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人类社会(7)
孙武,春秋末年人,我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孙武本是齐国人,被伍子胥推荐给吴国,曾率3万吴军,大破楚军25万,攻陷楚国都城郢。他所著的《孙子兵法》,是秦以前军事哲学集大成者,是我现存最早的兵书。《孙子兵法》根据战争的客观规律,制定比较系统的战略战术原则。它认为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有充分的计划和准备。它重视政治斗争,认为最好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它认为在战争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和掌握敌人的情况,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果“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它指出在交战中最重要的是争取主动。它要求正确使用兵力,强调“我专而敌分”,设法使自己兵力集中而迫使敌人兵力分散,以造成“以十攻一”,“以众击寡”的有利态势。战术要灵活,要“攻其不备,出其不意”,要“避实击虚”。在战争指挥中,要冷静,又要果断、勇猛。此外,《孙子兵法》在地形、侦察,以及军队的纪律和教育各个方面,都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原则。
《孙子兵法》在战国时开始流传,现被世界各国称誉为“世界古代第一部兵法”,是军事学上无比珍贵的遗产。
锐意改革的商鞅
商鞅(公元前390-前338),卫国的没落贵族,姓公孙名鞅,也叫卫鞅,后因为在秦变法有功,分封属地商,所以历史上称为商鞅。
公元前361年,商鞅听说秦孝公下令求贤,于是来到秦国。公元前356年,存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主要内容有:“废井田,开阡陌”,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废除贵族世袭特权,制定按军功给予爵位等级的制度;建立县制,全国设31个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经过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但是商鞅变法剥夺了旧贵族的特权,遭到他们强烈反列。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诬告谋反,车裂而死。但新法因顺应了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深入人心,得以继续推行。
誓天匈奴的霍去病
霍去病(公元前140-前117)是与卫青同时出击匈奴、立下赫赫战功的西汉名将。河东平阳(今山两临汾西南)人。
18岁时,霍去病当了汉武帝的侍中。那时,西汉国力鼎盛,对北面匈奴贵族的侵扰由防御转入了进攻。就在这一年,霍去病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他率领骁勇轻骑800名,远离大军几百里独立作战,斩杀匈奴兵将2000多人,被封为冠军侯。不久,他又被任命为骠骑将军。公元前121年,他率军从陇西出发,过焉支山(今甘肃山丹县境),打入匈奴境内千余里,缴获了匈奴休屠王的祭天金人。
霍去病注重精选将士,所率都是劲旅。作战时,他又能够身先士卒,不怕深入匈奴腹地,因而屡立战功。公元前121年夏天,他又率军从北地出击匈奴,越过居延海(额济纳旗北),南下祁连山,围歼匈奴,控制了河西四郡。匈奴右部遭到了沉再打击,匈奴浑邪王杀休屠王,率领部众4万人降汉。
公元前119年,霍去病奉命率军向漠北追击匈奴,出长城2000多里,击败匈奴左部左屠耆王,控制了河套地区,到狼居胥山(今内蒙古苏克特旗北),登临瀚海(今西们利亚贝加尔湖)而回。公元前117年,霍去病去世,年仅24岁。
霍去病先后六次率军出击匈奴,开拓河西地数千里。在霍去病等将领的打击下,匈奴主力向西北远远迁徙,河西走廊成为西域的通道。
足智多谋的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蜀汉的政治家、军事家。
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西),留心世事,被称“卧龙”。207年,刘备三顾草庐,他向刘备提出占荆、益两州,谋取西南各族统治者的支持,联合孙吴,对抗曹操,统一全国。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对”。刘备采用其策略。联孙攻曹,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建立了蜀汉政权。刘备称帝,诸葛亮任相;刘备死后,他辅佐刘禅执政,被封为武乡侯。他当政期间,励精图治,赏罚严明,任人唯贤,推行屯田,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曾几次出兵攻打魏国,后病死在五丈原军中。
击楫渡江北伐的祖逖
祖逖(266-321),东晋名将。字士稚,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北)人。年轻时怀有大志,每天清晨鸡叫时,就起来舞剑。这就是典故“闻鸡起舞”的由来。
西晋末年,内迁的匈奴、羌、鲜卑、氐等北方各族纷纷起兵,反对两晋政府的统治,北方人民南迁避祸,祖逖率领亲族数百家也避难江南,不久被东晋任为豫州刺史。
