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认的占据——导致失衡的情绪
再认是情感的,当再认不能实现时,就会出现情感障碍,如沮丧、忧郁、焦躁、失望等,我们将再认的不能实现称为“失认”,或称之为“冲突”。情绪有时很强烈,如失恋;有时很微弱,如由于该做的事没有完成所产生的心理牵挂;有时候又莫名其妙,如寂寞、厌倦等。
人们占据的实现是以再认的方式出现的,这种再认可以粗分为两种。
其一,反射性再认,或称习惯性再认。这种再认是条件反射性地实现的,因而据以再认的原始情境是已习得的、习惯的、熟悉的,而再认对象的出现则往往不是出自于我们有意识的安排、计划或控制。比如说,突然有客人来访、上街时遇到一位朋友等,其特征是迫使我们中断当下的占据态,转向再认出现的新的事态之中。
其二,意向性再认,或称预期性再认。是指当我们处于某一占据过程中,对即将出现的占据内容的预测性再认,因而据以再认的原始情境是计划性、预期性的。比如,打篮球投篮时,我预期将篮球投入篮中,预期运球能够得心应手,绕过对方的防卫;下象棋时,我预期能将对方的某个棋子吃掉;与别人约会时,预期对方在约定时间内出现;读小说时,预期某主人公能够有某种处境;买一枝鲜花给她,预期她能高兴;学习中,预期能解出某道习题;在工作中,预期按照某计划去开展;对于写书的我来说,预期它能顺利出版,等等。
在失认的情况下,我们就不能持续地实现占据,而会出现两种情形。
其一是选择逃避。也就是说,选择一种能够满足我们预期的解释,尽管这样的解释在别人看是不合逻辑的。这就是常说的阿Q精神。阿Q精神的最大好处是将不满足预期的对象解释为满足预期的意义,实现了情绪的愉悦。
其二是出现情感障碍。如果我们无法逃避,或者说,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一类的刺激,一直处于这种刺激的环境之中,又无法进行预期性的解释,就会出现情感冲突或失落。俗话说“讨一个说法”,就是这个意思。没有这样的说法,情绪就无法释放,出现偏激的心态和行为。
比如说,一个备受父母溺爱的孩子,在刚被送到幼儿园时,由于对新环境不熟悉,便总会闹着要回家。假如这个孩子特别认生,不能和其他小朋友友好相处,幼儿园里又没有多少玩具,老师也不怎么注意他,孩子就会有明显的心理障碍,表现出暴躁、孤僻、冷漠等。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失认导致的情感挫折是明显的。
比如说,我们制定了某种计划去做某件事,在具体执行时,由于外来因素干预或者出现了没有预计到的困难,使得目标无法达成,让我们心急如焚、焦躁不安。
在我们与他人打交道时,常常出现火冒三丈的情形:这件事你认为应该这样做,他偏偏却要那样做,即使结果是一样的,也会让人难以释怀。
对青年人来说,失恋与理想的破灭都是常见的失认现象,对个人的打击无疑也是惨重的。一个生活在城市里的青年到了穷乡僻壤,就会觉得那里的生活慢得让人受不了。反之,习惯于农村缓慢而宁静的人们初到嘈杂、纷乱而繁忙的城市里,也有较长时间的不适应。
类似于上述对再认的两种类型的划分,我们将“失认”或者说“冲突”也分为两类。
其一,目的性失认。你制定了一个明确的计划和目标,但是却没有能够达到目标,引起了个人的情感障碍。比如说:考学失败、失恋、某项工作计划受挫、企业破产、理想破灭、信念受到挑战,等等。
其二,回忆性失认。由于“丧失”而引起的预期落空。特点是:当下环境的变迁,使人们处于不利或适应不当的位置,人们便回忆着过去,但又不得不经受着既定事实或现实环境的刺激。其范围比较广泛,比如说:
(1)失去亲人,离异,被遗弃,家庭不和睦等。
(2)习得环境的改变。刚结婚,刚有孩子,退休,进入新单位,搬迁到新地方生活,长期被隔离在某种特殊的环境中,新技术发明的引用导致习惯的工作方式的改变等。
(3)天灾人祸改变了自己的过去。火灾、水灾、旱灾、风灾、地震、山崩、车祸、疾病等。
(4)突发灾害对个人心境的重创。被抢劫、被强奸,遭受过可怕的恐怖事件等。
(5)社会变革导致的生活方式的巨变,使日常生活的方式、运用观念的方式、人际交往方式及价值观等都产生较大变化,引起个人一时的适应不良。
(6)与他人相比较产生的失落感。
(7)无事可做时的寂寞、无聊感等。
无论是我们的社会,还是我们的组织、我们的亲人以及我们个人,都低估了上述这些变化带来的心理影响,这些不敏感主要是缺乏明确的意识和知识,只关注一些物质性的得与失。比如刚建立的新婚家庭,常常有一段相互适应期,即冲突期,却往往被人们胡乱归因为爱情的失败,因而对策就不明确了。
“习惯”被改变对情绪会产生持久而微妙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往往由于忽视了这种影响,会使我们在适应不良时进行胡乱的归因。最突出的例子是,大学生刚到工作单位工作时,由于不熟悉新的工作环境,需要建立新的同事关系,需要服从新的生活习惯,需要熟悉新的工作技能。同时,由于是新来者,是个“学徒”,这样的地位和在大学里面同学间的平等关系有着天壤之别,因此就会使个人产生很大的失落感和挫折感。如果缺乏引导,这样失衡的情绪就会无端地发泄。比如,抱怨公司文化不好,抱怨待遇太低,抱怨领导管理能力不足,抱怨客户态度不好等。更有甚者,抱怨社会制度不公平,抱怨社会分配不公平,等等。
这样的情况都是由于自己没有感到环境的变化给自己带来的心理影响,错误地用其他原因为自己开脱,导致了更大的心理问题。
而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则属于典型的“失认性占据”,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失衡。汶川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影响就是典型的例子。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造成近7万人死亡,近2万人失踪。数十万人受伤,数百万人失去家园。灾难发生后,全国动员抗震救灾,全力救援、安置幸存者。
按照不成文的常识,和死去的人们相比,幸存者应该感到庆幸。但是,尽管政府和各种志愿组织为受灾的人们提供了大量的物质帮助和心理援助,灾区人民心灵的创伤远远没有恢复,心灵受伤的程度也高于了人们的预估。
2009年4月20日,北川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冯翔在家中去世,年仅33岁,据公安部门初步勘验系自缢身亡。在5·12大地震中,冯翔6岁的儿子不幸遇难,冯翔忍住巨大的悲伤,全身心地投入到抗震救灾的工作中,被破格提拔为宣传部副部长,并被组织安排进行了心理抚慰。冯翔曾经和采访他的一个记者说,“我不会自杀的,我要坚强的活下去”。这么一个内心坚强的汉子却选择了自杀,说明灾难对人们的影响是远远超过人们预料的。
地震发生一年后,参与汶川地震的心理援助者让北川中学的学生们画出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图画时,很多同学画出的是地震前的家园。一位教授说:“这说明,他们现在仍然活在地震的灾难之中。”
因此,对于失认的占据导致的心理失衡,国人还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应对能力。我们才刚刚从争取温饱的环境中走过来,解决心理问题对很多人来说,还显得很奢侈。但是,对于每个人来说,心理的问题将严重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我们的工作质量和人生观,需要我们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