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人类创造自身的一个奇迹
一、语言是世界上最“黏”的东西
说话是生活中最平常,也是最奇特的一种现象。俄罗斯曾经有这样一个谜语:
谜面:世界上最“黏”的东西是什么?
谜底:语言。
如果把语言比作世界上最“黏”的东西,那么,说话就是用这种世界上最“黏”的东西构成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密切关系。很难设想,一个没有语言“黏合”的人类世界会存在下去。
说话是用语言来表达思想的。凡有健全发音器官的人都能说话,人通过说话表达意思、沟通思想、交流感情,以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交往,推动人类的文明和进步。说话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如果没有人类的语言和说话,世界上也就不会有“万物之灵”的人类,更不会有人类的今天了。
据统计,一个人平均每天说一小时话,如果活到六十岁,就已说了两年半的话。人们借助语言的传播活动不只是说话,还有倾听(听话)、阅读、写作。它们在一个人的语言活动中分别所占的时间比例是:倾听占40%,说话占35%,阅读占16%,书写占9%。可见,说话和听话,在人一生的语言活动中,要占去大部分时间,构成了言语传播中的主要成分。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由于电讯事业的发展,广播、电话、录音、录像、电脑互联网、手机等传播手段日益普及和多样化,可以将人们的说话瞬间传递到世界各地。说话作为传达信息的口语方式,比文字传播更灵活、更迅捷、更生动,在人类生活中有日益延伸和扩大的趋势。
未来社会对人的说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提高直接交际的口语表达水平及快速应对的能力;另一方面还要提高语言输入电讯传播工具的水平。这两方面的要求告诉人们不能再忽视口语表达的学习和训练了。
但是,长期以来,一般人总认为说话在人们生活中太平常、太普通了。谁不会说话?谁不天天在说话?似乎人只要生下来,说话是自然就会的,既无须学习,也不需训练。其实不然,人类说话的产生不但有着一段艰难的历程,而且,每个人的说话能力也是经过后天不断学习、训练而提高的。没有一个原始人会说出飞机、导弹、激光、电视等这些话;也没有一个新生儿一出世就会叫爸爸、妈妈。
那么,人类最初究竟是怎样开始说话的呢?这的确是许多人类学家、历史学家、语言学家一直在探索的人类自身的一个奥秘。
二、人类最初说话之谜
由于说话是借助语言的口头表达方式,因此,人们总是把说话和语言联在一起。历史上,人们对语言和说话产生的解释,曾赋予了许多神秘的色彩,有着许多离奇的传说和记载。
有一则叫“语言雨”的传说,谈到人类最初的每个人都是哑巴,相互往来和表示意思都用手势、眼色、表情、动作,发出声音也只是叫喊呼吼。有一年发生大旱,地干裂,人干渴,人们连叫喊的力气也没有了。忽然有一天下起了大雨,干渴的人们高兴得手舞足蹈,人人都张开了大口饮用雨水来解渴。这雨很怪,不但解了大家的渴,还向人们浇灌了许多词语。待雨一停,大家都能张嘴说话了。而且,还发现不同地区的雨的颜色不同,饮用白色雨的人与饮用红色雨的人,彼此说着互相听不懂的话,而在饮用同一种颜色雨的人中却都能听得懂。
这个传说只是人们对语言这一社会现象的想象性解释,虽然荒诞,但却反映出人们是把语言和说话联在一起思考的,而且反映出早在古代就有许多不同语种的状况,也反映出人们需要语言和说话就像久旱求雨那样的渴望心情。
语言的产生真是一个不解之谜吗?随着人们对人类社会发展史的研究不断深入,这个谜已经被逐渐揭开了。
语言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其他什么神奇力量创造的,而是人类在创造自身的过程中产生的。由于原始人劳动生活和相互交往的需要,作为人与人之间交际媒介的语言,也就随之产生,而且在不同地域的不同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语言,也有所不同。
人类语言的产生需要两方面的条件:社会交往的需要和能发出音节分明的语言的生理条件。原始人在长期劳动过程中产生了相互要说点什么的需要,这种需要会引起器官本身的适应性的变化。由于直立行走,解放了呼吸器官、喉头和胸腔,可以更自由地运用肺和声带,并且使口腔、喉部气流的通道形成了一个直角,可以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使音节分明的语言得以产生。
有声语言的出现,是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是件划时代的大事。从此,人与猿有了更为明显的区别。正是由于语言的发展,促进了人类思维器官和思维能力的迅速发展,从而使人们之间结成了联系紧密的社会组织,成为宇宙中具有高度智慧的群体。
