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所导致的以鼻塞流涕、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为主要表现的常见外感疾病。
本病全年均可发病,尤以春季多见。临床分为风寒、风热两型,并有挟湿、挟暑的兼症。风寒感冒:症见头痛,肢体酸楚,鼻塞声重,咳嗽流涕,鼻痒,痰液稀薄,恶寒重,发热轻或不发热,无汗,苔薄白,脉浮紧。风热感冒:症见发热汗出,微恶风寒,头痛昏胀,咳嗽痰稠,鼻塞流涕,口渴咽痛,苔薄黄,脉浮数。挟湿则头痛如裹,胸闷纳呆,挟暑则汗不出,心烦口渴。
【定穴】太阳,上脘,中脘,神阙,大椎,肺俞,背部夹脊。
【取穴】头部的太阳;腹部的上脘、中脘、脐中;背部的大椎、肺俞、背部夹脊。
太阳在颞部,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上脘在前正中线上,脐上5寸;中脘在前中线上,脐上4寸;神阙在腹中部,脐中央;大椎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肺俞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背部夹脊在背腰部,当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两侧各17个穴位。
【简易取穴】太阳,在头两侧,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个拇指指间关节横纹的距离的凹陷处,左右各一;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中脘;上脘,在中脘上,约一个拇指指间关节横纹的距离;神阙,位于人体中腹部,肚脐正中;大椎,取坐位,低头时,在项部可见明显的突起,突起下方的凹陷,即为大椎;肺俞,在大椎穴下面的第3块椎骨旁开大约1.5个拇指指间关节横纹的距离处,左右各一;背部夹脊,大椎下第1块椎骨即为第1胸椎,继续向下一直到第12胸椎、第1腰椎……第5腰椎,各椎骨旁开约半个拇指指间关节横纹的距离,左右各17个穴位。
【敷贴方法】冷敷贴疗法、热敷贴疗法(壶熨法、药包热敷贴疗法)。
方1
【药物】胡椒7粒,丁香7粒,葱白适量。
【主治】风寒感冒。
【制法】胡椒、丁香研碎,以葱白捣成膏状备用。
【用法】
1.病人坐着。
2.将捣好的药涂于两手心,合掌握定。
3.两手夹于大腿内侧,温覆取汗则愈。
【出处】《伤寒蕴药》
方2
【药物】鲜生姜1块。
【主治】用于感冒初起,头痛怕冷,鼻塞流涕等症状较轻者。
【制法】
1.生姜切成薄片。
2.用湿面或湿纸包裹生姜片,埋于热火灰中缓慢加热。
【用法】
1.病人仰卧。
2.将生姜片贴在前额及两侧太阳穴上,盖上毛巾。
3.用热水袋盛满热水,直接在毛巾上进行熨烫,熨30~60分钟,直至感到身暖、微微汗出即止。
【出处】《手到病除——家庭简易中医外治法》
方3
【药物】葱白头1大把,白酒适量。
【主治】用于感冒伴手足寒冷者。
【制法】
1.葱白切细。
2.煸炒时加适量白酒,炒热。
3.用布将炒热的葱白包起。
【用法】
1.病人仰卧。
2.趁热把药包放在脐腹上。
3.慢慢转动药包或旋转摩揉。
4.温度低了可再换另一包,边熨边换,直至手足渐温、微微汗出,症情缓解为止。
【出处】《手到病除——家庭简易中医外治法》
方4
【药物】橘子叶、老姜、葱头各适量。
【主治】用于风寒感冒作痛。
【制法】
1.将上药和酒炒热。
2.用布包裹。
【用法】
1.病人仰卧。
2.将布包放在痛处。
