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曹植无奈,只得一面走,一面做诗,还没走满七步,便做成了一首:
煮豆燃豆萁,
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全诗用同根生的萁、豆比喻同父母的兄弟,用箕豆相煎来比喻兄弟不睦,自相残杀。“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是曹植对曹丕沉痛而严肃的责问,是批评,也是规劝。曹丕当时听了这首诗,受到了感动,就不再陷害曹植了。
又作“七步成章”、“七步成诗”、“七步奇才”。
七擒七纵
【释义】捉了七次又放了七次。指正确使用攻心战使对方心悦诚服。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为兵出祁山伐魏作准备,于公元225年率军平定南方,当时南方首领是孟获,他和诸葛亮展开了顽强的搏斗。
诸葛亮得知孟获不但作战勇敢、意志坚强,而且待人忠厚,在彝族中极得人心,因此决定把他招降过来。
孟获虽然勇敢,但有勇无谋不善于用兵。第一次上阵,见蜀兵败退下去,就以为蜀兵不敌自己,便不顾一切地追上去,结果闯进埋伏圈被擒。
孟获认定自己将会被诸葛亮处死,不料诸葛亮亲自给他松绑,好言劝他归顺。
孟获不服失败,傲慢地加以拒绝(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看营阵,若只如此,既容易胜耳)。诸葛亮就放他回去。这样一连捉了七次又放了七次。最后孟获把各部族首领请来,带着他们一起上阵,结果又被蜀兵引进埋伏圈,一网打尽。蜀营里传出话来,让孟获等回去,不少部族首领请孟获作主,究竟怎么办。孟获流着眼泪说:“作战中七擒七纵,自古以来没有听说过,丞相对我们仁至义尽,我没有脸再回去了。”(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就这样,孟获等终于归顺了蜀汉。
九牛一毛
【释义】九头牛身上的一根毫毛。比喻极为轻微的意思。
【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京剧《李陵碑》中的李陵是西汉时名将李广的儿子,他精通兵法,英勇过人。和他父亲一样是位不可多得的良将。
汉武帝时,匈奴时常侵犯汉朝的边疆,为了打击匈奴的气焰,汉武帝特派大将卫青征讨匈奴,任李陵为骑都尉,率五千军马为侧翼,对匈奴进行包抄。
在主力部队尚未到达的情况下,李陵的部队首先与匈奴的十万步军相遇。李陵率先冲入敌阵,英勇杀敌。远者箭射,近者枪挑,杀敌数百人,匈奴兵稍稍后退。但很快又集结起来,向汉军反扑。
战斗异常残酷,汉军的弓拉断了,箭射光了,刀剑变形,锋刃倒卷。他们除少数被俘外,全部战死。最后,匈奴死亡三万余人,李陵则力尽被擒。
匈奴首领左贤王,非常欣赏李陵的武力和谋略,劝他归顺匈奴,李陵坚决地拒绝了。于是左贤王又用高官厚禄、美女佳肴进行诱惑,李陵仍毫不动心。
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京城长安,有人竟向汉武帝谎报军情,说李陵已归降匈奴。汉武帝闻讯勃然大怒,竟下令将李陵全家满门抄斩。
司马迁听说汉武帝如此处置,觉得既不公平,又不稳妥,他不顾个人安危立即面见汉武帝为李陵辩解,司马迁说:
“李陵将军此次出兵,屡战屡胜,最后失利被擒,但杀敌三万,战功可谓赫赫。况且,汉军与匈奴众寡悬殊,汉军主力又未能及时到达,所以责任不能全推在李陵的身上。臣料想李陵必不肯降,如果陛下诛杀其家属,那么就等于逼迫他投降匈奴,请陛下三思。”
