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做人还是简单些好
做人不要太复杂,还是简单一些好。人做得简单,事情也就不再复杂。所谓简单做人,并非不顾周边环境,无视复杂的人际关系,而是说在对人情世故有着充分认识和必要准备的前提下,在做人的方式上删繁就简,有意识地跨越许多约定俗成,跨越害多利少的做人羁绊,把原先复杂的做人之道简单化。
做人要聪明,但不要过于追求精明
做人与做事,是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对任何人来说,不管自觉不自觉,他始终在以自己的方式做人;不论有意或无意,他也始终在以自己的方式做事。正因为做人与做事无时无处不在,似乎人人都会,所以许多人并没有把做人与做事当做一个问题来研究;另一方面,做人有层次,做事有成就又是如此困难,对大多数人而言似乎是遥不可及的事情。因此,有的人又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做人与做事是个天大的学问,穷尽毕生的经历也未必能略窥一二。
当你选择了人生目标并准备为之奋斗时,你一定要记住:要聪明,而不要过于追求精明。聪明的人一般不计较眼下的区区得失,而是把眼光放长远,时刻有一个总体的事业目标,所有的努力都是为这个目标服务的。虽然他们的好多行为让别人看起来都是没有多大好处,甚至很吃亏。但是,他们心里清楚,自己的努力肯定在将来会得到巨大的利益回报。
可在现实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种人,他们斤斤计较个人得失,为了一点小小的利益能与他人争破头皮,从来不肯吃一点小亏。而他们似乎也因为自己的“聪明”而获利不少,比如,单位给员工发放一批福利品,最后剩下一件,某个精明的职员就会跳出来,以某种借口将其据为己有,而其他同事也不好意思说什么;又或上司分给部门一个临时任务,这个员工一看任务有些麻烦,便借故推给其他同事,自己则一身轻松……。这种表面上看似精明的人,看起来似乎十分实用,实际上却犯了为人处世中的一大禁忌。
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最怕的就是太过精明,去斤斤计较。相反,如果能够在与他人友好和谐相处,做到宽容别人,那么就没有处理不好的人际关系,也没有化解不了的恩恩怨怨。
在这个问题上,有些人处理得很好,有些人则处理得不好。于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人受到人们的欢迎,在生活中如鱼得水;有些人却四面树敌,很难与周围的人相处。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情况呢?究其原因多种多样,社会是由人的群体组成的,而每个人又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性格,这些不同的人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个或大或小的生存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里要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无法回避但又需要正确对待的问题。
有些人在与他人相处中,“利”字当头,什么亏都不能吃,什么便宜都想占,总在算计着别人,以为别人都不如他们聪明,而可以从中揩点油,讨点便宜,好像这样做就会比别人能过得好些。这种人功利心太重,把功利当作人际关系的首要,他们日子过得很累、很紧张,过得很缺乏乐趣。因为,这样的人会经常遇到许多“庸人自扰”的事情。比如说,别人很随意说的一句话,干的一件事,也许没有什么别的目的,但对于那些所谓的精明者就会浮想联翩,晚上回到家里,躺在床上也要细细琢磨,生怕别人有什么阴谋会使自己吃亏。这种人往往最被人看不起,甚至会招致他人的冷言讥讽。
相反,如果能够在生活中与人为善,以宽阔的胸怀待人处世,尽量不去与他人计较琐碎的利益,做到目光长远、宽容大度,为自己和他人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生活、工作、学习氛围,这样的人怎么能不处处受到别人的敬佩和欢迎呢?
归根结底就是,不同的为人处世原则导致了不同的人际关系的产生。所以,在人际交往中还是要本着“宽以待人、胸怀大度”的原则,吃点小亏未必是坏事,适当“让利”,吃点小亏,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不仅体现了你的能力,也会加深你和他人的感情,“将要取之,必先予之”,这也是一种高明的处世方法。一辈子不吃亏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吃亏”。
有的人与他人的关系不好,就是因为过于计较自己的得失,甚至是锱铢必较,老是争求种种的“好处”,久了难免惹起周围其他人的反感。而那些暂时得到的利益未必能带给你很多的好处,反而弄得自己心神疲惫,并失去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得不偿失。如果对那些细小的不会影响自己前程的好处多谦让一些,这种豁达的态度无疑会赢得人们的好感。
为人处世,你来我往,无法做到绝对公平,总是要有人承受不公平,要吃亏。倘若人们强求世上任何事物都公平合理,那么,所有生物链一天都无法生存——鸟儿就不能吃虫子,虫子就不能吃树叶,世界就得照顾万物各自的利益。既然吃亏是无法避免的,那何必要去计较不休、自我折磨呢?
事实上,人与人之间总是有所不同的。别人的境遇如果比你好,那无论怎样抱怨也无济于事。最明智的态度就是避免提及别人,避免与人比较这比较那。而你应该将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他能做,我也可以做”。
一个人想要把使生活过得快乐、舒适,单靠东捞一点,西占一点,靠算计别人是徒劳的,我们生活得是否轻松愉快,很大程度上要靠真诚、信赖、友好,碰到难处互相帮助,有了好处大家分享。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必太精明,不必担心自己失掉些什么。大家需要相互谦让、相互奉献、相互让利,关系融洽和睦比什么都好。不太精明人容易和大家成为朋友,就因为大家可以正常相处,少有功利,多有温情,不必处处抱有戒心,有安全感。
我们做人不要太复杂,在为人处世中也不要太精明,但应该拥有智慧。在生活中,许多人并非真的糊里糊涂过日子,他们是简单的智者,是聪明地做人。一个聪明的智者是不会患得患失,也不会困在世俗的鸡毛蒜皮之事中而无法自拔,这样的人心胸开阔,为人豁达,他的人生也一定会更有意义,会更有价值。
有心计,而不工于心计
从前,有个商人买了许多盐,驮在驴背上,驴不小心掉进了小河里,盐被河水溶化了,上岸后只剩下空空的袋子,驴感到很轻松。过了不久商人又让驴子去驮盐,当经过小河的时候驴子故意掉到了河里,它又一次轻轻松松地回了家。商人发现后很是恼火,第三次的时候给驴装了两袋子海绵,驴子再次故意掉进河里,结果它差点被淹死。这是一个流传了很久的寓言故事,这个故事讽喻了自作聪明,最终给自己带来加倍惩罚的“蠢驴”。
人活在世上最根本的两点就是做人和做事,把人做好是把事做好的基础,把事做好则是人做得如何的直接体现。怎样做人的态度决定着做事的原则和取向,一个不会如何做人的人,他做任何事都是不会有好结果的,不论他如何投机取巧,也不论他付出怎样的努力,其结果总会适得其反!
