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自序 好心态无病不摧
肿瘤是我一直偏爱的临床领域。说起“恋上”肿瘤治疗,回忆起来还与1976年年初周恩来总理去世有关。周总理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偶像,在我们的心目中形象高大,无人可比。刚惊悉他去世的消息时,全国一片哭泣呜咽声!他是死于膀胱癌的。那时候,天下人都知道他顶着巨大的压力,硬撑着不让刚刚建起的共和国大厦倾倒!那时,我已在临床上接触了一些因为生活或工作压力而生了癌的人。所以,当时我们意识到,周总理生癌症完全是被巨大的压力逼出来的。
伟人之死,让身为年轻医师的我唏嘘良久!而伟人死于癌症后的一段时间内,病房里许多不该死的(至少不会这么快死的)癌症患者都纷纷“接踵”死亡。临终前我询问了几位患者,原因几乎一样:“总理都治不好,我们肯定不行了!”
哀莫大于心死!可以说,是伤感与失望加速了他们的离去。从那以后,我萌生了从事肿瘤研究及诊疗的意愿,潜意识里也习惯于把肿瘤与压力、心理放在一起考虑。
三十多年前,我阴错阳差地对心身医学思想产生了兴趣,并于20世纪80年代出版了自己的早期著作《心身医学概论》。我自己在临床及研究工作中也经常从心身相关的角度思考问题,每每获益良多。因为当时感到这里面大有文章,中医学在这方面可以和一些现代说法“对对话”!正是这一选择,使我在这一领域走得比较远,有了一定的话语权,包括从1993年起,我就任中华医学会心身分会的副主任委员,并从2006年开始连任几届主任委员至今;包括主持了全国相关大学教材的编写;也包括承担了《中华医学百科全书》这部权威巨著中《医学心理学与心身医学》的主编工作(须知,在西医占绝对话语权的中华医学会及相关学科领域权威著作的编写中,由一个中医背景的编者担当此任,这是十分罕见的)。
不久前,我更在本人主持的国家课题中,归纳出了“心身共轭”现象,肯定了心身之间密切的互动关系。而且,很多情况下,是心理的因素更多地影响躯体(对此,书中做了介绍)。这就为临床治疗中关注患者心理、纠治其不良情绪、振奋其精神的做法找到了有数理研究结果支持的科学依据!
上述思想认识,使得我三十多年来一直能以“心身共轭”的观念与视角去探讨、分析临床所见的各类错综问题。因此,也就常比一般的临床观察多了一些收获及感悟,常能从他人忽略的现象中看到某些重要联系,提出或发现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及线索,积累了不少第一手的资料与经验。
我一直想写一本给患者本人看的,能帮助他调整心理、优化心态的科普书。倒不是为了著书立说,只是想把肿瘤与心理之间关系的系统认识,比较通俗地呈现给当事人(患者)及其家属,希望能普及这方面的常识,让人们可以运用基本没有“消费”(指不花钱)、没有增加碳排放的简单手段(即心理学、行为学等方法)来防范癌症的发生、发展,或帮助患者的治疗及康复。因为我一直坚信:好的医学,除了肩负合理治疗重任以外,要对患者“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给予患者必要指导与慰藉等,也是医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实话实说,我临床中治疗肿瘤的效果不错!很多危险的患者活了下来,故求诊者甚众。但并非本人有三头六臂,也不是有什么特别的绝招!我自己清楚地意识到:之所以能够获得很好的疗效,除了我知晓中西医学之短长、讲究合理的指导思想与治疗方案、愿意借助各种综合方法等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心理纠治方面积累了优势与经验。多数患者经几次接诊后,心理阴影大半云消雾散。因此,我的门诊被称作“快乐门诊”。本人绝非“精神万能论”鼓吹者,但许多癌症患者不是死于癌症本身,而是死于源自癌症的“心理休克”,却也是铁板钉钉子的事实。“哀莫大于心死!”鉴此,对癌症患者而言,最重要的是心理危机的拯救!然而,客观地说,这方面绝大多数医务工作者做得非常不够,或者说根本没有意识到,当然也就无从做好它了!
也许,有人会反驳说“发达国家也不过如此”。但请别忘了,发达国家往往有厚实的宗教精神支撑、完善的心理咨询服务、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保障。这些方面,我们或是空白,或是残缺。因此,我强调,在肿瘤领域,是到了必须补上这一课的时候了!不管是当事人本身也好,家属也好,医护人员也好,都有这个必要!且芸芸大众也有这个必要,因为生病谁都无法避免!你只要细细一留心,就会发现周遭常有人患了癌症,需要你有这方面常识去关爱他、帮助他!总之,本书对许多人或许可以说“开卷有益”!
关于癌症,要说的话题太多了!国内关于癌症的认知,还严密地笼罩在黑黑的阴影中,许多患者往往不是死于疾病本身,而是死于无知、恐惧及因无知恐惧而引起的“瞎折腾”(包括过度创伤性治疗、无谓治疗和乱治疗等)!因此,作为医务工作者,我有义务传播关于癌症正确的认知与态度,帮助人们更好地防范癌症。即便是患了癌症,也应尽可能采取正确对策与态度,从癌症阴影中尽快走出,走向康复。
有鉴于此,我产生了写一些这方面的科普读物的计划。几年前,我出版了《癌症只是慢性病》一书,颇受欢迎。许多患者视其为枕边书,因为它有助于解惑释疑,能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癌症的本质特点。此后,又推出了《从“心”治癌》一书,这主要是给医生看的,也比较受欢迎。本书《“保命性格”甄别书》及我的学生孙丽红教授写的《生了癌,怎么吃》等都可以看作《癌症只是慢性病》的姐妹篇。希望这些书能为纠正社会上存在的一系列对癌症根深蒂固的错误认知与做法,对驱散笼罩在癌症患者心头的层层黑雾起到一丁点儿有益的积极作用,这也算是尽了我作为一名肿瘤医务工作者的义务。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会长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医学心理学与心身医学》主编
2012年2月6日
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