汉武帝听不进司马迁的忠言,并怪罪他为叛将表功,一怒之下,将司马迁投入大牢,判为宫刑。这种惨无人道、侮辱人格的酷刑,在汉代仅次于斩首。
司马迁的身心受到了极大的摧残,痛苦万分。他几次想到自杀,认为受到这种刑罚活在世上,真不如死去好。但他又考虑到自己没有完成的事业,只好忍辱偷生。
自己的不幸如何才能宣泄,他在《报任少卿书》中叙述得是那样惨痛感人。他在信中说:
“我含冤受害,即使自杀也不能涤尽这样奇耻大辱,假如现在死去,只不过像九头牛身上失去一根毫毛而已,那将同蝼蛄、蚂蚁一样,毫无区别。今日之所以忍辱偷生,被关在污浊的牢房里没有自杀的原因,就是因为想到事业未遂,一旦死去,文章不能流传……”
到了汉武帝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六月,汉武帝大赦天下,司马迁才走出监牢。出狱之后,他被任命为中书令,专门负责将皇帝的命令下到尚书,把尚书口奏事宜呈给皇帝。
司马迁一刻也没有停止《史记》的写作,最后,他终于完成了历史巨着《史记》。
人杰地灵
【释义】杰:指有杰出才能的人;灵:特别美好的意思。杰出人物在哪里出生或曾到过那里,所以那里就成了名胜之地。
【出处】唐·王勃《滕王阁序》。
闻名中外的滕王阁于公元663年重阳节落成。当时的洪州阎都督遍邀当地名士共赴庆贺大宴。当时只有十四岁的王勃也应邀入席。侍从见他还是个小孩,就把他安置在一个很不显眼的角落。
阎都督的女婿很会写文章。阎都督叫他预先写好一篇序文,以便到时候当众炫耀一番。
大家酒酣之际,阎都督站起来说:“今天洪州的文人雅士欢聚一堂,不可无文章记下这次盛会。各位都是当今名流,请写赋为序,使滕王阁与妙文同垂千古!”话毕,侍候的人将纸笔放在众人面前。但是大家推来推去,没有一个人动笔。后来推到王勃面前,王勃竟将纸笔收下,低头沉思。
过了一会儿,王勃卷起袖口,挥毫疾书。阎都督见是一个少年动笔,不大高兴,走出大厅,凭栏眺望江景,并嘱咐侍从将王勃写的句子随时抄给他看。
才过一会儿,侍从抄来《滕王阁序》的开头四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这四句的意思是:膝王阁所在之处过去属南昌郡治,现在归你洪州府。它的上空有翼、轸两星,地面连接衡山、庐山两山。
阎都督看了,认为这不过是老生常谈,谁都会写,一笑置之。其实,这十六个字把南昌的历史和地理的概况都交代清楚了,纵横交错,起笔不凡。
接着,侍从又抄来了两句:“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阎都督看了有些吃惊。他想,这少年以三江(指荆江、湘江和浙江)为衣襟,又将五湖(指太湖、鄱阳湖、青草湖、丹阳湖、洞庭湖)为飘带,既控制着南方辽阔的楚地,又接引着东方肥美的越地,大有举足轻重、扭动乾坤之气。写出这样有气魄的句子,非大胸襟、大手笔不能使然。
侍从接着又抄上来几句,更使阎都督吃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原来,王勃在这里用了两个典故。前一个典故是说,物有精华,天有珍宝,龙泉剑的光芒直射天上二十八星宿中的斗宿和牛宿之间。意思是说洪州有奇宝。后一个典故是说,东汉时南昌人徐孺家贫而不愿当官,但与太守陈蕃是好朋友。陈蕃特地设一只榻,专供接待徐孺之用。意思是洪州有杰出的人才。
阎都督越看越有滋味,越看越钦佩,连声称赞“妙!妙!妙文难得!”再也不敢让女婿把预先写好的序文拿出来了。
王勃写完后,走到阎都督面前,谦逊地说:“出丑之作,望都督指教。”
阎都督高兴地说:“你真是当今的奇才啊!”