一些喜欢玩心计的人,自以为工于心计能显示自己的聪明与高明,其实,那是最大的愚蠢与糊涂。汉代的刘邦能够战胜项羽的原因很多,工于心计便是其中一条。但是,他自己肯定没料到,他虽得意于一时,但为此也给后人留下了一个不佳的口碑。刘备当着赵云的面摔阿斗也是工于心计,说白了就是通过斗心眼儿,谋求他人对自己的信任与忠心,从而使自己获得更大的利益。这些实际上是对他人情感的一种欺骗,不是光明磊落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如果人人都热衷于此道,这个世界就毫无真诚可言了。
然而,“心计”却并非纯粹是贬义词,工于心计不好,但并不是说人生在世完全不需要心计。应该说只要不是以欺骗与愚弄他人为前提的心计,还是多多益善的。因为人际关系错综复杂,不多动些脑子,不多想些法子是不可能处理好的。万花筒般的世界不断地处于变化之中,没有心计是应付不了的。这种平平和和的心计与蓄意险恶的工于心计完全不是同一个概念。
为人处世要有心计,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一个人聪明的表现,但需要强调的是:聪明是一笔财富,关键在于怎样使用。那些脱离正道的聪明,最终带来的只能是悲惨的结局。在现实中,竞争是激烈的,如果太工于心计,把心思放在“算计别人”上,是一件费时、费力,而且不道德的事情。这样做的人最终得到的是两个字:失败。例如,《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在贾府算是一个精明之人。在一个复杂的环境里,势必要工于心计,才能生存。所以,为了巩固自己在贾家的地位,王熙凤很清醒地对各色人采取不同策略。对贾母承顺,对王夫人听从,对刑夫人应对,对地位高的大丫环称姐道妹,对下人严厉,对没地位的妾苛刻,对情敌死磕,置之死地而后快。结果到最后,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最终落得个草席加身、不得善终的悲惨结局。
孙膑曾与庞涓一起师从鬼谷子学习兵法。庞涓下山后,投奔魏国,得到魏惠王的宠信,被任为将。庞涓自忖才能不及孙膑,害怕他下山到魏国后影响自己的前程,更担心他到别国后成为自己的对手,于是决定设计陷害孙膑。不久,庞涓派人上山,以同朝为官为由,劝孙膑赴魏。孙膑不知是计,欣然允诺。不料一到魏国,便落入了庞涓的圈套,被诬告私通齐国。魏惠王听信庞涓谗言,无端处孙膑以膑刑,挖掉了他的两块膝盖骨,使之终身残废。按当时的惯例,刑徒是不能为官的。庞涓试图以此断送孙膑的政治前途,消除一个潜在的对手。
然而事情并未如他所愿。孙膑虽身处危境,却显示出卓越的智慧。他佯狂自晦,并设计归齐,得到大将田忌的赏识;又通过著名的“田忌赛马”显露出惊人的才华,得到齐威王的器重,被任为齐国的军师。
公元前354年,齐国应赵国之请,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击魏救赵,伏击庞涓大军,取得“桂陵之战”的胜利。十二年后,魏国攻打韩国。齐威王采纳孙膑“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的建议,再次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韩。孙膑依然采用围魏救赵的计策,痛击魏国10万大军。智穷力竭的庞涓在马陵愤愧自杀。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毕竟大多是由朴素、真实、平凡的事组合而成,偶尔也有长虹落日,但更多的是直面柴米油盐,因此,应该从从容容是为上,平平淡淡才是真。虽然我们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未免有些忙碌和苦累,但做人不应该太复杂,不可工于心计,而应是以一颗平常心去期盼,去对待,去体谅,去关怀,去面对现实,面对身边的一切。
把自己看得笨拙些
当今世界变化之快,使得我们免不了有时跟不上时代的节拍,可是,如果硬要戴上时髦的面具去拔高自己的档次,那一定会把自己搞得非常狼狈。世界并不是一下子就能看透,我们的视野毕竟有限,可是,如果硬要拿愤世嫉俗的感慨来掩饰自己的浅薄,那一定会演出蹩脚的闹剧。
把自己看得太聪明的人,往往被生活所嘲弄,而把自己看得笨拙些的人,或许还会给人们一个惊奇。承认自己笨拙的人很容易放下什么都懂的假面具,有勇气袒露自己的无知,毫不忸怩地表示自己的疑惑,不再自命不凡,自高自大,培养起健康的心态。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坦然面对一切。如果小有成就,也不需太得意;如果遇到挫折,也不要消极失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使你会更加关注自己的工作,并集中精力做好它。此外,做人不可自以为是,做事切忌急于求成。事业的成功需要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急于求成可能导致功败垂成。
拿破仑是从炮兵干起的,卓别林是从跑龙套开始的。人的成长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不是任何文凭、学位可以缩短或替代的,否则就会出现断层,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这是一句歌词,也是一条真理。“随便”是指浮躁、空想,只有去掉这些,发扬务实的精神,万丈高楼才能拔地而起。初入社会是一个人的品质和生涯定格的时期,如果你能在这个时期树立起务实的精神,扎扎实实地练就基本功,那么还有什么能能阻碍你成功呢?由此可见,越是那些别人不屑于去做的事情,越要做好,只有从基础做起,处理好小事,才能打好基础,培养起处理大事的能力。
有人曾经问李嘉诚做生意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时,他回答道:“那就是诚信,就是不妨把自己想得笨拙一些,而不是投机取巧……”好一个“笨拙”精神!这句话贯穿在李嘉诚的经商活动中,而做人何尝不是这样?面对当今瞬息万变的社会,我们免不了有时跟不上“新潮”,可总有些东西不管在任何条件下都离不了,比如像“不耍小聪明的笨拙精神”。
