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简明艾灸疗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灸法的作用特点及其适应证

灸法的特点

应用范围广泛,能治多种病症

灸法可单纯使用,亦可与针刺或药物配合应用,因此,其治病范围非常广泛。

操作方法多种多样,有利于提高疗效

在临床治疗中,可供选择的灸法较多,若一法治疗无效,则可选用它法,按辨证施灸的原则,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

有特殊功效,可补针药之不足

无数的治疗实践证明,某些病症,当针刺治疗或药物治疗无效时,如果改用灸法施治,往往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副作用少,老幼皆宜

灸法没有毒副作用,可以根据不同的病情、体质、性别、年龄等,选用不同的灸法,且容易被患者所接受,特别对婴幼儿童和年老体弱者,灸法治疗较其他方法更为优越。

穴药结合,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隔物灸和敷灸把穴位刺激作用和药物作用结合起来,显示出极好的治疗效果。因此,灸法的研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途。

灸法的作用和适应证

温经通络、祛湿散寒

由于艾叶等中草药的药性温热,艾火的热力能深透肌层,温经行气,因此,灸法具有很好的温经通络、祛湿散寒的作用,临床用于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引起的各种病症,如风寒湿痹、痛经、经闭、寒疝、胃脘痛、腹痛、泄泻、痢疾、少乳等。

升阳举陷、回阳固脱

由于阳气虚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虚下实,气虚下陷,出现脱肛、阴挺、久泄久痢、崩漏、滑胎等,《灵枢·经脉》篇云:“陷下则灸之”,故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证多用灸疗。因此,灸疗不仅可以起到益气温阳,升阳举陷,安胎固经等作用,对卫阳不固、腠理疏松者,亦有效果。使机体功能恢复正常。

另外凡大病危疾,阳气衰微,阴阳离决等证,用大炷重灸,能祛除阴寒,回阳救脱。故灸法还可用于元阳虚脱而出现的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的脱证。

消瘀散结、拔毒泄热

灸法能以热引热,使热外出。灸能散寒,又能清热,表明其对机体原来的功能状态起双向调节作用。特别是随着灸法的使用增多和治疗范围的扩大,这一作用日益为人们所认识。

所以在临床上灸法可用于治疗外科疮疡初起,以及痈病之证,如乳痈初起、瘰疬、痈肿未化脓者、疮疡久溃不愈、寒性疔肿等。用灸法能使气机通畅,营卫调和,故瘀结自散。

预防疾病、保健强身

灸法除了有治疗作用外,还有预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是防病保健的方法之一,这在古代文献中有很多记载。到了现代,灸疗的防病保健作用已成为重要保健方法之一。

艾灸疗法的材料

艾条与艾炷

艾条灸和艾炷灸是艾灸疗法的主要方式,目前尤以艾条使用较多。由于艾的药源在我国非常广泛,采集也很方便,艾条和艾炷的加工制作简单,非常适合于广大群众自采自制,进行家庭自我治疗和保健。

1.艾条的制作方法

艾条又名艾卷,分为有药艾条和无药艾条(又称清艾条)两种。无药艾条是将24克艾绒均匀平铺在长26厘米、宽20厘米的桑皮纸上,卷成直径约1.5厘米的长圆柱形,越紧实越好,用胶水或糨糊将接口和两端封好即成。

有药艾条是根据治疗病症的不同,在艾绒中加入其他药物粉末制成。常用的是取肉桂、姜、丁香、细辛、白芷、雄黄、苍术、乳香、没药、川椒各等分,研为细末,每支药条在艾绒加入药末6克。