于是重新就座,阎都督把王勃奉为上宾,并亲自陪坐。
十羊九牧
【释义】九个人牧十只羊,浪费人力。原比喻官多民少,后用于比喻使令不一,无所适从。
【出处】唐·魏征等《隋书·杨尚希传》。
南北朝时北周的杨尚希,在历明帝、武帝、宣帝三朝为官,长期担任要职。
隋文帝灭掉北周取代政权后,杨尚希对隋文帝也是忠心耿耿、殚精竭虑。隋文帝将一切恢复汉制,完全改变北周鲜卑族政权的统治办法,以适应广大汉人的愿望。其中有一项是重新划分行政区域,设立州郡。
但是,隋朝设立的州郡数目比秦汉时期多了一倍,有些地方甚至方圆还不到100里,就设几个县,不满1000户人家的一块小地方,却要分属两个郡来管辖。这样,官府机构当然也相应增多,官员和吏卒也成倍增加,各种州郡制度也名目繁多,这简直使国家不胜负担。
杨尚希对这种情况深为忧虑,向隋文帝报告了自己的意见:“这种州郡过多的情况好比十羊九牧,完全没有必要。当务之急是把重要的州郡保留下来,闲置的州郡撤并掉。这样对国家来说,地域、人口还是这么多,每年的租调、粮食、布匹等项收入,不会减少,而开支却可以大大节省。并且还可以把能派上用场的贤才能人,安排到最需要他们的地方去,办事效率也会明显提高。”隋文帝于是按照杨尚希的建议,撤销、归并了许多州郡,而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九死一生
【释义】命运不济,多次濒临绝境。也用来形容历尽艰险,死里逃生。
【出处】楚·屈原《离骚》。
战国时期的伟大诗人屈原,一生忧国忧民,牵挂百姓疾苦,即使遭到奸人陷害而被流放时,仍为国家的命运而担忧,在他的不朽之作《离骚》中,有一节是这样写的: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驰以馺羁兮,
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馻兮,
又申之以揽芷。
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尤未悔!
大意是:“我经常深深地叹息,用袖子擦去满眶的眼泪,因为我时刻思念着楚国百姓,他们是那样艰辛、劳累!我只不过是追求美好的德行,却招来辱骂,竟然丢掉官位。流放我、迫害我、侮辱我,因为我身上戴着蕙草,因为我采集了芳草、佳卉!怕什么!只要是我真心喜爱的,即使为它死亡九次,也决不后悔!”成语是由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演变为“九死一生”。
人面兽心
【释义】外貌是人,但内心像野兽一样凶残卑劣。
【出处】战国·列御寇《列子·黄帝》。
杨朱是战国时期着名的哲学家,有一次将老子请到家里,尊敬地向老子请教。老子见他态度诚恳,便给他讲了这么一个道理:
看人不能光看外表,主要还要看其内心如何,光看外表容易被其迷惑,所以圣人是不注重外表而注重心智的,凡夫俗子却不能做到这一点。假如看人,只要有身子、手、脚、头发、牙齿,你说他是人,然而这种人可能就有一颗兽心。他长着一颗野兽的心,但外表与人一模一样,你也会亲近他;那些长有翅膀、有角、有爪、能飞、能跳的是禽兽,然而禽兽未必没有一颗人心,它们虽然有人心,但外表不与人相同,你还是会疏远它的。过去的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全是蛇身人面、牛头虎鼻,没有人的外表,可他们却有至高无上的圣德。夏桀、殷纣、鲁桓、楚穆这些家伙,形状外表都与人相同,可是却长着禽兽般的心。如果人们只看外表而以为他们具有德行,那不是上当了吗?禽兽之心智也有与人相似的地方,例如它们会找东西吃,雄雌相偶,母子相亲,逃避敌害,躲寒就温,居则成群,行则有列,幼者居内,壮者居外,觅食相助,遇害群鸣……可是禽兽的心智远不如人,所以人能使唤它们。在黄帝与炎帝的时候,让熊罴狼豹上战场作战,让雕鹰鸢鸟协助攻敌,这是用力量驯化禽兽的结果。尧帝就不同了,他使用音乐便令百兽跳舞,使用箫、笛让凤凰来仪、百鸟唱歌。这些全是上古之人的神圣所在呀,他们知道万物的情态,了解异类的声音,才能驯化它们,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啊!”
杨朱听了老子的这番话,获益非浅,对他更加佩服了。
人琴俱亡
【释义】比喻对知己、亲友去世的悼念之情。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有七个儿子。他这七个儿子中,比较有名气的有五个。其中又有四个在《晋书》中有传,可谓名垂青史。
长子玄之早年夭折,不大为人们所知;次子凝之死于战乱之中,所以对他的事迹的记载也不多。对于他的儿子记载较多的是徽之和献之。特别是献之,他是继父亲王羲之之后又一位大书法家,与父亲并称“二王”。
王徽之字子猷,曾在大司马桓温帐下作过参军。王徽之性格狂放,不拘小节。有一次,大司马桓温问他:“现在你负责哪一项工作?”