拥有笨拙精神的人,可以很容易地控制自己心中的激情,避免设定高不可攀、不切实际的目标,也不会凭着侥幸去瞎碰,不敢为了玩潇洒去放纵,而是认认真真地走好每一步,踏踏实实地用好每一分钟,并甘于从不起眼的起点出发,还能时时看到是自己的差距。那份笨拙感,催发起的是实实在在的上进。
对于那些把自己看得笨拙些的人,他们可以毫无顾忌地袒露自己的无知,可以毫不扭捏地表示自己的疑惑。未被污染的纯真好奇,激荡起的是真切痴情的向往。那份笨拙感,唤起的是明明白白的找寻。
笨拙是解脱巨大心理打击的巧妙安慰,更是要求自己振作的强硬理由,那份笨拙感,带给人的是不骄不躁的清醒。把自己看得笨拙些,更能使人坦然处世,同时平静自省。如果成功了,因为笨拙的显影,自己没情绪得意;如果失败了,因为笨拙的反衬,自己也没必要太失望。
笨拙不会使人头脑发热、盲目自信、赤膊上阵做傻事,它叫人遇事三思,看好了左右再动手。把自己看得笨拙些,会使人时常拿实力与自信对比,时常拿困惑与激情相碰撞。不轻易冒险,冒了险就要有收获。
做人不要太精明,把自己看得笨拙些,不是拿自卑削弱斗志,更不是用软弱替无为辩解,而是为了从笨拙出发开创一个不笨拙的境界。而自作聪明只是最不明智的选择,正如一句所说的,你想“了不起”,其实是“起不了”,真的,我们是时代的弄潮儿,就该学会这个。
欺骗别人就是欺骗自己
著名的美国总统林肯有段名言:你可以在某一时刻欺骗所有的人,也可以在所有的时刻欺骗某一些人,但你永远也不可能在所有的时刻欺骗所有的人。
欺骗就像未感光的胶片一样,只要见一丁点光儿就会全部作废。欺骗只要被一个人识破,世人便都识破了它。欺骗对自己的蒙蔽与伤害,远胜于他人。
一个人要想在某方面成功,他不需要说谎,不需要利用,只要言行一致,虚怀若谷,贯彻正确的人生观,脚踏实地干下去就行了。倘若心灵一旦丢掉了良知和责任,天堂瞬间就变成了地狱。
诚实是财富。我们都无法想像与一个满嘴假话的人生活在一起的情形;同样,我们每个人要想拥有别人的真诚,就必须先守住自己做人的根本——诚实。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许多人经受不住金钱的诱惑,诈骗他人,不择手段地达到个人的目的。在他们腰包鼓起起的同时,是否感受到一个人的悲哀呢?因为他们已经失去了做人的根本。
诚实不但是一种美德,而且它还有可能使你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诚实是做人的根本。不诚实的人不能信任,更不能被委以重任。你永远得努力分辨他是不是在骗你。这里给大家讲一则寓言故事:
从前,有一位贤明而受人爱戴的国王,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人民安居乐业。国王的年纪逐渐大了,但膝下并无子女,这件事让国王很伤心。终于他决定了,在全国范围内挑选一个孩子收为义子,培养成为自己的接班人。
国王选子的标准很独特,给孩子们每人发一些花种子,宣布谁如果用这些种子培育出最美丽的花朵,那么谁就成为他的义子。
孩子们领回种子后,开始了精心的培育,从早到晚浇水、施肥、松土,谁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幸运者。
有个叫雄日的男孩,也整天用心地培育花种。但是十天过去了,半个月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花盆里的种子连芽都没冒出来,别说开花了。
苦恼的雄日去请教母亲,母亲建议他把土换一换,但依然无效,母子俩束手无策。
国王决定的观花日子到了。无数个穿着漂亮衣裳的孩子们涌上街头,他们各自捧着盛开鲜花的花盆,用期盼的目光看着缓缓巡视的国王。国王环视着争奇斗艳的花朵与精神焕发的孩子们,并没有像大家想象中的那样高兴。
忽然,国王看见了端着空花盆的雄日。他无精打采地站在那里,眼角还有泪花,国王把他叫到跟前,问他:“你为什么端着空花盆呢?”雄日抽咽着。他把自己如何精心摆弄,但花种怎么也不发芽的经过说了一遍,还说,他想这是报应,因为他曾在别人的花园中偷过一个苹果吃。没想到国王的脸上却露出了最开心的笑容,他把雄日抱了起来,高声地说:“孩子,我找的就是你!”
“为什么是这样?”大家不解地问国王。
国王说:“我发下的花种全部是煮过的,根本不可能发芽开花。”捧着鲜花的孩子们都低下了头,因为他们全都是另找种子播下的。
上面的故事可以说明,诚实才是为人处世处事的基本原则。一个歪曲事实,隐瞒真相的人终究是要败露的。有一个古老的谚语说:“一个人讲了一个谎言,就不得不讲更多的谎言。”
欺骗别人就是欺骗你自己,欺骗自己的结局是害了你自己。就像《伊索寓言》里的“狼来了”故事中的牧羊人一样:有一个牧羊人每天去森林里放羊,他孤单得要命,总想找到个法子使自己开心。一天,他突然大叫起来:“狼来了,狼来了,快来救我呀!”在附近田里干活的农民放下手中的活儿,赶紧拿着棍子跑来。见到这种情况,牧羊人哈哈大笑,说道:“狼已跑了。”第二天,他又这样叫起来。当农民们又跑来救他时,还是没见到狼,只好回去了。从此以后,牧羊人常常以此取乐。有一天,真的来了一只狼,牧羊人开始大声呼救起来,但没有任何人赶来帮忙。大家都以为,他像平常那样欺骗大家。最后牧羊人被狼吃掉了。
古往今来,凡在学识上有成就的人,无不是诚实的。爱因斯坦小时候学习成绩就很差,但他勇于提出一些别人看似愚昧的问题;马克思对于历史、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工作始终是实事求是。为我们诚实做学问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但眼下如何呢?学生中有的抄作业,有的考试作弊……大人们尔虞我诈,朋友之间都可以相互欺骗,甚至有通过骗感情来达到骗钱的目的……这些人是否感到可悲呢?
诚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造就了一代代炎黄子孙。在今天,它应是我们做人的根本、处事的原则和求知的唯一途径。哪个不诚实的人能获得永远的财富呢?作为一个诚实的人而言,即使是没有多少物质财富,但起码可以做一个精神上的富有者!