3.温度低可换另一包,边熨边换,直至手足渐温、微微汗出,症情缓解为止。
【出处】《外治寿世方》
方5
【药物】荜拨、香附、大蒜各适量。
【主治】风寒感冒。
【制法】将上药捣烂如泥,将药泥做成饼状,用纱布包裹备用。
【用法】
1.病人坐着。
2.将纱布包好的药饼贴在囟门上。
3.用熨斗熨透,清涕自止。
【出处】《医学入门》
方6
【药物】鹅不食草100克,食醋适量。
【主治】感冒伴鼻塞流涕严重者。
【制法】上药切碎,用食醋拌匀炒热,装入布包。
【用法】
1.病人坐着。
2.用药包热熨鼻子周围。
3.同时将药包紧贴鼻孔作深吸气,直至鼻子通气,每日2~3次。
【出处】《手到病除——家庭简易中医外治法》
方7
【药物】新鲜葱白250克,食盐适量。
【主治】风寒感冒,头痛鼻塞。
【制法】
1.将葱白洗净,切碎。
2.入盐拌匀。
3.炒热。
4.用纱布包好。
【用法】
1.病人坐着或仰卧。
2.趁热熨患处,每日,每次熨30分钟,连续熨数日,以愈为度。
【出处】《常见病民间传统外治法》
方8
【药物】当归、川芎、白芷、陈皮、苍术、厚朴、半夏、麻黄、枳壳、桔梗各20克,干姜、桂枝、吴茱萸各10克,甘草5克。
【主治】主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头痛恶寒、身热咽痛、项背拘急、肢节酸痛等症。
【制法】上药共为粗末,炒热分装药袋备用。
【用法】
1.熨背部夹脊穴、肺俞、大椎时病人俯卧;熨脐中时病人仰卧。
2.先趁热熨背部夹脊穴。
3.然后熨脐中、肺俞、大椎等穴。
4.若自汗出者去麻黄、苍术;寒热如疟者去麻黄,加青皮、草果、青木香;身重四肢酸楚者,加羌活、独活;若系风热表证,可配合内服辛凉解表之剂。
【出处】《中华自然疗法》
方9
【药物】桑叶10克,菊花10克,薄荷10克,连翘20克,生姜10克,芦根30克,桔梗10克。
【主治】风热感冒。
【制法】将药物打碎分2份,装入布袋备用。
【用法】
1.熨颈、肩部时病人坐着,熨项、背部时病人俯卧。
2.取药袋水煎20分钟,稍稍挤出药汁,使药袋湿润而不滴药汁即可。
3.先取一袋熨颈、项、肩、背等处。
4.稍冷则更换药袋,交替使用,每次30~45分钟,每日,3日为1个疗程。
5.同时,也可用药汁熏洗各部,以加强疗效。
【出处】《古今中药外治真传》
方10
【药物】冷石适量。
【主治】用于咽中痛,鼻中塞,清涕出者。
【制法】把石头制冷。
【用法】
1.病人坐着或仰卧。
2.取冷石熨咽鼻。
【出处】《小品方》
方11
【药物】生姜100克,石菖蒲120克,食盐60克,瓜蒌实1枚。
【主治】感冒误治,形成结胸,心下硬满疼痛,手不可近。
【制法】将上药捣匀,制成直径约4厘米之圆饼备用。
【用法】
1.病人仰卧。
2.将药饼放笼上蒸热。
3.将药饼放于上脘、中脘两穴上。
4.用麦麸炒热,用布包好。
5.将麦麸包放饼上熨之,待腹内有响音即愈。
【出处】《伤寒蕴要》
方12
【药物】晚蚕砂120克,黄酒(或低度酒)100毫升。
【主治】体虚感冒之四肢关节疼痛。
【制法】两者和匀备用。
【用法】
1.病人仰卧。
2.上药经酒浸泡后,用药包热敷四肢。
3.每日1次,每次约30分钟。
方13
【药物】葱白1把,豆豉半碗,白酒少许。
【主治】用于感冒伴低热者。
【制法】葱白切碎加入豆豉和白酒炒热,放入布包中。
【用法】
1.病人仰卧。
2.将热布包放在前额及四肢关节窝处。
3.药包温度下降后把药袋放在前额,在药包上放一热水袋。
4.身盖簿被,直至汗出热退。
【出处】《手到病除——家庭简易中医外治法》。
方14
【药物】大蒜、荜拨各适量。
【主治】用于脑风流涕,邪风入脑,鼻内结硬,遂流髓涕。
【制法】将上药研成末状,作饼备用。
【用法】
