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技艾灸66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元明清时期我国灸法得到进一步发展

元代医家罗天益(金元四大家李东垣之弟子),著有《卫生宝鉴》一书,书中主张针灸与药物并重,强调温补脾胃和防治中风宜用灸法。

到了明代,出现了“桑枝灸”、“神针火灸”,而后又发展为“雷火针灸”。张介宾的《类经图翼》介绍了各类病证的灸疗处方。

“凡仓促救人者,唯灼艾为第一”——闻人耆年《备急灸法》

清朝名家吴仪洛老先生在他所著的《本草从新》里说道:“艾叶苦辛,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治百病。”所以,用艾炷重灸神阙穴,就是强力回阳,打通任督二脉、重起阴阳二气的极佳方法。

清代吴谦编写的中医临床巨著《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决》介绍了19种病证的灸疗处方及操作方法。《医宗金鉴·痈疽灸法篇》指出:“痈疽初起七日内,开结拔毒灸最宜,不痛灸至痛方止,疮痛灸至不痛时”。强调了艾灸方法治疗痈疽的独特功效及其手法。清代末年,由于统治阶级拘于封建礼教,于1822年竟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所宜”的荒谬理由,下令停止太医院使用针灸,废止针灸科,使中医事业,也包括灸疗学更趋衰落,几至一蹶不振。但是由于灸疗经济有效,便于掌握,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欢迎,因而灸疗方法仍在民间广为流传。新中国成立以来,祖国医学获得了新生,使灸疗学得以复兴与繁荣。

五千年实践证明,灸效不亚于针效,故灸法在历史上曾列箴(针)、石、汤三法之前。灸法能使衰弱之机体激发旺盛,也能使亢进之功能得到抑制。可谓虚寒者能补,郁结者能散,有病者能治,无病者灸之健身延年。难怪自古以来,民间一直流传着“家有一把艾,百病拒门外”、“常灸足三里,寿过一百一”、“男人春夏艾扶阳,秋冬力壮赛虎狼”、“女人随身带艾香,一年四季好容光”等说法,足见艾灸对增强体质、防病抗病、养生保健的独特功效。

“夫针须师乃行,其灸凡人便施”——陈延之《小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