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治疗作用
穴性:宽胸理气、止咳平喘、和胃降逆、通利乳汁。
膻中也是全身要穴之一,主治以各种“气”病为主:
1.局部病痛:胸痛、胸闷、扭挫伤、肋间神经痛。
胸痛、胸闷,可能因为心脏病症(伴有心慌、心律不齐、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也可能因为肺部病症(伴有咳嗽、哮喘、气短或呼吸困难)。两者都可以用本穴配用内关穴(掌面腕横纹中点上2寸)予以调治,心病再加心俞穴(背部第5胸椎下旁开1.5寸),肺病再加肺俞穴(背部第3胸椎下旁开1.5寸)。
2.呼吸系统病症:咳嗽、哮喘、气短不足以息、肺炎、肺脓疡、咳唾脓血。
膻中位于两肺之间,被誉为“气之会”穴,调治肺部病症乃其专长。穴位保健常常用于防治咳嗽、哮喘、肺炎、慢阻肺、肺结核等病症,并广泛应用于穴位敷贴、“冬病夏治”的预防保健之中,常与肺俞穴(背部第3胸椎下旁开1.5寸)配伍应用。虚证宜轻手法指压按摩或采用灸法、拔罐、皮肤针轻叩,实证宜重手法按摩或皮肤针重叩。
我的一位朋友孙教授,患有顽固性“老慢支”病史十几年,每年秋冬季节气管炎就会急性发作,一咳就是100多天,咳痰困难,打针吃药也控制不了。后来经过白天按摩膻中、天突(颈下胸骨上窝)、足三里等穴,夜晚睡觉前在膻中、天突穴处放置一粒绿豆,用胶布固定。3天后咳嗽就开始好转,痰容易吐出来了,10天以后气管炎就完全好了。直到现在,每天早晚仍旧坚持按摩这几个穴位,气管炎已经6年多没有发作了。
3.心血管系统病症:心慌、心烦、胸痛、胸闷、心绞痛、心律不齐、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等。
膻中位于两肺之间,与心脏的关系也十分密切,被视为“心之募穴”(与心仅仅只有一块幕布那么薄的间隔)。常与心俞穴(背部第5胸椎下旁开1.5寸)、内关穴(掌面腕横纹中点上2寸)配伍应用,治疗各种心脏不适性病症。虚证宜轻手法指压按摩或采用灸法、拔罐、皮肤针轻叩,实证应重手法按摩或皮肤针重叩。
我有一侄女,几年前时而出现心慌,当时并没有多加注意。2012年开始伴发胸痛、胸闷,两三个月会发作一次。心电图提示心血管供血不足。10月28日晚看电视的时候,突然胸痛不适,心中难受。急呼我为其指压穴位。经过手指叩击膻中和内关穴,顿时觉得胸中发热,豁然开朗,有一股血液涌动之感,胸痛立即消失。
4.消化系统病症:胃痛、恶心、呕吐、嗳气、呃逆、食管狭窄、吞咽困难、内脏下垂(胃下垂、脱肛等)。
中医学认为:恶心、呕吐、嗳气、呃逆等病症均因为腑气不通、胃气上逆而致,内脏下垂则由中气(脾胃之气)不足引起。一实一虚,皆因于气。对于实证,正确刺激膻中穴(按摩方向朝下)能通调腑气、平降胃之气逆;对于虚证,正确刺激膻中穴(按摩方向朝上)能补中益气、提升胃之高度。
5.乳房病症:乳腺炎、产后乳少、乳腺小叶增生。
膻中穴正在两侧乳房之间,治疗乳房病症也是其局部作用使然。上述乳房病症,乳腺炎、乳腺小叶增生均为气滞血瘀引起的实证。产后乳少则有虚有实,虚者气血不足,无乳供给,乳房空虚;实者经络瘀阻,乳汁不行,胀满而痛。在这两种不同的情况下,朝乳房方向补法刺激膻中穴能补益气血、化生乳汁;泻法刺激膻中,则能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化瘀通乳、软坚散结。
6.神志病症:癔症、抑郁症等。
7.其他病症:防治胸腺萎缩、提高免疫力。
膻中穴位于胸骨之上,胸骨下面有属于淋巴防卫系统的胸腺组织,关系人体的免疫防卫机能的强弱。胸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趋于萎缩,因而人的免疫机能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下降。经常叩击膻中穴,也能起到刺激胸腺的作用,因而能够延缓胸腺的萎缩速度,提高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