由此可见,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而说话正是一种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行为,它随着语言的产生而产生。人类说话的历史,与人类的劳动和语言的历史一样古老。
原始人类的语言,一开始就是有声语言,它是人类传递信息的第一手段,而且最早的有声语言已经具备了现代语言的音义结合的基本特征。语言学家高名凯和石安石在他们的《语言学概论》一书中指出:原始人的语言一开始就是有声语言,就是人们拿来彼此交谈,进行思维的有声语言,就是以声音材料为外壳,以意义要素为内容的,具有与现代语言相同的基本结构和基本职能的有声语言。
鲁迅先生曾生动地描述过这种现象:
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动,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地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一个叫道“吭唷吭唷”,那么,这就是创作。
人类语言的产生过程告诉我们,其最本质的特征是声音与意义的结合。那么某种声音在最初的时候,是怎样成为表达某一意义的符号呢?声音与意义结合的契机,其实是一种偶然的“碰撞”,因为人所发出的什么声音与世界上的各种事物或事物的各种性质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人用什么声音表达什么意义,也没有什么规则遵循。如对太阳这个事物,中文用“tài yáng”这种声音表示,而英文却用“sun[s An]”这种声音来表示,这说明声音与它所代表的意义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否则,世界上就该都用同一种声音的词表示同一种事物了。
由对语言的声义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与语言同时产生的“说话”,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使声音与意义相结合的唯一表达手段。人正是通过不断地说话,才使有声语言的表意符号作用,在人际交往中不断得到巩固,并被社会所承认。然后,把这种语言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使最早的简单的语音发展成为具有复杂结构和一定规则的语音系列,成为现代人类的语言,并在不同的地域群体中形成若干大的语系。
说话的产生,它作为人们运用语言的最初的表达方式,不仅对人类脱离猿类起了重大作用,而且对人类几千年的文明进步,以及创造更光辉的未来,其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
现代语言心理学及脑科学对语言及言语的产生,结合大脑的思维机制做了大量研究。他们认为,言语活动是受目标指引同时又是受认知系统直接支配和调节的活动。而对于言语产生的单位,却有着不同的看法:有心理学家认为言语产生的单位是单词;但心理学家冯特认为言语产生的单位是句子;乔姆斯基则强调短语结构的作用。布默1965年研究发现,在自然语言中,人们说话的停顿常发生在语法的连接处,如句子间的停顿平均为1.03秒,而子句内的停顿为0.75秒。
对言语产生阶段的研究,冯特认为首先是产生心理或观念,然后构成语法或逻辑上互相关联的部分(如主语和谓语),进而扩充为按层次组织起来的言语结构,最后产生语音的完形,并控制发音的过程。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认为,语言的表达,即言语过程可分为“组织、转换和运用三个阶段”,“组织为确定要表达的意思的过程;转换为把意思转化为语言信息的过程”。
现代脑科学的研究,深刻表明人类语言及言语的发生与大脑的思维中枢有着生理和心理上的联系。他们研究了言语活动的生理机制,发现言语活动具有异常复杂的脑机制,它和大脑不同部位的功能有密切联系。
1981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斯佩里教授,在20世纪60年代初,对癫痫病人进行了切断胼胝体手术来分别研究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即著名的裂脑研究。发现大脑左半球是抽象思维中枢,侧重处理语言、推理、数学符号等;右半球为形象思维中枢,侧重处理形象事物,空间位置等。