目前也有市售的无烟艾条或微烟艾条,燃着时基本无烟,气味芳香,可供使用。紧急情况下仓促得不到艾条时也可用香烟代替。制成的艾条应放在干燥处,防止受潮发霉或生虫。

2.艾炷的制作方法

艾炷是用手捏捻制作而成。将加工好的艾绒搓捏紧实,用拇、示、中三指边捏边捻,做成上尖下大的圆锥形艾绒团,即是艾炷。根据不同灸法的需要,将艾炷分为大、中、小三种。小炷大如麦粒,用于直接灸,中炷大如黄豆或半截枣核,大炷大如蚕豆或半截橄榄,用于间接灸。目前也有用器械压制的特制艾炷,大小一致,艾绒紧密,方便易用。每燃烧1个艾炷称为1壮。

灸法的常用体位

为了在治疗时取穴准确和操作的安全、方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采用舒适持久的体位,灸法治疗常采用以下体位:

1.仰坐位

患者仰坐于靠背椅上。适用于头面、颈部和上胸部的穴位。

2.俯坐位

患者坐于椅上,头部伏俯于桌面。适用于头顶、项后和背部的穴位。

3.仰卧位

患者自然平躺于床上,双上肢平摆于体侧或屈曲搭于腹侧,下肢自然分开,膝下可垫以软枕。适用于头面,胸腹,上肢与下肢内、前侧穴位。

4.俯卧位

患者自然俯卧于床上,踝关节下可垫以软枕。适用于项背腰臀、下肢后侧的穴位。

5.侧卧位

患者自然侧卧于床上,双下肢屈曲,或在下面的腿伸直,在上面的腿屈曲,上面的前臂下可垫以软枕。适用于侧头、颈肩、胁肋、髋膝、小腿外侧的穴位。在治疗过程中,尤其是使用艾炷灸时,应尽量保持体位不动,以免燃着的艾炷掉落,烫伤皮肤。

灸法的注意事项及禁忌证

1.灸法的注意事项

灸法操作简单,疗效显著,但也有一些必须注意的事项。如灸治时必须充分暴露施灸部位,环境温度应保持温暖适宜,不可有风直吹操作部位。灸后要避风寒,禁忌饮食生冷,宜清淡饮食。施术时应保持患者的舒适体位,不可移动,以免艾炷掉落。要及时去除燃尽的热灰,以免掉落烫伤皮肤。患者过饥、过饱、酒醉、劳累、精神情绪不稳时,不宜施灸。如灸后局部出现小水疱,可任其自然吸收;若水疱较大,可用消毒针具放出或抽出水液,按常规消毒处理,防止感染。化脓灸若局部感染,可及时用抗感染药膏外涂并内服抗生素类药品。

施灸量的多少需根据病人的年龄、体质、病情、施灸部位等综合考虑。凡年轻、体壮、新病,以及在肩背腰腹和臀股部皮厚肉多处,可施以大炷多壮;凡年老、妇幼、久病体弱,以及在头面、胸部和肢端皮薄多筋骨处,则宜小炷少灸。

施灸的程序一般遵循先上后下、先背后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遇有特殊情况时可灵活处理。

一般认为,让艾火自燃,等待其自然熄灭的较温和火力者为补法;艾火燃烧时用口快吹助燃,使火力较强者为泻法。

2.灸法的禁忌证

从总的原则上来讲,灸法一般多施用于虚证、寒证、阴证。对于阴虚阳亢和邪热内炽的病人不宜使用灸法,如阴虚火旺的结核病,血热妄行的吐血、鼻出血、咯血、肝阳上亢的头晕头痛,以及脑卒中闭证、热毒旺盛等均需慎用。

人体某些部位属于灸法的忌用部位。如颜面五官、阴部、大血管部位不宜施直接灸;关节、筋腱部位不宜用化脓灸;妊娠期妇女的小腹部、腰骶部不宜施灸;心脏、重要器官附近、毛发处等亦不宜施灸。

根据历代文献记载,人体全身有50余个穴位禁灸,如风府、人迎、承泣、迎香、素髎、石门等,但主要是指使用艾炷直接灸,对目前多采用的艾条温和灸可以不必拘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