王徽之回答说:“我好像是管马的!”
桓温又问:“你管多少马?”
王徽之回答:“我连马都不知道,怎么会知道它们的数量呢?”
后来王徽之被调到车骑将军桓冲的帐前,作骑兵参军。一次,王徽之与桓冲出门,恰逢暴雨倾盆,王徽之立即跳下马,钻入了桓冲的车中。进到车里,他对桓冲笑笑说:
“外面下雨,你怎么好意思独自坐一辆车呢?”
王徽之曾在山阴后住,这天夜里,大雪初停,一轮明月照得四野生辉,银白世界让人生出许多遐想。王徽之忽然想起好友戴逵家住郯溪,王徽之驾起小船,赶了一夜路,来到戴逵的家门前,可是,连招呼也没打,竟返身回去了。
有人知道了这件事就问他:“你这算怎么回事呀?”
王徽之回答说:“我乘着兴致而去,到了那儿,访友的兴致已经尽了,兴致满足了就回去,为什么一定要见到戴逵呢?”(乘兴而来,兴尽而返)
王徽之的弟弟王献之,不仅精于书法,而且善于绘画,为人则风流倜傥,豪放不羁。
一次,一个小偷潜入他的住宅进行盗窃,将他屋里的物品偷了个精光,小偷正要走,他却不慌不忙地对小偷说:
“梁上君子,那条青毡是我家的旧物,请把它给我留下。”
一句话把小偷吓跑了。
王献之任秘书丞时,有一次路过吴郡,听说顾辟疆家的花园景色秀美,便没有征得主人的同意,就闯进去游玩。事后,甚至连招呼也没有与主人打一声。顾辟疆毫不客气地批评王献之说:
“对主人傲慢是不懂得礼貌,自以为高贵是不明道理,有了这两样就是为人所不齿的疯子。”
王献之听罢,既不生气,也不往心里去。
后来王献之病重,有术士说:
“如有替代,病会好转。”
王徽之听说,表示愿意替代。术士对王徽之说:
“你也活不长了,替代有什么意义!”
没过多久,王献之便死去了。王徽之赶来吊丧,他没有痛哭,而是取过王献之生前用过的琴来弹奏,但怎么也弹不成曲调,不禁仰天长叹道:
“呜呼子敬(王献之的字),人琴俱亡。”
后来,这个成语就用来表示:看到遗物,悼念死者的悲痛心情。
人人自危
【释义】由于残酷的统治,人人都感到危险。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视天下,丞相李斯陪同。他从浙江到山东,当行到沙丘(今河北省广宗、平乡一带)时,因病重不治而亡。
临死前,秦始皇留下遗诏,命令太子扶苏将统领兵马的大权交给大将蒙恬,他本人则立即到咸阳为秦始皇办理丧事,并让他继承皇位。
当时秦始皇的遗诏和玉玺都在宦官中车府令兼符玺令赵高手里,他对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说:
“皇帝的遗诏是让长子扶苏即位,而你连半点功劳都没有,一旦扶苏即位当了皇帝,你连尺寸的封地也得不到,可怎么办呢?”
胡亥听了赵高的话,半天也没能明白他的意思,于是赵高便将话挑明了说给胡亥听。他说:
“诏书和玉玺都在我手上,现今皇帝死讯和诏书内容只有你我和李斯知道,只要将诏书上扶苏的名字,改成你胡亥的名字,那么当皇帝的就是你了。”
胡亥开始心中有许多顾虑,便没有同意,但他经不住赵高的百般引诱和劝说,最后他有些担心地说:
“丞相李斯也知道诏书的内容,如果不征得他的同意,恐怕这件事很难办成。”
赵高信心十足地对胡亥说:
“这你放心,只要你同意,李斯那里我去说,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胡亥心中何尝不是一百个愿意,有这样的好事,让他当一个现成的皇帝,何乐而不为。于是,便将一切交给赵高去安排。
赵高马上找到李斯,问李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