不要犯“比别人正确”的错误
有一位先哲说得好:“如果你要得到仇人,就表现得比你的朋友优越吧;如果你要得到朋友,就要让你的朋友表现得比你优越。”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当我们的朋友表现得比我们优越时,他们就有了一种重要人物的感觉;但是当我们表现得比他们优越时,他们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由羡慕进而产生嫉妒。
有一位年轻的律师参加了一个重要案子的辩论。在辩论中,最高法院的法官对年轻的律师说:“海事法追诉期限是6年,对吗?”律师愣了一下,然后率直地说:“不,海事法没有追诉期限。”
法庭内立刻静默下来,似乎连气温也降到了冰点。虽然年轻的律师是对的,法官错了,律师也如实地指了出来。但法官却没有因此而高兴,反而脸色铁青,令人望而生畏。尽管法律站在律师这边,但他却铸成了一个大错,居然当众指出一位声望卓著、学识丰富的法官的错误。
这位律师确实犯了一个“比别人正确的错误”。在指出别人错了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做得更高明一些呢?要知道不少人都犯有武断、偏见的毛病,不少人还具有固执、自负和嫉妒的缺点,他们都不愿改变自己对事物的看法。
罗宾森教授在《下决心的过程》一书中说过一段富有启示性的话:“人,有时会很自然地改变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说他错了,他就会恼火,更加固执己见。人,有时也会毫无根据地形成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不同意他的想法,那反而会使他全心全意地去维护自己的想法。不是那些想法本身多么珍贵,而是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胁……”
无论你采取什么方式指出别人的错误:一个蔑视的眼神,一种不满的腔调,一个不耐烦的手势,都有可能带来难堪的后果。你以为他会同意你所指出的吗?绝对不会!因为你否定了他的智慧和判断力,打击了他的荣耀感和自尊心,同时还伤害了他的感情。他非但不会改变自己的看法,还要进行反击。这时,即使你搬出所有柏拉图或康德的逻辑也无济于事。
所以,永远不要说这样的话:“走着瞧!你会知道谁是谁非的。”这等于说:“我会使你改变看法的,我比你更聪明。”——这实际上是一种挑战。在你还没有开始证明对方的错误之前,他已经准备迎战了。为什么要给自己增加困难呢?
英国19世纪政治家查士德斐尔爵士曾对他的儿子作过这样的教导:“要比别人聪明,但不要告诉人家你比他更聪明。”这真是句绝妙的话语。一般而言,如果让人们相信自己比别人喜欢你,就应该做到比别人更深沉。在你的衬托下,他们会觉得自己了不起。
如果你还想知道一些有关做人处世、控制自己、加快人格成熟的知识的话,不妨看看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自传。他在自传中说:“我立下一条规矩,决不正面反对别人的意思,也不让自己武断。我甚至不准自己表达文字上或语言上过分肯定的意见。我决不用‘当然’、‘无疑’这类词,而是用‘我想’、‘我假设’或‘我想象’。当有人向我陈述一件我所不以为然的事情时,我决不立刻驳斥他,或立即指出他的错误;我会在回答的时候,表示在某些条件和情况下他的意见没有错,但目前来看好像稍有不同。我很快就看见了收获。凡是我参与的谈话,气氛变得融洽多了。我以谦虚的态度表达自己的意见,不但容易被人接受,冲突也减少了。我最初这么做时,确实感到困难,但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习惯,也许,五十年来,没有人再听到我讲过太武断的话。这种习惯,使我提交的新法案能够得到同胞的重视。尽管我不善于辞令,更谈不上雄辩,遣词用字也很迟钝,有时还会说错话,但一般来说,我的意见还是得到了广泛的支持。”
其实,富兰克林在这里并没有提出什么新的观念——这只不过显示了他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宽容、忍让、和善。
当你跟别人交谈的时候,千万不要以讨论不同的意见作为开始,而是要以双方同意的事作为开端。在《影响人类的行为》一书中指出:“当一个人说‘不’时,他所有的人格尊严都已经行动起来,要求把‘不’坚持到底。事后他也许会觉得这个‘不’说错了,但是他必须考虑到宝贵的自尊心而坚持说下去。”因此,使对方采取肯定的态度,是一件特别重要的事。
这的确是一种非常简单的技巧!但是它被许多人忽略了!许多人,一开口就愚蠢地提出别人不能接受的事物,使别人立即采取反对的态度,因而弄得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地步。泄露真实的智力往往得不偿失,你应该养成善于隐藏自己的习惯。如果人们不经意地发现了事实——实际上你比表现出来的聪明得多,他们会更加佩服你,因为很少有人能谨慎地不去炫耀自己的聪明才智。
“刻板地”奉行诚信的原则
古人云:“诚信乃做人的根本。”没错,诚信的确是两个素不相识的人沟通的桥梁,那诚信仿佛是将无数颗心连在了一起。中国传统文化中讲求“诚”,以诚待人;讲究“信”,“人无信不立”。诚信是指诚实信用,一言九鼎。可是随着社会越来越进步,经济越来越发达,诚实信用反而在人们心中变得越来越淡薄,这不能不说是社会的悲哀。说话出尔反尔,尔虞我诈成为一些人炫耀自己精明的资本;而那些“刻板地”奉行诚信原则的人却常常被人讥笑为傻帽。其实,奉守诚信的原则是做人之根本,只有做到了讲诚实讲信用,才能真正做到问心无愧。
没有一个人希望自己被骗,可是希望别人不骗自己的同时最好不要去骗别人。点滴都是从自身做起的,慢慢地会感染你身边的人。每个“刻板地”奉行诚信的原则的人身边都会有许多真诚的朋友,只有心存诚实,做事讲信用,才能感受到真情,得到别人的尊重。
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大凡有所成就的人都视诚信如生命。诚信既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也是一种无形的财富。诚信立业,诚信致富。大凡一个成功的商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在创业之初,都需要经受诚信的考验。诚信支撑着生意越做越大,支撑着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实力越来越强。