裂脑研究表明,人脑对言语的知觉、理解出现了选择性障碍。如“戒指”一词出现在右视野,反映到左半球,并可正确读出来;而把“钥匙”呈现在左视野,信息投射到右半球,却读不出,但能用左手去取钥匙。这说明言语活动主要是大脑左半球的功能。但另一项研究发现,在左半球切除后,读写,理解言语功能可继续得到改善,这说明右半球在言语功能方面可能起补偿作用。另外,苏联心理学家鲁利亚指出左半球顶—枕部以及颞—顶部密切参与解码过程。这些部位受损将引起一定的理解逻辑语法关系的破坏,出现语义性失语症。
长期以来,人们总认为左半脑是优势脑,对右半脑却开发不够,其实,无论从人类发展史,还是从幼儿成长史看,在无语言时期,人主要由右半脑进行形象思维,进而出现并学会语言,然后才发展了左半脑的抽象思维。而且有一些负载形象的语言,使左右半脑同时进行活动。因此,右半脑机体所接受的信息量,从总体上说,比左半脑大,时间也长。日本中山正和教授用数字演算证明:语言信息与形象信息在头脑里的比例是1:1000.由此可见,抽象思维的言语活动,主要是左半脑的功能,但形象思维的言语活动,则是左右两半球共同参与的综合机制。
对言语、思维的大脑生理机制的研究告诉我们,言语的产生和表达涉及一系列思维机制及大脑生理机能。尽管思维可以有非语言的,但一旦产生了语言,它就与思维粘附在一起。言语活动与思维活动是分不开的,形成“言语思维”,而且与其大脑的生理机能也是联为一体的。思维活动实际就是整个大脑包括左右两半球,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的过程。而被加工的信息,既有语言的,也有非语言的。语言作为负载语义信息的符号,不但是思维的工具,而且也是言语交际的工具。
运用语言以“说”的言语形式出现,即产生口语。相对书面语来说,口语是口头表达所使用的语言。
口语的表达方式是一种情景性言语,也是一种最富有即时性和灵活性的言语,它是人类言语交际的最基本形式。
三、舌头是最好的,也是最坏的
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在人与人之间发生的一切交际事件,没有一件不是通过言语进行的。因而,学习如何说话,讲究说话的艺术,成为各国历代学习和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古代非常重视对语言的运用。春秋时期,孔子讲学设“四科”:德行、政事、言语、文学。《论语·先进》中说:“德行,颜渊、闵子謇、冉伯牛;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可见,孔门言语一科的优等生有宰我和子贡,都是能言善辩之士。《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记载了子贡的游说才能和他怎样取得了政治外交上的成功。当时齐国要攻打鲁国,孔子派子贡到各国斡旋,子贡凭着他的一口利言巧辞,最后达到了“存鲁、乱齐、破吴、强晋、霸越”的目的。由此可见言语交际在建功立业中的威力。
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张仪,有一次到楚国游说,正巧楚相丢失了一块玉璧,张仪受到怀疑,并被抓起来遭到数百下鞭打。张仪没有屈服,后来被释放了,张仪的妻子劝他说:“你要是不去到处游说,怎会受到如此侮辱?”张仪说:“你看我的舌头还在吗?”妻子说:“当然还在!”张仪说:“这就够了。”可见口舌对张仪来说是多么重要。
在言语交际中,如果能谈吐有度,委婉受听,得体而动人,就会产生言语的“魔力”,使听者折服而改变其原有看法,及至影响到事态的发展变化。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说:“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战国策·赵策》中的名篇《触龙说赵太后》,生动记载了赵国左师触龙的高超对话艺术。
赵太后刚上台治理朝政时,秦国加紧了对赵国的进攻。赵国只好求救于齐国。齐王提出要用赵太后最小的儿子长安君当人质来作为出兵的条件。赵太后对此没有答应,但大臣们却竭力劝谏。这使赵太后很气愤,她说:“有再提出要长安君做人质的,我就要啐他的脸。”
在此关键时刻,左师触龙来见赵太后,一开始他根本不提要长安君做人质的事,而是先跑到太后跟前请罪,接着就是下面的精彩对话:
左师:老臣我脚有病,行动不便,很久没有向您请安了,私下自己原谅自己,又恐怕太后身体有所不适,所以很想来看望太后。
太后:我现在只能以车代步。
左师:每天的饮食没有什么减少吧?
太后:只是喝些粥而已。
左师:老臣我近来食欲不佳,靠每天走上三四里,来增加食欲,使身体舒适。
太后:老妇我做不到。
经过触龙这一番委婉谦词,太后的怒气渐渐消除了。接着两人又进行了下面的对话:
左师:老臣我的小儿子舒祺不成材。我老了,很疼爱他,希望通过您让他当上王宫的侍卫,甘冒死罪把这话说给太后听。
太后:好说!多大年岁?
左师:15岁了,虽然年纪还小,很想趁自己没死以前把儿子的事托付给太后。
太后:男人也爱他的儿子吗?
