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战略,坏战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6章 好战略可遇不可求(2)

另一个出人预料的战略与第一次海湾战争有关。1991年这场战争结束时,人们惊讶地发现,美国指挥官为了击败以战壕为掩护的伊拉克军队,实际上制定了一个专一化的战略。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伊拉克以伞兵和海军陆战队为先导,另外投入共和国卫队的4个师,共计15万兵力,攻占了科威特。

萨达姆“沙漠风暴”行动侯赛因发起这场侵略战争的主要动机可能是基于经济考量,因为从1980年入侵伊朗开始,伊拉克便挑起了历时8年的战争,导致萨达姆政权债台高筑,而债主主要是科威特等海湾国家。如果成功占领科威特并宣布将其作为第19个省纳入伊拉克版图,那么萨达姆欠科威特的债务就一笔勾销了,还能利用科威特的巨额石油收入偿还伊拉克的其他外债。

5个月后,由美国总统老布什联合其他32个国家共同组建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军队展开了空袭,地面部队也迅速组建完毕。伊拉克在科威特的兵力也增加到了50余万。当时,多国部队的领导人希望仅仅通过空袭就能结束这场战事,如果这种愿望实现不了,就有必要发动地面攻击以期结束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与占领。

毫无疑问,多国部队有能力击退伊拉克侵略军,但是代价有多大呢?1990年10月,法国《快报》估计,要收复科威特,战事大概要持续一周,美军要付出伤亡两万的代价。随着伊拉克军队不断壮大,并构筑起防御工事,美国的报纸、电视以及国会在讨论这场战争的时候,开始设想出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堑壕战的惨烈场景。在国会中,来自佛罗里达州的参议员鲍勃“沙漠风暴”行动

格雷厄姆甚至指出:“过去5个月中,伊拉克一直在挖战壕、加固工事,而且规模非常之大。科威特的防御工事让人联想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情形。”无独有偶,《纽约时报》也以同样悲怆的语调描述第16步兵师某营,认为他们肯定在科威特同伊拉克军队发生堑壕战,用M–16步枪和M–60机枪不停地扫射,好一决雌雄。《时代》杂志则对伊拉克的防御工事作出如下描述:伊拉克共有100万军队和6 000辆坦克,而在与西弗吉尼亚州大小相当的战场上,伊拉克就投入了54万兵力、4 000辆坦克,以及数以千计的装甲车和大炮……目前,伊拉克军队隐藏在传统的三角形堡垒中。这些堡垒由沙袋构筑,扼守各个角落的步兵连都配备了重机枪。士兵们隐藏在移动式混凝土掩体后面,或者是以金属和沙子修建的防空洞里。坦克隐藏在地下掩体中,而且有沙袋作掩护。堡垒的各个角落顶端都部署着大炮,已经提前瞄准了布满战壕与地雷的“歼敌区”。

在发动地面攻击前夕,《洛杉矶时报》还提醒读者说:“伊拉克的前线部队防御很好,进攻如此坚固的阵地往往是一件高风险的事情。冷港战役、索姆河战役以及加利波利战役无不警示着失败的代价。即便获胜,也可能像塔拉瓦岛战役、冲绳岛战役或汉堡高地战役一样,付出惨重的代价。”

这些评论人士没有预料到的一点是,担任美军中央司令部总指挥的诺曼·施瓦茨科普夫将军早在10月初就制定好了地面作战战略。

施瓦茨科普夫的参谋们原先拟订的计划是派遣地面部队直接进攻科威特,估计这会导致2 000人死亡、8 000人受伤。他否决了这个策略,而是采取了一种双管齐下的计划。根据这个计划,首先通过空中打击,让伊拉克军队丧失一半的作战能力,之后秘密实施“左勾拳”战略,派遣大部队对伊拉克军队展开迂回包抄的阵势。当全世界的目光都跟随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报道,紧盯着集结在科威特南部的多国部队时,已经有一支兵力多达25万的部队被秘密调往科威特西部,紧接着挥师北上,进入伊拉克南部空旷的沙漠地带。当地面作战开始时,这支部队继续北上,之后向东部进发,摆开“左勾拳”阵势,作为主攻部队对伊拉克共和国卫队侧翼展开猛攻,而驻扎在科威特南部的多国部队向北部进攻却是次要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受命缓缓北进攻打科威特,但这只是一个诱饵,目的就是将隐藏在战壕和堡垒中的伊军引诱出来,而伊军出来之后,其侧翼就会受到部分主攻部队的攻击。海军陆战队并不准备登陆,其存在的意义就是转移伊军注意力,为主攻部队创造有利条件。

施瓦茨科普夫指挥多兵种实施的“左勾拳”战略非常成功,地面作战仅仅持续了100个小时便大获全胜。经过历时一个月的空袭,伊拉克的坦克与大炮被打垮了,之后便被隐藏了起来,装甲车也被炸毁而无法发动,伊拉克军队失去了掩护。多国部队综合利用坦克、步兵、攻击直升机和轰炸机发动的地面攻击迅速而猛烈,对最终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为伊拉克共和国卫队虽然作战英勇,但没有什么回旋余地,也无法在短时间内调集充足的备用资源。最后,也许是最重要的一点,萨达姆命令伊军指挥官不得动用化学武器。这些化学武器以炮弹形式存在。在两伊战争中,伊拉克曾经使用化学武器阻止伊朗的进攻。如果这次伊拉克使用化学武器,多国部队将要付出数千人伤亡的代价。海军陆战队的指挥官们曾经估计,如果伊军使用化学武器,海军陆战队将会损失20%~30%的兵力。但是,这场战争结束后,从俄罗斯人那里收集来的情报显示,萨达姆慑于美国的核威胁,担心使用化学武器后会遭到美国的核报复。