世界船王包玉刚把讲信用看做企业经营的根本。他认为,纸上的合同可以撕毁,但签订在心上的合同是撕不毁的,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应该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
在包玉刚的经商生涯中,奉行的是“言必信,行必果”。由此,他为自己树立了良好信誉,从而获得了银行的信赖,为企业的发展获得了坚强的资金支持。
在20世纪70年代后,包玉刚决定进入房地产业。房地产行业是风险与利润并存的行业,尽管利润较高,但是,风险也是相当大的。
1979年,包玉刚看准时机,决定收购当时属于英国人的九龙仓。他与李嘉诚达成君子协议,他不干预李嘉诚收购和记黄埔,李嘉诚则不干预他收购九龙仓。然后,包玉刚开始在二级市场上大量买进九龙仓股票。没多久,英国人发觉股票出现异常波动,为了防止九龙仓被收购,赶紧采取了反收购的办法,调集许多资金把九龙仓的股价越炒越高。
最后,包玉刚还需要30亿港元的资金才能实现收购控股的计划。原九龙仓的几个英国大股东认为,包玉刚已经没有资金了,30亿港元对他来说完全不可能筹集到,因此,包玉刚根本不可能再收购九龙仓了。当时,包玉刚自己也对媒体记者说,现在的股价太高,收购太困难了,自己暂时想出去玩玩。接着,他真的坐飞机离开香港去欧洲休假。从周一到周五,媒体一直追踪报道包玉刚的游玩信息。大家都认为包玉刚已经放弃了收购计划。但是,在周六和周日两天,包玉刚却不知去向了。
到了周一,包玉刚却带着30亿港元资金又杀回了香港股市,一举收购了九龙仓,成为九龙仓第一大股东,轻松实现了收购控股计划。
原来,“失踪”的那两天里,包玉刚分别请了几个银行家吃饭,凭借自己的信誉,轻轻松松地获得了这些银行家的贷款。正是长期建立起来的诚信让包玉刚在这场收购大战中获得了胜利。
香港首富李嘉诚说:“一个诚信的开始意味着一个良好信誉的开始,有了信誉,自然就会有财路,这是必须具备的商业道德。就像做人一样,忠诚、有义气,对于自己说出的每一句话、作出的每一个承诺,一定要牢牢记在心里,并且一定要保证做到。当你建立了良好的信誉后,成功、利润便会随之而来。”李嘉诚不仅是财富超人,而且被誉为诚信超人。
李嘉诚在创业初期资金极为有限。一次,一位外商希望大量订货,但他提出需要富裕的厂商作保。李嘉诚努力跑了好几天,仍一无着落,但他并没有捏造事实,或是含糊其词,而是一切据实以告。那位外商深为他的诚信所感动,对他十分信赖,说:“从阁下言谈之中看出,你是一位诚实君子。不比其他厂商作保了,现在我们就签约吧。”
面对这样一个好机会,而李嘉诚感动之余还是说:“先生,蒙你如此信任,我不胜荣幸。但我还是不能和你签约,因为我的资金真的有限。”外商听了,极佩服他的为人,不但与之签约,还预付了货款。这笔生意使李嘉诚赚了一笔可观的钱,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由此,李嘉诚也悟出了“坦诚第一,以诚待人”的道理,并“刻板地”奉行诚信的原则,从而获得了巨大成功。
对于上面提到的两位家喻户晓的名人来说,他们深深懂得诚信的含义,他们“刻板地”奉行诚信的原则,因此,诚信给他们带来了无穷的财富。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诚信”或“不诚信”的事。诚信带给人愉快的感觉,使人和人的关系变得亲切、融洽;相反,会给我们带来失望、伤害,甚至是仇恨。所以,一个不诚信的人,不会是一个向上、自信的人,当然,缺乏诚信的社会也不会是文明、和谐的社会。我国有句俗语叫“诚信是金”,说的是做人讲诚信,就像金子一样宝贵。自古以来,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事求是、讲究信誉就是人们追求的品格和德行。
与人相处不要怕吃亏
古人云:用争夺的方法,你永远得不到满足;但用让步的办法,你可以得到比期盼的更多。
被世人誉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留下两句四字名言,一句是“难得糊涂”,另一句是“吃亏是福”。
郑板桥是康乾年代“扬州八怪”之首,诗坛名士,书画名家,他康熙年间中秀才,雍正年间中举人,乾隆年间得进士。他任范县、潍县县令期间,重视农桑,体察民情、兴民休息,百姓安居乐业;逢灾之年,尽封积粟之家,开仓放赈,活民无算;他当官意在“得志则泽加于民”,因而体恤平民,改革弊政,勤政廉洁,“无留积,亦无冤民”,深得百姓拥戴。然而居官十年,他洞察官场黑暗,自觉大丈夫“立功天地,滋养生民”的抱负难以实现时,他辞官回到故里,靠卖书画为生。郑板桥以“吃亏是福”、“难得糊涂”为最高处世哲学,并身体力行。这两句饱含人生哲理,代表他毕生智慧的名句,虽历经三百多年,却依然脍炙人口。
放着父母官儿不当,在聪明人的眼里,这不是糊涂是什么?当官时,放着油水却不捞,在聪明人的眼里,这不是亏大了吗?从古到今,聪明人何其多,他们争权夺利,生怕当傻子,生怕吃亏上当,处处精打细算、斤斤计较,无时无刻不在显示自己的聪明才干,处心积虑地执著追逐“权”与“利”。在他们眼里,郑板桥就是一个十足的“糊涂蛋”。
郑板桥说“吃亏是福”的时候,没说什么亏吃,什么亏不吃,多大亏吃,多大亏不吃。但他在跋语中写道:“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损于己则利于彼,外得人情之平,内得我心之安。既平且安,福即是矣。”在解释“难得糊涂”时,他又说:“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可见,郑板桥吃亏不是为获得报酬。自己受损失,有利他人,他人不嫉妒,自然对我心平气和;我没因为获得私利去损害别人,所以也心安理得。平安,就是福。
平民出身的郑板桥,不似所谓的“精明者”,他即使当官,也拿得起、放得下,十分洒脱。郑板桥当官时擅自开仓赈济黎民,明知会得罪大吏,会被罢官,但是“糊涂”的他,为百姓却不顾凶险,做了让自己吃大亏的事;当看透官场腐败后,他不肯与贪官同流合污,做了让自己更“吃亏”的事,他宁愿辞官归田,卖画为生,清贫度日,也不肯与“聪明”的达官贵人狼狈为奸,享受肮脏的荣华富贵。郑板桥是清正廉洁、关心百姓疾苦的七品芝麻官,他的“吃亏是福”是为劝说文人雅士洁身自好,劝其弃恶扬善而写的。