初任豫州刺史的祖逖在公元313年,率部渡江北伐,力图收复被匈奴等族占领的中原。船到中流,他敲着浆发誓:“祖逖如不能扫清中原,就决不再回江东!”以示收复决心。他率军进屯雍丘(今河南杞县),收复豫州地区。当时匈奴刘曜和羯族石勒互相攻击,时机对晋有利。
祖逖采取正确的军事与政治的斗争策略,经过几年时间的艰苦斗争,收复了大片失地,前锋到达黄河沿岸,使石勒不敢进犯河南。在收复的区域内,祖逖注意发展农业生产。他自己的生活也很节俭朴素。这样,收复的支持下准备继续进军黄河以北、完成北伐统一大业的时候,已经称帝的司马睿却心怀疑惧,提心祖逖的力量过分强大而不可制约,就派了广陵(今江苏扬州)人戴渊充当都督,节制北方六州诸军事,来管辖和牵制祖逖。这时东晋朝廷内部又发生了王敦与刘隗争权夺利的斗争。祖逖忧虑交加,终于病死在雍丘,时年56岁。豫州百姓对祖逖的死十分悲痛,纷纷建立祠堂纪念他。
敢于直谏的魏征
魏征(580-643),唐太宗时期的宰相,因敢于直谏而受到唐太宗的赞赏。
唐太宗以隋亡为诫,吸取教训,鼓励臣下进谏。在他的倡导、鼓励下,向他进谏的人有记载的就不下30人,其中魏征一人就进谏200多次。魏征原是李建成的谋士,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见他为人正直,倍加器重。魏征进谏时,常据理力争,不留情面。唐太宗对他也有所畏惧。一次,唐太宗正在玩鸟,见魏征进来,忙把鸟藏在怀里。其实魏征已经看见,就故意说个没完。唐太宗只得静听,最后那只鸟竟被憋死。唐太宗在魏征死后悲伤地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现在魏征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他甚至把贞观时期政绩的取得说成是魏征直谏的功劳。
勇于变革的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针对当时社会政治的积弊。作了深刻的揭露和剖析,提出了反对因循守旧和革新政治的主张,主要是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巨贾对农民的掠夺,调整社会秩序,发展生产,以期富国强兵。1069年,他被任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积极进行改革。在财政经济方面,推行青苗法、免役法、均输法、市易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在军政方面,推行保甲法、置将法;对学校和科举制度也作了一些改革。新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增强了国力,但因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而遭到保守派官僚的猛烈反对。王安石主张“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与保守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但因用人不当且保守派势力太大,王安石两次罢相。1085年,支持变法的宋神宗死后,新法就被废止了。作为文学家,王安石很重视运用文学来进行政治争争,主张义学要“有补于世”,因此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礼会矛盾之作。王安石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抗金名将岳飞
岳飞(1103-1142),字鹏举,河南汤阳人,南宋抗金名将。出身佃农,北宋末年投军。他为人正直无私,严于治军。他统率的岳家军纪律严明,有“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的美誉。对金的南侵,他力主抵抗,曾多次上书反对朝廷南迁。在抗金战争中屡立奇功。1130年,他率军大败金兵于牛头山,乘胜收复建康,保住南宋的偏安局面。1134年,领兵收复唐、邓等六州。1140年,在郾城大败金兵。金兵哀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正当岳飞节节胜利时,以宋高宗、秦桧等为首的投降派却以12道金牌命令岳飞撤军。1142年,秦桧指使人诬陷岳飞谋反,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他秘密处死,时年39岁。
蒙古帝国名相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晋卿,号湛然居士,蒙古语名吾图撒合里(意为长髯人)。契丹族,辽朝东丹王突欲之孙,金朝尚书右丞耶律履之子。博览群书,通晓天文历法,任金燕京行尚书省左右司员外郎。1215年,降于蒙古,很受成吉思汗的信任。1229年窝阔台汗即位,他协助制定君臣礼仪。后建议设立州郡长官,使军民分治;反对以汉地为牧场,主张建立赋税制度。1231年被任为中书令。第二年蒙古军破开封,建议放弃屠城的做法。1237年,又以守城必用文臣为由,开科取士,释放被俘为奴的汉族知识分子。耶律楚材在成吉思汗、窝阔台汗手下任事近30年,立国规模多由其奠定。窝阔台汗死后,乃马真皇后称制,宠信回回人奥都刺合蛮等,于是渐被疏远。
抗倭英雄戚继光
戚继光(1528-1588),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抗倭的民族英雄。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登州(今山东蓬莱)人。
