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简明艾灸疗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温针灸

【概念】温针灸法,又称温针、传热灸、烧针尾、针柄灸及烧针柄等。是一种艾灸与针刺相结合的方法。本法多用于风湿疾患,偏于寒性疾病的治疗。

【灸前准备】艾炷或艾绒,针灸针(后文省称为毫针),镊子,火柴,线香,灰盒等。

【施灸法】温针灸的主要刺激区为经络俞穴、阿是穴。挑选温针时,应选略粗的长柄针,一般以28号以下毫针最好,长短适度,刺在肌肉深厚处。进针得气后,留针不动,针根与表皮相距2~3厘米为宜。刺入穴位得气后,将硬纸片剪成方寸块,中钻一孔,从针柄上套入,以保护穴位周围之皮肤,防止落下火团烧伤,在留针过程中,于针柄上裹以艾团,或取约2厘米长之艾条一段,套在针柄之上,无论艾团、艾条段,均应距皮肤2~3厘米,再从其下端用线香点燃施灸。施灸中如果不热,可将艾炷放的靠下一些,过热觉痛时可将艾炷向上提一些,以觉温热而不灼痛为度。每次如用艾团可灸3~4壮,艾条段则只需1~2壮。近年,还采用帽状艾炷行温针灸。帽状艾炷的主要成分为艾叶炭,类似无烟灸条,但其长度为2厘米,直径1厘米,一端有小孔,点燃后可插于针柄上,燃烧时间为30分钟。因其外形像小帽,可戴于毫针上,故又称帽炷灸。帽炷温针灸,既无烟,不会污染空气,同时,它的作用时间又长,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温针灸灸法。

【适应证】本灸法可用于治疗风寒湿痹症、骨质增生、腰腿痛、关节酸痛、麻木不仁、冠心病、高脂血症、痛风、胃脘痛、便溏腹胀、腹痛、腹泻等。

【注意事项】

1.施术者要在平时反复练习缠绕艾炷的手法,熟练者,几秒钟就能将艾炷牢固的放在针柄上。

2.温针灸的艾炷要光圆紧实,切忌松散,以防脱落。

3.温针灸要严防艾火脱落灼伤皮肤。可预先用硬纸剪成圆形纸片,并剪一至中心的小缺口,置于针下穴区上。

4.温针灸时,要嘱咐患者不要任意移动肢体,以防灼伤。

5.在施灸过程中若万一不慎灼伤皮肤,致皮肤起透明发亮的水疱,须注意防止感染,处理方法可参照无瘢痕灸法。

6.此法方便易行,但必须小心防止折针,因烧过多次之针,最易从针根部折断。

隔姜温针灸

【概念】隔姜温针灸法是温针法的一种发展,它综合了温针灸、隔姜灸及直接灸三者的特点,从已有的报道看,对某些病症,特别是痛症有较好的效果。

【灸前准备】小艾炷,70%乙醇溶液,鲜老生姜片,三棱针,纱布,镊子,火柴,线香,灰盒,甲紫溶液(紫药水)等。

【施灸法】根据病症情况,选取1~4穴。局部以70%乙醇溶液消毒,消毒面积3厘米见方,穴位上贴0.5厘米厚,5分硬币大的鲜老生姜薄片(事先在姜片上用三棱针刺十几个至数十个小孔),以1.5~2寸毫针隔姜直刺进针,以患者有酸、麻、胀、重等针感为好,然后将捏为圆锥形的小艾炷套于针柄上,紧贴生姜片,点燃头部让其自燃烧灼施灸,待艾炷燃尽后,换炷再灸,燃灸7~14壮。灸毕移去艾灰,起针去姜片,用湿纱布轻轻擦干。灸后皮肤潮红发疱(在此期间严防感染)。至第三日用消毒针引流水疱内液体,擦干后,涂以甲紫溶液(隔日1次),覆盖一层消毒纱布,以防感染,直至灸疮结痂脱落,皮肤愈合,1次未发疱者可连灸2~3次至发疱。

【适应证】隔姜温针灸法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风寒湿性关节病、肱骨外上髁炎、慢性扭挫伤等病症。

【注意事项】

1.本法不宜用于面部等处的穴位,孕妇不宜用本法。

2.本法灸后应不会引起瘢痕,灸治时及灸治后要严格按规定操作,杜绝感染的发生。

3.在施灸过程中可致皮肤起透明发亮的水疱,须注意防止感染,处理方法可参照无瘢痕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