认真想想,“吃亏是福”的道理真对。举个例子:有两个气球,一个好大喜功,总想胜人一筹。当看到同伴的个头和它一般大的时候,它很不服气,因此它努力吸更多的空气。为不使同伴超过它,它贪得无厌地吸食着气体,把躯体撑的又肥又胖,皮肤薄得透明,显得光润有泽。就这样,它还不满足,又把自己的气嘴扎紧,怕漏了一丝空气。当一只手来压迫它时,它仍不肯松口,结果它不堪重负,“砰”的一声破碎了。而另一只气球,不似同伴那样争强好胜,它吸食的空气并不太多,总是保持在自己能承受的范围内,它的肤色当然不如同伴那么光亮,气嘴扎得也不太紧,当那只手来压迫它时,它就毫不吝啬地释放一些空气,虽然损失了一些空气,但保全了自己,所以这只气球仍然健在。
在古代民间,百姓家的楹联有“能守苦方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的句子,这和郑板桥的“吃亏是福”、“难得糊涂”是相吻合的。
吃亏,虽然意味着舍弃与牺牲,但也不失为一种胸怀、一种品质、一种风度。况且,一个人如若不择手段地得到钱财,追名逐利,他在做人的同时也必将失去自己的人格与尊严。但是吃亏,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易做到的,这需要能容忍、有气量。能吃亏,是宽容大度、忍辱负重、能屈能伸的象征。
历史上很多的贤士君子,他们也都以能吃亏来要求自己和训诫子孙。古时有一位林退斋尚书,他福德颇多,子孙满堂。在他临终的时候,子孙跪在面前请求训示,林退斋道:“没有别的话,你们只要学会吃亏就行了。唉!自古以来,许多的英雄,只因为不能够吃亏,而坏了多少的事啊!然而从古以来,也有许多的英雄,只因为他能够忍辱吃亏,反而成就了多少的事啊!韩信忍受胯下之辱,可以说是吃亏吃到了极点,后来韩信才能够登坛拜将,被刘邦册封为三齐王;而当时侮辱他的淮阴少年们,后来都投奔于他,成为他的属下了。”
能否吃亏,甚至于成为古人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之一。被称为“清初三大家”之一的散文家魏禧,他曾经说过:“我不识何等人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亏的便是。我不识何等人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
“用‘学吃亏’一语律已;以‘怪不得’三字待人。”这也是明朝儒士薛敬轩所奉行的。在与人相处中不怕吃亏的人,总是把别人往好处想,在其天真、迂腐、软弱的背后,是一个广大、坦荡、宽容的不设防的世界。正因为如此,好些时候好人斗不过坏人,一次又一次地遭到坏人的暗算与偷袭。即便这样,贪图蝇头小利者最终将“聪明反被聪明误”,必然吃大亏。
没有人愿意选择斤斤计较的人做朋友,没有人愿意和惟利是图的人共事,没有人看得上在琐事上纠缠不清的男人,没有人瞧得起得理不让的女人。不怕吃亏的人,不但不会真的吃亏,还会换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结果,并会生活在轻松、自在、愉快之中,才会在一种平和自由的心境中感受到人生的幸福。
低调做人,不等于低人一等
也许在我们这个时代,大家对待成功的渴望太急切了,所有的人都希望找到一种成功的捷径。大家都如此急切,甚至导致了心态扭曲,由“急切”变成了“急躁”。
事实上,因为“急躁”导致失败的事例举不胜举。但是人们很少反思一下自己失败的原因,很少变换一下自己的思维方式。让我们冷静地思考一下,难道人们取得成功的办法仅仅就是这一种吗?答案是否定的。高调出击,并不一定就意味着成功;相反,低调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失败。关注低调的理由是:它可能实际上是一种比高调更高明的策略。
“低调”含有“隐藏自己的能力,不显示出来”的意思。这其中蕴涵了一个前提,低调的人是有能力的,只是不显示出来罢了。佛家的禅语中有这样一句话:“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这大概是对低调最形象的描述了。低调意味着“高”,但同时是“深”藏不露,“高”是“藏”的前提,只有这样,才称为“低调”。正是这种“深藏不露”,使低调拥有了特殊的魅力。
对低调具有的这种特殊魅力,如果你不留意,可能无法察觉。对于高调的事情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而低调却像一杯清茶,一抹幽香,只有你细细品味,才可能发现其中的奥妙。
低调的人之所以低调,其实来自于他对自己一种正确的认识。他的低调,决定了他的冷静。在低调者看来,骄傲是很荒谬的事情,因为无论自己过去做了什么事情,都不重要,而自己将要做的事,比已经做了的事总是要重要得多。过去的价值,仅仅就在于它能帮助自己将来做什么。所以,低调者永远不会傲慢、自负,因为他没有傲慢和自负的理由。他总是很谨慎地看待自己的成就和能力。他知道,自己的成功,离不开这一切外在的条件,自己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因素而已。
低调是一种古老的智慧。古汉语中,“智”与“知”本来是同一个字,可以互相通用。知识与智慧当然就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无知”当然就不可能有智慧,而大智慧必然也就与丰富的知识联系在了一起。
在中国的历史上,舜是第一个被称为“大智慧”的人。根据史料记载,舜出生后不久母亲就离开了人世,后母生了一位弟弟叫“象”。孝顺的舜尽管小心地侍奉后母,但是遭受了无数次的毒打。最后实在无法在家里呆下去,舜选择了离家出走,一个人流落到历山脚下开荒种地。
舜与当地的农夫和山林中的鸟兽生活在一起,他观察周围的事物,一切都是那么温馨和睦。于是舜触景生情,制作了一首首感人的乐歌。他的德行影响了周围所有的人,农夫相互谦让已开垦好的农田,渔民相互谦让自己打鱼的场地,陶匠则做出了更加精美耐用的陶器。舜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人们从四面八方扶老携幼迁过来,希望和舜成为邻居。仅仅用了一年时间,他的周围就会聚成了村落;然后就扩大为城镇。后来天子尧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许配给了舜做妻子。这两位聪明美丽的妻子给了舜无穷的力量。“无知”的舜总能逢凶化吉,顺利地通过了尧对他的能力所进行的考验。最后,尧将天子之位禅让于舜。