16世纪初,日本国内政治斗争中失败的一批武士,勾结我东南沿海的走私商人、官僚等掠夺、抢劫沿海地区,成为为患一时的倭寇。1555年戚继光被派到浙东抗倭,他招募农民、矿工、渔民,组织了一支抗倭队伍。这支队伍经过严格训练,作战勇敢,纪律严明,被称为“戚家军”。他统率这支军队先后在浙江、福建、广东多处大破倭寇,使之不能再在中国东南一带为患。1567年被调到北方,对付来犯的鞑靼,镇守蓟门16年。在任期间他积极加强北方边防力量,保卫了塞内的安全。但后来因受到排挤,辞职回家。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书,对练兵、治械、阵图等都有独到的见解,极受军事家的重视。
收复台湾的郑成功
郑成功(1624-1662),本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明清之际收复台湾的名将。
清军入关后,跟随其父郑芝龙起兵反清。其父降清后,他率军在中国的东南坚持了十多年的抗清斗争,后来退守厦门。当时荷兰殖民者占领中国的台湾,郑成功决定渡海收得台湾,在台湾建立抗清根据地。1661年,他率领大军25000人、战舰200艘,从厦门出发,在台湾禾寮港(今台南)登陆,围攻荷兰总督所在地赤嵌城,经过8个月的激战,于1662年迫使荷兰殖民者投降,终于使被荷兰殖民者侵占了38年的台湾回到了祖国怀抱。而这位民族英雄却在收复台湾5个月后病逝。
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
林则徐(1785-1850),是中国走向近代时期的著名政治家,福建侯官人。26岁步入仕途,历任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等职,任内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事,被誉为“林青天”。面对鸦片大量输入中国,林则徐上书道光帝,指出若任鸦片泛滥,几十年后,不仅无御敌之兵也无充饷之银,后果不堪设想。道光帝随即任命林则徐为钦察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虎门销烟谱写了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的第一页光辉篇章。与此同时,他大力整顿海防,多次挫败英军的挑衅,使英军在鸦片战争爆发后在广东无隙可乘。1840年10月,林则徐受诬害被充军伊犁。在新疆他仍不忘国事,致力于垦荒和兴修水利,并警惕沙俄对中国西北的侵略,告诫“终为中国患者,为俄罗斯”。林则徐是一位对中国近代史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他冲破“用夏变夷”的传统观念,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了解世界大势,他曾派人采访西事,翻译西书。购买外国报纸,编译出《四洲志》等书,介绍有关外国历史、地理和政治状况。林则徐反对因循守旧,提出许多兴利除弊、利国利民的改革,并建议准许招商集资、开发矿产,对中国近代变法维新思潮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林则徐还打破清政府的惯例,直接与外国人接触。他曾亲自去澳门视察,还购买了西洋船炮。他认为学习西方应“始则师而法,继则比而齐之,终则驾而上之。”林则徐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和行动,冲破了清政府闭关自守的成见,堪称中国近代史上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倡导维新变法的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著名政治家,宣传家。广东新会人。出身于小地主家庭,自幼聪颖过人,好学敏思,16岁中举人。1890年,拜康有为为师,人其主办的万木草堂学习,成为康氏的得意门生和助手,此从投身于变法维新的救国运动。1895年5月,正在北京会试的梁启超在康有为的带领下,发动震动朝野的“公车上书”。其后,又协助康有为创办维新刊物《中外纪闻》,组织强学会,特别是在上海任《时务报》主笔期间,以其特有的饱蘸感情、畅达华美的文笔,发表了《变法通议》等一系列政论文章,振聋发聩,海内争相传诵,由是声名鹊起,与康有为齐名,人称“康梁”。百日维新失败后,逃亡日本,得以系统研读西学书籍,思想为之一变,空前广泛地介绍和宣传西方阶级的先进思想和学说,从而大大开阔了国人的眼界,为反封建斗争提供了理论武器。他的《新民说》等著名文章感召和启迪了连续几代的青年,强烈地激起了人们救国和革命的热情。梁启超作为杰出的资产阶级启蒙宣传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充当了中国进步思想的旗手,赢得了“舆论骄子”的巨大声望。1903年后,梁启超的思想退居保守,其影响和声望随之缩小。辛亥革命后,返国参政,成为进步党领袖,两次短期出任过北洋政府的司法、财政总长,对袁世凯、段祺瑞等曾寄幻想,希图按照他的民主宪政方案改造中国,然而一再碰壁。1915年袁世凯阴谋称帝,梁启超和其学生蔡锷冒险潜入云南发动反袁护国战争。1917年张勋复辟,又坚决加入反复辟的行列。1920年后,脱离政界,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文化教育事业,学术兴趣几乎涉及社会科学的所有领域,并在史学、文学、经济学等方面卓有建树,他身后留下1500多万字的巨著《饮冰室文集》,是其全部政治论著和学术研究的结晶。
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谭嗣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