左师:比妇人还疼爱。
太后笑道:妇人更厉害。
左师:我以为您对您的女儿燕后的爱胜过对长安君的爱。
太后:您错了!不如爱长安君。
左师:父母爱子女是要为儿女作长远打算。您在送燕后的时候,紧跟在她后面哭泣,心里惦念着她,为她远嫁于外而伤心。走后,不会不想念的,在祭祀的时候,祝愿她不要被送回来,岂不是替燕后作长远打算,希望她有子孙,在燕国相继为王吗?
太后:是呵。
触龙这一番对话仍未说到正题,而是从自己疼爱小儿子说起,引导太后谈到对儿女的爱,尤其强调太后对燕后的爱,这正是为下面转入正题作了巧妙的迂回、铺垫。
左师:赵国每代国君的子孙,被封为侯的,他们的后嗣还有存在的吗?
太后:没有。
左师:不仅赵国,就是其他诸侯的子孙受封的,还有存在的么?
太后:我也没有听说还有存在的。
左师:这些人被封不久即遭杀身之祸,甚至殃及子孙,并非人主的子孙都不好,而是由于他们的地位显贵而没有功勋,俸禄优厚而没有劳绩,又拥有大量贵重宝物,若不趁现在的机会让他对国家作出贡献,一旦太后去世,长安君在赵国靠什么自托其身?老臣认为太后为长安君考虑得不够啊!所以说您对他的爱不如对燕后的爱。
太后:好!听任你让他做任何事吧!
太后终于被左师说服,为长安君备车百辆,送他到齐国做人质,于是,齐国才出兵援助赵国。
左师触龙与赵太后之间的对话,充分表现了触龙的谈话技巧。他首先以委婉的谦词,使太后消了怒气,然后表示对太后生活起居的关心,轻言慢语,娓娓动听,最终使太后的神色缓和下来,怒气消散。
继之,左师引出正题,但也并非单刀直入,而是从自己疼爱的小儿子谈起,当引导太后谈到对儿女的爱时,立即转入正题:“我认为老妇人您对燕后(太后的女儿)的爱,胜过对长安君的爱。”左师明明知道太后更爱长安君,却偏偏这样说,是为下面一席话作铺垫,指出太后为燕后作了长远打算,而没有为长安君作长远打算。接着连举数例说明高官厚禄只能给子女带来杀身之祸。经左师如此一番有情有理、迂回曲折的劝说,最终说服了太后,同意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
这段著名的历史故事告诉我们,巧妙的言辞对个人和国家的事业,能够起多么重要的作用。
刘向在《说苑·善说》中指出人是靠言辞来表达意思的。汉代人主父偃说:一个人不善讲话,能有什么用呢?当初子产讲究辞令,赵武向他表示敬意;王孙满言辞明晰有力,使楚庄王无以应对;苏秦以其辩才游说,使六国得以安宁;蒯通巧妙陈辞,才得以保全自己。可见,言辞对己对国都是很重要的。因而,言辞不可不修炼,讲话不可不巧妙。
说话既可以使人获得成功,也可以使人遭到失败。虽然“一言兴邦,一言丧邦”之说有些夸张,但言辞如何却常是人际交往、处事成败的重要媒介,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伊索寓言》中有一则名为《舌宴》的寓言:
一天,主人请客要伊索做最好的菜招待客人,开宴时,客人看到桌上的菜全是各种动物的舌头。主人责问伊索,伊索说:“你要我做最好的菜,舌头是使人学会各种学问的关键,难道它不是最好的菜吗?”主人拿伊索没有办法,又吩咐道:“明日再办一次宴席,菜都要最坏的。”结果,第二天的宴席上仍然摆满了各种动物的舌头。主人气愤地责问伊索,伊索却答道:“难道一切坏事不是从嘴里靠舌头说出的吗?舌头既是最好的也是最坏的东西!”