舜用低调的方式成为天子,那真是“大智慧”。但是,舜的大智慧却没有使用什么心计,事实上,他的“大智慧”往往都是以“低调”来行事的。舜从未有意识地去获取民心,也没有处理任何复杂事务的知识。但是,他的纯朴、坚强、虚心才保证他最终取得了所期望的胜利。舜的胜利说明低调在智慧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实,不仅仅是中国,世界上所有的哲人都指出了这个道理。无论是伊斯兰教的圣人,还是基督教的圣人,无不认为:“低调”是最接近智慧的,在通往智慧的道路上,低调是必须经过的道路。虽然说低调的人不一定都有智慧,但是有智慧的人一定是低调的。
在这里,我们不仅仅是从人生观上来说低调,其实,低调接近的智慧,不仅仅是使人幸福,使人内心得到安宁,这种智慧还可以运用到实践之中,帮助你完成现实中的事业。
用微笑化解问题
笑,最重要的是自然、大方。微笑、轻笑、大笑都要出于自然。只是大笑可以有,但不可以让它在脸上呆久,不然的话不仅脸部肌肉受不了,礼仪也不允许。只有无知或者精神不正常的人可能不停地大笑,而不顾及别人。如果对任何人都报以轻笑,会使人误解这种笑的含义,使人感到莫名其妙,或感到自己被嘲弄。而微笑是最被人们所欣赏和接受的形式。
微笑是最有效的通行证。它能通向快乐,通向健康,甚至微笑能给人生还的希望。西班牙内战时,哈诺·麦卡锡参加了国际纵队,到西班牙参战。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他不幸被俘,被投进了单间监牢。审讯他的人轻蔑的眼神和恶劣的态度,使他感到自己像是一只将被宰杀的羔羊。
麦卡锡从狱卒口中得知,第二天自己即将被处死。他的精神立刻跨了下来,恐惧占据了他全部身心。他双手不停地颤抖着伸向上衣口袋,摸出一支香烟来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惧。这个被搜查过的衣袋,竟然还留下一支皱皱巴巴的香烟。因为手抖不止,他试了几次才把它送到几乎没有知觉的嘴上。接着,他又去摸火柴,但是没有,被搜走了。
透过牢房的铁窗,借着昏暗的光线,麦卡锡看见了一个士兵。对方没有看见他。当然,也用不着看他。因为自己不过是一件无足轻重的破东西,而且马上就会成为一具让人恶心的尸体了。但他顾不得狱卒会怎么想了,于是他用平静的、沙哑的声音一字一顿地说:“对不起,有火柴吗?”对方慢慢扭过头来,用冷冰冰的、不屑一顾的眼神扫了他一眼,深吸了一口气,慢慢吞吞地踱了过来。对方脸上毫无表情,但还是掏出火柴划着火送到了麦卡锡嘴边。
那一刻,在黑暗的牢房中,在那微弱又明亮的火柴光下,狱卒的目光和麦卡锡的目光撞到了一起。麦卡锡不由自主地咧开了嘴,对他微笑了一下。连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对他微笑,也许是因为两个人离得太近了,一般在如此面对面的情景中,人不大可能不微笑。不管怎么说,他毕竟微笑过了。但是,如同在两个冰冷的心间,在两个灵魂间撞出了火花,麦卡锡的微笑产生了影响。在愣了几秒钟后,狱卒的嘴角开始不大自然地往上翘。
点着烟后,狱卒并未走开,他直直地注视着麦卡锡的眼睛,脸上露出了自然的微笑。而麦卡锡也一直保持着这种难得的微笑,此时他意识到对方不是一个士兵、一个敌人,而是一个人。这时,对方也好像完全醒悟一样,从另一个角度来审视麦卡锡,他的眼中流露出人性的光彩,探过头来轻声问:“您有孩子吗?”“有,有,在这儿呢!”说着麦卡锡用颤抖的双手从衣裳袋里掏出皮夹,拿出他与妻子、孩子的合影给对方看,这时对方也赶紧掏出他和家人的照片给麦卡锡看,并说:“出来当兵一年多了,想孩子想得要命,要再熬几个月,才能回一趟家。”麦卡锡听着,泪水不住地往外涌,他对狱卒说:“你的命可真好,愿上帝保佑你平安回家,可我再也不能见到我的家人,再也不能亲吻我的孩子了……”他边说边用脏兮兮的衣袖擦眼泪、鼻涕。
狱卒的眼中充满了同情的泪水。忽然,他的眼睛亮起来,把食指贴在嘴唇上,示意麦卡锡不要出声。他机警地、轻轻地在过道上巡视了一圈,又踮着脚尖跑过来。他掏出钥匙打开了麦卡锡的牢门。此时麦卡锡的心情万分紧张,紧紧地跟着狱卒贴着墙走,一直走出监狱的后门,又走出了城。之后,狱卒一句话也没说,转身往回走去。麦卡锡的生命就这样被一个微笑挽救了。
微笑可以表现出温馨、亲切的表情,能有效地缩短双方的距离,给对方留下美好的心理感受,从而形成融洽的交往氛围。它能产生一种魅力,它可以使强硬者变得温柔,使困难变得容易。所以微笑是人际交往中的润滑剂,是广交朋友、化解矛盾的有效手段。
面对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况,如果能用微笑来接纳对方,可以反映出你良好的修养和挚诚的胸怀。另外微笑对于自己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在为自己营造良好人际关系的同时,促进个人的身心健康。
微笑是人良好心境的表现,说明心底平和,心情愉快;微笑是善待人生、乐观处世的表现,说明心里充满了阳光;微笑是有自信心的表现,对自己的魅力和能力抱积极的态度;微笑是内心真诚友善的自然流露,说明内心的坦荡;微笑还是对工作意义的正确认识,表现出敬业的精神。
微笑是一种传导的力量,微笑是一股输动的勇气。当你面对微笑的师长,就会增强攻克难关的力量;当你面迎微笑的医生,就会鼓起战胜病魔的勇气。如果你用微笑来对待每一个困难,你就将自己的心境处于最佳的状态,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微笑,能让你从容自信地去解决难题。
微笑是情绪的感染剂,微笑是生活的调色板。如果你忧伤悲戚时,微笑可以把欢乐带给你,而当你面对一个个接踵而来的微笑时,你会觉得,世界原来是那么赏心悦目。
每个人都不应该吝啬微笑,更不应该拒绝微笑。只有善于微笑的人,才能领略到人间至亲至善,才可以感悟到世上的至乐至爱。朋友,请你敞开心灵的窗户,将你的微笑留下。当你真诚地由衷地付出微笑时,你会发觉,整个世界也在向你微笑!
