具有温通血脉、益脾暖胃、开结化瘀、利筋骨、舒关节、润皮肤、去寒湿等功效,班固在《前汉书·食货志》中就称酒为“百药之长”。
“无酒不欢”,酒有助兴作用,相信这是酒受欢迎的原因。事物都有两面性,酒也一样。酒精对人脑有兴奋和麻痹的作用,少量的酒精确实能令人开心,还可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相反,大量的酒精会导致酒精性肝硬化,增加心脏的负担,人的理性控制能力在酒精的作用下也会降低。”
《黄帝内经》中有言:“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而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事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其所示大意就是:酒只能适量饮用,不能当成汤浆一样大量食饮。
健康饮酒,也有一些需要知道的小常识:首先,酒还是喝热一点的比较好,老年人都习惯把酒温一下再喝,是因为酒加温后饮用不但芳香适口,还可挥发掉醛类有害物质,减少有害成分。其次,空腹时尽量不要饮酒,饮酒同时进食的话,酒精就会受胃酸的干扰,吸收缓慢,不易醉。也不要多种酒混合饮,因为各种酒成分、含量不同,互相混杂会起变化。再次,酒后不宜洗澡,因为酒后体内的葡萄糖在洗澡时会被体力活动消耗掉,引起血糖含量减少,体温急剧下降,对健康不利。
古时候,医生看病,常用酒来治疗疾病,古时“醫”字从酉(酒),即说明了酒与医药的密切关系。随着社会科学的进步和医药知识的不断丰富,人们逐渐认识到酒不仅本身可以治病,酒也是一种良好的有机溶剂,与中药相互配合,可以起到更好的治疗作用,于是产生了药酒。而将药酒作春节宴会用酒已经成为了一种流行趋势。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某些药物成分可能跟食物成分发生矛盾,或起化学变化,所以一定要谨慎使用。
无论路途遥远、车船劳顿,回家吃顿团圆的年夜饭是春节中最重要的事情了,所以年夜饭基本上都是美酒佳肴,豪饮畅谈,一顿饭持续三四个小时还下不了桌,一直喝到半夜。可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睡前饮酒主要有两大弊端:一是对中枢神经有害,直接破坏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的平衡,使大脑难以达到真正平衡的目的;二是酒进入人体内要靠肝脏解毒,夜晚入睡后,代谢缓慢,肝的解酒功能也随着减弱,有害物质容易积存在肝脏,故对健康有害。
过年期间,人们大多要走亲访友,互相宴请,不少人一日三餐都少不了酒,基本上大家都知道酒喝多了对身体有害的这个常识——一个体重七十公斤的人,每小时肝脏最多能分解十五毫升白酒,如果一日喝三次,就会超过肝脏和大脑能够承受的范围,有损健康。
年夜饭喝酒是必不可少的,可是喝酒的时候希望大家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酒类,抗酒精能力强的人适合喝白酒,消化能力强的人适合喝啤酒。喝酒时如果适当喝些汤类,则有助于中和酒精、降低酒精度的积存,并助于排泄。酒后也可喝些果汁等饮品,或喝些有助于排热的食物,如绿豆汤等。
酒喝多了很难受,醉酒会给人带来很多对健康不利的因素。喝酒有窍门,当然解酒也有一些窍门。从中医的角度上讲,酒的状态为水,性质为火,酒还会入肝使人烦躁,所以中医解酒就以利尿和清热为目的,采取的方法则为去水和发汗。西瓜、柠檬水、苏打水、绿豆汤都有解毒利尿的作用,适合酒后饮用。喝醋也可以,因为醋可缓解酒后烦躁。夏桑菊水也不错,因为它有降血压、清肝火的功能。有的人还有酒后吃糖醋萝卜的习惯,它一样有利尿、清热的作用。做法是将白萝卜切丝,拌入少许糖和醋,等水分渗出后食用。葛花也是中医常用的解酒药,可在酒后泡水喝。八角、桂皮有发汗作用,人们喜欢在火锅中加入这两种香料,因为他们知道当吃到汗流浃背时再喝酒便不易醉。以下八种食物从性质上来看,都可在酒后食用,作为解酒的辅助食品:
蜂蜜:蜂蜜中含有一种特殊的成分,可以促进酒精的分解吸收,减轻头痛症状,尤其是红酒引起的头痛。
葡萄:葡萄中含有丰富的酒石酸,能与酒中的乙醇相互作用形成酯类物质,达到解酒目的。如果在饮酒前吃,还能预防醉酒。
西瓜:西瓜可以清热去火,能使酒精快速随尿液排出。
柚子:实验发现,用柚肉蘸白糖吃,对消除酒后口腔中的气味有很好的效果。
芹菜:芹菜中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能分解酒精。
酸奶:酸奶能保护胃黏膜、延缓酒精吸收,而且钙含量丰富,对缓解酒后烦躁特别有效。
香蕉:酒后吃一些香蕉,能增加血糖浓度,降低酒精在血液中的比例,达到解酒目的。同时,还能消除心悸、胸闷等症状。
橄榄:橄榄自古以来就是醒酒、清胃热、促食欲的“良药”,既可直接食用,也可加冰糖炖服。
