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名家教你用穴位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治疗作用

穴性:和胃止痛、通调腑气、理气化痰、宁心安神。

在针灸学中,中脘既是“胃之募”穴(与胃仅一幕之隔的密切关系),又属“腑之会”穴,可以说六腑之气均会于此。所以,它是一个通调腑气的主穴。六腑又以胃为中心环节,所谓“胃气一通,六腑皆通”,故成为与胃“一幕之隔”的“胃募”穴。

中脘是全身要穴之一,主治范围:

1.消化系统病症:中脘的主治病症以消化系统为主,诸如食欲缺乏、胃痛、反酸、恶心或呕吐(包括孕吐)、呃逆、胃溃疡、胃下垂、消化不良、腹胀、肠鸣、泄泻、痢疾、便秘、阑尾炎、肠梗阻、便血,以及各种肝胆疾病。

中医学认为:六腑以通为顺。中医学还有一句养生名言:“若要长生,胃肠要清。”意思是说,六腑的习性是要保持通畅无阻。一个人要想长寿,必须保持大便的规律、成形,而且排便顺畅,每日定时排出大便,保证肠道的空虚、干净。中脘穴作为“胃募”穴和“腑会”穴,自然就能承担通调腑气的重任,从而在防病保健、益寿延年方面充当重要角色,承担重要使命。

中医学认为:脘腹喜暖是内中有寒,喜按则属虚;喜凉为内中有热,拒按则属实。中脘穴对于胃肠道和肝胆系统的病症具有寒可温、热可清、虚可补、实可泻的特点。这也体现了中脘穴对消化系统病症治疗有良性的双向调整作用。

中脘穴对呕吐也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既能止呕,又能催吐。针灸临床用拔罐法治疗妊娠呕吐,有效率可达95%以上。

民国时期著名针灸名医方慎安先生在他所著的《金针秘传》一书中记录了这样一个典型病案:一区姓女病人,患胃病7年,平时胃脘部膨起,按之疼痛,多吃不易消化的食物反而痛减。奇怪的是,食量虽大但却奇瘦无比。其脉大小不一,顷刻异状;舌上布满红白相间之小点。断为“虫症”无疑。一诊试针数处,当时尚无不适。次日复诊时说:“针后胃痛有加重之势,虽多食而痛不能止。”即为再针中脘穴,不到10分钟而狂呼胃中剧痛,欲自拔其针。禁之则云要吐,随之口即喷出奇臭之水,呕出一物,类似蛇形,长逾1尺,蠕蠕而动。同诊室病人见此状皆带针而逃,一时秩序大乱,而区女晕矣。顷刻即苏,胃痛豁然而愈,后未再发。7年痼疾,经此一针,病根全去。

2.呼吸、神经系统病症:中脘还是一个化痰、醒脑要穴,对于呼吸系统病症(咳嗽、哮喘、痰多),神经系统病症(失眠、癫狂、癔症、抑郁症)等有宣肺化痰、醒脑开窍的治疗效果。

化痰通络是中医学的一种治疗法则。中医学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如果过多的痰湿储存于肺中,则产生刺激,使人咳喘、多痰(是谓“有形之痰”)。痰还能够闭阻脑窍,令人神昏逆乱,又会引起一系列脑神失调的神经系统病变,诸如失眠、癫狂、癔症、抑郁症等。凡此,都可以通过中脘、丰隆(外膝眼正中点与足外踝连线中点)等穴予以调治。

对抑郁症有治疗效果:《天津中医》1998年第4期报道:一患者因肥胖而抑郁,取中脘配内关、合谷、太冲穴。中脘穴用4寸毫针刺入,嘱患者吸气,针尖方向略向上刺入3~4寸,施捻转泻法,使针感向两季肋放射。治疗1次后患者即感症状减轻,4次痊愈。

对狂笑不止有治疗效果:《辽宁中医杂志》1988年第3期报道:1例精神受到刺激后持续狂笑长达1天不止的病人,在针刺他穴无效的情况下,深刺中脘并久留针。1次即止,3次而愈。

3.其他病症:头痛、高血压、高血脂、白细胞减少症、荨麻疹、单纯性肥胖、产后血晕、子宫脱垂、子宫异位等也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日本针灸名家泽田健以本穴配三焦经的阳池穴(腕背横纹中点略偏尺骨小头一侧)治子宫异位,认为中脘是胃肠、子宫病要穴;中国山西省中医研究所也有类似报道,一般治疗15次左右即可,其他伴发症状如月经异常、便秘、腰痛等也随之改善,但对子宫附件有炎性粘连者效果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