锋芒不要太露
做人不要太复杂,也不要太自作聪明,历来被推崇为高明的处世之道。做人切忌恃才自傲,不知饶人。锋芒太露易遭人嫉恨,更容易树敌。作为一个人,尤其是作为一个有才华的人。要做到不露锋芒,既有效地保护自我,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不仅要战胜盲目骄傲自大的病态心理,凡事不要太张狂太咄咄逼人,更要养成谦虚让人的美德。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凡是鲜花盛开娇艳的时候,不是立即被人采摘而去,就是衰败的开始。
人生也是这样。当你志得意满时,且不可趾高气扬,目空一切,不可一世,这样你不被别人当靶子打才怪呢!所以,无论你有怎样出众的才智,但一定要谨记: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不要把自己看成是救国济民的圣人君子似的,还是收敛起你的锋芒,夹起你的尾巴,掩饰起你的才华吧。
郑庄公准备讨伐许国。战前,他先在国都组织比赛,挑选先行官。众将一听露脸立功的机会来了,都跃跃欲试,准备一显身手。
第一项目击剑格斗。众将都使出浑身解数,只见短剑飞舞,盾牌晃动,斗来冲去。经过轮番比试,选出6个人来参加下一轮比赛。
第二个项目是比箭,取胜的6名将领各射3箭,以射中靶心者为胜。前4位有的射中靶边,有的射中靶心。第五位上来射箭的是公孙子都,他武艺高强,年轻气盛,向来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只见他搭弓上箭,3箭连中靶心。他昂着头,瞟了后面那位射手一眼,退下去了。后面这位射手的胡子有点花白,他叫颍考叔,他不慌不忙,3箭射出,连中靶心,与公孙子都射了个平手。
最后的选拔只剩下他们两个人了,庄公派人拉出一辆战车来,说:“你们二人站在百步开外,同时来抢这部战车。谁抢到手,谁就是先行官。”公孙子都轻蔑地看了一眼对手便去抢车,哪知跑了一半时,公孙子都却脚下一滑,跌了个跟头。等爬起来时,颖考叔已抢车在手。公孙子都哪里服气,便来夺车。颖考叔一看,拉起车来就跑。庄公忙派人阻止,宣布颖考叔为先行官。公孙子都怀恨在心。
颖考叔果然不负庄公之望,在进攻许国都城时,手举大旗率先登云梯冲上许国都城头。眼见颖考叔大功告成,公孙子都嫉妒得心里发疼,竟抽出箭来,搭弓瞄准城头上的颖考叔射去,一下子把颖考叔射了个“透心凉”,从城头栽下来。另一位大将假叔盈以为颖考叔被许兵射中阵亡了,忙拿起战旗,又指挥士卒冲城,终于拿下了许都。
不露锋芒,可能永远得不到重任;锋芒太露却又易招人陷害。虽容易取得暂时成功,却为自己掘好了坟墓。当施展自己的才华时,也就埋下了危机的种子,所以才华显露要适可而止。
锋芒太露而惹祸上身的典型在旧时,是为人臣者功高震主。打江山时,各路英雄汇聚一个麾下,锋芒毕露,一个比一个有能耐。主子当然需要借这些人的才能实现自己图霸天下的野心。但天下已定,这些虎将功臣的才华不会随之消失,这时他们的才能却成了皇帝的心病,让他感到威胁,所以屡屡有中国初期杀功臣之事,正所谓“卸磨杀驴”。韩信被杀,明太祖火烧庆功楼,无不如此。大家读过《三国演义》后可能注意到,刘备死后,诸葛亮好像没有大的作为了,不像刘备在世时那样运筹帷幄,满腹经纶,锋芒毕露了。在刘备在世时,诸葛亮是不用担心受猜忌的,因为刘备离不开他,因此他可以尽力发挥自己的才华,辅助刘备,打下一份江山,三分天下而有其一。刘备死后,阿斗继位。刘备临终前曾当着群臣的面对诸葛亮说:“如果这小子可以辅助,就好好扶助他;如果他不是当君主的材料,你就自立为君算了。”诸葛亮顿时冒了虚汗,手足无措,哭着跪拜于地说:“臣怎么能不竭尽全力,尽忠贞之节,一直到死而不松懈呢?”说完,叩头流血。刘备再仁义,也不至于把江山拱手给诸葛亮,他说让诸葛亮为君,谁知道有没有杀他的心思呢?因此,诸葛亮一方面行事谨慎,鞠躬尽瘁,一方面则常年征战在外,以防授人“挟天子”的把柄。而且他锋芒大有收敛,故意显示自己老而无用,以免祸及自身。这是韬晦之计,收敛锋芒是诸葛亮的大聪明。
当今社会,与人交往的技巧之一就是“故意装傻”。这也就是指不过分炫耀自己的聪明才智。其实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必须要有很好的演技才行。然而,不是人人都可以傻得恰到好处,如果没有掌握得恰到好处,反而会弄巧成拙。
李广,汉之飞将军也,是令匈奴兵闻之丧胆的大将,但终以自刎了却此生,细想之下,这与李广平日处事作风有很大关系。他与将士同甘共苦,把他的军士视如子弟,真正做到了“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得到众属下的拥戴,而且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却不知韬光养晦,让汉家军几乎成了李家军,不遭到皇帝的猜忌才怪。而且他性格自负,为人处世之异于同僚,也没有人帮他说好话。
其实,古代社会与现代颇有相似之处,一个人,如果太锋芒毕露,大都不会有所善终,一个人不能融于集体,毕竟不能算是一个成功的人,李广之死,究根结底,与其锋芒毕露的性格和名声很有关系。作为一位具有非凡勇敢和机智,且能与士卒同甘共苦的将领而言,如果没有得到皇帝的认可、赞同,且被官宦形成的圈子所排斥,这时候获得的民心和名声,反而对他是是不利的。李广一生与匈奴进行七十多次战争,却未被封侯,就是最好的证明。做人虽然应该正派,刚正不阿,但大丈夫亦需要审时度势,把握机会,才能使自己不至于落伍于时代。
作为一个人,尤其是一个有才华的人,要做到不露锋芒,既要有效保护自己,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人生也是这个道理,当你志得意满之时,切不可趾高气扬,目空一切,不可一世,那样你就注定成为别人的靶子。中国古语说得好“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因此,做人应该不要锋芒太露,这应该就是为人之道吧!