这段寓言告诉人们,同样都是用舌头说话,但有时其结果是好的,有时其结果却是坏的。它既可以说出最美妙动听的好话;也可以说出最能伤害心灵的恶语。
莎士比亚笔下的奥赛罗,当他被旗官伊阿古的谎言所欺骗、蒙蔽,怀疑苔丝狄蒙娜对他不忠时,他与苔丝的对话中用尽了恶毒的词语,宣泄自己的嫉恨之火,这些令人无法忍受的侮辱语言,使苔丝那颗纯洁善良的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苔:我希望在我尊贵的夫主眼中,我是一个贤良贞洁的妻子。
奥:呵,是的,就像夏天肉铺里的苍蝇一样贞洁——一边撒它的卵子,一边就在受孕。你这野草闲花呵!你的颜色是这样娇美,你的香气是这样芬芳,人家看见你嗅到你就会心疼;但愿世上从来不曾有过你!
苔:唉!我究竟犯了什么连我自己也不知道的罪恶呢?
奥:这一张皎洁的白纸,这一本美丽的书册,是要让人家写上“娼妓”两个字的吗?犯了什么罪恶!呵,你这人尽可夫的娼妇!我只要一说起你所干的事,我的两颊就会变成两座熔炉,把“廉耻”烧为灰烬。犯了什么罪恶?天神见了它要掩鼻而过;月亮看见了要羞得闭上眼睛;碰见什么都要亲吻的淫荡的风,也静悄悄地躲在岩窟里面,不愿听见人家提起它的名字。犯了什么罪恶!不要脸的娼妇!
苔:天呵,您不该这样侮辱我!
语言——人类的这一神奇创造,就是这样由人们巧妙地编织起来,既可以像触龙对赵太后那样,轻言慢语,如和煦的微风;也可以像奥赛罗对苔丝那样,恶语中伤,如同摧残鲜花的暴雨冰雹。
正如由朱自清作序,林语堂撰写的《怎样说话与演讲》一书中所说:“我们的话说得好,小则可以欢乐,大则可以兴国;我们的话说得不好,小则可以招怨,大则可以丧身。”
四、口才是说话的艺术
会说话未必就有口才,口才是说话的艺术。口才表现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和语言修养。有口才的人必是思路清晰敏捷,博学多识,运用语言恰当得体,善于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审时度势,说出恰如其分的言语。口若悬河,满嘴漂亮话,并不一定有口才。有人生来有一张会唠叨的嘴,但是必要时却说不出几句顶用的话,这只能说是有口无才。口才需要学习和训练,即使一个口齿迟钝,羞于启齿的人,通过有效的训练,也能成为一个口才出众的演说家。
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纵横家苏秦本来也不善交谈,后来下了一番苦功,练习论辩应对之法,终于以高超的舌辩之才,说服六国联合抗秦。《荀子·非相》中所说的“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都是对善言的美好评价。
有人问作家萧伯纳:你为什么这样善于讲话?他回答说:“学来的,就像学滑冰一样——开始笨头笨脑,像个大傻瓜,后来就慢慢好些了。”萧伯纳年轻时十分胆怯,每当敲别人门时,总要鼓足勇气。后来经过锻炼说话、辩论、演讲,终于成为巧于辞令,极富幽默风趣的人。
当代国际著名语言大师,被誉为人类出版史上第二畅销书《人性的弱点》的作者戴尔·卡耐基,一生潜心于人际关系和演讲训练的研究,曾评点过15万篇演讲,开设世界闻名的“卡耐基公开演说与人际关系课程”,总结出一整套口才、演说的有效训练方法,使成千上万的人经过学习后,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效。
掌握了语言表达的技巧,甚至可以使一个人的生活变了样。有时仅仅因为在适当的场合发表了一通精彩的讲话,就会在工作和事业方面获得转机或成功。而一个说话能得人心的人,人们对他能力的评价,往往超过他真正的才华。难怪美国行为学专家汤姆士说:“发生在成功人物身上的奇迹一半是由口才创造的。”
长期以来,人们对口语的训练有所忽视,甚至有人认为能言善辩者为嚼舌,耍嘴皮;委婉曲说者为说漂亮话,不实在。当然,能言善辩、口若悬河者中确有空谈浮夸者,但是,如果因而否定说话的讲究和训练,则是因噎废食,对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是无益的,而且也不利于人类智力的开发。
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思维所凭借的重要工具就是语言,一个婴儿如果没有人用语言和他交谈,智力发展将会很慢,及时给以语言训练是婴儿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口语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有直接关系。口语表达的训练实际上就是思维训练,口语表达能力训练的过程,也是思维能力发展提高的过程。