成年人爱喝酒,小孩爱喝各种饮料,其中主要以碳酸类饮料和果蔬类饮料为主。碳酸类饮料除了含有让人清爽、刺激的二氧化碳气体外,里边的甜味也是吸引人们饮用的重要原因,这种浓浓的甜味儿来自甜味剂,这充分地表明碳酸饮料里含有大量的糖分。这些糖被我们吸收后,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引起肥胖,严重的甚至会给肾脏带来很大的负担,也是引起糖尿病的隐患之一。如果仔细注意一下各种饮料的配料,就不难发现,大多数饮料都含有磷酸,尤其是碳酸饮料。这种磷酸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骨骼,大量的摄入会影响钙的吸收,引起我们身体的钙、磷比例失调。有资料显示,经常喝大量饮料、尤其是喝碳酸类含磷多的饮料的青少年发生骨折的危险是其他青少年的三倍。很显然,除了对青少年的影响外,长期大量饮用碳酸饮料对中老年人同样不好,会造成骨质疏松。
2.春节的食
俗话说:“过个大年,忙乱半年。”这话虽然有些夸张,但年前我们确实很忙,所谓“忙年”: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割年肉;
二十七,杀只鸡;
二十八,白面发;
二十九,满香斗;
年三十儿,包饺子。
春节吃年夜饭可谓全家的头等大事,清代顾禄《清嘉录》卷十二:“除夕夜,家庭举宴,长幼咸集,多作吉祥语,名曰‘年夜饭’。俗称‘合家欢’。”这么费心准备的这桌盛宴,真是山珍海味,煎炒烹炸,无奇不有。这些美味却会直接导致我们摄取过高的热量,恰恰冬天又是一个容易上火的季节。“上火”是个中医名词,是人体阴阳失衡后出现的内热症,如果出现咽喉干痛、两眼红赤、鼻腔热烘、口干舌痛以及烂嘴角、流鼻血、牙痛等症状,中医就认为是“上火”。当务之急就是要采取种种天然的方法,以润“灭火”。建议准备春节美味,应该少油、少盐、少量、多蔬菜,过年更要注意饮食的科学性。
油要少用
以前过年是改善生活的时候,一年了,都没有好好吃上一顿,所以一到过年就不喜欢吃蔬菜,因为觉得不够丰盛,认为过年就应该大鱼大肉。老一辈的人们做年夜饭的时候都喜欢做红烧狮子头、全鱼、烧肉、炖鸡等等,也是图个好彩头。春节恰逢冬季,人们穿衣多、住房暖、活动少,如果饮食所含热量偏高,体内容易积热,故春节也会经常出现肺火显盛的现象。表现症状:咽干疼痛、咳嗽胸痛、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口鼻干燥、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失眠、舌红。中医认为肺主皮毛,不妨适当吃一点属性偏凉的食物,如白萝卜、白木耳、大白菜、芹菜、菠菜、冬笋、香蕉、梨、苹果、百合、杨桃、枇杷,同时多饮水,少吃肉类及巧克力等热量高的食品。同时一定要少用油炸、油煎、红烧或炖等烹调方式,多水煮、凉拌、烤或清蒸,这样能够降低热量的摄取,更可减少食物的油腻感和重口味。如肺热郁闭,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通宣理肺丸、麻杏石甘草汤;阴虚肺热可服用养阴清肺口服液或者金果饮等。药物还有白薇、地骨皮,两者均可清泻肺热。猪肝枸杞菜、罗汉果猪肺汤也是不错的降火菜肴。枸杞菜性凉,可以清肝肾、降肺火,吃猪肝也可去肺火。中医认为,罗汉果味甘性凉,有清热凉血、清肺止咳、润肠通便的作用,还可治疗风热袭肺引起的声音嘶哑、咳嗽、咽痛等症。吃猪肺也可清肺热、养肺阴。
饭要少吃
吃年夜饭,因为人多,气氛又热闹,很容易导致无形中大吃大喝,忘了节制,这对年长者尤其是大忌。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引起第二场“火灾”——胃火。胃火,即我们常说的胃热。由嗜酒、嗜辛辣、过食膏粱厚味等不良饮食习惯引起的火气,中医称之为胃火,通常是由湿热、食滞两方面原因造成。如果暴饮暴食,吃得特别多,就会引起食滞,从而引起胃火,胃肠道症状表现为胃部灼热疼痛、腹胀、口干口臭、大便稀烂、便秘、牙龈肿痛、胃口不好等。同时,火气也可由饮食的量、质和时间三大原因而引起。轻微胃火盛者,好像永远吃不饱,其实这是胃热给大脑的错觉;到火盛至某一个阶段,胃部出现发炎现象,就会什么都吃不下,可以说是物极必反。中医认为,胃火调节应当遵循清热、清滞的原则,要饮食节制,太过热气的东西少吃,比如刚开锅的顶气的饺子;甜腻的食物少吃,比如过年常吃的年糕;饮食上应增加黄绿色蔬菜与时令水果,以补充维生素和无机盐的不足。药疗方面,可用川莲、灯芯花、莲子心、麦冬等泻胃火。现代研究表明,萝卜有明显的抗菌作用。中医则认为,萝卜汁性味辛、甘、凉,归肺、胃经,有胃火者可以饮用萝卜汁进行调理治疗。但患脾胃虚寒型口疮者不宜服用。绿豆粥有清热解毒、消暑止渴、清心泻火的作用,能清心胃之火。莲子、芡实、淮山等皆为健脾开胃之物,西洋菜、生菜、油麦菜、西红柿、枇杷等都是利于消化的食物。胃火过热者,还可在隆冬季节通过吃西瓜来降胃火。虽然冬季的西瓜很贵,不过确实是春节果盘的首选水果。
当然少吃饭也是有窍门的,建议可以事先控制烹调的分量,年菜的准备分量不妨按比平常多一餐的量准备,餐后既不会留下剩菜,又可以表达出年节的丰盛感。同时,也切勿以某些食物的热量低为借口,就过量食用,慢性病患者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更应该谨慎控制摄取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