1.病人坐着。
2.将上药饼隔纱贴于囟前。
3.用熨斗熨之。
【出处】《本草纲目》
注意事项
1.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
2.少吃油腻、多脂食品,清淡饮食,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不饮酒。
3.戒烟。
4.艾灸治疗期间应保持心情舒畅,忌生气恼怒。
5.平时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
6.感冒流行期间,应保持居室内空气流通,少去公共场所。
7.使用上述方中需要热用的药包时,注意不要烫伤。
8.若出现高热不退、咳嗽加剧、咯吐血痰等症时,宜尽快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还可以这样做
[家用食疗方]
生姜3片,红糖15克。将生姜洗净切丝,放在瓷杯内,以沸水冲泡,盖上盖温浸5分钟,再调入红糖,趁热1次服完,服后睡卧盖被取汗。本方驱寒发汗,适用于风寒感冒。
[家用小偏方]
荆芥、防风各10克,桑叶9克,豆豉12克,羌活、独活各10克,前胡、陈皮各6克,薄荷6克(后下),鲜姜2片,杏仁10克,苏叶9克,焦枳壳6克。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2次。此方适用于外感风寒所致的风寒感冒。
[运动治感冒]
如果刚刚感冒没多久,可以跑跑步运动运动,注意保暖,多喝热水;如果已经感冒一段时间了,而且伴有发烧、咳嗽的话,就得先就医用药,等身体不那么虚弱的时候再用前面的方法。
医嘱
(1)感冒初起时,应及时采取措施,以免入里化热。
(2)平时应注意饮食规律,宜清淡、半流质、宜消化、不凉不热的食物,忌食刺激食物。
(3)保持情绪乐观和稳定,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劳过逸。
(4)注意气候变化,尤其突然转寒时,注意增减衣服。
病例
1.张某,女,32岁,2009年5月11日初诊,主诉:由于4日前不慎淋雨感寒,症见头痛,肢体酸楚,鼻塞声重。未经治疗,次日症状有加重而来诊。现恶寒发热、无汗、头项强痛、全身酸困、喷嚏频作、鼻塞声重、鼻流清涕。查:体温39.2℃。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辨证为风寒证,药物:当归、川芎、白芷、陈皮、苍术、厚朴、半夏、麻黄、枳壳、桔梗、羌活、独活各20克,干姜、桂枝、吴茱萸各10克,甘草5克。用法:上药共为粗末,炒热分装药袋备用。先趁热熨背部夹脊穴,然后熨脐中、肺俞、大椎穴。治疗1次后患者即感全身症状明显减轻,4次治疗后症状全部消失。
2.李某,男,29岁,2009年6月3日初诊,主诉:两日前忽然感觉发热汗出,微恶风寒,头痛昏胀。自服感冒药效果不明显,次日症状加重而来诊。现发热汗出,恶风寒,头痛昏胀,咳嗽痰稠,鼻塞流涕,口渴咽痛。查:体温38.9℃。舌红,苔薄黄,脉浮数。辨证为风热证,药物:桑叶10克,菊花10克,薄荷10克,连翘20克,生姜10克,芦根30克,桔梗10克。用法:将药物打碎分两份,装入布袋备用。取药袋水煎20分钟,先取一袋熨颈、项、肩、背等处,稍冷则更换药袋,交替使用,每次30~45分钟,每日2次,3日为1个疗程。治疗1次后患者即感发热汗出症状明显减轻,3次治疗后症状全部消失。
疗程
对于轻症患者只需治疗1次,较重者及缠绵不愈者,一直敷贴至症状全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