语言学家张志公在《要充分认识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性》一文中说:“口头语言能力的发展同智力的发展关系十分密切,二者之间有互相促进的作用。”在一些学校所做的实验表明,通过口语训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近年,由于我国社会在经济、文化各方面的迅速发展,各种通讯工具、网络传媒得到广泛应用。从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来说,在人际交往日益频繁,信息传播手段日益现代化,工作效率要求更高的情况下,直接运用口语的表达需要丝毫也没有减弱。例如,新闻发布、谈判签约、法庭辩护、电视主持、电台播音、访谈对话、演讲辩论、论文答辩、应聘面试、即席发言,甚至政府各部门公务员面对群众处理日常公务,回答各种问题……哪一种事不需要一张能说会道的好嘴!可见,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口才。口才是社会各种人才必备的重要条件之一。
口才训练的实质,不仅在于语言表达本身的训练,更主要在于支配语言表达的思维训练。本书将在介绍说话的一般原理基础上,着重对交谈中的思路和逻辑方法加以分析。揭示出说话过程的内在机理,即隐藏在言语链背后的思维层面的逻辑链,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谈话的洞察、应变及推理论证的能力与技巧。
逻辑实际是一种思维的规则和方法。任何说话交谈的内容都必须合乎事理或逻辑的要求。说话总要表达一定的思想,一般人们只注意对言语表达本身的分析,而忽视对内在的思路进行考察。对语言表达的逻辑分析,也引起许多逻辑学家和语言学家的重视,对人的思路分析与语言表达的分析是分不开的。逻辑学家所关注的是如何运用语言准确地表达概念,做出判断和正确地进行推理,以提高人们的论辩能力,并能识破各种谬论和诡辩。逻辑从来就是一门使人们变得更为聪明和善辩的学问。正如培根所说:“逻辑使人善辩。”而莱布尼兹更强调逻辑的智力作用,他说:“智力曾经发现的一切东西都是通过逻辑规则这些老朋友而被发现的。”
对说话的逻辑研究可以追溯到古代思想家、智者或名家的活动。逻辑,作为研究思维的艺术,是在百家争鸣的唇枪舌战中应运而生的。被西方誉为“逻辑之父”的古希腊大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曾专门研究了论辩。后人编辑亚氏著作《工具论》一书中共有六个篇章,其中的《论辩常识》和《辩谬篇》都是讲论辩的。论辩的口语形式就是对话。亚氏在书中指出:我们是想寻找一种方法,使我们能够就我们所遇到的每一个问题,对被普遍地接受的种种意见进行推理,而且当我们本身要对付某一论证时,可避免说出一些不利自己的话。亚氏研究逻辑的宗旨在于教人如何遵循思维规律,辨别并避免各种来源于语言与非语言的谬误,指导人们正确有效地进行交谈和论辩。
我国古代虽没有对话逻辑的专门研究著作,但对言谈论辩极为重视。除孔子设言语科作为孔门课程之一外,许多思想家都十分强调言语的作用,并指出言谈的一些准则。如《淮南子》中说:“夫言者,所以通己于人也,闻者所以通人于己也。”其意思是:所谓言语交际,就是发话者用言辞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意思,听话者则是通过言辞来了解对方。《庄子·天道》中说:“语之所贵者,意也。”其意思是:话语最重要的是它的思想内容。有关对话及论辩的事例、方法和准则,在我国古代思想家的著作和众多的史料中,有着非常丰富的记载。
从西方来看,中世纪的学者们曾研究过对话的过程和规则。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由于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开始了双边或多边的对话时代,同时由于计算机科学及人工智能研究的进展迅速,人们对对话的原理、结构、逻辑方法及规则的研究,又开始感兴趣。
20世纪80年代有人研究了对话逻辑的形式系统,如1985年发表在《综合》杂志上的《对话规则的形式系统》;在同一杂志上还发表了道格拉斯·N。沃尔顿的《对话逻辑的新方向》,概括介绍了对话逻辑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我国关于对话逻辑的专门研究,起步较晚,但已开始出现专门介绍和论述对话逻辑的文章和资料。对话逻辑也是自然语言逻辑研究的重要内容,主要侧重于语用方面,在对话的交际功能上进行逻辑探讨。在我国改革开放,面向世界和未来的发展形势下,深入研究对话逻辑对社会的人际交往及人工智能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