伊拉克侵略军大部被歼之后,剩余的部队便逃离了科威特。多国部队的伤亡很少,第一天仅有8人死亡、27人受伤。多国部队制定的多兵种、“左勾拳”的战略大获成功,以至于很多在2月份担心出现堑壕战的专家们到了3月份便纷纷指出多国部队的兵力远远超出了实际需要,结局是注定了的。

在一场备受关注的记者招待会上,施瓦茨科普夫披露了地面作战的战略。凡是看过这次发布会和“左勾拳”地图的人都会无比惊讶,印象深刻。新闻评论员称赞这个计划是“出色的”、“秘密的”。之前,几乎没有人预料到会存在这样一个迂回包抄的战略。为什么他们没有料到呢?美国陆军部发布了战地手册,完整描述了其基本思想和方法。1986年发布的战地手册是《战地手册100–5行动》,被称为“陆军最关键的作战手册”。《战地手册100–5行动》第二部分描述了“攻击行动”,并把“迂回包抄”描述为“攻击行动最重要的形式,是美国陆军的‘a计划’”(见101页)。这个手册上说:敌军先锋部队往往掩护得最好,火力最容易集中,通过迂回包抄,能够避其锋芒。相反,通过辅助性军队或牵制性军队稳住防御者,使其紧盯着前方,袭击者便可以将主要力量部署在敌军防御工事的周围或上方,然后可以从侧翼或尾部予以打击。

为了说明这种战略,《战地手册100–5行动》给出了一个图解,这个图解出现在了封面上。

这幅图解形象地说明了佯装进攻的实施途径,人们不禁会问:施瓦茨科普夫采用了美国陆军的主要作战理念,为什么还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呢?

对于这个问题,部分答案就在于成功的骗术。施瓦茨科普夫给人们造成了一种假象,使人误以为多国部队要从海上发起主攻,然后经由陆地直接攻打伊拉克的防御工事。为了做到这一点,多国部队在战争伊始就大张旗鼓地对科威特的海岸地带发动了水陆两栖的攻势,并采取了一些试图摧毁伊拉克海军的行动,而媒体发布了大量有关水陆两栖训练以及多国部队在科威特南部集结的照片,又因为担心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堑壕战再度上演而痛苦不堪,结果倒无意间促使人们对这种假象信以为真。

美军“a计划”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就是迂回包抄,直接进攻只是为实施规模更大的迂回包抄制造假象。此外,只要给美国政府印刷局寄去25美元,任何人都能买到这个“a计划”,但令人困惑的是,居然很少有人预料到施瓦茨科普夫会实施“a计划”,不仅伊拉克人感到惊讶,就连成天在电视上和美国国会侃侃而谈的评论者也没想到。

对于这个困惑,最佳的答案就是:真正出乎意料的地方就在于,施瓦茨科普夫竟然实施了如此单纯而专一的战略。大多数复杂的组织都会分散资源,而不是集中资源,以期安抚并实现内部与外部的利益。因此,当苹果公司或美国陆军这样复杂的组织集中力量采取某项行动时,我们就会感到很惊讶。这并不是因为保密工作做得足够好,而是因为好战略本身就是出人意料的。

在“沙漠风暴”这个案例中,战略的焦点并不局限于一个明智的步骤。施瓦茨科普夫不得不压制空军、海军陆战队、陆军多个作战单位,各个盟国以及华盛顿领导层的抱负和愿望。比如,美国陆军最好的轻步兵第82空降师的任务只是为法国装甲兵和步兵提供支持,因此其领导者对这一任务提出了抗议。8 000名海军陆战队士兵在舰艇上等来等去,就是为了登陆科威特海滩作战,但他们并没有如愿,其存在的主要意义就是转移伊军注意力。空军指挥官想要展示战略轰炸的价值,因为他们相信只要空袭巴格达就能赢得战争,但空袭只是为了支持地面进攻,虽然指挥官提出了强烈抗议,但到最后也无奈地转移自己的兵力以全力配合地面部队。美国国防部部长迪克·切尼想使用更少的兵力完成使命,于是拟订了一份详细的替代方案。哈立德王子是多国部队中沙特阿拉伯军队的指挥官,坚持要求法赫德国王也参与到战略制定过程中,但是施瓦茨科普夫说服老布什总统保证美国中央司令部对战略与规划拥有控制权。

目标之间相互冲突、将资源用于互不连贯的目标以及协调互不兼容的利益,这是有钱有权的人具有的奢侈品质,但这些都是坏战略的体现。尽管如此,大多数组织都没有制定专一化战略。相反,它们会列出理想目标的详单,同时忽略了一点,即要整合并集中资源,就需要具备真正的竞争力。要制定好战略,领导者就要向多种行为和利益说“不”。战略要求一个组织有所为、有所不为,二者必须并重,不可偏废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